方劑組成解釋
茶箬胭脂散方劑中加入白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消腫: 白梅性味酸甘,入肝經,具有解毒消腫、生津止渴之效。茶箬胭脂散主要針對外傷所致的紅腫熱痛,而白梅的解毒消腫功效能有效緩解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 白梅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外傷後常伴有瘀血積聚,白梅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修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腸風下血,在古代中醫理論中多指因風熱或濕熱侵襲腸道,導致血絡受損而引起的便血症狀,特徵為血色鮮紅、便前出血或糞便帶血,可能伴有肛門灼熱感。此症類似於現代所稱的痔瘡出血、直腸黏膜損傷或輕度腸道炎症引起的出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茶箬(茶葉箬葉)
茶箬為茶葉的乾燥包裝材料(箬葉),或指陳年老茶葉,具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功效。其性涼,能清腸道濕熱,且含鞣質類成分,可收縮血管、凝固蛋白質,直接作用於出血部位以止血。綿胭脂(植物性胭脂,如紅花、紫草製成)
古代綿胭脂多用紅花(活血化瘀)或紫草(涼血解毒)等染料製成。此處取其「色赤入血分」的特性,既能活血以防血瘀留滯,又能協同清熱止血,改善腸道血絡瘀熱狀態。白梅(烏梅的鹽漬品)
白梅為烏梅經鹽醃製而成,具酸澀之性,能斂腸止瀉、生津止血。其酸性成分可促進腸道黏膜收斂,減少滲血,同時調節腸道濕熱環境,與茶箬協同增強止血效果。
組方邏輯推理
此方以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為核心:
- 茶箬+白梅:一涼一澀,清熱與固澀並行,直接針對腸道出血。
- 綿胭脂:活血以防止血留瘀,同時藉紅色入血之象,引藥至血分。
- 燒灰用法:中醫認為藥物燒炭存性後,能增強止血效能(如「血見黑則止」理論),炭化成分亦可吸附腸道毒素。
全方通過清熱、收澀、活血三層作用,調節腸道血絡功能,適用於濕熱夾雜、血不循經的輕度腸風下血。其思路與《本草綱目》中「諸血病用炭藥」的經驗相符,展現「標本兼顧」的傳統治法。
傳統服藥法
茶箬1握,綿胭脂10個,白梅49個。
上藥並饒灰和勻。
每服2錢,空心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茶箬胭脂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 組成:茶箬1握,綿胭脂10個,白梅49個。 主治: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