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二 (28)
卷二 (28)
1. 懸癰應用方
龍膽瀉肝湯(見疳瘡門),托裡消毒散,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蠟礬丸,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白話文:
龍膽瀉肝湯(這個藥方在疳瘡門那邊有提到),托裡消毒散,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蠟礬丸,補中益氣湯(這些藥方都在第一卷有提到)。
2. 臟毒
臟毒者乃肛門腫痛也。而有內外虛實之殊。因厚味勤勞而得者。則脈數而有力。肛門邊突腫。形如李核。大便利。小水赤。甚者肉泛如箍。堅痛如錐。此為外發。易治。初宜貴金丸、沖生散、一煎散之類下之。外用金黃散。以清涼膏調敷。已成。脹痛者針之。如攻利不應者托之。
外用神燈照照之。磨蟾酥錠塗之。其堅硬漸腐。俟有膿時。用珍珠散倍冰片。以豬脊髓調敷。因陰虛濕熱下注者。則脈數細而虛。肛門內結腫。刺痛如錐。大便虛閉。小便淋澀。寒熱痰嗽。遇夜尤甚。此為內發。難醫。治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天花粉、甘草。兼六味地黃丸調之。
五灰散托之。俟膿出。方安。因性急或兼補術。大熱而成者。必痛連小腹。二便乖違。串蝕肛門。大孔無禁。食減作渴。因虛勞久嗽而得者。必肛門結腫如粟。破而成漏。瀝盡氣血而亡。此二症乃內傷所致。非藥能療。
白話文:
所謂的「臟毒」,指的是肛門腫痛的疾病。這種病症有內外、虛實之分。因為經常吃油膩厚重的食物,加上過度勞累而引起的,通常脈象會呈現快速且有力,肛門旁邊會突起腫塊,形狀像李子核。患者大便通常順暢,小便顏色偏紅。嚴重時,腫塊周圍的肌肉會腫脹如箍,疼痛如錐刺。這種屬於外發的「臟毒」,比較容易治療。剛開始發病時,適合服用貴金丸、沖生散、一煎散等藥物來疏通腸胃。外敷則使用金黃散,用清涼膏調和後塗抹。如果腫塊已經形成且感到脹痛,可以用針刺的方式處理。如果使用通便藥效果不明顯,則要採用托法。
外用神燈照射,或是塗抹蟾酥錠,能使堅硬的腫塊慢慢腐爛。等到化膿時,使用珍珠散,並加入雙倍的冰片,用豬脊髓調和後敷在患處。如果是因為陰虛濕熱下注引起的,脈象會呈現快速、細弱且虛弱。肛門內會有結塊腫脹,刺痛如錐。患者大便不通,小便困難。可能還會出現怕冷發熱、咳嗽有痰的症狀,尤其在夜晚更加嚴重。這種屬於內發的「臟毒」,比較難以治療。治療上適合使用四物湯,並加入知母、黃柏、天花粉、甘草,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來調理。
可以使用五灰散來托舉腫塊,等到膿排出後,病情才會穩定。如果是因為性情急躁,或是使用過度補藥而導致體內大熱引起的,必定會連帶小腹疼痛,大小便失常,肛門會被侵蝕,形成大孔且無法閉合。患者會食慾不振、口渴。如果是因為虛弱勞損、長期咳嗽而引起的,肛門會結成如粟米大小的腫塊,破裂後形成漏管,最終會因氣血耗盡而死亡。這兩種情況都是內傷所導致,並非藥物能夠治癒。
3. 臟毒主治方
一煎散,臟毒初起腫痛。服之立消。
當歸尾,皂角刺,桃仁泥,穿山甲(炒),甘草(各二錢),黃連(一錢五分),枳殼,檳榔,烏藥,白芷,天花粉,赤芍,生地(各一錢),紅花(五分),玄明粉,大黃(各三錢)
用水二鍾。浸一宿。次早煎一滾。空心服之。俟行三四次。以薄粥補之。
五灰散,臟毒腫痛。生於肛門內者。
蜈蚣,穿山甲,生鹿角,血管鵝毛,血餘(各煅存性各研末各等分和勻)
