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三 (3)
卷三 (3)
1. 眉𤼏
眉𤼏生兩眉間。形如疥癬。屬肝膽二經熱。用柴胡梔子散。因乳母食厚味醇酒者。加味清胃飲。由鬱怒者。加味逍遙散。母子同服。
面瘡,煎鹽湯。浸綿花。貼之洗之。日五七次。
一用鯽魚頭燒。存性為末。醬內清汁調敷。
面浮腫及陰囊浮腫者,使君子肉一兩。白蜜五錢。炙乾為末。每服一二錢。米飲調服。
摩風膏,治面遊風毒。
麻黃(五錢),羌活(一兩),防風(二錢),升麻(二錢),歸身,白檀香,白芨(各一錢),香油(五兩)
浸五日。文火煠。藥黃。即去渣。入黃蠟五錢溶化。
白話文:
眉心長出像疥癬一樣的東西,通常長在兩眉之間。這屬於肝經和膽經有熱的現象。可以用柴胡梔子散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哺乳的母親吃了太油膩或太濃烈的酒造成的,就要用加味清胃飲。如果是因為情緒鬱悶憤怒造成的,就要用加味逍遙散。母親和小孩都要一起服用。
臉上的瘡,可以用鹽水煎煮後,用棉花浸泡鹽水,貼在患處或清洗患處,一天可以清洗五到七次。
另一種方法是用鯽魚頭燒成炭,磨成粉末,用醬油的清汁調和後敷在患處。
臉部浮腫和陰囊浮腫的情況,可以用使君子肉一兩,加上白蜂蜜五錢,將使君子肉烤乾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兩錢,用米湯調服。
摩風膏可以用來治療臉部遊走性的風毒。
配方是:麻黃五錢,羌活一兩,防風二錢,升麻二錢,當歸身一錢,白檀香一錢,白芨一錢,香油五兩。
將藥材浸泡五天,然後用小火煎熬,直到藥材變成黃色,就將藥渣濾掉,加入黃蠟五錢融化。
2. 肺風酒刺
肺風由肺經血熱鬱滯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用荷葉煮糊為丸。白滾水服。外用白礬末。酒化塗之。
枇杷清肺散,治肺風酒刺。
枇杷葉,桑白皮(鮮者更佳各二錢),黃連,黃柏(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三分)
用水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白話文:
肺風酒刺是因為肺經的血熱鬱積,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產生的。應該服用枇杷清肺散來治療。或者用荷葉煮成糊狀做成藥丸,用開水吞服。外用方面,可以使用白礬磨成粉,用酒調勻後塗抹在患處。
枇杷清肺散,可以用來治療肺風酒刺。
藥材組成:枇杷葉、桑白皮(新鮮的更好,各用二錢),黃連、黃柏(各用一錢),人參、甘草(各用三分)。
用水約半碗煎煮至七分,在飯前服用。
3. 黧黑斑
黧黑斑多生女子之面。由血弱不華。火燥結成。疑事不決所致。宜服腎氣丸以滋化源。洗玉容散。兼戒憂思方可。一云風邪入皮膚。痰飲漬腑臟。則面䵟𪒟。又當隨其因而調之也。一用密陀僧為細末。入乳調敷。鹿角尖用酒磨塗之。
腎氣丸(見瘡瘍門),玉容散(見雀斑)
白話文:
黧黑斑大多長在女子的臉上,是因為血氣虛弱,無法滋養顏面,加上火氣燥熱凝結而成,也可能是因為遇事猶豫不決所導致。應該服用腎氣丸來滋養身體的根本。同時用玉容散洗臉,並戒除憂愁思慮才能改善。另一種說法是風邪侵入皮膚,或是體內痰飲浸漬在臟腑,也會使臉色出現黑斑。應該依照不同的原因來調理。一個方法是用密陀僧磨成細粉,加入牛奶調勻敷在臉上,或是用鹿角尖用酒磨開塗抹。
腎氣丸的相關說明在瘡瘍篇,玉容散的相關說明在雀斑篇。
4. 雀斑
雀斑由水虧不能制火。火滯結而成斑也。宜六味地黃丸服之。用玉容散洗之。久久可愈。
玉容散,洗黧黑斑雀斑粉刺。功能白麵嫩肌。
白芷,白朮,白芨,白茯苓,白扁豆,白細辛,白殭蠶,白蓮蕊,白牽牛,白蘞,白鴿冀,甘松,糰粉,加白丁香,白附子,鷹條(等分),防風,荊芥穗,羌活,獨活(減半)
共末。罐收。日洗三次。
一醋浸白朮擦之。半月驗。
六味地黃丸(見首卷)
白話文:
雀斑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無法控制火氣,導致火氣鬱積結成斑點。適合服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陰降火,並用玉容散來清洗,長期下來可以痊癒。
