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2)

1. 結毒應用方

二子解結湯(見疳瘡門),貝葉膏,紅粉(俱見首卷)

白話文:

二子解結湯(請參閱疳瘡門的內容),貝葉膏,紅粉(這些都請參閱本書的第一卷)。

2. 石癰石疽

腫堅如石。癰則微紅。而疽則皮色不變。久不作膿。由深寒客於經絡者。宜服黃耆丸。初宜艾灸三五十壯。若生於面頰者。則不宜灸。用麥飯石膏敷之。由脾氣鬱結榮氣不從所致者。宜致和丸服之。久服全消。

黃耆丸,治因寒氣客於經絡者。

黃耆(炙二兩),大附子(去皮臍薑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薑汁一鍾盡為度七錢),菟絲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兩)

共為末。酒打糊為丸。每服一錢。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黃酒送下。

致和丸,治因菀結不舒所致。

白朮(二斤),陳皮(一斤同炒),

共為末。用大棗二斤。生薑半斤。煮半日。去姜取棗肉。合原汁為丸。綠豆大或桐子大。每服一二錢。早晚各一服。米湯下或酒下。

麥飯石膏,治癰疽惡毒。消腫生肌。

麥飯石(二兩煅醋淬十二次),鹿角(四兩泥固煅黃色),白蘞(一兩),為末。用陳米醋調如稀糊水。煙起魚眼泡。取起塗腫處。

白話文:

腫塊堅硬如石頭。癰稍微發紅,而疽則皮膚顏色不變。這種情況很久都不會化膿,是由於深層的寒氣侵入經絡所導致。應該服用黃耆丸。初期適合用艾灸三五十壯,如果長在臉頰上就不適合用灸,改用麥飯石膏敷在患處。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因為脾氣鬱結,導致營養無法順暢運行所致,應該服用致和丸,長期服用可以完全消除。

黃耆丸,治療因寒氣侵入經絡引起的病症。

黃耆(炙過,二兩),大附子(去除皮臍,用薑汁浸泡透,切片後用火煨烤,並不斷淋上薑汁,直到用完一鍾薑汁,七錢),菟絲子(用酒浸泡後蒸過),大茴香(炒過,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狀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一錢,每天服用兩次,在空腹、飯前用黃酒送服。

致和丸,治療因氣機鬱結不暢引起的病症。

白朮(二斤),陳皮(一斤,與白朮一起炒過)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紅棗二斤、生薑半斤,煮半天後,去除薑,只取紅棗肉,並加入原湯汁,一起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或梧桐子。每次服用一到二錢,早晚各服一次,用米湯或酒送服。

麥飯石膏,治療癰疽等惡性腫毒,可以消腫生肌。

麥飯石(二兩,煅燒後用醋淬十二次),鹿角(四兩,用泥土包裹後煅燒至黃色),白蘞(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陳年米醋調和成稀糊狀,等出現冒煙和魚眼泡時,取出來塗在腫脹的地方。

3. 痼發

痼發多生手足腰腿伸縮之處。其形漫腫。其色淡紅。憎寒發熱。由天時外感所致。初起者紺珠丹汗之。已成者托裡消毒散托之。已潰者如潰瘍補之。

紺珠丹托裡消毒散(俱見首卷)

白話文:

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手、腳、腰、腿等關節可以活動伸展的地方。它的外觀是呈現一片漫散的腫脹,顏色是淡紅色。患者會感到怕冷、發熱,這是因為受到外界時令氣候的影響而引起的。剛發病的時候,可以用紺珠丹來發汗治療;如果已經形成腫塊,可以用托裡消毒散來托舉消腫;如果已經潰爛,就如同治療潰瘍一樣進行修補。

(紺珠丹、托裡消毒散的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的第一卷)

4. 瘭疽

瘭疽一名蛇瘴。初出紅點。次變黑色。小者如黍如豆。大者如梅如李。腫痛應心。腐筋爛骨。膿如小豆汁。今日去。明日復滿。愈而復發為異耳。此川廣煙瘴地面有之。初起蟾酥餅貼之。膏藥蓋之。寒熱者蟾酥丸汗之。紅腫遊走者離宮錠子塗之。潰後食少乾嘔者。補中益氣湯加黃連、麥冬補之。

補而不應。出清水穢汁者。不治。南人呼為榻著毒。喜著十指。治與脫疽同法。或灸百壯。內飲藍青汁等以去其熱。紅絲遊走者。於盡處灸三壯自愈。或用蠟礬丸加麝。冷酒下。多服取瘥。

