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二 (47)
卷二 (47)
1. 手部主治方
羌活散,治手發背。及手掌毒。
羌活,獨活,前胡,桔梗,烏藥,荊芥,當歸,升麻,薄桂,威靈仙,甘草
用水、酒各一鍾。煎一鍾。食遠服。
代指膏,治代指。
雄黃,朴硝(等分)
用豬膽汁。少加香油調塗。
藜蘆膏,治瘑瘡癢痛。黃水浸淫。
藜蘆,苦參(各一兩),豬脂(半斤)
浸七日。煎十數沸。去渣。入松香一兩化。離火。入雄黃末、枯礬末各一兩。攪勻塗之。以瘥為度。
二礬散,鵝掌風皮膚枯厚。破裂作痛。越重越妙。
白礬(四兩),皂礬(四兩),兒茶(五錢),側柏葉(半斤)
水十碗。煎數滾聽用。先以桐油搽患處。次以紙捻蘸桐油。點著向患處熏之。片時。次用前湯乘熱貯淨桶內。手架上用布蓋。以湯氣熏之。勿令泄氣。特微熱傾入盆內。蘸洗良久。一次可愈。七日不可見水。
一用婦人經布。滾水洗下。炸患處。效。
二油膏,鵝掌風及血風等瘡。
桕油,牛油,香油(各一兩),黃蠟(一兩),銀硃(一兩),鉛粉(二錢),麝香(二錢)
成膏。搽患處。火烘之。以油干為度。
白話文:
羌活散,治療手背長疔瘡,以及手掌中毒。
藥材有:羌活、獨活、前胡、桔梗、烏藥、荊芥、當歸、升麻、薄桂、威靈仙、甘草。
用水和酒各一杯,煎煮成一杯,在飯後服用。
代指膏,治療手指的疔瘡。
藥材有:雄黃、朴硝(等分)。
用豬膽汁調和,少量加入香油,塗抹患處。
藜蘆膏,治療皮膚潰瘍,搔癢疼痛,以及黃色液體滲出的濕疹。
藥材有:藜蘆、苦參(各一兩),豬油(半斤)。
將藥材浸泡七天,煎煮十幾次沸騰後,去除藥渣,加入松香一兩融化,離火後,加入雄黃粉、枯礬粉各一兩,攪拌均勻後塗抹患處,直到痊癒為止。
二礬散,治療鵝掌風,皮膚乾燥粗糙、龜裂疼痛,越嚴重的病情效果越好。
藥材有:白礬(四兩),皂礬(四兩),兒茶(五錢),側柏葉(半斤)。
用水十碗煎煮數次沸騰後備用。先用桐油塗抹患處,再用紙捻沾桐油點燃,熏烤患處片刻,接著用之前的藥湯趁熱倒入乾淨的桶內,手上架上布蓋住,用藥湯蒸氣熏蒸患處,不要讓蒸氣洩漏,感覺稍微溫熱後,將藥湯倒入盆中,浸泡清洗患處很久。一次就可以治好,七天內不要碰水。
另一種方法是用婦女月經用過的布,用滾水洗過後,敷在患處,效果也很好。
二油膏,治療鵝掌風以及血風等瘡。
藥材有:桕油、牛油、香油(各一兩),黃蠟(一兩),銀硃(一兩),鉛粉(二錢),麝香(二錢)。
將藥材製成膏狀,塗抹患處,用火烘烤,直到油脂被吸收為止。
2. 手部應用方
紺珠丹,內疏黃連湯,陽燧錠子,離宮錠子(俱見首卷),蟾酥丸,拔疔散(俱見疔門),股部(足三陽之脈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脈在內曰股)
白話文:
手部應用方
紺珠丹、內服疏黃連湯、陽燧錠子、離宮錠子(這些都在第一卷提過),還有蟾酥丸、拔疔散(這些在疔瘡門提過)。股部(腿的外側屬足三陽經脈,內側屬足三陰經脈)。
3. 股部
(足三陽之脈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脈在內曰股)
經絡,前廉足陽明胃經。後廉足太陽膀胱經。外廉足少陽膽經。內廉足厥陰肝經。內前廉足太陰脾經。內後廉足少陰腎經。
股陰疽,生股內陰囊之側。形長微赤痛甚。膝曲難伸。上發下。易治。下發上。難醫。灸商丘穴七壯。或灸膝下外廉橫骨盡處。
陰疽,生夾縫之下三寸。在左。漫腫。痛連陰子。上及小腹。下及大腿。灸中都穴二七壯。
玄疽,生夾縫之下。在右。灸蠡溝穴三七壯。
伏兔,生胯下五六寸寒熱。焮腫無頭。疼痛徹心。
肚門癰,生於大腿肚。
箕門癰,生股內近膝。
股陽疽,生股外側。靈樞云。腫不變色。內薄於骨。
環跳疽,生環跳穴。漫腫隱痛。尺脈沉緊。腿不能伸。
