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繭唇

繭唇者初生如豆。漸大如繭。或如番花靈芝等樣。腫硬疼痛。破流血水。久變消渴消中之症。由胃中積熱。火痰留注所致。初起及已成無內症者。用麻子大艾灸三壯。貼蟾酥餅。膏藥蓋之。日久漸消。有內症作渴者。早服加減地黃丸。午服清涼甘露飲。以滋化源。如日久流血不止。見形羸虛熱。面黑顴紅。口乾渴甚者。不治。

白話文:

繭脣在初生時,只有如一粒豆大,以後逐漸長大,像繭一樣大。或者長得像番花、靈芝等樣子。腫硬疼痛,破裂出血水,久後變為消渴症和消中症。是由於胃中有積熱,火痰停留而造成的。初起或已形成,無內症的人,用麻子大的艾灸灸三壯,貼上蟾酥餅,用膏藥蓋住。日子久了,漸漸消退。有內症發渴的人,早晨服用加減地黃丸,中午服用清涼甘露飲來滋養化生水液。如果長久出血不止,形體消瘦、虛弱發熱、面色發黑、顴骨發紅、口乾渴得很厲害的人,就沒辦法治癒了。

清涼甘露飲

犀角銀柴胡,茵陳,石斛枳殼,麥冬,生地黃黃芩知母枇杷葉甘草(各一錢),淡竹葉,燈心(各二十)

白話文:

  • 犀角:1 錢

  • 銀柴胡:1 錢

  • 茵陳:1 錢

  • 石斛:1 錢

  • 枳殼:1 錢

  • 麥冬:1 錢

  • 生地黃:1 錢

  • 黃芩:1 錢

  • 知母:1 錢

  • 枇杷葉:1 錢

  • 甘草:1 錢

  • 淡竹葉:20 錢

  • 燈心草:20 錢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加減地黃丸(見潰瘍),蟾酥餅(見疔瘡門)

2. 唇風

唇風生下唇。發癢不疼。腫裂流水。由胃火上攻也。宜服滋陰地黃丸。外以坎宮錠子一錢。加銅青末五分。水調塗之。

白話文:

脣風生長在下脣。感覺瘙癢但沒有疼痛。腫脹破裂滲出水來。都是由於胃火上沖造成的。應該服用滋陰地黃丸。外部可以用坎宮錠子一錢。加上銅青末五分。用醫用水調和後塗在患處。

滋陰地黃丸,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熟地山藥,山萸,五味子,麥冬,當歸菊花,枸杞,肉蓯蓉,巴戟

白話文:

熟地:補血、滋陰、養肝、腎臟

山藥:補脾、補腎、益氣、養陰

山萸:補肝、腎臟、益精、固澀

五味子:補氣、養陰、生津、斂汗

麥冬:養陰、清熱、潤肺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菊花:清熱、明目、降火、解毒

枸杞:補腎、明目、益氣、生津

肉蓯蓉:補腎、益精、壯陽、補氣

巴戟:補腎、壯陽、益精、補氣

上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3. 口部

經絡,口瘡,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味。又心脈布於舌上。脾脈布於舌下。故心脾積熱。則口舌生瘡。甚則腮舌赤腫。此實火也。治以苦寒。如涼膈散。又膀胱移熱於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糜。如灶底燃薪。籠中肉腐之象也。宜柴胡地骨皮湯。或五苓散導赤散合而用之。如服寒涼之藥不應者。虛火也。治以甘溫。如發熱飲冷者。上焦虛熱也。補中益氣湯。肢冷腹痛。便滑食少者。中焦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八味地黃丸。晡熱內熱。唾痰便數。口乾作渴者。下焦虛火也。加減地黃丸。此從治之法也。如小兒又當察面圖部位。分臟腑虛實而藥之。

白話文:

經絡: 口瘡是由脾氣通於口腔引起的。脾胃健康,才能讓味覺正常。同時,心脈分佈在舌頭上,脾脈分佈在舌頭下方。所以,心脾積熱,就會導致口腔和舌頭生瘡。嚴重時,腮部和舌頭會紅腫。這是實火引起的,需要用苦寒的藥物治療,比如涼膈散。

膀胱 將熱量傳遞給小腸,導致大腸不通暢,從而引起口腔糜爛。就像竈膛裏燃燒著柴火,籠子裡的肉腐爛了一樣。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柴胡地骨皮湯治療,或者與五苓散、導赤散一起服用。

