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三 (10)
卷三 (10)
1. 舌部
經絡,心開竅於舌。而心脈又繫於舌也。再肝脈絡於舌本。肺脈絡於舌傍。是舌屬三經。不必專主於心也。
白話文:
經絡方面,心臟的功能與舌頭的開合有關聯。並且,心臟的脈絡也聯繫著舌頭。此外,肝臟的脈絡聯繫著舌頭的根部,肺臟的脈絡則聯繫著舌頭的兩側。因此,舌頭與三條經絡都有關聯,不一定只專屬於心臟。
2. 紫舌脹
紫舌脹者。舌脹滿口。堅硬疼痛。由火盛血壅所致。又云。脾熱則腫滿。用衣針扎箸頭上。露鋒分許。於舌上刺數十刺。令其血出。紅色者輕。紫色者重。以溫湯漱口。搽冰硼散。服涼膈散加牛蒡子、荊芥。倍梔子。梔子瀉火之要藥也。或去硝、黃。一用番木鱉刮去殼。咀片含少許。
即消。一用蓖麻子仁研紙捻。燒煙燻舌。入口即消。一云。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一灸少衝穴。
白話文:
紫舌脹,指的是舌頭腫脹到整個口腔都滿了,而且堅硬疼痛。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體內火氣旺盛、血液瘀積所導致。另外也有說法是脾胃積熱也會導致腫脹。
治療方法:可以用縫衣針綁在筷子頭上,露出針尖一點點,在舌頭上刺幾十下,讓血流出來。流出的血如果是紅色的就比較輕微,紫色的就比較嚴重。之後用溫水漱口,再塗抹冰硼散,內服涼膈散,並加入牛蒡子和荊芥,加倍使用梔子,因為梔子是清瀉火氣的重要藥物。或者也可以不用硝石和黃芩,改用番木鱉,刮去外殼後,取少許含在嘴裡,腫脹就會消退。另外一種方法是,將蓖麻子仁研磨成細末,搓成紙捻點燃,用煙熏舌頭,煙一入口腫脹就會消退。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舌頭伸出來超過一寸長,可以研磨冰片敷在上面,舌頭就會收回去。也可以針灸少衝穴。
3. 痰包
痰包生於舌下。結腫如瓠。光軟如綿。甚則塞令滿口。由火擊痰飲流結而成。宜用鈹針。對包上捻之如鑽。鑽破出稀涎如雞子清。稠黏不斷。拭淨。搽水調散。服二陳湯加黃芩、黃連、薄荷之類。仍忌煎炒火酒等物。庶不再發。
冰硼散,治舌脹痰包。重舌木舌。咽喉腫痛。
冰片(一分),硼砂(五錢),辰砂(一錢),牙硝(一錢)
為末。收用。喉生毒。加燈草燒灰。更效。
白話文:
痰包長在舌頭下方,腫塊像葫蘆一樣,表面光滑柔軟像棉花。嚴重時,會堵塞整個口腔。這是因為火熱之邪侵襲痰飲,導致痰液凝結而成。應該用鈹針,對著腫包像鑽孔一樣捻轉刺破,讓稀薄像雞蛋清一樣,又濃稠黏膩不斷的液體流出來。擦拭乾淨後,塗抹用水調和的散劑。內服二陳湯,並加入黃芩、黃連、薄荷之類的藥材。同時要避免煎炸、辛辣和酒類等食物,這樣才不會再次發作。
冰硼散,可以用來治療舌頭腫脹、痰包、重舌、木舌,以及咽喉腫痛等症狀。
冰片(少量),硼砂(五錢),辰砂(一錢),牙硝(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收存備用。如果喉嚨生瘡,可以加入燈芯草燒成的灰,效果會更好。
4. 舌衄
舌衄為舌上有孔小如針簪。大如箸頭。其或色黑。出血如湧。由心火炎上血熱所致。宜升麻湯、香參丸。
又云。肝壅則血出如湧。肝風則舌強。
升麻湯,治舌衄。血出如湧。
升麻,小薊根,茜根(各兩半),艾葉(七錢五分),寒水石(三兩)
為末。每服三錢。用水一鍾。煎七分。去渣。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一二沸。溫服。或加柏葉。
香參丸,治症同前。
人參,麥冬,當歸,生蒲黃(各五錢),生地(一兩),甘草(炙二錢五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小彈子大。每服一丸。每日三四服。白滾水化下。
白話文:
舌衄指的是舌頭上出現小孔,小的像針或髮簪,大的像筷子頭。這些孔洞有時會呈現黑色,出血時像湧泉一樣。這通常是因為心火旺盛,導致血熱所引起的。應該服用升麻湯或香參丸來治療。
另外有一種說法,肝氣鬱結也會導致出血如湧;而肝風內動則會使舌頭僵硬。
升麻湯,用於治療舌頭出血,血流如湧的情況。
