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三 (2)
卷三 (2)
1. 𤼏瘡
由母受胎之日。食酸辣海味太過。多生此瘡。
烏雲膏,治頭𤼏。並坐板膿疥。及下部寒濕等瘡。
松香末為君。硫黃末減半和勻。香油拌如糊。攤南青布條上。少半指厚。捲成條線扎之。再用油浸一日。取出。刮去余油。以火點著一頭。下以粗碗接之。其布灰陸續剪去。取所滴藥油。浸冷水內一宿。出火毒。搽用。
連蛤散,治頭𤼏頭瘡。
黃連,文蛤,黃柏,白芷(等分)
為末。用水調。攤於碗內。覆於磚上。燒艾熏之。以黑干為度。再研為末。清油調敷。一用生牛皮燒存性為末。陳醋調敷。
一生於面者。用百藥煎五錢。生白礬二錢。為末。香油調敷。
白話文:
翻譯:
[疔瘡]
這種瘡是在母親懷孕時,因為母親吃了太多酸辣海鮮等食物造成的。
烏雲膏,可以治療頭部疔瘡,以及因久坐導致的膿疥,還有下身因寒濕引起的各種瘡。
以松香粉為主藥,硫磺粉減半混合均勻,用香油調成糊狀,塗在南青布條上,厚度約半個手指,捲成條狀紮緊,再用油浸泡一天,取出後刮去多餘的油,點燃一頭,下方用粗碗接住滴落的藥油,布條燒成的灰燼要陸續剪掉。取所滴下的藥油,浸在冷水中一晚,去除火毒,然後塗抹患處。
連蛤散,可以治療頭部疔瘡。
黃連、文蛤、黃柏、白芷(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攤在碗內,覆蓋在磚上,用艾草熏烤,以燒成黑色乾燥為度。然後再次研磨成粉末,用清油調和後塗抹。也可以用燒成炭的生牛皮磨成粉末,用陳醋調和後塗抹。
如果疔瘡長在臉上,可以用百藥煎五錢、生白礬二錢,磨成粉末,用香油調和後塗抹。
2. 螻蛄癤
螻蛄癤即鱔拱頭。其因有二。胎中受者小而悠遠。生後受毒者大而易愈。但其內有衣膜。故愈而復發。未潰時用紺珠膏貼之。膿熟者針之。插三品一條槍於孔內。化盡內膜。自不再發。又有不腫而不收口者。必風襲之也。用敗銅散搽之。兼戒口味。一擇吉日。須午時。於北房門檻前側臥。耳前有穴名螻蛄穴。用麥粒大艾。於穴上灸之。只一壯即愈。
敗銅散,螻蛄癤已破而不收口者。化銅舊罐子為細末。用香油調敷。
紺珠膏(見首卷),三品一條槍(見瘰癧門)
白話文:
「螻蛄癤」就是俗稱的「鱔拱頭」。它發生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胎裡帶來的,這種通常比較小,而且病程比較長;另一種是出生後受到毒邪侵襲而引起的,這種通常比較大,而且比較容易治好。但是,這種癤子的裡面有一層薄膜,所以即使癒合了也很容易復發。
在癤子還沒破的時候,可以用紺珠膏貼敷。如果已經化膿了,就用針刺破,然後將三品一條槍插入孔內,把裡面的薄膜清除乾淨,這樣就不會再復發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癤子不腫,而且傷口不容易癒合,這一定是受到風邪侵襲的緣故。可以用敗銅散塗抹,同時也要忌口。另外,還要選擇吉日,最好是在中午時分,在北邊房間的門檻前側身躺下,耳朵前面有個穴位叫做「螻蛄穴」。在這個穴位上用麥粒大小的艾絨進行艾灸,只需灸一次就能痊癒。
「敗銅散」是用於螻蛄癤已經破了但傷口不癒合的情況。將舊銅罐子磨成細末,用香油調和後塗在傷口上。
「紺珠膏」和「三品一條槍」的詳細製作方法,請參考本書前面的章節說明。
3. 髮際瘡
髮際瘡為生於髮際間也。其形如粟如芡實。頭白肉赤。痛癢相兼。甚則狀如葡萄而更痛。由風熱上壅所致。宜紺珠丹發之。或酒製防風通聖散解之。
生髮內。頂平而癢。結黃蠟痂者。梅瘡也。生腦後窩中。發癢流汁浸淫者。名燕窩瘡。治同𤼏瘡。
紺珠丹(見首卷),酒製防風通聖散(見禿瘡門)
白話文:
髮際瘡是指長在髮際邊的瘡。它們的形狀像小米粒或雞頭米,頭部是白色的,周圍的皮膚是紅色的,會感到疼痛和搔癢。嚴重時,會腫得像葡萄一樣,疼痛感也會加劇。這是由於風熱之邪向上壅塞所導致的。應該使用紺珠丹來治療,或者用酒製的防風通聖散來緩解。
如果瘡長在頭髮內部,頂部是平的,會發癢,並且結黃色的蠟狀痂皮,那就是梅瘡。如果瘡長在後腦勺的凹陷處,會發癢,流出汁液,並且會擴散蔓延,那叫做燕窩瘡,治療方式和𤼏瘡相同。
(紺珠丹的配方請參考第一卷,酒製防風通聖散的配方請參考禿瘡門。)
4. 面部