消瘴膏,治瘭疽瘴疽。

鯽魚(一尾),血餘(雞子大一團),豬汁油(一斤)

煎枯去渣加黃蠟一兩。溶化成膏。塗之。

蟾酥餅,蟾酥丸俱見疔門)離宮錠子,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白話文:

瘭疽,又名蛇瘴。剛開始會出現紅點,接著變成黑色。小的像黍米或豆子,大的像梅子或李子。腫脹疼痛會影響到心臟,會腐蝕肌肉、爛壞骨頭。膿液像小豆汁一樣,今天清除了,明天又會充滿。痊癒後又復發就屬於異常的情況。這種病在四川、廣東等有瘴氣的地區常見。剛發病時,可以用蟾酥餅貼敷,再用膏藥覆蓋。如果出現發冷發熱,就用蟾酥丸發汗。紅腫且會遊走,就塗抹離宮錠子。潰爛後食慾不振、想吐,就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黃連、麥冬來補養。

如果補養後沒有改善,反而流出清水般的污穢液體,就無法治癒。南方人稱之為「榻著毒」,喜歡侵犯手指。治療方法和脫疽相同,可以用艾灸一百壯,內服藍青汁等來去除熱毒。如果出現紅絲遊走,在紅絲盡頭灸三壯就可以痊癒。也可以用蠟礬丸,加入麝香,用冷酒送服,多服用幾次可以痊癒。

以下是治療瘭疽、瘴疽的藥方:

消瘴膏:

鯽魚一條,血餘(像雞蛋大小的一團),豬油一斤

將上述材料煎到乾枯,去除藥渣,再加入黃蠟一兩,使其溶化成膏狀,塗抹在患處。

(蟾酥餅、蟾酥丸的製法在疔瘡的章節;離宮錠子、補中益氣湯的配方在本書首卷。)

5. 疣(音休)

疣一名枯筋箭。手太陽虛則生疣薛。又為疣屬肝膽少陽經風熱血燥。或肝客淫氣所致。蓋肝熱水涸。腎氣不榮。故精亡而筋攣也。宜地黃丸滋腎水生肝血為善。若用蛛絲纏螳螂蝕艾著灸。輕者可愈。重者必多致誤。此症與結核相同。有大如黃豆。小若黍米。拔之如絲者。有觸碎如斷束縷。

扯之則長。縱之則縮。後兩鬢髮白點者。有初如赤椹。用雜敷藥翻張如菌。又用腐蝕焮大如瘤者。有腹內一塊。攻擊作痛。凝為血鱉。治之後。手背結一塊。長寸許。形如鱉。再又肢節如豆大者。甚多泥鱉生子發於外者。有肛門周生小顆如鼠奶。大小不一者。有婦人患此月經不行者。

種種異類。惟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逍遙散、歸脾湯等藥。益養榮氣。久之悉愈。

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逍遙散,歸脾湯俱見瘰癧門)

白話文:

疣,又名枯筋箭。手太陽經脈虛弱就會長疣。另外,疣也屬於肝膽少陽經的風熱血燥,或是因為肝臟受到邪氣侵擾所導致。大概是因為肝熱導致體內水分枯竭,腎氣無法滋養,所以精氣耗損,筋脈才會攣縮。適合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水,生成肝血,這樣最好。如果用蜘蛛絲纏繞、讓螳螂啃咬、或用艾草燒灼來治療,輕微的或許能治好,嚴重的必定會造成更多錯誤。

這種病症和結核很像,有的像黃豆那麼大,有的像小米那麼小,拔掉時像絲一樣。有的觸摸就碎裂像斷開的線束,拉扯會變長,鬆開會縮回去。兩鬢髮白的人,剛開始像紅色的桑葚,用各種藥膏塗敷後,會像菌類一樣翻開。也有用腐蝕性藥物燒灼,腫大成瘤的。有的腹內有一塊,會疼痛,凝結成血鱉。治療之後,手背又長出一塊,一寸長,形狀像鱉。再有肢體關節長出像豆子一樣大的,很多像是泥鱉生出來的子,從體外長出。有的在肛門周圍長出像老鼠奶頭一樣的小顆粒,大小不一。有的婦女患上這種病,會導致月經不來。

各種各樣的病症,只有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逍遙散、歸脾湯等藥,來滋養身體的氣血,長期調養就能痊癒。