如果服用寒涼的藥物沒有效果,那就屬於虛火。這種情況需要用甘溫的藥物治療,比如發熱飲冷的人,屬於上焦虛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肢體寒冷、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的人,屬於中焦虛寒,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八味地黃丸治療。午後發熱、內熱、唾液多、排便次數多、口乾口渴的人,屬於下焦虛火,可以加減地黃丸治療。

以上是根據病症的性質來治療的方法。如果是小孩子,還應該觀察面圖部位,根據臟腑虛實來用藥。

升麻飲,治口內生瘡。齒齦肉爛。

升麻玄參黃連羚羊角黃芩葛根,麥冬,羌活防風菊花大黃(各一錢),人參知母,炙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升麻、玄參、黃連、羚羊角、黃芩、葛根、麥冬、羌活、防風、菊花、大黃(各六克),人參、知母、炙甘草(各三克)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甘露飲,治口舌生瘡。及牙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不任涼藥者。

枇杷葉石斛,黃芩,麥冬,生地,甘草(炙),加枳殼,茵陳(等分)

白話文:

枇杷葉、石斛、黃芩、麥冬、生地、甘草(炙),加上枳殼、茵陳(等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柴胡地骨皮湯

柴胡,地骨皮(各五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辰砂定痛散,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石膏(煅一兩),胡黃連(末二分),辰砂(末五分),冰片(二分)

白話文:

  • 軟石膏(一兩,先煅燒過)

  • 胡黃連(研磨成粉末,二分)

  • 辰砂(研磨成粉末,五分)

  • 冰片(二分)

共為末。收罐內。如口內則摻之。喉內則吹之。日上五七次。咽之。

蟾酥綿,治口內生瘡。齒齦肉爛。

蟾酥(五分),硼砂,冰片,麝香(各一分)

為細末。用溫水半盞。化令勻盡。入紅綿五分。蘸藥汁曬乾。再浸。俟藥汁盡。將綿寸截。每用一片貼患處。有涎即吐之。日三五次。

白話文:

將藥碾磨成細末,用半茶杯溫水化開,攪拌均勻。用五分紅棉,浸入藥液中,曬乾。再浸,直到藥液完全吸乾。將棉布剪成一寸大小,每次使用一片,貼在患處。如果有口水,就吐出來。每天使用三到五次。

抽薪散,治口舌生瘡。並小兒火眼。

附子為末。津調。敷足心內。油紙蓋之。絹條扎之。

一用草烏、南星、乾薑。等分為末。醋調。敷手心足心。一用吳茱萸為末。醋調。敷腳心。

白話文:

  1. 將草烏、南星、乾薑等分研磨成細末,再用醋調和,敷在手心和腳心。

  2. 將吳茱萸研磨成細末,再用醋調和,敷在腳心。

一用白礬三四兩。沖淡水一盆。浸化泡足。一用細辛為末。醋調敷臍。

白話文:

  1. 取白礬三至四兩,加入一盆淡水。2. 將其浸漬化開,將腳浸泡其中。3. 取細辛研成粉末,用醋調和後敷在肚臍上。

涼膈散,治上焦實熱。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

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桔梗,朴硝,大黃

白話文:

  • 黃芩: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等功效。

  • 梔子:一種中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等功效。

  • 連翹:一種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等功效。

  • 薄荷:一種中藥,具有清熱、解暑、消炎等功效。

  • 甘草:一種中藥,具有補益中氣、調和諸藥等功效。

  • 桔梗:一種中藥,具有宣肺、祛痰、利咽等功效。

  • 朴硝:一種中藥,具有清熱、瀉火、通便等功效。

  • 大黃:一種中藥,具有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等功效。

水二鍾。竹葉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白話文:

取水二碗。竹葉二十片。煎至八分。加入蜂蜜三匙。混和服用。

附子理中湯,五苓散

赤散,瀉丙丁小腸。

生地,木通,甘草

加竹葉。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加減地黃丸

白話文:

  • 補中益氣湯:
  • 組成:黨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升麻、炙黃耆

  • 功用:益氣補中,升陽舉陷,健脾益肺

  • 主治:中氣下陷,脾胃虛弱,氣短懶言,倦怠乏力,食少腹脹,大便溏泄,脫肛子宮下垂

  • 八味地黃丸:

    •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桂皮、肉桂

    • 功用:滋陰補腎,補血益精

    • 主治:腎陰不足,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盜汗遺精,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 加減地黃丸:

    •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桂皮、肉桂,加減其他藥物

    • 功用:滋陰補腎,補血益精,加減其他藥物以治療不同證候

    • 主治:腎陰不足,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盜汗遺精,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其他與腎陰不足相關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