面屬乎諸陽。而統屬惟陽明胃也。其或胃熱則面熱。胃寒則面寒。宜升麻湯。熱加黃連。寒加附子。胃有風熱則面浮腫。胃有濕熱則面生瘡。或面鼻紫色。或風刺癮疹。宜升麻消毒散。及秦艽湯、黑龍丸、二參湯。
白話文:
面部屬於陽氣匯聚的地方,而總管面部陽氣的主要是陽明胃經。如果胃有熱,面部就會發熱;胃有寒,面部就會發冷。這時適合使用升麻湯來調理,如果是熱症可以加入黃連,寒症則加入附子。如果胃有風熱,面部就會浮腫;如果胃有濕熱,面部就會長瘡,或者臉和鼻子呈現紫色,或者出現像風刺一樣的癮疹。這時適合使用升麻消毒散,以及秦艽湯、黑龍丸、二參湯來治療。
5. 黃水瘡
黃水瘡。頭面耳項。忽生黃粟。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由外傷風熱內傷濕熱所致。宜升麻清毒散清之。鹽湯洗之。青蛤散搽之。
升麻消毒散,治面腫生瘡。
羌活,防風,升麻,白芷,桔梗,連翹,梔子,芍藥,金銀花,甘草,牛蒡子(如身有瘡。加歸尾、紅花。)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熱服。外用杏仁去皮尖。杵如膏。敷之。
青蛤散,治黃水濕熱等瘡。
蛤粉(煅一兩),石膏(煅一兩),輕粉(五錢),黃柏(生五錢),青黛(三錢),
上為末。先用香油調成塊。次加涼水調稀。將瘡洗淨。薄塗患處。
二白散,治黃水瘡。頭𤼏眉𤼏。耳蝕羊鬍子。燕窠膿窠等瘡。
鉛粉(一兩水調攤碗內艾熏五七次以粉黃色為度),加輕粉(一兩)
為末。用麻油煠槐枝稍枯。去渣取油。調敷患處。
一黃散,治症同前。
黃連(一兩為末水調攤碗內艾內加穿山甲一分燒熏以純黑為度),加輕粉(五錢),冰片(二分),
用槐枝煎油調敷。或豬膽汁調敷。
二合散,治症同前。
鉛粉(炒),槐花(炒等分為末聽用),老松香(一兩),銀硃(四錢)
共為末。紙捲成條。麻油浸透。火燃著。一頭滴下油藥。以器接之。用調前藥。三次即愈。
白話文:
黃水瘡
黃水瘡這種病,會長在頭部、臉部、耳朵和脖子這些地方。突然間會冒出像黃色小米粒一樣的東西,破掉後會流出油狀的液體,而且很快就會擴散開來,常常會讓人感到疼痛和癢。這種病通常是由於外感風熱,或是體內濕熱引起的。應該用升麻清毒散來治療,也可以用鹽水清洗患處,再塗上青蛤散。
升麻消毒散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臉部腫脹和長瘡。
藥材包括:羌活、防風、升麻、白芷、桔梗、連翹、梔子、芍藥、金銀花、甘草、牛蒡子。(如果身上有瘡,可以加入當歸尾和紅花。)
用水兩碗,煎煮到剩八分,在飯前趁熱服用。外用藥的部分,取杏仁去皮尖,搗成膏狀,敷在患處。
青蛤散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黃水瘡等濕熱引起的瘡。
藥材包括:煅燒過的蛤粉(一兩)、煅燒過的石膏(一兩)、輕粉(五錢)、生黃柏(五錢)、青黛(三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先用香油調成塊狀,再加入涼水調稀。將患處清洗乾淨後,薄薄地塗上藥。
二白散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黃水瘡,包括長在頭皮、眉毛、耳朵(侵蝕耳朵像羊鬍子或燕子窩的膿瘡)等地方的瘡。
藥材包括:鉛粉(一兩,用水調開攤在碗內,用艾草熏五七次,直到鉛粉變成黃色),再加入輕粉(一兩)。
將這些磨成粉末,用麻油將槐樹枝炸到稍微枯黃,去渣取油,調和藥粉後塗在患處。
一黃散
這個藥方治療的病症和前面相同。
藥材包括:黃連(一兩,磨成粉末用水調開攤在碗內,用艾草熏,並加入一分燒過的穿山甲,熏到變成純黑色),再加入輕粉(五錢)和冰片(二分)。
用槐樹枝煎油調和藥粉後塗在患處,也可以用豬膽汁調和藥粉後塗在患處。
二合散
這個藥方治療的病症和前面相同。
藥材包括:炒過的鉛粉、炒過的槐花(等分磨成粉末備用)、老松香(一兩)和銀硃(四錢)。
將這些藥材一起磨成粉末,用紙捲成條狀,用麻油浸透,點火燃燒,從一頭滴下油藥,用容器接住。用這些油藥調和之前的藥粉,塗抹三次就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