每服五錢。空心。用黃酒調服。灸臟毒及腸風下血不止秘法,令患者平立。量脊骨前與臍平處。是穴於脊椎上灸七壯。如年深者更於椎上兩旁各開一寸。各灸七壯。除根。
白話文:
一煎散:適用於臟毒初期引起的腫脹疼痛,服用後能迅速消退。
藥材包含:當歸尾、皂角刺、桃仁泥、炒過的穿山甲、甘草(各八克),黃連(六克),枳殼、檳榔、烏藥、白芷、天花粉、赤芍、生地(各四克),紅花(二克),玄明粉、大黃(各十二克)。
使用方法:用水兩碗浸泡一整夜,隔天早上煎煮至沸騰後,空腹服用。待排便三到四次後,用稀粥補充體力。
五灰散:適用於臟毒引起的腫脹疼痛,特別是長在肛門內的腫痛。
藥材包含:蜈蚣、穿山甲、生鹿角、血管鵝毛、血餘(皆煅燒存性後磨成粉,等量混合均勻)。
使用方法:每次服用二十克,空腹時用黃酒調服。
治療臟毒及腸風下血不止的祕法:讓患者站立,測量脊椎與肚臍平行之處,即為穴位。在脊椎上的這個穴位灸七壯。如果病程較長,則在該穴位兩旁各一寸的地方再各灸七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
4. 臟毒應用方
貴金丸,衛生散,金黃散,神燈照,蟾酥餅,珍珠散,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
白話文:
貴金丸、衛生散、金黃散、神燈照、蟾酥餅、珍珠散、六味地黃丸(這些藥方都已在第一卷中提及)。
5. 附
穀道生瘡久不愈者。內用甘草節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生蜜酒調服。外以雞內金煅存性。為末摻之。
白話文:
如果肛門長瘡,而且很久都不好,內服可以用甘草節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時用蜂蜜酒調服。外敷則用雞內金煅燒後保留藥性,磨成粉末後敷在患處。
6. 論痔漏
痔漏之症。雖瘍醫之事。而鄙談之。然擇疾而療。豈仁者之用心乎。予閱內經。惟云。因而飽食。經脈橫解。腸癖為痔。蓋為飽食則傷脾土。脾土傷則不能榮養肺金。肺金失養。則肝木無制。而生心火。侮肺金克脾土。於是克所勝而侮所不勝也。然飽食而成此症者。必有其因。
其因惟何。蓋因飽食之後。或暴怒。或努力。或枯坐。或酒色。婦人或產難。小兒或夜啼等因。致使氣血縱橫。經絡交錯。流注肛門而成此痔矣。如其腫者濕也。痛者火也。癢者風也。閉結者燥也。惟宜隨其勝者以抑之。乃其治也。第恐學者未得其詳。附以專科趙真子家傳的本。
再附己意於後。稍補缺略云爾。
白話文:
關於痔漏這種病症,雖然是外科醫生的職責,但我還是要談論一下。選擇疾病來醫治,難道不正是仁愛之心的體現嗎?我讀過《內經》,上面說「因為吃太飽,經脈錯亂,腸道積滯形成痔瘡」。這是因為吃太飽會傷到脾胃,脾胃受傷就不能滋養肺金,肺金失去滋養,肝木就會失去約束,進而產生心火,心火又會反過來傷害肺金,進而傷害脾土,這就是所謂的「勝者反侮」。然而,因為吃太飽而導致這種病症的人,一定有其他的原因。
原因是什麼呢?大概是因為吃飽飯後,又突然發怒、用力、久坐、沉迷酒色,婦女可能是因為難產,小孩則可能是因為夜間哭鬧等原因,導致氣血紊亂、經絡錯亂,氣血流注到肛門而形成痔瘡。如果腫脹,就表示是濕氣;如果疼痛,就表示是火氣;如果搔癢,就表示是風氣;如果便秘,就表示是燥熱。應該針對主要的原因來抑制它,這就是治療的方法。只怕學習的人不夠了解詳細情況,所以附上專科醫生趙真子家傳的藥方。
我再附上自己的見解在後面,稍微補充一下遺漏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