(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在第一卷有記載)逍遙散和歸脾湯在瘰癧篇有記載。

6. 不分部位小疵

此皆小症。不可紊亂於大毒之內。故另分之。

白話文:

這些都是些小毛病,不可以把它們跟嚴重的病症混為一談。所以另外將它們分開來。

7. 無名腫毒

無名腫毒者。以其隨處而生。不按穴次。不可以命名也。皆由風邪寒熱客於經絡之所致。但其因風邪內作者。則無頭無根。因氣血相搏者。則有頭有根。因風寒而成者。則腫堅而色白。風熱毒而成者。則腫焮而色赤。治法有表症者散之。有里症者下之。外兼敷貼等藥。總不外乎首卷腫瘍之例。並宜參考。灸曲池穴甚效。(穴見首卷灸門)

漏蘆湯,治癰疽疔腫。不問陰陽初起者。及初潰紅腫尚未消盡者。並濕爛疥瘡等毒。

漏蘆(一錢五分),紫花地丁,荊芥,當歸,連翹,薄荷,白芷,升麻(各一錢),麻黃(三錢),大黃(二錢),生甘草(四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溫服。蓋衣取微汗。渣再煎溫服。次日。麻黃用二錢。大黃用錢半。甘草用六分。溫服。第三日則麻黃、大黃、甘草。各用一錢溫服。如其紅腫尚未消盡。照第三日方再三二服。無不愈者。是方也。如不欲汗。則麻黃少用。溫服之。如大便不實及不欲下者。則少用大黃。不用亦可。隨病上下。在食前食後服。

如便毒。服利藥。正氣傷。皮厚未穿者。服此一汗。不砭而穿。

飛騰神駿膏,治癰疽腫毒。瘰癧鼠瘡。

麻黃(去節淨用一斤),杏仁(泡去皮尖砂缽內研如泥入水再研澄去濁腳),防風(去蘆四兩),地骨皮(去骨四兩),甘草(四兩),燈草(一大把),黑鉛(一塊),木鱉子肉(十四個),頭髮(一大團洗淨)

共入大銅鍋內。入水二桶。炭火煎。減半取汁。渣再煎二次。絹濾淨。並一處。復將燈草、頭髮、黑鉛、同汁煎至成膏。去此三味。再煎稠。收罐內。香甜。久貯不壞。每服三錢。熱酒調服。隨飲至醉為度。蓋臥出汗。

避風一日。次日食豬蹄補之。

此方於初起時。及將潰時。服之神驗。

軍門立效散,治癰疽諸毒。對口附骨疽等。

皂角刺(三錢炒熱入),乳香(五七分炒香化再入),天花粉(三錢),甘草節(一寸長九個),川椒(三十粒)

黃酒二鍾。煎一鍾。溫服。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潰。已潰者不宜服。一用

皂刺(三錢),乳香(七分),花粉(一兩),甘草節(二錢)

炒制如法。酒煎服。治紅腫焮痛便秘者。甚捷。

壺公妙劑散,一切諸毒。乳癰便毒。筋骨疼痛。不問新久。悉皆神驗。

穿山甲(炒),胡盧巴,槐花,黑醜(頭末),當歸(等分)

為末。每服五錢。用溫酒調成塊。挑入口內。隨用溫酒送下。隨飲幾杯。以助藥力。

榮衛返魂湯

赤芍,木通,白芷,何首烏,枳殼,烏藥,當歸(各一錢),小茴香(五分),甘草(三分)

水一鍾。酒一鍾。煎八分。溫服。

初起堅硬如石者。加川芎、麻黃、獨活、蔥頭。水煎。熱服出汗。胃寒生痰者。加半夏。鬱熱生痰者。加桔梗。久不愈。食少色痿者。涼藥太過也。去木通。加當歸。倍加陳皮、厚朴。甚者再加白豆蔻。肺癰腸癰內癰等症。倍加忍冬藤。此藤治內癰之神藥也。補加大附子。利用酒大黃。

隧痰失道。陽少陰多者。加升麻以除其寒。久潰無膿。時流薄血。壤肉如絮。胬肉如突者宜之。外用枯礬、朴硝末。滲之。忌用刀針蝕藥。

老弱者。患於上部去木通。恐導虛下元。氣血盛者減當歸。多能生血。恐再結不已。泄瀉者先服蠟礬丸。米湯下。瀉止再服。腰痛經年不愈者。加萆薢、玄胡索。腳氣。加檳榔、木瓜、穿山甲。熱痰咳嗽。加紫蘇。疝氣嘔逆。加木香。

