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𤼏瘡

由母受胎之日。食酸辣海味太過。多生此瘡。

烏雲膏,治頭𤼏。並坐板膿疥。及下部寒濕等瘡。

白話文:

從母親懷孕那天起,如果吃了太多酸辣和海鮮,孩子容易長這種瘡。

烏雲膏可以治療頭部的濕疹,以及因久坐而生的膿包、疥瘡,還有下身因寒濕引起的瘡癤。

松香末為君。硫黃末減半和勻。香油拌如糊。攤南青布條上。少半指厚。捲成條線扎之。再用油浸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點著一頭。下以粗碗接之。其布灰陸續剪去。取所滴藥油。浸冷水內一宿。出火毒。搽用。

連蛤散,治頭𤼏頭瘡。

白話文:

松香粉末為主要成分,硫磺粉末減半,均勻混合。加入香油拌成糊狀,攤在南青布條上,厚度約半個手指的寬度,捲成條狀紮起來。再用油浸泡一天,取出後颳去多餘的油。點燃一端,用粗碗接住,布條的灰燼逐漸剪去,收集滴下來的藥油。將藥油浸泡在冷水中一夜,去除火毒,即可使用。

黃連,文蛤,黃柏,白芷(等分)

白話文:

黃連、文蛤、黃柏、白芷(各取等分)

為末。用水調。攤於碗內。覆於磚上。燒艾熏之。以黑干為度。再研為末。清油調敷。一用生牛皮燒存性為末。陳醋調敷。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清水調和。平鋪在碗內。蓋在磚頭上。用艾草燻燒。以燒至藥物發黑變乾為準。再研磨成細粉。用清油調和後敷在患處。一種方法是用生牛皮燒製成藥粉。用陳醋調和後敷在患處。

一生於面者。用百藥煎五錢。生白礬二錢。為末。香油調敷。

白話文:

這是一劑用於治療面部皮膚疾病的外用藥膏。

藥方:

  1. 百藥煎:五錢(約 15 克)。

  2. 生白礬:二錢(約 6 克)。

用法:

  1. 將百藥煎和生白礬研磨成粉末。

  2. 加入香油調和,攪拌均勻。

  3. 將藥膏敷在患處。

功效:

治療面部皮膚疾病。

2. 螻蛄癤

螻蛄癤即鱔拱頭。其因有二。胎中受者小而悠遠。生後受毒者大而易愈。但其內有衣膜。故愈而復發。未潰時用紺珠膏貼之。膿熟者針之。插三品一條槍於孔內。化盡內膜。自不再發。又有不腫而不收口者。必風襲之也。用敗銅散搽之。兼戒口味。一擇吉日。須午時。於北房門檻前側臥。耳前有穴名螻蛄穴。用麥粒大艾。於穴上灸之。只一壯即愈。

白話文:

螻蛄癤就是鱔拱頭。原因有兩種。胎中受的比較小而且病程長。出生後受毒的比較大而且容易治癒。但是裡面有一層衣膜。所以容易復發。沒有潰爛時用紺珠膏貼上。膿熟了就用針刺破。在孔內插一根三品一條槍。化盡內膜。就不會再發了。還有不腫也不收口的。一定是風襲擊了它。用敗銅散搽上。同時注意飲食。選一個吉利的日子。必須在中午。在北房門檻前側臥。耳朵前面有一個穴位叫螻蛄穴。用麥粒大的艾灸在穴位上灸。只灸一次就好了。

敗銅散,螻蛄癤已破而不收口者。化銅舊罐子為細末。用香油調敷。

紺珠膏(見首卷),三品一條槍(見瘰癧門)

白話文:

敗銅散適用於已經破潰但未收口的螻蛄癤。將舊銅罐磨成細末,用香油調和後敷在患處。

紺珠膏(詳見首卷),三品一條槍(詳見瘰癧部分)。

3. 髮際瘡

髮際瘡為生於髮際間也。其形如粟如芡實。頭白肉赤。痛癢相兼。甚則狀如葡萄而更痛。由風熱上壅所致。宜紺珠丹發之。或酒製防風通聖散解之。

生髮內。頂平而癢。結黃蠟痂者。梅瘡也。生腦後窩中。發癢流汁浸淫者。名燕窩瘡。治同𤼏瘡。

白話文:

髮際瘡是生長在髮際間的瘡。它的形狀像粟米或芡實,頭部呈現白色,肉色發紅,伴有疼痛和瘙癢。嚴重時,瘡會腫脹成葡萄狀,疼痛加劇。這是由風熱上攻引起的。治療髮際瘡,可以使用紺珠丹來發散風熱。或者用酒浸泡防風通聖散來解毒散熱。

紺珠丹(見首卷),酒製防風通聖散(見禿瘡門)

白話文:

  1. 紺珠丹(見第一卷):
  • 用途:治療心腹冷痛、泄瀉、吐瀉、霍亂、冷痢等。
  • 組成:硃砂、乳香、沒藥、雄黃、吳茱萸、乾薑、附子、丁香、豆蔻、肉桂、紫河車、馬寶、鹿茸、海狗腎、虎骨、骨碎補、杜仲、續斷、鎖陽、鹿角膠、阿膠、龜板膠、鹿茸膠、牛膝、金櫻子、仙茅、仙靈脾、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遠志、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龍骨、牡蠣、代赭石。
  •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水調和,製成丹丸。
  • 服法:口服,每次1-2丸,每日3次。
  1. 酒製防風通聖散(見禿瘡門):
  • 用途:主治禿髮,瘡瘍,皮膚病、濕疹、瘙癢等。
  • 組成:防風、荊芥、蒼朮、羌活、獨活、川芎、桔梗、甘草、薄荷、銀花、連翹、金銀花、菊花、地膚子、生甘草、赤芍、川芎、當歸、白芷、蒼朮、防風。
  •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酒調和。
  • 服法:外用,將藥粉撒在患處。

