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耳底疼痛

升桔湯,治耳內腫痛。三陽經風熱也。再治面腫牙痛咽喉疳。

升麻(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昆布(二錢),連翹(二錢),膽草(一錢),射干(一錢五分),

用水鍾半。煎八分。食遠服。外以軍持露滴之。

軍持露,治耳內痛引腦項者。

熊膽(分許),冰片(少許)

涼水五七茶匙化開。滴入耳內。其冷如冰。其痛立止。少時傾出。三二次全愈。

或用鐵店石池內磨刀水滴之。垂盆草取汁。尤佳。

芍藥散,耳痛連頭。流膿出血者。風熱上壅也。

赤芍,白芍,川芎,當歸,大黃,木鱉子,甘草(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加味涼膈散,耳濕腫痛,屬少陽相火。宜治辛寒。

黃芩(一錢),梔子(五分),連翹(二錢),薄荷(五分),甘草(一錢),朴硝(一錢),大黃,防風(各一錢),羌活(一錢)

水二鍾。竹葉二十片。煎一鍾。加蜂蜜少許。食後服。氣閉者。加菊花、蔓荊子、石菖蒲。

白話文:

升桔湯,治療耳朵內部腫痛,這是因為三陽經脈的風熱引起的。這個方子還可以治療面部腫脹、牙痛和咽喉部的潰爛。

藥材組成:升麻(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昆布(二錢)、連翹(二錢)、龍膽草(一錢)、射干(一錢五分)。

煎藥方法: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另外,可以用軍持露滴入耳朵中。

軍持露,治療耳朵內部疼痛牽引到頭部和脖子的情況。

藥材組成:熊膽(少許)、冰片(少許)。

使用方法:用涼水五到七茶匙化開,滴入耳朵內,感覺冰涼,疼痛會立即停止。過一會兒將藥水倒出。重複兩三次就會痊癒。也可以用鐵匠鋪石池中的磨刀水滴入,或者用垂盆草的汁液滴入,效果更好。

芍藥散,治療耳朵疼痛連帶頭痛,並有膿液和血流出的情況,這是因為風熱向上壅塞引起的。

藥材組成:赤芍、白芍、川芎、當歸、大黃、木鱉子、甘草(各一錢五分)。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加味涼膈散,治療耳朵濕疹腫痛,屬於少陽相火引起的,應該用辛涼的藥物治療。

藥材組成:黃芩(一錢)、梔子(五分)、連翹(二錢)、薄荷(五分)、甘草(一錢)、朴硝(一錢)、大黃(一錢)、防風(一錢)、羌活(一錢)。

煎藥方法:用水兩碗,加入竹葉二十片,煎煮至剩一碗,加入少量蜂蜜,飯後服用。如果感到氣悶,可以加入菊花、蔓荊子和石菖蒲。

2. 黑疔

黑疔生於耳內一點。疼如錐刺。痛引腮腦。破流血水。用前升桔湯、軍持露等法治之。罔效者疔也。急服蟾酥丸汗之。研蟾酥餅。水調滴於耳內。立效。一灸後谿穴七壯。(穴見灸門)

白話文:

黑疔長在耳朵裡面,像一個小點,疼痛像錐子刺一樣,痛起來會牽連到腮幫子和後腦。如果弄破了會流出血水。可以用前升桔湯、軍持露這些方法治療,如果沒有效果,那就是疔瘡。要趕緊服用蟾酥丸來發汗,並將蟾酥餅磨成粉,用水調開滴入耳朵內,馬上就會有效。另外,可以灸後谿穴七個艾柱。(穴位位置在灸法相關的書中可以找到)

3. 耳疳

耳疳者。為耳內流出膿水臭穢也。書有云。出黃膿為聤耳。紅膿為風耳。白膿為纏耳。清膿為震耳。名雖有五。其源則一。由足少陰虛熱者。四物湯加丹皮、石菖蒲。及地黃丸滋補之。由手少陽風熱者。蔓荊子散、交感丹清之。

