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二 (7)
卷二 (7)
1. 面部應用方
神授衛生散,紺珠丹,托裡消毒散,內疏黃連湯,十全大補湯,貴金丸(俱見首卷),蟾酥丸,拔疔散(俱見疔門),冰硼散(見咽喉門),漏蘆湯(見腫毒門),灸法(見首卷灸門),黃連救苦湯(見項部)
白話文:
面部應用方
可以使用以下這些藥方或方法來處理臉部問題:神授衛生散、紺珠丹、托裡消毒散、內疏黃連湯、十全大補湯、貴金丸(以上這些方子都可以在本書第一卷找到詳細說明),還有蟾酥丸、拔疔散(這兩個方子可以在本書的疔瘡門找到),冰硼散(這個方子在本書的咽喉門有說明),漏蘆湯(這個方子在本書的腫毒門有說明),灸法(這個方法在本書第一卷的灸法門有說明),以及黃連救苦湯(這個方子可以在本書的項部相關內容找到)。
2. 頸項部
經絡,項之中屬督脈經。項之旁大筋中屬足太陽經。大筋之旁耳之後屬手少陽經。耳之下屬足少陽經。頰下屬手太陽經。頰前一寸屬手陽明經。挾喉兩旁動脈屬太陽陽明二經。
項疽,生於項之中。一名項中疽。俗云對口。為與口相對也。屬督脈經盛陽之火。焮赤腫痛者易治。根大堅硬者難療。平塌神昏者死。初起。脈洪數有力者。紺珠丹、衛生散、貴金丸、梅花五氣丹、黃連救苦湯。俱可選用。並隔蒜灸之。或灸天宗穴七壯。艾如綠豆大。已成者。
解毒天漿散、托裡消毒散。已潰者。大小保安湯以補元氣。加減地黃丸引火歸源。外兼敷治。或灸神闕穴二七壯。此症有頭尾。頭向上。尾向下。形如蜂窠者。防毒氣攻心蝕腦。又忌見風。風入發搐者難療。若痰壅毒流兩肩者。鮮血暴湧者。腹脹譫語者。俱不治。
臥蠶疽,生對口之下。天柱骨之上。治同腦疽。
天柱疽,生天柱骨之間。形陷色黑多癢。由三焦經鬱憤所致。初宜衛生散。壯者貴金丸。弱者神效栝蔞散。已成者八珍湯加柴胡、香附、及遠志酒。甚者肩背拘急。嘔逆噁心。宜隔蒜灸之。以癢止為度。或明灸之。灸而有泡者順。無泡者逆。服汗劑得汗可治。無汗難醫。靈樞經云。失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餘日死。所以神昏嘔噦血不止者。不治。
偏腦疽,生對口之傍。屬足太陽膀胱經蘊熱所致。蓋太陽經所司寒水。起於巔頂。貫項兩傍而順下。多冷多沉。故多平塌。堅硬難潰。又易流注。初起未成。七日以前者。用鈹針當頭點入。知痛楚方止。出其惡血。通其瘡竅。插蟾酥條。直至瘡底。每日二條。外用膏貼。三日後加添插藥。內服紺珠丹。或蟾酥丸發汗解毒。次服托裡大補之藥。以回陽氣。直至頂根高突腫痛。外用神燈照法助陰為陽。至七日。其瘡四圍裂縫有膿。方住插藥。輕者九日後。脫出或腐化。重者至十三日。其根自脫。如期根深蒂固不能脫者。鈹針取之。外貼玉紅膏。內服大補之藥托之。誠轉重就輕移深居淺之良法也。如不腫不疼。灸亦不痛者。尤宜此法治之。若前腦疽陽症。則不用此法。
魚尾毒,生於後鬢髮際間。在偏口之上。腦後發之傍。治同偏口。出血氣喘痰發者。難治。
百脈疽,腫繞頸項。疼痛身熱。不食上氣咳嗽。其發引耳不可以腫。十五日可刺。兒膿者順。見血者逆。
鎖喉毒,頸項忽然腫痛。如失枕之狀。久則紅繞肩背。堅硬難消。由肥人善飲。風熱外侵所致。治宜清暑疏風。
結喉癰,生於嗌外正中。一名猛疽。屬任脈及手太陽少陰三經。由憂憤所致。宜黃連消毒飲、衛生散。靈樞經云。膿不瀉則塞咽半日死。故宜針之出毒。服補托之劑。雖潰通。流出湯水者亦愈。一灸少海穴七壯。
白話文:
頸項部
經絡:頸部的正中間屬於督脈。頸部兩旁的大筋屬於足太陽經。大筋旁邊,耳朵的後面屬於手少陽經。耳朵的下方屬於足少陽經。臉頰下方屬於手太陽經。臉頰前方一寸的地方屬於手陽明經。挾著喉嚨兩旁的動脈屬於太陽、陽明二經。