藥方組成:升麻、小薊根、茜草根(各二錢五分)、艾葉(七錢五分)、寒水石(三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碗水中煎煮至七分,濾去藥渣。再加入生地黃汁一合,稍微再煮沸一兩次,溫服。也可以加入柏葉一起煎煮。
香參丸,用於治療與升麻湯相同的症狀。
藥方組成:人參、麥冬、當歸、生蒲黃(各五錢)、生地黃(一兩)、炙甘草(二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小彈珠。每次服用一丸,每日服用三到四次,用溫開水化開後服用。
5. 重舌等症、痰氣、重齶、舌疔
舌下生小舌為重舌。宜冰硼散搽之。
舌上生核。強硬作痛者。為痰氣。用衣針點破。搽冰硼散。服清火消痰之藥。
舌上齶生瘡。形如楊梅。外無寒熱。內卻心煩者。為重齶。忌用針刺。宜黃連解毒湯加桔梗、甘草。外兼吹藥。
舌上生瘡。其形如豆。堅硬寒熱。疼痛應心者。疔也。宜蟾酥丸含於舌下。隨化隨咽。或再服三粒以解內毒。甚者刺之。或灸少衝穴。
白話文:
舌頭下面長出小舌頭,叫做重舌。可以用冰硼散塗抹。
舌頭上長出硬塊,堅硬而且疼痛的,是痰氣造成的。可以用縫衣針刺破,塗抹冰硼散。服用清火化痰的藥物。
舌頭上面的上顎部位長瘡,形狀像楊梅,身體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但內心卻覺得煩躁的,叫做重齶。不要用針刺,應該服用黃連解毒湯,加上桔梗、甘草。外用藥物吹在患處。
舌頭上長瘡,形狀像豆子,堅硬且會發冷發熱,疼痛會影響到心臟的,是舌疔。可以將蟾酥丸含在舌頭下面,讓它慢慢融化後吞下。或者再服用三顆來解除體內毒素。情況嚴重的,可以用針刺,或者灸少衝穴。
6. 弄舌、舒舌
弄舌者微露即收也。屬心脾經虧損。宜溫脾散補之。大病後者難醫。
舒舌者舌舒長。良久方收也。由心脾積熱。宜瀉黃散主之。
涼膈散(見口部),黃連解毒湯,蟾酥丸(見疔瘡門)
白話文:
弄舌指的是舌頭稍微伸出來就馬上縮回去。這種情況屬於心脾兩經的氣血虧損,應該用溫脾散等藥來補養。大病之後出現這種情況就很難醫治。
舒舌指的是舌頭伸出來很長,過很久才縮回去。這種情況是因為心脾積熱,應該用瀉黃散來治療。
可以參考涼膈散(在口部有說明)、黃連解毒湯、蟾酥丸(在疔瘡門有說明)。
7. 牙齒部
經絡,當門為齒。上屬督脈。下屬任脈。兩傍為牙。上屬足陽明胃經。下屬手陽明大腸經。夫牙者骨之標而屬腎。牙之生如木之栽於土也。如腸胃素有濕熱。上出於牙齦之間。適被風寒。或為飲冷所逼。則濕熱不得外發而作痛。乃陽明病。非少陰病也。是症以寒為標。故外用擦漱之藥宜辛溫。取其散寒開鬱。以熱為本。故內服之藥宜辛涼。取其散熱清中。如連翹湯之類。再火勝則痛必牽扯腮顴。加石膏。風勝則腫。加防風。氣勝則長。加梔子。氣鬱則脹。亦加梔子。痰勝則木。加貝母。外以醋漱之。去其痰涎。瀉其風熱。疳慝則黑。加使君子肉。蟲蝕則蛀。加檳榔。外以五靈脂湯化漱之以殺其蟲。再血虛則齒癢。腸胃虛則齒露。過於勞則齒浮。腎虛則齒豁。惟精固則齒堅。又當隨其症而用滋補也。
白話文:
牙齒的經絡:門牙屬於督脈,下牙屬於任脈。兩旁的牙齒,上牙屬於足陽明胃經,下牙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牙齒是骨頭的外在表現,歸屬於腎臟。牙齒的生長就像樹木栽種在土壤中一樣。如果腸胃本身有濕熱,向上發散到牙齦之間,正好遇到風寒,或是被冷飲刺激,濕熱就無法向外發散而導致疼痛,這是屬於陽明病的範疇,不是少陰病。這個症狀表現為寒,所以外用擦拭漱口的藥物適合用辛溫的藥材,目的是散寒開鬱。而病本是熱,所以內服藥物適合用辛涼的藥材,目的是散熱清內。可以使用像連翹湯這類的方劑。
如果火氣太旺盛,疼痛就會牽連到臉頰和顴骨,要加石膏。如果風邪太盛,牙齦就會腫脹,要加防風。如果氣太旺盛,牙齦就會增長,要加梔子。如果氣鬱結,牙齦就會脹痛,也要加梔子。如果痰太多,牙齒就會有麻木感,要加貝母,並用醋漱口,來去除痰涎,疏散風熱。如果因為疳積而導致牙齒發黑,要加使君子肉。如果因為蟲蛀而導致牙齒蛀蝕,要加檳榔,並用五靈脂湯漱口來殺蟲。如果血虛就會牙齒發癢,腸胃虛弱就會牙齒外露,過於勞累就會牙齒浮動,腎虛就會牙齒脫落。只有精氣穩固,牙齒才會堅固。還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使用滋補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