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膏

佛手膏

FO SHOU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50%
肺經 50%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佛手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常用於舒緩咳嗽、潤喉及化痰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硼砂,這是由於硼砂具備一定的藥用價值和功能。硼砂,又稱為硼鉀鹽,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的特性,能有效緩解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喉嚨不適及腫脹。

在佛手膏的製作中,硼砂通常是以少量添加,以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硼砂可以與其他成分如丁香、薄荷等相互配合,提升其鎮咳、化痰的效果。此外,硼砂的清涼特性對於喉嚨發炎及不適感有明顯的舒緩作用。因此,硼砂在佛手膏中的添加,不僅豐富了方劑的功效,而且也讓患者在使用時能夠獲得更佳的舒適感和療效。

總之,硼砂的加入使佛手膏在中醫藥治療中更具多樣性和有效性,是中醫方劑智慧的體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佛手膏為傳統中藥外用方劑,主要針對「眼內瘀肉,浮膜侵睛」之眼疾,以下分項解析其功效主治與組成原理:


一、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古籍記載此方主治「瘀肉」、「浮膜」侵蝕眼珠,屬中醫「外障眼病」範疇,症狀可能包含:

  1. 瘀肉增生:結膜或角膜異常增生組織(類似翼狀贅片或瞼裂斑)。
  2. 浮膜遮睛:眼表分泌物堆積或黏膜水腫,遮蔽視線。
  3. 血瘀夾熱:局部充血、色赤、疼痛,因氣滯血瘀或風熱上攻所致。
    此膏外塗通過「活血散瘀、解毒消腫、斂瘡生肌」改善局部病變。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君藥:活血散瘀,解毒透絡

  • 清麻油:潤燥解毒,為膏劑基底,助藥物滲透。
  • 鉛丹(Pb₃O₄):辛寒外用可拔毒生肌,《本草綱目》載其「消積殺蟲,解熱拔毒」,古方多用于瘡瘍。然其重鎮之性,可能抑制局部血熱妄行。

(2)臣藥:清熱破結,疏通氣血

  • 柳白皮:苦寒清熱,《太平聖惠方》謂其治「目赤腫痛」,現代研究含水楊苷,具抗炎作用。
  • 皂莢刺:辛散溫通,能「搜風拔毒」,促進眼部瘀滯消散。

(3)佐使藥:生肌止血,定痛收斂

  • 當歸末:活血兼養血,改善局部循環。
  • 白及末:收斂生肌,修複損傷黏膜。
  • 生緋帛灰:古法取「血色入血分」之意,可能含炭質吸附穢濁。
  • 黃蠟:賦形定膏,緩釋藥性。
  • 朱紅(朱砂?):疑為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用,然劑量極輕,或取其色赤入血分。

(4)製法特點

  • 先煎油與草木藥:提取柳皮、皂刺有效成分。
  • 後下鉛丹與藥末:傳統「黑膏藥」工藝,形成保護性藥膜,緩釋藥力。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活血通絡:當歸、皂莢刺、緋帛灰協同改善眼部氣血瘀滯。
  2. 清熱解毒:柳白皮、鉛丹抑制局部炎症,減少分泌物。
  3. 修復黏膜:白及、黃蠟形成保護層,促進組織修復。
    全方以「外用散瘀」為主,針對風熱瘀血互結於目之證,體現中醫「內病外治」、「圍藥截毒」思路。

(註:鉛丹等重金屬成分現已罕用,此分析限於古代醫學理論範疇。)

傳統服藥法


清麻油半斤,鉛丹3兩,柳白皮2兩(銼),皂莢刺49個,當歸半兩(末),白及1分(末),黃蠟半兩,朱紅1分,生緋帛5寸(燒灰,細研)。
上九味,先熬油令沸,下柳皮、皂莢刺,煎候赤黑色,以綿濾過,下丹煎,以柳蓖攪,候變黑色,即下諸藥末,攪令勻,滴水中成珠膏成,以瓷盒盛。
用故帛塗貼,1日2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佛手膏,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二。 組成:硼砂。 主治:眼內瘀肉,浮膜侵睛。

佛手膏, 出處:《中藏經》卷六。 組成:大戟1兩,細辛1兩,蛇床子1兩,雄黃半兩,白膠香半兩,青州蠍半兩,黃柏半兩,黃丹半兩,白礬1錢。 主治:膿窠瘡。

佛手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清麻油半斤,鉛丹3兩,柳白皮2兩(銼),皂莢刺49個,當歸半兩(末),白及1分(末),黃蠟半兩,朱紅1分,生绯帛5寸(燒灰,細研)。 主治:一切瘡腫癤毒。

佛手膏, 出處:《中藏經》卷八。 組成:乳香(真者,研)半字,硇砂半字(研),麝香1字(研),當歸半錢(銼細),黃連1錢(去須稱,銼細),白礬半字(飛過,研細),白砂蜜4兩(須白砂者佳),青鹽1字(光明者,研)。 主治:眼生翳膜並胬肉,赤脈攀睛,翳暈,冷熱淚下,及眼眶赤爛。

佛手膏,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斑蝥7個(去翅足),巴豆7粒(去皮),杏仁2-7粒(去皮尖),紅娘子2-7個(去翅足),砒霜1錢(别研),盆消1錢,黃臘半兩,韶粉半兩,瀝青(研)半兩,硫黃3錢,黃丹3錢,膩粉(炒)10錢,綠豆1合,槐角3條,麻油4兩,亂發雞子大1兩。 主治:去黑紫瘡核。主治: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