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四 (1)
卷四 (1)
1. 脫肛
脫肛者。肺實熱則秘結。肺虛寒則脫出。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白芍、煨姜主之。又緋紅作痛者。血虛有熱也。佐以丹皮、四物。微紅作痛者。氣虛有熱也。佐以丹皮、四君。再審手足。指熱屬胃熱。指寒屬胃寒。宜消息之。積熱者。升麻一兩。條芩六錢。水煎服。
蛤硝散,洗脫肛。
文蛤四兩。水五碗。煎湯。入朴硝四兩。通手淋洗。至水冷方止。若覺熱痛。用熊膽加冰片水化塗之。或用收肛散。(見痔漏門)
一用荔枝核為末托之。一用陳年醬蘿蔔片托之。一用坎宮錠子塗之。
白話文:
脫肛這種情況,如果是因為肺部實熱導致便秘,或是因為肺部虛寒導致脫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上羌活、白芍、煨姜來治療。
如果脫肛處呈現鮮紅色並且疼痛,是因為血虛有熱,可以搭配丹皮和四物湯來治療。如果脫肛處呈現微紅色並且疼痛,是因為氣虛有熱,可以搭配丹皮和四君子湯來治療。
還要觀察手腳的狀況,手指發熱表示胃有熱,手指發冷表示胃有寒,要仔細判斷。如果體內積熱,可以用升麻一兩、條芩六錢,用水煎服。
另外,可以用蛤硝散來清洗脫肛處。方法是:將文蛤四兩加五碗水煎煮成湯,再加入朴硝四兩,用來沖洗脫肛處,直到水冷為止。如果覺得熱痛,可以用熊膽加上冰片,用水化開後塗抹。也可以用收肛散(做法參考痔漏篇)。
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處理脫肛,像是用荔枝核磨成粉來托住脫肛處,或是用陳年醬蘿蔔片來托住脫肛處,或是塗上坎宮錠子。
2. 肛門作癢
肛門作癢。蟲也。視其下唇內。必生小白瘡。或耳之前後。結小核如貫珠者是也。書云。下唇有瘡。蟲蝕其肛。宜九味蘆薈丸服之。外以雄黃、銅綠等分為末摻之。
蘆蒼丸(見府症門)
白話文:
肛門搔癢,這是因為有蟲的關係。觀察他的下嘴唇內側,一定會長出白色的小瘡。或者在耳朵的前後,會結出像串珠子一樣的小腫塊,這就是蟲在作怪。書上說,下嘴唇有瘡,是蟲在啃食肛門。應該服用九味蘆薈丸來治療。外用則將雄黃、銅綠等量磨成粉末塗抹。
(蘆蒼丸,請參考府症門的相關記載)
3. 遺毒
遺毒者初生如點。次成爛斑。甚則口角眼眶面鼻及穀道等處俱傷。由乳母傳染者輕。父母遺體者重。初生時。用井水調白礬。令母口含水吮之。一吸一換。使毒聚一處。磨紫金錠塗之。破爛者。用黃柏蜜炙為末摻之。乾用香油調搽。內以人中黃末。每用分許。每日五七次。煎土茯苓湯調服。或服二黃散。再與痘里夾瘡門參考。
二黃散,治小兒遺毒。
牛黃(七分),胡黃連,山茲菇(各二錢),甘草(一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二分。蜜湯調服。
紫金錠
白話文:
遺毒這種病,剛開始像小點,接著變成潰爛的斑塊,嚴重的話,嘴角、眼眶、臉、鼻子甚至肛門等地方都會受傷。如果是被乳母傳染的,病情會比較輕微;若是父母遺傳的,病情就會比較嚴重。剛出生時,可以用井水調和白礬,讓母親含在口中,然後吸吮嬰兒的患處,吸一口就換一口,讓毒聚集在一處,接著塗上磨好的紫金錠。如果患處已經破爛,就用黃柏加蜂蜜炙燒後磨成粉末,灑在傷口上,如果傷口乾燥,就用香油調和後塗抹。內服則用人中黃的粉末,每次約一小撮,每天服用五到七次,並用煎好的土茯苓湯調服,或者服用二黃散。也可以參考治療痘瘡夾雜其他瘡的相關方法。