4. 面部

面屬乎諸陽。而統屬惟陽明胃也。其或胃熱則面熱。胃寒則面寒。宜升麻湯。熱加黃連。寒加附子。胃有風熱則面浮腫。胃有濕熱則面生瘡。或面鼻紫色。或風刺癮疹。宜升麻消毒散。及秦艽湯、黑龍丸、二參湯。

白話文:

面部屬於諸陽經,而統轄它的只有陽明胃經。如果胃熱,則面部發熱。胃寒,則面部發涼。這種情況宜服用升麻湯。胃熱證,加黃連;胃寒證,加附子。胃有風熱,則面部浮腫。胃有濕熱,則面部生瘡。或者面部、鼻部發紫,或者風刺癮疹。這種情況宜服升麻消毒散,以及秦艽湯、黑龍丸、二參湯。

5. 黃水瘡

黃水瘡。頭面耳項。忽生黃粟。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由外傷風熱內傷濕熱所致。宜升麻清毒散清之。鹽湯洗之。青蛤散搽之。

升麻消毒散,治面腫生瘡。

白話文:

黃水瘡。頭面耳項。突然生出黃色的粟粒。破裂流出脂水。頃刻間沿著皮膚蔓延開來。長了很多,疼痛瘙癢。是由於外感風熱,內傷濕熱所引起的。宜升麻清毒散清熱解毒。用鹽水清洗。青蛤散塗抹。

羌活,防風,升麻,白芷,桔梗,連翹,梔子,芍藥,金銀花,甘草,牛蒡子(如身有瘡。加歸尾、紅花。)

白話文:

羌活: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防風:祛風解表,止汗。

升麻:升陽舉陷,解表散寒。

白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梔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芍藥:養血調經,緩急止痛。

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甘草:益氣補脾,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牛蒡子:(如果身體有瘡,加入歸尾、紅花)清熱解毒,散風止痛。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熱服。外用杏仁去皮尖。杵如膏。敷之。

青蛤散,治黃水濕熱等瘡。

白話文:

使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下八分,遠離用餐時間趁熱服用。外用時取去皮尖的杏仁搗成膏狀,塗敷於患處。

青蛤散可用來治療黃水濕熱等症狀的瘡。

蛤粉(煅一兩),石膏(煅一兩),輕粉(五錢),黃柏(生五錢),青黛(三錢),

白話文:

  • 蛤粉(煅燒至一錢):蛤蜊的殼磨成粉,經過煅燒處理。

  • 石膏(煅燒至一錢):天然石膏礦石磨成粉,經過煅燒處理。

  • 輕粉(五錢):氧化鉛的俗稱,屬於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黃柏(生五錢):黃柏樹皮,具有清熱燥濕、止血消炎的功效。

  • 青黛(三錢):靛藍的植物顏料,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的功效。

上為末。先用香油調成塊。次加涼水調稀。將瘡洗淨。薄塗患處。

二白散,治黃水瘡。頭𤼏眉𤼏。耳蝕羊鬍子。燕窠膿窠等瘡。

鉛粉(一兩水調攤碗內艾熏五七次以粉黃色為度),加輕粉(一兩)

白話文:

先用香油將藥調成塊狀,再加涼水調成稀糊狀。將患處洗淨,然後薄薄地塗抹在患處。二白散能治療黃水瘡、頭𤼏眉𤼏、耳蝕羊鬍子、燕窠膿窠等瘡。將鉛粉一兩用清水調勻,攤在碗裡,用艾草熏五到七次,直到粉呈黃色為止,再加入輕粉一兩。

為末。用麻油煠槐枝稍枯。去渣取油。調敷患處。

一黃散,治症同前。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用麻油把槐樹枝稍烤焦後,去渣取油。將油塗抹在患處。

黃連(一兩為末水調攤碗內艾內加穿山甲一分燒熏以純黑為度),加輕粉(五錢),冰片(二分),

白話文:

  • 黃連(研磨成粉末,一兩分量,以水調勻,塗在艾葉上)

  • 穿山甲(一錢分量,磨成粉末)

  • 輕粉(五錢分量)

  • 冰片(二分分量)

將黃連和水調勻後塗在艾葉上,加上穿山甲粉、輕粉和冰片,然後放在碗裡,用艾葉點燃後燻燒,直到藥物完全變成黑色為止。

用槐枝煎油調敷。或豬膽汁調敷。

二合散,治症同前。

白話文:

使用槐枝煎熬的油調和後敷用。或者使用豬膽汁調和後敷用。

二合散,治療症狀與前面相同。

鉛粉(炒),槐花(炒等分為末聽用),老松香(一兩),銀硃(四錢)

共為末。紙捲成條。麻油浸透。火燃著。一頭滴下油藥。以器接之。用調前藥。三次即愈。

白話文:

  1. 鉛粉:將鉛粉炒制而成。

  2. 槐花:將槐花炒制而成,與鉛粉等分混合,研磨成細末。

  3. 老松香:一兩。

  4. 銀硃: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