若小兒胎熱。或洗浴入水。作痛生膿者。在初生月內者。則不必搽藥。如治之早。則項下結腫。任其毒盡。自安。至月外不瘥者。用紅綿散搽之。

蔓荊子散,治耳出膿水。

蔓荊子,桑白皮,菊花,前胡,升麻,赤茯苓,赤芍藥,生地,木通,甘草(炙等分)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治耳內虛鳴。膿汁不幹者。

熟地(二兩),茯苓(八錢),山萸(一兩),菊花(八錢),丹皮(八錢),黃柏(八錢),何首烏(黑豆蒸六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交感丹,治耳疳。氣不宣通。遂成聾瞶者。

香附(童便浸炒三錢),黃連(二錢),茯神(二錢),甘菊(一錢),桂心(一錢)

共為末。每服錢半。燈心湯下。

紅綿散,治耳內流膿。腫痛已消。膿尚不止者。

枯白礬(三錢),干胭脂(二錢),麝香(二分)

共為末。罐收。先捻綿球。絞盡耳內濕膿。隨用綿球蘸藥送入耳底。自愈。

一用臘日枯礬。入豬膽內。陰乾。吹用。一用杏仁炒黑為末。綿裹塞於耳內。日三四易。

一用雞肫皮焙或文蛤末。吹之。一用人牙煅存性。去火毒為末。用少許。吹耳內。

一用陳年醬茄蒂。擰汁滴於耳內。

白話文:

耳疳,指的是耳朵裡面流出帶有臭味的膿水。書上說,流出黃色的膿叫做「聤耳」,紅色的膿叫做「風耳」,白色的膿叫做「纏耳」,清澈的膿叫做「震耳」。雖然名稱有五種,但根源都是相同的,是因為足少陰經脈虛弱有熱。治療方式是服用四物湯,再加入丹皮和石菖蒲,以及用地黃丸來滋補。如果是因為手少陽經脈有風熱,就用蔓荊子散或交感丹來清熱。

如果是嬰兒因為胎熱,或是洗澡時耳朵進水,導致耳朵疼痛生膿,在出生一個月內的小孩,可以不用塗藥。如果太早治療,反而會使脖子下面結成腫塊,不如讓身體自己把毒排乾淨就好。如果滿月後還沒好的話,就用紅綿散塗抹。

蔓荊子散,用來治療耳朵流膿水。

藥方組成:蔓荊子、桑白皮、菊花、前胡、升麻、赤茯苓、赤芍藥、生地、木通、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用水兩碗煎煮成八分,在飯後服用。

滋陰地黃丸,用來治療耳朵裡面有虛鳴聲,膿汁無法乾的狀況。

藥方組成:熟地(二兩),茯苓(八錢),山萸(一兩),菊花(八錢),丹皮(八錢),黃柏(八錢),何首烏(黑豆蒸六錢)。

用法:把以上藥材磨成粉,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二三錢,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

交感丹,用來治療耳疳,因為氣不順暢,導致聽力變差、耳聾。

藥方組成:香附(用童子尿浸泡後炒過三錢),黃連(二錢),茯神(二錢),甘菊(一錢),桂心(一錢)。

用法:把以上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半,用燈心草煮的水送服。

紅綿散,用來治療耳朵裡面流膿,腫痛已經消退,但膿還沒止住的狀況。

藥方組成:枯白礬(三錢),乾胭脂(二錢),麝香(二分)。

用法:把以上藥材磨成粉,裝在罐子裡。先用棉球把耳朵裡的膿水擦乾淨,再用棉球沾上藥粉塞到耳朵深處,就會自己痊癒。

還有一些其他的治療方法:

  • 用臘日做的枯礬,塞到豬膽裡面陰乾,然後吹進耳朵裡。
  • 將杏仁炒黑磨成粉,用棉花包起來塞在耳朵裡,一天換三四次。
  • 用雞胗皮烘烤過,或是用文蛤磨成的粉,吹進耳朵裡。
  • 用人的牙齒燒過,去除火毒後磨成粉,取少量吹進耳朵裡。
  • 用陳年醬茄子的蒂,擰出汁滴在耳朵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