二黃散,是治療小兒遺毒的方子:
牛黃(約2.1克),胡黃連、山慈菇(各約6克),甘草(約4.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0.6到0.9克,用蜂蜜水調服。
紫金錠
4. 葡萄疫
葡萄疫者。形如青紫葡萄。大小不一。頭面身體。隨處可生。由感四時不正之氣。鬱於皮膚。乃腑症也。初起服羚羊角散。清熱涼血。久則牙根出血。邪傳入胃也。服胃脾湯。滋益其內。如牙腐爛者。於牙疳門參考。
羚羊角散
羚羊角,牛蒡子,防風,麥門冬,知母,玄參,黃芩(各八分),甘草(一分)
水鍾半。淡竹葉十片。煎七分服。
胃脾湯
沙參,白朮,陳皮,茯神,遠志,麥冬(各六分),五味子,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有汗去沙參。加人參黃耆。
白話文:
所謂的「葡萄疫」,外觀看起來像青紫色的葡萄,大小不一,會在頭部、臉部和身體各處長出。這是因為感受了四時不正的氣候,邪氣鬱積在皮膚所導致的,實際上是內臟的疾病。剛開始發病時,服用羚羊角散,可以清熱涼血。如果病程拖久了,出現牙齦出血,代表邪氣已經侵入胃部。這時要服用胃脾湯,滋養內臟。如果牙齒已經腐爛,可以參考牙疳門的治療方法。
羚羊角散
藥材:羚羊角、牛蒡子、防風、麥門冬、知母、玄參、黃芩(各八分),甘草(一分)。
用法:用水半盅,加入淡竹葉十片,煎煮至七分服用。
胃脾湯
藥材:沙參、白朮、陳皮、茯神、遠志、麥冬(各六分),五味子、甘草(各五分)。
用法: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患者有出汗的狀況,就去掉沙參,加入人參和黃耆。
5. 痘里瘡瘍
痘里夾癭,結於頸項。或生耳後腋下。形如桃、李、棗、瓜。身烙煩渴。由痰氣凝結所致。治在審日期之先後。視元氣之厚薄。紀男女之大小。範時令之寒暑。庶幾免紊亂之愆。
痘初起即發癭者。治宜托裡消痰解毒。如木通、桔梗。解毒而徹關鎖。惡實、生地。除梟而祛榮炎。甘草清理諸邪。蟬蛻祛風闢毒。芍藥泄諸經之鬱火。荊芥散陽明之風邪。如是之藥。缺一不可。若芩、連等藥。及耗爍之劑。俱不宜用。
痘發在三四日而癭作者。則毒隨痘泄。毒隨痘灌。自可挽全而無害。宜服三消散。倘斯時紅腫將膿。一潰則元氣泄而痘焉能克灌乎。七八日之期。急用黃耆衛元湯補之。
痘至七八日克灌時而發癭者。沖和飲子主之。是痘黃蠟色而作癭者。服保元兼以消毒。雖潰無妨。
三消散,治痘發至三四日而作癭者。
半夏,當歸,茯苓,甘草,木通,紅花,生地,芍藥,牛蒡子,天花粉,蟬蛻,燈草
水煎服。
黃耆衛元湯,治痘發三四日而癭潰者。宜此補之。
黃耆,人參,當歸,紅花,芍藥,桔梗,甘草,防風
水煎服。
沖和飲子,治痘至七八日而發癭者。
人參,黃耆,麥門冬,芍藥,柴胡,防風,荊芥,白茯苓,白朮,桔梗,連翹,當歸,天花粉
水煎服。
痘里發丹,由內熱之極也。宜生地、牛蒡子、芍藥、甘草、木通、荊穗。其毒自消。腫痛加柴胡、羌活。頭頂盛者。毒湊於上焦也。宜炒黃連、柴、甘、車前、梔子等類。外以化斑湯浴之。慎服寒藥。及用豬膽、京墨、冰片等塗抹之類。
