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梅丸

鹽梅丸

YAN ME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腎經 50%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鹽梅丸中加入白梅,主要源於其性味和功效:

  1. 味酸收斂,止瀉固澀:白梅味酸,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有效治療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等症狀。
  2. 生津止渴,潤肺止咳:白梅性寒,能生津止渴,潤肺止咳,對於燥熱咳嗽、口渴咽乾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白梅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止瀉、止咳、生津等功效,是鹽梅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鹽梅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誤吞鐵錢及骨鯁」,屬「異物哽噎」之急症。古代缺乏內視鏡等器械,多以藥物催吐或軟化異物排出。其功效核心在於「催吐」與「腐蝕異物」,利用酸性物質配合銅錢之化學反應,促使異物鬆動或上逆而出。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1. 白梅鹽漬(鹽梅)

    • 白梅未成熟時採摘,經鹽漬後酸性極強(含大量檸檬酸、蘋果酸)。
    • 高濃度鹽醃可增強滲透壓與腐蝕性,古人觀察其「過宿即爛」,推測能軟化骨鯁或金屬表面。
    • 酸性環境可能促使金屬(如鐵錢)產生活性,與銅離子發生反應(見下文)。
  2. 古文銅錢

    • 古錢多為銅合金(含銅、錫、鉛等),銅離子(Cu²⁺)在酸性條件下釋出,與鐵錢(Fe)可能發生置換反應(Fe + Cu²⁺ → Fe²⁺ + Cu),使鐵錢表面蝕損。
    • 銅錢或作藥引,傳統認為「銅能剋鐵」,此處可能隱含金屬相剋的經驗聯想(如《本草綱目》載銅錢治「鐵物哽咽」)。
  3. 丸劑與服法設計

    • 綠豆大藥丸:小劑量以防過度腐蝕消化道,集中作用於哽噎處。
    • 「流水吞下」:流水助藥勢下行,而後反射性催吐(類似《傷寒論》瓜蒂散用香豉煎湯送服)。酸性刺激胃黏膜,誘發嘔吐反射,順勢帶出異物。

綜論治療機制

  • 化學腐蝕:鹽梅酸性配合銅錢,雙重腐蝕異物表面(如骨質脫鈣、鐵鏽溶解)。
  • 物理催吐:酸鹽刺激咽喉與胃部,引發嘔吐動作,藉逆行力道排出異物。
  • 金屬反應:銅鐵間電化學作用或加速鐵質分解,利於異物碎裂。

此方反映古代「以酸腐蝕、以吐祛邪」的直觀思維,結合金屬物性經驗,雖現代未必沿用,然其配伍邏輯緊扣急症需求,具時代特色。

傳統服藥法


古文銅錢10數枚,白梅10個(鹽淹過宿即爛)。
每服1丸,如綠豆大,清晨取流水吞下,即吐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鹽梅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五。 組成:古文銅錢10數枚,白梅10個(鹽淹過宿即爛)。 主治:誤吞鐵錢,及骨鯁之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