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三 (9)
卷三 (9)
1. 繭唇
繭唇者初生如豆。漸大如繭。或如番花靈芝等樣。腫硬疼痛。破流血水。久變消渴消中之症。由胃中積熱。火痰留注所致。初起及已成無內症者。用麻子大艾灸三壯。貼蟾酥餅。膏藥蓋之。日久漸消。有內症作渴者。早服加減地黃丸。午服清涼甘露飲。以滋化源。如日久流血不止。見形羸虛熱。面黑顴紅。口乾渴甚者。不治。
清涼甘露飲
犀角,銀柴胡,茵陳,石斛,枳殼,麥冬,生地黃,黃芩,知母,枇杷葉,甘草(各一錢),淡竹葉,燈心(各二十)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加減地黃丸(見潰瘍),蟾酥餅(見疔瘡門)
白話文:
「繭唇」這種病,剛開始像豆子一樣大小,慢慢地長大像蠶繭,有的看起來像番花或靈芝那樣。它會腫脹、堅硬而且疼痛,破裂後會流出血水。時間久了可能會變成消渴(糖尿病)或消中(多食易飢)的症狀。這是因為胃裡積聚了熱氣,導致火熱痰液停留在那個部位所引起的。
如果剛開始發病或者已經長出來,但沒有其他內在疾病的,可以用像麻子大小的艾草灸三壯,然後貼上蟾酥餅,再用膏藥蓋住,時間久了就會慢慢消退。如果有內在疾病而導致口渴的,早上服用加減地黃丸,中午服用清涼甘露飲,用來滋養身體的本源。如果長期流血不止,而且看起來身體虛弱發熱、臉色發黑顴骨發紅、口渴得非常厲害的,就難以醫治了。
清涼甘露飲
犀角、銀柴胡、茵陳、石斛、枳殼、麥冬、生地黃、黃芩、知母、枇杷葉、甘草(各一錢),淡竹葉、燈心(各二十根)。
用水兩碗,煎煮到剩八分,在飯後服用。
加減地黃丸(請參考潰瘍的相關內容),蟾酥餅(請參考疔瘡門的相關內容)
2. 唇風
唇風生下唇。發癢不疼。腫裂流水。由胃火上攻也。宜服滋陰地黃丸。外以坎宮錠子一錢。加銅青末五分。水調塗之。
滋陰地黃丸,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熟地,山藥,山萸,五味子,麥冬,當歸,菊花,枸杞,肉蓯蓉,巴戟
上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白話文:
唇風這種病發生在下唇,會發癢但不痛,腫脹破裂並流出液體,這是因為胃火向上衝引起的。應該服用滋陰地黃丸來治療。外用藥則用坎宮錠子一錢,加上銅青末五分,用水調和後塗抹患處。
滋陰地黃丸,是用來治療陰虛火旺、乾燥的症狀,像是嘴唇乾裂像蠶繭一樣。
滋陰地黃丸的配方包含: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五味子、麥門冬、當歸、菊花、枸杞、肉蓯蓉、巴戟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七八十顆,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
3. 口部
經絡,口瘡,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味。又心脈布於舌上。脾脈布於舌下。故心脾積熱。則口舌生瘡。甚則腮舌赤腫。此實火也。治以苦寒。如涼膈散。又膀胱移熱於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糜。如灶底燃薪。籠中肉腐之象也。宜柴胡地骨皮湯。或五苓散、導赤散合而用之。如服寒涼之藥不應者。虛火也。治以甘溫。如發熱飲冷者。上焦虛熱也。補中益氣湯。肢冷腹痛。便滑食少者。中焦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八味地黃丸。晡熱內熱。唾痰便數。口乾作渴者。下焦虛火也。加減地黃丸。此從治之法也。如小兒又當察面圖部位。分臟腑虛實而藥之。
升麻飲,治口內生瘡。齒齦肉爛。
升麻,玄參,黃連,羚羊角,黃芩,葛根,麥冬,羌活,防風,菊花,大黃(各一錢),人參,知母,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甘露飲,治口舌生瘡。及牙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不任涼藥者。
枇杷葉,石斛,黃芩,麥冬,生地,甘草(炙),加枳殼,茵陳(等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柴胡地骨皮湯
柴胡,地骨皮(各五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辰砂定痛散,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軟石膏(煅一兩),胡黃連(末二分),辰砂(末五分),冰片(二分)
共為末。收罐內。如口內則摻之。喉內則吹之。日上五七次。咽之。
蟾酥綿,治口內生瘡。齒齦肉爛。
蟾酥(五分),硼砂,冰片,麝香(各一分)
為細末。用溫水半盞。化令勻盡。入紅綿五分。蘸藥汁曬乾。再浸。俟藥汁盡。將綿寸截。每用一片貼患處。有涎即吐之。日三五次。
抽薪散,治口舌生瘡。並小兒火眼。
