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三 (4)
卷三 (4)
1. 眼丹
眼丹生於眼胞。紅熱腫痛。由脾胃二經風熱所致。若風盛則浮腫易散。熱甚則堅腫難消。初起宜敗毒黃連丸清之。甚者貴金丸下之。外貼精豬肉片。或塗坎宮錠子。俟膿成則針之。貝葉膏貼之收口。
敗毒黃連丸,治上下眼丹。
黃連,連翹,羌活(各二兩),菊花(二兩),防風(一兩五錢),細辛,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茶水下。
草礬膏
粉草(二兩),皂礬(五錢)
水煎濃汁。濾淨渣。再煎濃。加冰片。以雞翎蘸膏。頻掃腫處。
一用精豬肉切片。水漂去血。貼丹上。不時易之。
坎宮錠子(見腫瘍),貴金丸(見腫瘍附余)
白話文:
眼睛的丹毒,生長在眼瞼上,會紅腫、發熱、疼痛,這是因為脾胃兩經受到風熱所引起的。如果風邪盛,腫脹容易消散;如果熱邪很嚴重,腫脹就會變得堅硬難以消除。剛開始發病時,應該用敗毒黃連丸來清熱解毒;如果病情嚴重,就要用貴金丸來瀉熱。外用方面,可以貼上精豬肉片,或者塗抹坎宮錠子。等到膿形成後,就用針刺破,然後貼上貝葉膏來幫助傷口癒合。
敗毒黃連丸,可以治療上下眼瞼的丹毒。
成分包含:黃連、連翹、羌活(各2兩)、菊花(2兩)、防風(1兩5錢)、細辛、甘草(各1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50丸,用茶水送服。
草礬膏
成分包含:粉草(2兩)、皂礬(5錢)。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成濃汁,過濾掉藥渣,再將藥汁濃縮。加入冰片後,用雞毛蘸取藥膏,頻繁地塗抹在腫脹的部位。
另一種方法是,取精豬肉切成薄片,用水漂洗去除血水,貼在丹毒上,並隨時更換。
坎宮錠子(配方請參見腫瘤相關內容),貴金丸(配方請參見腫瘤附錄)。
2. 針眼
針眼土疳也。小瘡生於眼睫間。微者不膿而愈。甚者成漏。入風則頭面發腫。目亦赤疼。初起以針刺破即瘥。
芎皮散,治針眼。
川芎(為君),青皮(減半)
為末。每服二錢。煎細茶、菊花湯調服。外以枯礬末、雞子清調敷。腫者用南星末同生地黃搗膏。貼太陽穴而腫自消。
白話文:
針眼,又叫做土疳。是一種在眼睫毛之間長出的小瘡。輕微的,不會化膿就能痊癒。嚴重的,可能會形成膿包,甚至出現潰爛。如果又吹到風,就會引起頭部和臉部腫脹,眼睛也會紅腫疼痛。剛開始發作時,用針刺破膿包就能痊癒。
有一個叫做「芎皮散」的藥方,可以治療針眼。
主要成分是川芎,青皮的用量減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細茶或是菊花湯沖泡後調勻服用。外用藥則是用枯礬粉末和雞蛋白調成糊狀敷在患處。如果腫脹厲害,就用天南星粉末和生地黃搗成藥膏,貼在太陽穴,腫脹就會消退。
3. 眼胞痰核
痰核生於眼胞。在皮裡膜外。其形如豆。堅而不疼。由痰因火滯也。輕者自愈。重者變癭漏諸疾。初起時。用生南星以醋磨濃。頻塗患處。皮薄者微微撥損。以手指甲擠出白粉即愈。貼貝葉膏收口。(見膏藥門)
白話文:
眼瞼上長了像豆子一樣的痰核,它長在皮膚裡面,但又在眼瞼的薄膜外面。這種核摸起來硬硬的,不會痛,是由於痰濕受熱阻滯所造成的。輕微的會自己好,嚴重的會變成癭瘤、瘺管等疾病。剛開始長的時候,可以用生南星加醋磨成濃稠狀,頻繁塗抹在患處。如果皮膚比較薄,可以稍微撥開一點表皮,用指甲擠出白色的粉末,就會痊癒。然後貼上貝葉膏來幫助傷口癒合(相關資訊請參閱膏藥的章節)。
4. 眼胞內生椒瘡粟瘡
椒瘡粟瘡。生眼胞之內。由脾胃血熱所致。椒瘡則赤堅而難消。粟瘡則黃軟而易散。今人用燈草、竹葉以治標。孰若清脾涼血以治本。宜菩提露洗之。
白話文:
眼皮內長出像胡椒粒或小米粒的瘡。這些瘡長在眼皮裡面,是由於脾胃積熱,血分有熱所導致的。像胡椒粒的瘡,會呈現紅色、堅硬且難以消退;像小米粒的瘡,則會呈現黃色、柔軟且容易散開。現在的人用燈心草、竹葉等來治療,只能治標,哪比得上從根本治療,清瀉脾胃之熱、涼血降火呢?應該用菩提露來清洗患處。
5. 脾番症
脾番症乃眼胞番轉如舌抵唇之狀。由胃經氣滯血壅。皮急絲吊所致。宜瀉脾胃之積熱。
白話文:
脾番症指的是眼瞼外翻,看起來像舌頭抵住嘴唇的樣子。這種情況是由於胃經的氣機不順暢、血液瘀滯,導致皮膚緊張、筋脈吊住而引起的。應該要清瀉脾胃的積熱。
6. 漏睛
漏睛為睛內有孔。時流膿汁也。其名不一。如正漏生於風輪。初出白膏如痰。尚可治。久則出青黑膏。損及瞳人者不治。偏漏生於氣輪者輕。流白水。重則成膿。久而膏枯者不治。內漏生於目竅之傍。外漏生於肉輪之外。此由積熱痰火熏蒸所致。陰漏則晝輕夜重。宜養血清肝。
陽漏則夜輕晝重。宜清金補氣。又。在大眥屬心經君火。宜補北瀉南。小眥屬心胞相火。宜於北方中補而抑之也。總之。目者肝之竅。腎者肝之主。治宜補腎宣肝為要。
白薇丸,治漏睛出膿。
