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結毒應用方

二子解結湯(見疳瘡門),貝葉膏,紅粉(俱見首卷)

白話文:

二子解結湯(請參閱疳瘡門的內容),貝葉膏,紅粉(這些都請參閱本書的第一卷)。

2. 石癰石疽

腫堅如石。癰則微紅。而疽則皮色不變。久不作膿。由深寒客於經絡者。宜服黃耆丸。初宜艾灸三五十壯。若生於面頰者。則不宜灸。用麥飯石膏敷之。由脾氣鬱結榮氣不從所致者。宜致和丸服之。久服全消。

黃耆丸,治因寒氣客於經絡者。

黃耆(炙二兩),大附子(去皮臍薑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薑汁一鍾盡為度七錢),菟絲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兩)

共為末。酒打糊為丸。每服一錢。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黃酒送下。

致和丸,治因菀結不舒所致。

白朮(二斤),陳皮(一斤同炒),

共為末。用大棗二斤。生薑半斤。煮半日。去姜取棗肉。合原汁為丸。綠豆大或桐子大。每服一二錢。早晚各一服。米湯下或酒下。

麥飯石膏,治癰疽惡毒。消腫生肌。

麥飯石(二兩煅醋淬十二次),鹿角(四兩泥固煅黃色),白蘞(一兩),為末。用陳米醋調如稀糊水。煙起魚眼泡。取起塗腫處。

白話文:

腫塊堅硬如石頭。癰稍微發紅,而疽則皮膚顏色不變。這種情況很久都不會化膿,是由於深層的寒氣侵入經絡所導致。應該服用黃耆丸。初期適合用艾灸三五十壯,如果長在臉頰上就不適合用灸,改用麥飯石膏敷在患處。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因為脾氣鬱結,導致營養無法順暢運行所致,應該服用致和丸,長期服用可以完全消除。

黃耆丸,治療因寒氣侵入經絡引起的病症。

黃耆(炙過,二兩),大附子(去除皮臍,用薑汁浸泡透,切片後用火煨烤,並不斷淋上薑汁,直到用完一鍾薑汁,七錢),菟絲子(用酒浸泡後蒸過),大茴香(炒過,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狀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一錢,每天服用兩次,在空腹、飯前用黃酒送服。

致和丸,治療因氣機鬱結不暢引起的病症。

白朮(二斤),陳皮(一斤,與白朮一起炒過)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紅棗二斤、生薑半斤,煮半天後,去除薑,只取紅棗肉,並加入原湯汁,一起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或梧桐子。每次服用一到二錢,早晚各服一次,用米湯或酒送服。

麥飯石膏,治療癰疽等惡性腫毒,可以消腫生肌。

麥飯石(二兩,煅燒後用醋淬十二次),鹿角(四兩,用泥土包裹後煅燒至黃色),白蘞(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陳年米醋調和成稀糊狀,等出現冒煙和魚眼泡時,取出來塗在腫脹的地方。

3. 痼發

痼發多生手足腰腿伸縮之處。其形漫腫。其色淡紅。憎寒發熱。由天時外感所致。初起者紺珠丹汗之。已成者托裡消毒散托之。已潰者如潰瘍補之。

紺珠丹托裡消毒散(俱見首卷)

白話文:

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手、腳、腰、腿等關節可以活動伸展的地方。它的外觀是呈現一片漫散的腫脹,顏色是淡紅色。患者會感到怕冷、發熱,這是因為受到外界時令氣候的影響而引起的。剛發病的時候,可以用紺珠丹來發汗治療;如果已經形成腫塊,可以用托裡消毒散來托舉消腫;如果已經潰爛,就如同治療潰瘍一樣進行修補。

(紺珠丹、托裡消毒散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的第一卷)

4. 瘭疽

瘭疽一名蛇瘴。初出紅點。次變黑色。小者如黍如豆。大者如梅如李。腫痛應心。腐筋爛骨。膿如小豆汁。今日去。明日復滿。愈而復發為異耳。此川廣煙瘴地面有之。初起蟾酥餅貼之。膏藥蓋之。寒熱者蟾酥丸汗之。紅腫遊走者離宮錠子塗之。潰後食少乾嘔者。補中益氣湯加黃連、麥冬補之。

補而不應。出清水穢汁者。不治。南人呼為榻著毒。喜著十指。治與脫疽同法。或灸百壯。內飲藍青汁等以去其熱。紅絲遊走者。於盡處灸三壯自愈。或用蠟礬丸加麝。冷酒下。多服取瘥。