玉容散,可以清洗臉上的黧黑斑、雀斑和粉刺,具有美白皮膚、使肌膚嫩滑的功效。
玉容散的成分包含:白芷、白朮、白芨、白茯苓、白扁豆、白細辛、白殭蠶、白蓮蕊、白牽牛、白蘞、白鴿糞、甘松、糰粉,再加入白丁香、白附子、鷹條(份量相同),以及防風、荊芥穗、羌活、獨活(份量減半)。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裝入罐中保存。每天清洗三次。
也可以用醋浸泡過的白朮來擦拭,半個月左右就會見效。
關於六味地黃丸的詳細資訊,請參考本書的第一卷。
5. 黑子
黑子痣名也。由腎氣濁滯於陽分。陽氣束結而成也。古云。面無善痣。故宜去之。用針挑損。搽四白散。紙封之。三四日自脫。用貝葉膏。或瑩珠膏生肌。兼戒醬醋。則愈後無痕。
四白散,點痣去斑。
糯米(三百五十粒),巴豆(取肉五個),
用夏布包之扎之。取石灰鵝卵大一塊。沖滾水一碗。泡化。以水煮米包成飯。取出。乘熱加硇砂末一錢。杵勻。仍加灰水。研如糊。瓷罐收之。聽用。
白話文:
黑痣,是一種痣的名稱。是因為腎氣的混濁停滯在陽氣所分布的部位,導致陽氣鬱結而形成的。古人說:「臉上沒有好的痣。」所以應該去除。可以使用針挑破黑痣,然後塗抹四白散,用紙封住。大約三四天就會自行脫落。之後使用貝葉膏或瑩珠膏來幫助傷口長出新肉,同時戒吃醬油、醋等刺激性食物,這樣痊癒後就不會留下疤痕。
四白散,可以用來點痣去斑。
糯米(約三百五十粒),巴豆(取果肉五個),
用夏布包起來紮緊。取雞蛋大小的石灰一塊,用一碗滾水沖泡使其溶解。用石灰水煮糯米包成飯。取出,趁熱加入硇砂末一錢,搗勻。再加入石灰水,磨成糊狀。用瓷罐裝好,備用。
6. 鼻慝瘡
鼻慝瘡生小兒鼻下兩旁。由風熱客於肺也。流汁浸淫。癢而不痛。宜服澤瀉散。搽青蛤散。(見面部)
澤瀉散,治鼻慝瘡。
澤瀉,鬱金,梔子,甘草
等分為末。用甘草湯調服。
白話文:
鼻慝瘡是長在小孩鼻子下方兩旁的小瘡。這是因為風熱侵襲肺部所引起的。會流出汁液,蔓延開來,會癢但不痛。適合服用澤瀉散,外擦青蛤散。(參見面部疾病)
澤瀉散,用來治療鼻慝瘡。
藥材:澤瀉、鬱金、梔子、甘草,
將這些藥材等分磨成粉末。用甘草湯調和後服用。
7. 羊鬍子瘡
羊鬍子瘡生於下頦承漿。治同黃水瘡。
白話文:
羊鬍子瘡是長在下巴和承漿穴附近的瘡。治療方式和黃水瘡相同。
8. 眼部
9. 眼胞菌毒
菌毒生於眼胞。其形如菌。頭大蒂小。漸長垂出。甚者眼中流淚。漸至昏矇。由脾經蘊熱凝結而成也。法以軟綿紙蘸水應胞上。少頃。用左手大指甲佃於患根。右手以鈹針尖頭齊根切下。血出不妨。預用翠云錠子。磨濃塗之。其血自止。內服涼膈清脾飲。仍忌海味煎炒。
涼膈清脾飲
黃芩,梔子,連翹,薄荷,赤芍,石膏,生地,防風,荊芥(各一錢),甘草(五分)
用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後服。
翠云錠,治菌毒割後塗之。亦治爛弦風眼。暴赤腫痛。
杭粉(五兩),銅綠(一兩),輕粉(一錢)
共為細末。用黃連一兩。川米百粒。水一碗。煎半碗。去米再煎至三分。和藥作錠。陰乾。用時水磨如墨令濃。以雞翎蘸塗患處。
治眼厚翳。將前藥用黃連八兩煎膏。加牛皮膠二錢。溶化。和藥成錠。用無根水磨。厚敷眼內。片時用水洗淨。其翳自起。以刀剪去之。
白話文:
眼瞼上長出像菇類的東西,這種東西就像菌菇一樣,頭大蒂小,會逐漸長長垂下來。嚴重的會導致眼睛流淚,視力漸漸變得模糊。這是因為脾經積熱凝結而成的。
治療方法是用軟綿的紙沾水敷在眼瞼上,過一會兒,用左手大拇指的指甲按壓在病根處,右手用尖頭的手術刀,從根部切下。流血沒關係,事先準備好翠云錠磨成濃汁塗抹,血就會止住。內服涼膈清脾飲,並且要忌吃海鮮和煎炒的食物。
涼膈清脾飲
黃芩、梔子、連翹、薄荷、赤芍、石膏、生地、防風、荊芥各三克,甘草一點五克。
用水兩碗,加燈心草二十根,煎到剩八分,飯後服用。
翠云錠,是用來治療割除菌毒後塗抹的藥,也可以治療爛弦風眼、眼睛突然紅腫疼痛。
杭粉一百五十克、銅綠三十克、輕粉三克,一起磨成細末。另用黃連三十克和川米一百粒,加一碗水煎到剩半碗,濾掉米後再煎到剩下三分,和藥粉調和做成錠狀,陰乾。使用時用水磨成濃稠的液體,用雞毛蘸取塗抹在患處。
治療眼睛有厚翳,將之前的藥材用黃連二百四十克煎成膏狀,再加入牛皮膠六克溶化,和藥粉做成錠狀,用無根水磨開,厚敷在眼睛內,過一會兒用水洗淨,翳就會浮起,再用刀剪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