白薇(一兩),防風,白蒺藜,羌活(各三錢),石榴皮(三錢)
共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一錢。白湯送下。
解毒丸,治漏睛出膿。
杏仁(去皮尖二兩另研),梔子(十兩),大黃(五兩)
為末。煉石蜜一斤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茶湯送下。
白話文:
漏睛是指眼睛內部有孔洞,時常流出膿液。它的名稱不只一種,像是正漏,是長在黑眼珠周圍,剛開始流出像痰一樣的白色黏液,這時候還能治療。但時間久了就會流出青黑色的黏液,如果傷害到瞳孔就無法治癒了。偏漏是長在眼白部分,情況比較輕微,只會流出清水,嚴重的話就會化膿。如果時間久了導致黏液枯竭,就無法治癒了。內漏長在眼角的旁邊,外漏長在眼瞼的外面。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累積的熱氣和痰火熏蒸所造成的。陰漏的情況是白天輕微,晚上嚴重,應該要補血清肝。陽漏的情況是晚上輕微,白天嚴重,應該要清肺補氣。另外,長在大眼角屬於心經的君火,應該要滋補腎水來抑制心火;長在小眼角屬於心包經的相火,應該要適度滋補北方腎水來抑制火氣。總之,眼睛是肝臟的開竅之處,而腎臟是肝臟的主宰,治療的重點應該放在滋補腎臟、疏通肝氣。
白薇丸,用來治療漏睛流膿。
成分:白薇(37.5克),防風、白蒺藜、羌活(各11.25克),石榴皮(11.25克)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一樣大。每次服用3.75克,用開水送服。
解毒丸,用來治療漏睛流膿。
成分:杏仁(去皮尖75克,另外研磨),梔子(375克),大黃(187.5克)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一樣大。每次服用7.5克到11.25克,用茶水送服。
7. 大小眼眥出膿大小眼眥出血
眼眥出膿者。大腸熱也。用桔梗、芩、連、木通、檳榔、茱萸之類。眼眥出血者。小腸熱也。用歸尾、赤芍、黃連、桃仁、甘草之類。
白話文:
眼角流膿,是因為大腸有熱。可以用桔梗、黃芩、黃連、木通、檳榔、吳茱萸之類的藥物來治療。眼角出血,是因為小腸有熱。可以用當歸尾、赤芍、黃連、桃仁、甘草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8. 耳部
經絡,耳者心腎之竅。肝膽之經。宗脈之所聚也。心腎主內。如精血不足。或聾瞶。或虛鳴。稟賦弱也。六味地黃丸加桑螵蛸。或滋陰地黃丸。肝膽主外。如風熱有餘。或脹痛。或膿癢。邪氣客也。柴胡清肝散。因血燥者。柴胡梔子湯。如未應。佐以六味丸。間服九味蘆薈丸。因食積內熱者。四味肥兒丸之類。
柴胡清肝散,治瘡毒生於耳前耳後。自身外側至足股內側至足。或胸乳小腹下等處。皆肝膽三焦經風熱。
柴胡,黃芩(炒),人參(各一錢),梔子(炒),川芎(各一錢五分),連翹,桔梗(各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水煎。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見耳疳門),柴胡梔子湯(見小兒胎毒瘡瘍),九味蘆薈丸(見疳瘡門),四味肥兒丸
白話文:
耳部
耳,是心和腎這兩個臟腑的孔竅,也是肝和膽的經脈所經過的地方,更是所有經脈會聚的地方。心和腎主要掌管身體的內部,如果體內精血不足,就可能導致耳聾、聽力模糊,或產生耳鳴,這多半是因為先天體質虛弱。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加上桑螵蛸,或者滋陰地黃丸來調理。肝和膽主要掌管身體的外部,如果因為風熱過盛,就可能導致耳朵脹痛、化膿或搔癢,這是因為外邪侵入的緣故。可以服用柴胡清肝散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血虛燥熱引起的,可以服用柴胡梔子湯。如果效果不佳,可以搭配六味地黃丸服用,並間歇服用九味蘆薈丸。如果是因為飲食積滯導致體內生熱,可以服用像四味肥兒丸之類的藥方。
柴胡清肝散,可以用來治療長在耳朵前面、耳朵後面,從身體外側到腿內側到腳,或者胸部、乳房、小腹下部等地方的瘡毒,這些都是因為肝膽和三焦經的風熱所引起的。
柴胡、炒過的黃芩、人參(各一錢)、炒過的梔子、川芎(各一錢五分)、連翹、桔梗(各一錢二分)、甘草(五分)。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滋陰地黃丸(相關內容請參考耳疳門),柴胡梔子湯(相關內容請參考小兒胎毒瘡瘍),九味蘆薈丸(相關內容請參考疳瘡門),四味肥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