大附子為末。津調。敷足心內。油紙蓋之。絹條扎之。
一用草烏、南星、乾薑。等分為末。醋調。敷手心足心。一用吳茱萸為末。醋調。敷腳心。
一用白礬三四兩。沖淡水一盆。浸化泡足。一用細辛為末。醋調敷臍。
涼膈散,治上焦實熱。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
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桔梗,朴硝,大黃
水二鍾。竹葉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附子理中湯,五苓散
導赤散,瀉丙丁小腸。
生地,木通,甘草
加竹葉。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加減地黃丸
白話文:
[口部]
經絡:脾的經絡連通到口部。脾氣調和,口就能分辨味道。心脈分布在舌頭上,脾脈分布在舌頭下方。因此,心脾積熱,就會導致口舌生瘡,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腮部和舌頭紅腫,這屬於實火。治療上要用苦寒的藥物,比如涼膈散。另外,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導致腸道不通暢,也會引起口腔潰瘍,就像灶底燃燒的柴火,導致籠子裡的肉腐爛一樣。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柴胡地骨皮湯,或者五苓散、導赤散一起服用。如果服用寒涼藥物沒有效果,那就是虛火了,需要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發熱卻喜歡喝冷飲,是上焦虛熱,可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肢體冰冷、腹痛、大便稀滑、食慾不佳,是中焦虛寒,可用附子理中湯或八味地黃丸。如果傍晚發熱、身體內熱、多痰、大便次數增多、口乾舌燥,是下焦虛火,可用加減地黃丸。這些都是針對不同情況的治療方法。如果是小孩,還要觀察臉部的不同區域,來判斷臟腑的虛實,然後再用藥。
升麻飲:治療口腔潰瘍、牙齦潰爛。 藥方組成:升麻、玄參、黃連、羚羊角、黃芩、葛根、麥冬、羌活、防風、菊花、大黃(各一錢),人參、知母、炙甘草(各五分)。 用法:用水兩碗煎至八分,在飯後服用。
甘露飲:治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潰爛、時常流膿血,不適合服用寒涼藥物的人。 藥方組成:枇杷葉、石斛、黃芩、麥冬、生地、炙甘草,加入枳殼、茵陳(等分)。 用法:用水兩碗煎至八分,在飯後服用。
柴胡地骨皮湯 藥方組成:柴胡、地骨皮(各五錢)。 用法:用水兩碗煎至八分,在飯後服用。
辰砂定痛散:治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藥方組成:煅燒過的軟石膏(一兩),胡黃連粉(二分),辰砂粉(五分),冰片(二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放入罐子裡。如果口腔內有瘡,直接將藥粉撒在患處;如果咽喉疼痛,就將藥粉吹入咽喉。每天使用五到七次,吞下藥粉。
蟾酥綿:治療口腔潰瘍、牙齦潰爛。 藥方組成:蟾酥(五分),硼砂、冰片、麝香(各一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半碗溫水調勻。將五分紅棉花浸入藥液中,曬乾後再次浸泡,直到藥液用完。將棉花剪成小塊,每次取一塊貼在患處,有口水就吐掉,每天使用三到五次。
抽薪散:治療口舌生瘡,以及小孩的紅眼病。 藥方:
- 大附子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和,敷在腳底的中心,用油紙蓋住,再用布條紮緊。
- 將草烏、南星、乾薑等分磨成粉,用醋調和,敷在手心和腳心。
- 將吳茱萸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敷在腳心。
- 用白礬三四兩,加水化開,用來泡腳。
- 將細辛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敷在肚臍。
涼膈散:治療上焦實熱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藥方組成: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桔梗、朴硝、大黃。 用法:用水兩碗,加入竹葉二十片,煎至八分,加入蜂蜜三匙,調和後服用。
附子理中湯、五苓散
導赤散:用於瀉小腸的熱。 藥方組成:生地、木通、甘草。 用法:加入竹葉,用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加減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