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棺丹

破棺丹

PO GUAN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腎經 25%
胃經 25%
肺經 25%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破棺丹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含有硼砂。硼砂,亦稱為硼酸鈉,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礦物鹽。它在中醫藥中被廣泛應用,主要因其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特性。破棺丹的主要作用在於調理氣血,解毒消腫,而硼砂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作用,特別是在熱毒交結所引起的腫痛症狀中,能夠有效地減輕病人的不適。

此外,硼砂的性味甘鹹、寒,其寒涼的特性有助於中和體內的熱邪,這對於一些因熱引起的感染或炎症具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在配方中加入硼砂,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效果,提高治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硼砂的溶解性也方便於其他藥材的融合,使得方劑在臨牀應用中能夠更快地發揮作用,達到理想的療效。這些原因使得硼砂成為破棺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

「破棺丹」方劑中,加入白梅,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解毒止痛:白梅味酸甘,性平,入肺、肝經。具有解毒、止痛、生津止渴的功效。方劑中若有毒性藥物,白梅可解其毒性,同時緩解藥物帶來的不適,提高患者耐受性。
  2. 疏肝理氣:白梅入肝經,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悶、脅痛等症狀。一些方劑中,若有活血化瘀的藥物,白梅可輔助其疏肝解鬱,使藥效更佳。

綜上所述,白梅在「破棺丹」方劑中,既能解毒止痛,又能疏肝理氣,為方劑增效添益。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破棺丹之傳統功效分析

主治咽喉腫痛,屬中醫「喉痹」範疇。古代醫籍載此證多因風熱、痰火、陰虛火炎或寒邪鬱閉所致,發病急重者可見咽喉壅塞、呼吸不暢,甚者「喉閉」危候。此方以「破棺」為名,喻其效峻猛,能開通閉塞,救急於頃刻。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硫黃(酒製)

  • 性味功效:性溫味酸,有毒,傳統用於「助火通陽」。經無灰酒煮三日,一則減毒性,二則借酒行散之力,增強其穿透之性。
  • 治療邏輯
    • 硫黃酒煮後,辛溫之性可「開鬱閉」,針對寒邪或痰凝阻塞咽喉之證。
    • 其「通陽」特性或能促氣血流通,化解局部瘀滯,緩解腫痛。

2. 丹砂(朱砂)

  • 性味功效:性微寒,味甘,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 治療邏輯
    • 與硫黃寒熱相配,制約硫黃溫燥之弊,兼清咽喉鬱熱。
    • 其質重沉降,或助藥力直達病所,鎮降浮火。

3. 酒煮糊為丸

  • 酒性辛熱,行藥勢,加強方劑「開通」之力,助藥效速發。

4. 特殊給藥法(地坑醋沃、覆被發汗)

  • 醋沃熱坑:醋味酸收,沃於熱坑產生蒸氣,形成局部高熱濕環境,類似「熏蒸療法」,逼藥氣透入肌腠。
  • 覆被發汗:取「汗法」之意,開泄腠理,使邪從汗解,呼應「火鬱發之」之理,適用於寒閉或表邪未解之喉痹。

潛在治療原理推論

  1. 溫通開閉為主:硫黃為主藥,酒製後協同丹砂,寒溫並用,針對「寒包火」或痰氣交阻之咽喉腫痛。
  2. 外治與內服結合:地坑熏蒸發汗與內服丸劑呼應,內外夾擊,速通壅滯。
  3. 心理效應:特殊儀式化操作或強化患者對藥效之信心,輔助療效。

此方體現古代「急救喉閉」思路,峻藥猛劑配合外治法,然其機理與現代醫學差異甚大,可視為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經驗療法。

傳統服藥法


硫黃1兩(無灰酒煮三日三夜,如耗,旋添暖酒,日足取出,研為末),丹砂1兩(研勻細)。
上以酒煮糊為丸,如雞頭大。
有此病者,先於淨室中,勿令人知,度病人長短,掘一地坑子,深一尺以來;用苜蓿火燒,令坑子極熱,以醋5升沃,令氣出,內鋪衣被蓋坑,以酒化下1丸,與病人服之。後令病人臥坑內,蓋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乳腺炎乳房腺體瘤咽喉痛

相同名稱方劑


破棺丹,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一引《經驗方》。 組成:蓬砂、白梅各等分。 主治:咽喉腫痛。

破棺丹, 出處:《口齒類要》。 組成:青鹽、白礬、硇砂各等分。 主治:咽喉腫痛,水谷不下。乳蛾閉塞,纏喉。

破棺丹,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大黃1兩半,甘草2兩,荊三棱1兩半,山梔子3兩半,牽牛末2兩。 主治:一切惡瘡。

破棺丹, 出處:《中藏經》卷下。 組成:硫黃1兩(無灰酒煮3日3夜,如耗,旋添暖酒,日足取出,研爲末),丹砂1兩(研勻細)。 主治:陰厥。面目俱青,心下硬,四肢冷,脈細欲絕者。

破棺丹, 出處:《瑞竹堂方》卷五引史相方。 組成:赤芍藥2兩,當歸2兩,山梔子2兩半,甘草、牽牛(頭未)1兩半,大黃3兩半,牡蠣(煅)1兩半,金銀花1兩半,京三棱1兩(切片,焙乾)。 主治:疔黃走暈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