痘里夾瘡,宜紫蘇、荊芥煎湯浴之。隨用升麻、黃耆為君。芍藥、生地、白朮為臣。羌活防風、為佐。甘草、姜蠶、蟬蛻為使。此準則也。若楊梅瘡。如皂角子仁。肥疳瘡。如松香、輕粉、黃丹、雄黃。俱不可用。
痘夾損傷,宜拱元散。人參、黃耆、伏鳳雛、當歸、紅花、芍藥、蟬蛻、防風、甘草。一加橘紅、生地、土鱉。以補其內。用文蛤、棕灰罨之。收斂其外。若損而未破者。蝦蟆皮貼之。痕闊弗收者。白芨、白蘞、象皮末摻之。慎用峻利及敗血等藥。如湯火傷者。忌敷涼藥。
痘疔,俗謂之賊痘。生於五六日之間。或三五枚六七枚。雜於諸痘之間。其色紫黯。甚則黑硬於右。有此。以致諸症蜂起。不能灌膿。甚至不救。由熱毒勢甚並結之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漿者。有中心戴漿四畔干陷焦黑者。有頭戴白漿自破潰爛者。有水泡溶溶易破者。有血泡色紫易破者。有瘡頭針孔漿水自出者。以上數症。生於四肢。身溫音清。浮高而潤者輕。生於腰腹。身熱音啞。深陷而焦者重。
看疔秘法,天庭承漿黑陷。男應陰囊。女應陰戶。兩顴兩頤有黑陷。應在腰下。人中有黑陷。應在臍下。太陽有黑陷。應在腿足。耳上有黑陷。應在手足。輕則黑陷。重則疔也。
白話文:
標題:[痘疹瘡瘍]
[痘疹夾癭,結於頸項。或生耳後腋下。形狀如桃、李、棗、瓜。全身烙煩渴。因痰氣凝結所致。治療需審度病發日期先後。觀察元氣強弱。考慮患者年齡性別。依據季節冷暖。如此才能避免治療混亂。
痘疹剛出現就發生癭腫,治療應以托里消痰解毒爲主。如木通、桔梗,解毒並疏通關鎖。惡實、生地,除梟而祛熱炎。甘草清理諸邪。蟬蛻祛風闢毒。芍藥泄諸經之鬱火。荊芥散陽明之風邪。這些藥物,缺一不可。像芩、連等藥,以及耗爍之劑,都不宜使用。
痘疹三四天後纔出現癭腫,則毒隨痘泄,毒隨痘灌,自可痊癒無害。宜服用三消散。如果此時紅腫將膿,一旦潰爛則元氣泄而痘疹怎能灌濃?七八天內,急用黃芪衛元湯補之。
痘疹七八天時出現癭腫,可用沖和飲子。若痘疹呈黃蠟色而作癭,服用保元兼以消毒,雖潰無妨。
三消散,治痘疹三四天時出現癭腫。
半夏,當歸,茯苓,甘草,木通,紅花,生地,芍藥,牛蒡子,天花粉,蟬蛻,燈草,水煎服。
黃芪衛元湯,治痘疹三四天時癭潰。宜此補之。
黃芪,人參,當歸,紅花,芍藥,桔梗,甘草,防風,水煎服。
沖和飲子,治痘疹七八天時出現癭腫。
人參,黃芪,麥門冬,芍藥,柴胡,防風,荊芥,白茯苓,白朮,桔梗,連翹,當歸,天花粉,水煎服。
痘疹裏發丹,由內熱之極。宜生地、牛蒡子、芍藥、甘草、木通、荊穗,其毒自消。腫痛加柴胡、羌活。頭頂盛者,毒湊於上焦。宜炒黃連、柴、甘、車前、梔子等類,外以化斑湯浴之。慎服寒藥,及用豬膽、京墨、冰片等塗抹。
痘疹夾瘡,宜紫蘇、荊芥煎湯浴之。隨用升麻、黃芪爲君。芍藥、生地、白朮爲臣。羌活防風、爲佐。甘草、姜蠶、蟬蛻爲使。此準則也。若楊梅瘡,如皁角子仁。肥疳瘡,如松香、輕粉、黃丹、雄黃,都不可用。
痘疹夾損傷,宜拱元散。人參、黃芪、伏鳳雛、當歸、紅花、芍藥、蟬蛻、防風、甘草。一加橘紅、生地、土鱉,以補其內。用文蛤、棕灰罨之,收斂其外。若損而未破者,蝦蟆皮貼之。痕闊弗收者,白芨、白蘞、象皮末摻之。慎用峻利及敗血等藥。如湯火傷者,忌敷涼藥。