按上症。初起紅腫焮痛者。神授衛生散。漫腫大痛者。內托黃耆湯。痛而筋攣。脈弦而緊者。紺珠丹汗之。痛止。易以神應養真丹。遍身走痛。兩日後腳面結腫。腿股結塊。脈浮輕重緩者。由寒邪外襲也。紺珠丹汗之。痛止。則宜托裡。倍加參、朮、歸、耆。焮腫便閉。煩躁飲冷。
脈數者。熱淫於內也。內疏黃連湯、貴金丸下之。腫痛寒熱。發渴。脈洪數而有力。飲食如常者。由足三陽之濕熱壅滯也。檳蘇敗毒散。腫痛寒熱止。易以逍遙散。腫痛色不變。寒熱。食少體倦者。由脾虛濕痰下注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芍藥。患此入房。腫硬二便不通者。
六味丸料加牛膝、車前。二便利仍用補中湯。
潰而膿清者。十全大補湯加牛膝。外以豆豉餅灸之。再瘡口紫陷者。再加大附子。外以附子餅灸之。食少者胃弱也。諸虛皆稟於胃。宜六君子湯加藿香、當歸。俟食進。更以十全大補。膿出。惡寒不食。脈細如絲者。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薑、棗煎服。潰而反痛。氣血虛也。峻補之。補之則氣化。氣化則痛自除。
再環跳疽者。由脾移寒於肝也。惟黃狗下頦方神驗。兼助以胃氣。更宜外刺委中穴。出黑血自瘥。
附骨疽(生大腿外側),咬骨疽(生大腿內側),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乃陰寒入骨之病也。初起則寒熱交作。稍似風邪。隨後筋骨作痛。不紅不熱。疼至徹骨。甚者不能曲伸。或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是症皆宜灸之熨之。以散毒氣。補陽氣。溫脾氣為主。
灸法。於痛處周圍。灸之百壯。起泡可治。無泡難治。或以箸頭點痛處。墨記之。艾灸百壯。以爆為度。又以患者覺骨中疼為效。又附骨疽灸懸鐘穴七壯。咬骨疽灸陰包穴三七壯。環跳穴痛灸崑崙穴二七壯。
初起寒熱作痛者。以紺珠丹汗之。次以大防風湯。行經絡活血補虛。生於尻臀。漫腫作痛者。內托羌活湯。生內股近膝。漫腫不痛者。內托耆柴湯。生腿外側。漫腫作痛者。內托酒煎湯。
白話文:
股部
股部是指腿部,按照中醫經絡理論,腿部的外側屬於足三陽經,內側屬於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在腿外側(稱為髀),足三陰經在腿內側(稱為股)。
-
經絡分佈:
-
前側:足陽明胃經
-
後側:足太陽膀胱經
-
外側:足少陽膽經
-
內側:足厥陰肝經
-
內前側:足太陰脾經
-
內後側:足少陰腎經
-
股陰疽:
-
生長在腿內側,靠近陰囊的位置。
-
形狀細長,顏色微紅,疼痛劇烈。
-
膝蓋彎曲難以伸直。
-
如果從上往下發展,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從下往上發展,就比較難醫治。
-
可艾灸商丘穴七壯,或灸膝蓋下方外側橫骨盡頭處。
-
陰疽:
-
生長在兩腿夾縫下方約三寸的位置。
-
如果長在左邊,會出現漫腫,疼痛連帶陰囊,向上影響到小腹,向下影響到大腿。
-
可艾灸中都穴十四壯。
-
玄疽:
-
生長在兩腿夾縫下方,如果長在右邊。
-
可艾灸蠡溝穴二十一壯。
-
伏兔:
-
生長在胯部下方五六寸的地方。
-
會出現發冷發熱,紅腫疼痛,無明顯膿頭,疼痛劇烈,甚至傳到心臟。
-
肚門癰:
-
生長在大腿肚的位置。
-
箕門癰:
-
生長在腿內側靠近膝蓋的位置。
-
股陽疽:
-
生長在腿的外側。
-
根據《靈樞》記載,這種腫塊不會變色,但是內部已經侵犯到骨頭。
-
環跳疽:
-
生長在環跳穴的位置。
-
腫脹且隱隱作痛,脈象沉緊,腿無法伸直。
-
各種腫症的治療原則:
-
初期紅腫熱痛:使用神授衛生散。
-
漫腫大痛:使用內托黃耆湯。
-
疼痛導致筋攣,脈弦而緊:先用紺珠丹發汗,等疼痛停止後,改用神應養真丹。
-