項疽:長在頸部正中間,又叫做項中疽,俗稱對口,因為它與嘴巴相對。屬於督脈經絡的旺盛陽火所引起。如果紅腫熱痛,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根部很大又堅硬,就難以治療。如果腫塊扁平塌陷、神智不清,就代表情況危急。初期,如果脈搏洪大有力,可以使用紺珠丹、衛生散、貴金丸、梅花五氣丹、黃連救苦湯等藥物,可以選擇使用。並隔著蒜頭進行艾灸,或者艾灸天宗穴七次,艾炷像綠豆那麼大。如果已經化膿,可以使用解毒天漿散、托裡消毒散。如果膿瘡潰破,可以使用大小保安湯來補充元氣,並服用加減地黃丸來引導虛火下降。外用藥敷治,或艾灸神闕穴十四次。這種病症有頭尾,頭部向上,尾部向下,形狀像蜂窩,要預防毒氣攻心蝕腦。另外,要避免吹風,如果吹風導致抽搐,就難以治療。如果痰液阻塞、毒素流向兩肩,或是大量出血、腹脹、胡言亂語,都屬於不治之症。
臥蠶疽:長在對口下方、天柱骨上方,治療方法與腦疽相同。
天柱疽:長在天柱骨之間,形狀凹陷,顏色發黑,多有搔癢感,是由於三焦經氣鬱結憤怒所致。初期適合使用衛生散,體質強壯者適合使用貴金丸,體質虛弱者適合使用神效栝蔞散。如果已經化膿,可以使用八珍湯加上柴胡、香附和遠志酒。嚴重時會肩背拘緊、嘔吐噁心,適合隔著蒜頭艾灸,以搔癢感停止為度,或者直接艾灸。艾灸後如果有水泡是好現象,沒有水泡是壞現象。服用發汗藥如果能出汗就可以治癒,不出汗就難以醫治。《靈樞經》說:如果治療不及時,熱氣會下沉到淵腋穴,往前傷害任脈,在內燻灼肝肺,十幾天就會死亡。所以如果出現神志不清、嘔吐、出血不止等症狀,就無法治癒。
偏腦疽:長在對口旁邊,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蘊積熱邪所導致。太陽經主導寒水,從頭頂開始,貫穿頸項兩側向下,大多屬於寒冷下沉,所以腫塊多為扁平塌陷、堅硬難潰,而且容易流注。初期,在發病七天之內,可以用鈹針從腫塊頂端刺入,感覺到疼痛停止時就可拔出,讓惡血流出,打通瘡口,插入蟾酥條直到瘡底,每天換兩條,外敷膏藥。三天後增加插藥的量,內服紺珠丹或蟾酥丸來發汗解毒,之後再服用補氣養血的藥物來恢復陽氣。等到腫塊頂端隆起紅腫疼痛時,外用神燈照射來幫助陰氣轉為陽氣。七天後,瘡口四周會裂開流膿,此時停止插藥。病情輕微的,九天後瘡痂脫落或腐爛;病情嚴重的,到十三天,根部會自行脫落。如果根部深固無法脫落,則用鈹針取出,外敷玉紅膏,內服補氣養血的藥物來扶正。這是一種將重症轉為輕症,將深層轉為淺層的好方法。如果腫塊不腫不痛,艾灸也不痛,更適合用這種方法治療。如果是前腦疽這種陽症,則不適用此法。
魚尾毒:長在後鬢髮際間,在偏口上方、後腦髮邊。治療方法與偏口相同。如果出現出血、氣喘、痰多等症狀,就難以治療。
百脈疽:腫塊環繞頸項,疼痛、發熱、食慾不振、氣喘咳嗽,腫脹甚至蔓延到耳朵,不可以腫脹。發病十五天後可以刺破膿包,如果流出膿液就屬於好現象,如果出血就屬於壞現象。
鎖喉毒:頸項突然紅腫疼痛,像落枕一樣。時間久了,紅腫會蔓延到肩背,堅硬難消。是因為肥胖的人喜歡喝酒,風熱入侵導致。治療方法應以清熱解暑、疏風為主。
結喉癰:長在咽喉外部的正中間,又叫做猛疽,屬於任脈、手太陽、手少陰三經。是由於憂愁憤怒所引起。適合使用黃連消毒飲、衛生散。《靈樞經》說:如果膿液不排洩出來,就會阻塞咽喉,半天就會死亡。所以要用針刺放出毒液,並服用補氣扶正的藥物。即使化膿潰破、流出膿水也可以痊癒。可以艾灸少海穴七次。
氣癰:長在結喉癰的上下部位。
夾喉癰:長在結喉癰的兩側。
這兩種病症的治療方法與結喉癰相同。可以艾灸靈道穴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