消瘴膏,治瘭疽瘴疽。

鯽魚(一尾),血餘(雞子大一團),豬汁油(一斤)

煎枯去渣加黃蠟一兩。溶化成膏。塗之。

蟾酥餅,蟾酥丸俱見疔門)離宮錠子,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白話文:

瘭疽,又名蛇瘴。剛開始會出現紅點,接著變成黑色。小的像黍米或豆子,大的像梅子或李子。腫脹疼痛會影響到心臟,會腐蝕肌肉、爛壞骨頭。膿液像小豆汁一樣,今天清除了,明天又會充滿。痊癒後又復發就屬於異常的情況。這種病在四川、廣東等有瘴氣的地區常見。剛發病時,可以用蟾酥餅貼敷,再用膏藥覆蓋。如果出現發冷發熱,就用蟾酥丸發汗。紅腫且會遊走,就塗抹離宮錠子。潰爛後食慾不振、想吐,就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黃連、麥冬來補養。

如果補養後沒有改善,反而流出清水般的污穢液體,就無法治癒。南方人稱之為「榻著毒」,喜歡侵犯手指。治療方法和脫疽相同,可以用艾灸一百壯,內服藍青汁等來去除熱毒。如果出現紅絲遊走,在紅絲盡頭灸三壯就可以痊癒。也可以用蠟礬丸,加入麝香,用冷酒送服,多服用幾次可以痊癒。

以下是治療瘭疽、瘴疽的藥方:

消瘴膏:

鯽魚一條,血餘(像雞蛋大小的一團),豬油一斤

將上述材料煎到乾枯,去除藥渣,再加入黃蠟一兩,使其溶化成膏狀,塗抹在患處。

(蟾酥餅、蟾酥丸的製法在疔瘡的章節;離宮錠子、補中益氣湯的配方在本書首卷。)

5. 疣(音休)

疣一名枯筋箭。手太陽虛則生疣薛。又為疣屬肝膽少陽經風熱血燥。或肝客淫氣所致。蓋肝熱水涸。腎氣不榮。故精亡而筋攣也。宜地黃丸滋腎水生肝血為善。若用蛛絲纏螳螂蝕艾著灸。輕者可愈。重者必多致誤。此症與結核相同。有大如黃豆。小若黍米。拔之如絲者。有觸碎如斷束縷。

扯之則長。縱之則縮。後兩鬢髮白點者。有初如赤椹。用雜敷藥翻張如菌。又用腐蝕焮大如瘤者。有腹內一塊。攻擊作痛。凝為血鱉。治之後。手背結一塊。長寸許。形如鱉。再又肢節如豆大者。甚多泥鱉生子發於外者。有肛門周生小顆如鼠奶。大小不一者。有婦人患此月經不行者。

種種異類。惟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逍遙散、歸脾湯等藥。益養榮氣。久之悉愈。

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逍遙散,歸脾湯俱見瘰癧門)

白話文:

疣,又名枯筋箭。手太陽經脈虛弱就會長疣。另外,疣也屬於肝膽少陽經的風熱血燥,或是因為肝臟受到邪氣侵擾所導致。大概是因為肝熱導致體內水分枯竭,腎氣無法滋養,所以精氣耗損,筋脈才會攣縮。適合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生成肝血,這樣最好。如果用蜘蛛絲纏繞、讓螳螂啃咬、或用艾草燒灼來治療,輕微的或許能治好,嚴重的必定會造成更多錯誤。

這種病症和結核很像,有的像黃豆那麼大,有的像小米那麼小,拔掉時像絲一樣。有的觸摸就碎裂像斷開的線束,拉扯會變長,鬆開會縮回去。兩鬢髮白的人,剛開始像紅色的桑葚,用各種藥膏塗敷後,會像菌類一樣翻開。也有用腐蝕性藥物燒灼,腫大成瘤的。有的腹內有一塊,會疼痛,凝結成血鱉。治療之後,手背又長出一塊,一寸長,形狀像鱉。再有肢體關節長出像豆子一樣大的,很多像是泥鱉生出來的子,從體外長出。有的在肛門周圍長出像老鼠奶頭一樣的小顆粒,大小不一。有的婦女患上這種病,會導致月經不來。

各種各樣的病症,只有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逍遙散、歸脾湯等藥,來滋養身體的氣血,長期調養就能痊癒。

(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在第一卷有記載)逍遙散和歸脾湯在瘰癧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