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梅飲中包含白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 白梅性酸,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其酸味可生津止渴,解暑熱,甘味可補益脾胃,對於暑熱傷津、口渴煩躁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化痰止咳: 白梅含有蘋果酸、檸檬酸等有機酸,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暑濕痰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白梅可以起到清熱化痰的作用。
因此,白梅飲中加入白梅,不僅可以清熱解暑,還能化痰止咳,有效治療暑熱傷津、咳嗽痰多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梅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腸風」,指因風邪侵襲腸道或腸胃濕熱所致的便血症,臨床可見便下鮮血、肛門灼熱或腹脹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其具有「收斂止血、清熱化濕」之效,適用於腸風下血日久或濕熱夾雜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橡斗子(即橡實外殼)
- 性味苦澀平,傳統用於收斂固澀,《本草綱目》載其能「止腸風崩中帶下」。其富含鞣質,可直接收縮腸道黏膜血管,減少滲血,並抑制腸道異常蠕動,達到止血效果。
白梅肉(烏梅去核取肉)
- 酸澀平,具斂肺澀腸、生津止血之效,《本經逢原》稱其「治溏瀉、下血」。酸味可固攝津血,抑制腸道過度分泌;蜜製後增強潤燥作用,緩和橡斗子之燥性,避免過澀傷陰。
配伍與炮製關鍵
- 蜜拌填實:蜂蜜甘緩補中,能調和白梅之酸與橡斗之苦,兼顧止血與護腸。
- 烈火煅存性:高溫炭化後生成活性炭類物質,增強吸附腸道毒素及物理止血功能;「存性」保留部分藥效,避免過度炭化失效。
- 米飲送服:借穀氣溫和脾胃,助藥力下行而兼顧中焦,減少苦寒傷胃之弊。
三、推論功效機理
此方以「酸苦並用」為核心:
- **酸收(白梅)**調節腸道分泌,減少血分流失;
- **苦澀(橡斗)**直接收斂止血,清解濕熱;
- 炭藥煅製強化局部吸附作用,對腸黏膜出血形成保護層。
全方側重「標本兼顧」,既止出血之標,又通過收斂改善腸道環境,契合腸風病「濕熱鬱久、氣血不固」的病機。
傳統服藥法
橡斗子不拘多少、 白梅肉(以蜜拌和,填在橡斗子內,候滿)。
兩個相和,鐵線扎之,烈火煅存性,為末。
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白梅飲,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橡鬭子不拘多少、白梅肉(以蜜拌和,填在橡鬭子內,候滿)。 主治: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