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
外科著作。四卷。清·祁坤撰於1665年。卷一為總論部,闡述癰疽等病的診治要點、各種治法及常用方劑;卷二-三為分治部,按照頭面、頸項、背、腰、胸腹等身體部位分列各種外科疾病的證治、驗案;卷四為不分部位的大毒與小疵(包括各種內癰、疔瘡、流註、癭瘤、金瘡等全身性疾病)及小兒瘡毒的證治。本書在外科辨證和治法方面均較詳細,章法嚴謹而又比較規範,清代官修的《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即以此書為藍本。現存十多種清刻本和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外科大成是清代醫家祁坤所著的一部外科專著。全書共四卷,第一卷為總論,主要論述癰疽等病的診治要點、各種治法及常用方劑;第二卷至第三卷為分治,按照頭面、頸項、背、腰、胸腹等身體部位分列各種外科疾病的證治、驗案;第四卷為不分部位的大毒與小疵(包括各種內癰、疔瘡、流註、癭瘤、金瘡等全身性疾病)及小兒瘡毒的證治。
本書在外科辨證和治法方面均較詳細,章法嚴謹而又比較規範,清代官修的《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即以此書為藍本。現存十多種清刻本和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外科大成是一部重要的外科專著,對後世外科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以下是本書中的一些內容:
-
癰疽的診治要點:癰疽是外科常見的疾病,其發病原因多為外感風邪,內傷七情,或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經絡不通,氣血凝滯,而形成癰疽。癰疽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局部紅腫熱痛,有膿液形成,破潰後流出膿血。治療癰疽,應根據其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及病情發展階段,辨證施治。
-
癰疽的各種治法:癰疽的治療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內服中藥、外用藥物、針灸、拔罐、放血等。內服中藥主要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化瘀等為主。外用藥物主要以膏藥、散劑、洗劑等為主。針灸、拔罐、放血等療法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
癰疽的驗案:以下是本書中收錄的一個癰疽的驗案:患者,男性,25歲,患左側面頰部癰腫,紅腫熱痛,局部有膿液形成,破潰後流出膿血。患者經服用中藥、外用膏藥等治療,癰腫逐漸消退,最終痊癒。
外科大成是一部重要的外科專著,對後世外科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書內容豐富,論述詳盡,臨床實用價值高。值得廣大讀者閱讀學習。
自敘
序
卷一
- 總論部 [癰疽之脈,脈歌,癰疽之源,外因,內因,不內外因,癰疽之別,癰疽陽症歌,癰疽陰症歌,癰疽半陰半陽症歌,癰疽五善歌,癰疽七惡歌,癰疽生死法,察形色順逆法,內消內托法,虛實症治法,經絡大略,十二經補瀉藥品,針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針法,砭法,灸法,取穴法,烙法(陽燧錠子),黃蠟灸法,桑柴火烘法,神燈照法,牛膠蒸法,藥筒拔法]