全身遊走性疼痛,兩天後腳背腫脹,腿部結塊,脈浮而無力:這是因為寒邪侵襲體表所致,用紺珠丹發汗,痛止後,改用補益氣血的藥方,如人參、白朮、當歸、黃耆,同時加強用量。
-
紅腫且便秘,煩躁口渴,脈搏跳動快:是因為熱邪侵犯體內,使用內疏黃連湯或貴金丸來降火。
-
腫痛伴隨發冷發熱,口渴,脈搏洪大有力,飲食正常:是由於足三陽經的濕熱壅塞所致,使用檳蘇敗毒散,待腫痛、發冷發熱情況減輕後,改用逍遙散。
-
腫痛不變色,發冷發熱,食慾差,身體疲倦:是由於脾虛濕痰下注所致,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茯苓、半夏、芍藥。
-
患病期間行房事,導致腫硬、大小便不通:用六味丸的基礎上加入牛膝、車前子,如果大便能通暢,再用補中益氣湯。
-
潰爛且流出清稀膿液:使用十全大補湯,加入牛膝,外敷豆豉餅艾灸,如果瘡口發紫凹陷,再加入大附子,外敷附子餅艾灸。
-
食慾不佳:是因為胃弱,各種虛症都與胃有關,使用六君子湯,加入藿香、當歸,等食慾恢復後,再用十全大補湯。
-
膿液流出後,感到怕冷,食慾不佳,脈象微細:使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加生薑、紅棗煎服。
-
潰瘍後反而疼痛:是因為氣血虛弱,要大力補養,補養後氣血運行暢通,疼痛自然消除。
-
環跳疽:
-
可能因脾寒傳到肝臟,可使用黃狗下巴的藥方,同時也要注意調養脾胃,並在委中穴刺血。
-
附骨疽(生長在大腿外側)、咬骨疽(生長在大腿內側):
-
腫塊在下部且堅硬,這是發生在筋骨的疾病,是陰寒入侵骨骼所導致。
-
初期會出現發冷發熱,類似風邪,接著筋骨疼痛,不紅不熱,疼痛深入骨髓,嚴重時會無法彎曲伸直,或者皮膚稍緊,摸起來腫脹如肥肉狀。
-
這些病症都適合艾灸、熱敷,以散毒氣、補陽氣、溫脾氣。
-
艾灸方法:在疼痛處周圍艾灸一百壯,起泡可以治好,不起泡比較難治。也可以用筷子頭點在疼痛處做記號,然後艾灸一百壯,以艾灸到爆裂的程度為宜。或以患者感覺骨頭內疼痛為療效。附骨疽可艾灸懸鐘穴七壯;咬骨疽可艾灸陰包穴二十一壯;環跳穴痛可灸崑崙穴十四壯。
-
初期發冷發熱疼痛:先用紺珠丹發汗,接著用大防風湯,來疏通經絡、活血補虛。
-
生長在臀部,漫腫作痛:用內托羌活湯。
-
生長在腿內側靠近膝蓋,漫腫不痛:用內托耆柴湯。
-
生長在腿外側,漫腫作痛:用內托酒煎湯。
-
同時要配合外敷、熱敷、淋洗,以增強陽氣。腎主管骨骼,腎虛則骨冷,寒邪乘虛而入,會導致氣血凝滯,只能形成腫脹而無法化膿。所以流注病症,是傷寒的餘毒沒有完全清除。附骨疽是流注的惡化,是由於誤用涼藥所致。時間久了,陰極生陽,寒轉化為熱,熱盛則肌肉腐爛,最後化膿。
-
想要化膿:使用附子八珍湯。
-
膿液形成後脹痛:可以用針刺。
-
如果膿液濃稠:使用十全大補湯;如果膿液清稀:使用保元大成湯。如果氣敗則會死亡。
-
食慾不佳,身體疲倦:使用香砂六君子湯。
-
脾虛發冷發熱:使用補中益氣湯。
-
潰瘍久不癒合:必定會出現朽骨。看膿液,如果膿白清稀,說明朽骨剛開始脫落,肌肉深層難以取出;如果膿白而稠,說明朽骨將要脫落,肌肉淺層容易取出。
-
總體而言:
-
瘡疽十天不消退,就應該考慮托裡。
-
有膿就要針刺,有腐肉就要清除,虛弱就要補養,才能完全治癒。
-
如果因為再次犯房事,勞累過度,導致冷熱交替,氣血失調,經脈錯亂,病情加重,腿部會慢慢腫脹像冬瓜一樣,向上影響到胯部和腹部,向下連到腳底,腫脹範圍很大,時間長了會潰爛流膿,膿液顏色白而腥臭,腫痛不減,元氣一天天衰退,最終無法治癒。
-
腿遊風:
-
外側腿部突然紅腫、熱痛,按壓時如泥狀,無法彈起,這是因為風熱相互搏結所致。
-
適合用砭石去除惡血,並服用當歸拈痛湯或紺珠丹來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