此藥救壞症。活死肌。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毒於既愈之後。扶胃本而不傷元氣。更不分經絡。但漫腫堅硬不紅不痛者。用之悉驗。

托裡溫經湯,治寒覆皮毛。郁遏經絡。熱伏榮中。不得伸越。聚毒腫痛。惡寒發熱。或相引肢體疼痛者。

麻黃,防風,蒼朮,白芷,升麻,葛根,人參,當歸,白芍,甘草

再服去麻黃、防風加牛蒡子、連翹。

麻黃苦溫。防風辛溫。發散者也。升麻苦平。葛根甘平。專陽明解肌者也。血留則痛。歸、芷辛溫。破血散滯。濕盛則腫。蒼朮苦溫。瀉腠裹之邪。參、草甘溫。白芍酸寒。調中托裡。水煎熱服。蓋臥之。使陽氣伸而汗出。其腫自消。去麻、防。加蒡、翹。其痛自止。

加減栝蔞散,治內癰腦疽背腋諸毒。瘰癧便毒。乳疽乳岩等症。未成者即消。已成者速潰。

大栝蔞(一個子多者佳少者用二個杵爛),當歸(三錢),沒藥(二錢),乳香(一錢),甘草(三錢),金銀花(五錢),生薑(五錢),

用無灰酒二碗。煎一碗服。

將潰者。加皂角刺五錢。

乳癰腦疽。加蒲公英、土貝母各五錢。潰後用參、耆補之。

滌風散,熨風腫痛疼。

羌活,防風,白芷,吳萸,細辛,官桂,芫花,當歸,芍藥(各五錢)

為粗末。赤皮蔥連須切碎半斤。用釅醋拌勻。炒熱帛包。於瘡上熨之。稍冷易之。以痛止為率。

移險散

南星,白芨,草烏,黃柏(各二兩),文蛤(炒一兩)

為末。調如糊。隨血圍匝如牆壁。可移險處就不險處。

南星,白芨,白蘞,白芷,貝母(等分)水調。此藥敷前圍藥之內。提起內毒。制之有理。

葫蘆化毒丹,治一切腫毒熱癤。

大黃,黃柏,遠志(等分)

為末。用豬膽汁和成錠。雄黃為衣。陰乾。用時以米醋磨如墨。以鵝翎蘸藥。頻塗患處。

醒肌膏,治腫毒惡瘡。及風氣腫疼。鶴膝風。冷濕痛腰痛腳氣痛。婦人產後受風。經絡冷痛。

廣膠(四兩用蔥姜取汁各一碗浸膠過宿文火煎膠化入),硫黃(末一兩),草烏(末一兩),蔥粉(一兩),姜粉(一兩),煎成膏。再加蟾酥(一錢),麝香(四分),乳香(二錢),沒藥(二錢)

各末和勻。頓滾水內。刷絹帛上貼之。以熱鞋底熨之。俟痛止。變麻木。則死肌活矣。

一刷皮紙上。用時隨大小剪貼熨之。宜與首卷牛膠蒸法參考。

取薑蔥粉法,蔥姜各杵汁三二碗。薄鋪瓷器內。曬乾成粉。

滲雪膏,治一切風熱攻注頭面。四肢腫痛。

朴硝二升。於臘月中入新瓦罐內。沖熱水令滿。攪勻。掛簷下。俟硝滲出罐外。陸續收之。用人乳調敷。

瑞龍膏,敷一切腫毒。對口乳癰。便毒紅腫焮痛者。不問未成已成。悉驗。

鮮鯽魚(大者一尾),鮮山藥(如魚長一條去皮)

先將魚入石臼內杵爛。次入山藥。再杵如泥。量加冰片。和勻攤敷腫處。綿紙蓋之。黃酒潤之。凡腫毒已成者。如純陽症。則孔似峰窠。用貝葉膏貼之。日換七八次。善能止痛呼膿。生肌完口。更無黏連之苦。半陽半陰症者。則漫腫無頭。微紅微熱。用紺珠膏貼周圍腫處。中留頂。

塗玄珠膏。再以黑膏蓋之。則余腫自消。膿從孔出。內服托裹之劑。純陰症者。內服辛熱大補之劑。外用神妙拔根方。以疏其毒。(以上諸方俱見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