- 論症治 [次第,虛實,順逆,標本,論治,藥忌,辨症,論潰瘍,論膿,論血,論瘡口,生肌,驗膜,症變]
- 主治方 [腫瘍主治方,腫瘍主治方附余,腫瘍敷貼類方,洗滌類方,膏藥類方,麻藥類方,外敷麻藥,去腐類方,去腐靈藥,生肌類方,腐盡生肌散,五色靈藥,潰瘍外治附余,家傳西聖膏方]
- 附余 [調理須知,雜忌須知,試知百病死生法]
卷二
- 分治部上(癰疽) [頭部,頭部主治方,應用方,面部,面部主治方,面部應用方,頸項部,項部主治方,頸項部應用方,腦疽治驗,瘰癧,瘰癧主治方,石疽,失榮症,背部,論背疽,腫潰脈症治法,外治次第法,附醫案,腰部,胸部,乳症諸方,腹部,論胸腹,附小兒臍症,腋部,肋部,腋肋主治方,下部後,臀癰主治方,臀癰應用方,附風疳,懸癰主治方,懸癰應用方,臟毒,臟毒主治方,臟毒應用方,附,論痔漏,二十四痔,痔漏主治方,痔漏附余,痔漏類方,截腸症,下部前,便癰,便毒主治方,便毒應用方,橫痃,疳瘡,下疳主治方,下疳洗藥類方,下疳敷藥類方,下疳應用方,陰濕瘡,婦人陰瘡,陰挺,陰蕈,陰腫,陰蝕,陰脫,陰㿗,陰瘡主治方,陰瘡應用方,囊癰,囊癰主治方,囊癰應用方,腎囊風,腎臟風瘡,肩部,臑部(自肩至肘曰臑),臑部應用方,臂部,手部,手部主治方,手部應用方,股部,股部主治方,附醫案,股部應用方,膝部,膝部主治方,膝部應用方,脛部,脛部主治方,脛部應用方,足部,足部主治方,足部應用方,補遺經文]
卷三
-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頭痛頭瘋,油風,白屑風,禿瘡,𤼏瘡,螻蛄癤,髮際瘡,面部,黃水瘡,眉𤼏,肺風酒刺,黧黑斑,雀斑,黑子,鼻慝瘡,羊鬍子瘡,眼部,眼胞菌毒,眼丹,針眼,眼胞痰核,眼胞內生椒瘡粟瘡,脾番症,漏睛,大小眼眥出膿大小眼眥出血,耳部,耳底疼痛,黑疔,耳疳,耳衄,耳痔,耳鏇瘡,耳癢,耳聾,蟲入耳,凍耳成瘡,鼻部,鼻淵,鼻鼽,鼻聾,鼻衄,鼻痔,鼻疔,鼻瘡,酒皶鼻,唇部,反唇疔、鎖口疔,唇疽,繭唇,唇風,口部,舌部,紫舌脹,痰包,舌衄,重舌等症、痰氣、重齶、舌疔,弄舌、舒舌,牙齒部,牙痛,牙衄,攢齒疳,牙疔,牙癰(附多骨),走馬牙疳,咽喉部,緊喉,慢喉,喉痹,啞瘴喉風,弄舌喉風,喉癤,喉瘤,鎖喉,嬰兒痘逼咽喉]
卷四
- 不分部位大毒 [內癰總論,內癰主治方,肺癰,肺癰主治方,肺癰應用方,小腸癰,腸癰主治方,大腸癰,胃癰,胃癰主治方,應用方,脾癰,肝癰,心癰,腎癰,三焦癰,疔瘡症治,疔瘡主治方,疔毒應用方,多骨疽,應用方,流注,流注主治方,流注應用方,癭瘤,癭瘤主治方,癭瘤應用方,結核,結核主治方,結核應用方,楊梅瘡,楊梅主治方,楊梅應用方,倒發梅毒,倒發主治方,結毒應用方,石癰石疽,痼發,瘭疽,疣(音休)]
- 不分部位小疵 [無名腫毒,丹毒,赤白遊風,癮疹,諸癢,諸痛,大麻瘋,癩瘋,癧瘍瘋,白駁瘋,紫白癜瘋,論諸瘡,翻花瘡,疥瘡,諸癬,痤,痱,㾦癗,浸淫瘡,天皰瘡,火赤瘡,寒瘡,魚脊瘡,骨痿瘡,紅絲瘡,天蛇瘡,風疳血疳,白疕,漆瘡,血箭,血痣,跌撲損傷,金瘡,杖傷,夾傷,破傷風,類破傷風,發痙,湯火傷,凍瘡,骨哽咽喉及誤吞針鐵,竹木刺入肉,咬傷,風犬咬,蟲獸傷]
- 小兒部 [赤遊丹毒,主治方,胎毒瘡瘍,熱毒瘡瘍,垂癰(附重舌重齶重齒),胎風,胎赤,胎瘤,臍瘡、臍突,陰腫,脫肛,肛門作癢,遺毒,葡萄疫,痘里瘡瘍,痘後癰,痘風瘡,痘後便膿,煉取諸藥法,升打靈藥固罐封口法,煉玄明粉法,鍊金頂砒法,煉硝石法,取蟾酥法,取金汁法,製附子法,制寒食麵法,制炒諸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