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耳底疼痛

升桔湯,治耳內腫痛。三陽經風熱也。再治面腫牙痛咽喉疳。

升麻(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昆布(二錢),連翹(二錢),膽草(一錢),射干(一錢五分),

白話文:

升麻(6克),桔梗(9克),昆布(12克),連翹(12克),膽草(6克),射干(9克)

用水鍾半。煎八分。食遠服。外以軍持露滴之。

軍持露,治耳內痛引腦項者。

熊膽(分許),冰片(少許)

涼水五七茶匙化開。滴入耳內。其冷如冰。其痛立止。少時傾出。三二次全愈。

或用鐵店石池內磨刀水滴之。垂盆草取汁。尤佳。

芍藥散,耳痛連頭。流膿出血者。風熱上壅也。

赤芍白芍川芎當歸大黃木鱉子甘草(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赤芍藥、白芍藥、川芎、當歸、大黃、木鱉子、甘草(各七點五公克)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加味涼膈散,耳濕腫痛,屬少陽相火。宜治辛寒。

黃芩(一錢),梔子(五分),連翹(二錢),薄荷(五分),甘草(一錢),朴硝(一錢),大黃,防風(各一錢),羌活(一錢)

白話文:

  • 黃芩(6克):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梔子(3克):清熱涼血,瀉火除煩。

  • 連翹(12克):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薄荷(3克):清熱解表,疏散風熱。

  • 甘草(6克):益氣補脾,調和諸藥。

  • 朴硝(6克):瀉火解毒,通便導滯。

  • 大黃(6克):瀉熱通便,清肝退黃。

  • 防風(6克):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 羌活(6克):祛風濕,活血止痛。

水二鍾。竹葉二十片。煎一鍾。加蜂蜜少許。食後服。氣閉者。加菊花蔓荊子石菖蒲

白話文:

水二杯。竹葉二十片。煎一杯。加少量蜂蜜。飯後服用。氣閉者。加菊花、蔓荊子、石菖蒲。

2. 黑疔

黑疔生於耳內一點。疼如錐刺。痛引腮腦。破流血水。用前升桔湯軍持露等法治之。罔效者疔也。急服蟾酥丸汗之。研蟾酥餅。水調滴於耳內。立效。一灸後谿穴七壯。(穴見灸門)

白話文:

黑疔瘡發生於耳朵內部的一個點上,疼痛得像錐子刺一樣,這樣的疼痛會蔓延到腮部和頸部,並且會流出膿血。使用之前提到的治療桔梗湯和軍持露等方法來治療黑疔瘡,如果這些方法都沒有效果,那麼就是疔瘡了。急著服用蟾酥丸來發汗治療黑疔瘡,將蟾酥餅研磨成粉,用溫水調和之後滴入耳內,就能立刻見到效果。在後谿穴灸七壯(這個穴位在《灸門》中提到)。

3. 耳疳

耳疳者。為耳內流出膿水臭穢也。書有云。出黃膿為聤耳。紅膿為風耳。白膿為纏耳。清膿為震耳。名雖有五。其源則一。由足少陰虛熱者。四物湯加丹皮、石菖蒲。及地黃丸滋補之。由手少陽風熱者。蔓荊子散交感丹清之。

白話文:

耳疳是指在耳中流出膿水並且非常臭的狀況。古書中說過,如果流出黃色的膿液,則稱作膿耳;如果是紅色的膿汁,則稱作風耳;如果是白色的膿液,則稱作纏耳;如果是透明的膿汁,則稱作震耳。名稱雖然有五種,但其來源卻都是一樣,都是由足少陰虛熱所導致的,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丹皮、石菖蒲,以及地黃丸來滋補治療。如果是由手少陽風熱所導致的,則可以使用蔓荊子散、交感丹來治療。

若小兒胎熱。或洗浴入水。作痛生膿者。在初生月內者。則不必搽藥。如治之早。則項下結腫。任其毒盡。自安。至月外不瘥者。用紅綿散搽之。

白話文:

如果小兒是胎熱導致的,或者是洗浴時不小心碰到水而引起疼痛生成膿包,在出生後一個月內,一般不需要擦藥。若是及早治療,那麼頸部以下就會有腫塊,任由毒素排出,就會自然痊癒。如果一個月後還沒有好轉,可以使用紅綿散擦拭治療。

蔓荊子,治耳出膿水。

蔓荊子,桑白皮菊花前胡升麻赤茯苓赤芍藥,生地,木通甘草(炙等分)

白話文:

蔓荊子、桑白皮、菊花、前胡、升麻、赤茯苓、赤芍藥、生地、木通、甘草(炙等分)

這些藥材具有以下功效:

蔓荊子:清熱解毒,瀉火明目。

桑白皮:清熱涼血,利小便。

菊花:清熱解毒,明目退翳。

前胡: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升麻:升陽舉陷,祛風通竅。

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赤芍藥:涼血活血,散瘀止痛。

生地:涼血滋陰,養陰生津。

木通: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甘草(炙等分):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治耳內虛鳴。膿汁不幹者。

熟地(二兩),茯苓(八錢),山萸(一兩),菊花(八錢),丹皮(八錢),黃柏(八錢),何首烏黑豆蒸六錢)

白話文:

熟地(120克),茯苓(48克),山萸(60克),菊花(48克),丹皮(48克),黃柏(48克),何首烏(用黑豆蒸熟,36克)

共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交感丹,治耳疳。氣不宣通。遂成聾瞶者。

香附(童便浸炒三錢),黃連(二錢),茯神(二錢),甘菊(一錢),桂心(一錢)

白話文:

香附(以童便浸泡後炒三錢),黃連(二錢),茯神(二錢),甘菊(一錢),桂心(一錢)

共為末。每服錢半。燈心湯下。

紅綿散,治耳內流膿。腫痛已消。膿尚不止者。

白礬(三錢),干胭脂(二錢),麝香(二分)

白話文:

  • 枯白礬:三錢(約 1.8 克)

  • 幹胭脂:二錢(約 1.2 克)

  • 麝香:二分(約 0.12 克)

共為末。罐收。先捻綿球。絞盡耳內濕膿。隨用綿球蘸藥送入耳底。自愈。

一用臘日枯礬。入豬膽內。陰乾。吹用。一用杏仁炒黑為末。綿裹塞於耳內。日三四易。

白話文:

  1. 一種方法是將臘日裡使過的枯礬放入豬膽中,陰乾後吹入耳中。

  2. 另一種方法是將杏仁炒黑成粉末,用棉花包好塞入耳內,每天更換三四次。

一用雞肫皮焙或文蛤末。吹之。一用人牙煅存性。去火毒為末。用少許。吹耳內。

白話文:

一用雞肫皮焙製或文蛤磨成粉末,吹入耳內。

一用人牙煅燒後保持本性,除去火毒,磨成粉末,用少許吹入耳內。

一用陳年醬茄蒂。擰汁滴於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