痘疔,俗謂之賊痘。生於五六日之間,或三五枚六七枚,雜於諸痘之間。其色紫黯,甚則黑硬於右。有此,以致諸症蜂起,不能灌膿,甚至不救。由熱毒勢甚並結之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漿者。有中心戴漿四畔幹陷焦黑者。有頭戴白漿自破潰爛者。有水泡溶溶易破者。有血泡色紫易破者。有瘡頭針孔漿水自出者。以上數症,生於四肢,身溫音清,浮高而潤者輕。生於腰腹,身熱音啞,深陷而焦者重。
看疔祕法,天庭承漿黑陷,男應陰囊,女應陰戶。兩顴兩頤有黑陷,應在腰下。人中有黑陷,應在臍下。太陽有黑陷,應在腿足。耳上有黑陷,應在手足。輕則黑陷,重則疔也。
捲簾疔,生於舌根。小如黑豆,大似葡萄。令兒舌卷喉痛,急用銀鉤鉤破,盡淨惡血。隨以苦茶漱口,搽龍宮丹。冰片、硼砂、青黛、黃連、薄荷、荊芥、炒殭蠶,爲細末,吹用。
火珠疔,生鼻孔內,堵塞噴火,面赤眼紅。用鉤鉤破,用黃連膏加冰片滴鼻內。服瀉金散。犀角、牛蒡子、桔梗、芍藥、生地、紅花、紫蘇、甘草,煎服。
忘汲疔,生眼沿,封蛤腫脹,煩熱面紫。治宜挑破,用瓦蔥搗爛罨之。
豢虎疔,生耳內,於會膿之時,宜挑破,搽拔疔散。
燕窩疔,生腋下,腫硬,面赤譫語。如在左腋潛注,則右體之痘沉伏失色。右則反之。宜銀針挑破去其根,用拔疔散。服消毒飲子。牛蒡子、犀角、芍藥、生地、紅花、甘草、木通,茯苓、連翹、燈心,水煎服。
注命疔,生兩足心,於痘期內腫硬如錢如豆如椒,有紫筋直透足股。挑之去血淨,用田螺水調冰片點之。次用慎火草、浸泡綠豆,搗爛敷之。
透腸疔,生肛門旁,在六七朝腫痛如錐。挑之,煎金銀花防風湯冷洗之。次用輕粉、珍珠、冰片、白蘞末塗之。內服黃連解毒湯。
驪龍疔,生尿孔內,於五六朝,身熱譫語,眼翻肢厥,腹脹小便閉。急用蟾酥、牛黃、銀珠、冰片、麝香,研末。次用黃連、細茶濃煎候冷。取半匙調藥,用細軟稻心蘸藥,送於孔內。內服木通敗毒散。
痘疹後痘疔,潰見筋骨者。
密陀僧(二錢),赤石脂,膩粉,黃柏,杭粉(炒),伏龍肝,血竭(各一錢),飛丹(八分),發灰(五分),乳香,沒藥(各三分),冰片(半分),有臭氣。加阿魏(三四分),爲極細末摻之。外用膏藥蓋之。內服人參敗毒散。加穿山甲、蟬蛻、連翹。
痘疹爛身無完膚,膿水浸淫,黏拈衣被者,用茶葉揀去梗,入滾水一焯,即撈起。再揀去梗,溼鋪牀上。上鋪草紙一層,令兒臥之。一夜則膿幹。此祕訣也。痘疹爛生蛆,及夏月諸蟲咬傷,臭穢不堪者,用蛇蛻一兩燒存性。蟬蛻用水洗淨焙之。青黛飛,各五錢。細辛二錢半。爲末。每服三錢。酒下。仍以生寒水石細末摻之。則蟲化爲水。蠅亦不敢近。
蛆痘,形化氣化兼之也。先哲雲,蛆痘不死,以其梟毒盡化於外也。用經霜艾葉、野薄荷煎湯洗之。或紫蘇、甘草煎湯洗之。或用艾燻之。其蛆自去。禁用雄黃、礬石等藥。
痘痂不脫,久之必成瘢陷。用生蜜、蘇合油二味,調勻敷痂沿處。其痛立止。其痂速脫。無蘇合油以線雞油代之。
痘痂落後,其面瘢或赤或黑。用四白滅瘢散,臨臥搽之,至曉洗去。自然白瑩。更不得早見風日。經年不滅。如瘡瘢凸者,熱毒未盡也。解毒防風湯。外用蚌子肉水塗之。如瘡瘢凹者,脾胃虛也。人參白朮散加黃芪主之。四白滅瘢散。搽面效。用白芷、白附子、白殭蠶、鷹屎白、密陀僧。
等分爲末,清蜜水調搽。滅瘢散,治瘢黯或凸或凹者。韶粉一兩輕粉一錢爲末。豬骨髓熬熟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