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四 (41)
卷四 (41)
1. 胎毒瘡瘍
實鑑云。初生芽兒。一塊血也。無形證也。無脈有驚。即系是胎驚。有熱即系是胎熱。蓋嬰兒在腹。與母一體。凡患瘡疾。但審乳母之症為確。如乳母肝經有熱。加味小柴胡湯之類。肝經虛熱。加味逍遙散之類。腎水不能生肝木者。六味地黃湯。心經積熱者。柴胡梔子散。心經虛熱者。
茯苓補心湯。膏粱積熱者。東垣清胃散。脾經鬱熱者。錢氏瀉黃散。脾經虛熱者。錢氏異功散。如式治之。自能獲效。若概用犀角丸、化毒丹。及外敷寒涼等藥。復傷元氣。反促其危也。
柴胡梔子散,治三焦及肝膽二經風熱。以致耳內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寒熱晡熱。
柴胡,梔子(炒),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炒各七分),甘草(三分)
水鍾半。煎七分服。
茯苓補心湯,治心氣不足。氣血不和。虛熱瘡瘍。
酸棗仁(炒),茯苓(各二錢),人參(一錢五分),白朮,五味子(炒),當歸(各一錢),遠志(六分),石菖蒲,甘草(炙各五分)
上分二三服。水煎服。
東垣清胃散,治胃經有熱。齒牙作痛。或飲冷作渴。口舌生瘡。或唇口腫痛。焮連頭面。或重舌馬牙。流涎吐舌等症。
升麻(五分),生地(四分),黃連(三分),丹皮(三分),歸尾(四分),
水煎。母子同服。如加柴胡、梔子。則為加味清胃散。
錢氏瀉黃散,治脾經鬱熱。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熱。遍身黃者。宜之。
藿香葉(七錢),梔子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三兩),防風(四兩)
上銼。同蜜酒微炒香為末。水一鍾。煎五分。澄去渣服。
錢氏異功散,治吐瀉不思食溫中和氣。
人參,茯苓,白朮,陳皮,甘草(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鍾。生薑二片。棗一枚。煎五分服。
加味小柴胡湯,加味逍遙散見瘰癧門)六味地黃丸見首卷)
白話文:
《實鑑》這本書說,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團血肉,沒有具體的病症。如果沒有脈搏但會驚嚇,那就是胎驚;如果有發熱現象,那就是胎熱。因為嬰兒在母親腹中時,與母親是一體的。凡是嬰兒患有瘡瘍疾病,只要仔細觀察哺乳母親的病症就可以確診。如果哺乳母親肝經有熱,就用加味小柴胡湯之類的藥方;如果肝經是虛熱,就用加味逍遙散之類的藥方;如果是腎水無法滋養肝木,就用六味地黃湯;如果是心經積熱,就用柴胡梔子散;如果是心經虛熱,就用茯苓補心湯;如果是吃太多肥膩食物導致積熱,就用東垣清胃散;如果是脾經鬱熱,就用錢氏瀉黃散;如果是脾經虛熱,就用錢氏異功散。按照這些方法治療,自然能見效。如果一概使用犀角丸、化毒丹,或者外敷寒涼藥物,反而會損傷元氣,加速病情惡化。
柴胡梔子散,治療三焦以及肝膽二經的風熱,導致耳朵內部發癢生瘡,或是流出液體疼痛,或是胸部、乳房之間疼痛,出現忽冷忽熱、傍晚發熱的症狀。
藥方組成:柴胡、炒梔子、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炒牛蒡子(各七分)、甘草(三分)。
用水半杯煎煮至七分,服用。
茯苓補心湯,治療心氣不足,氣血不和,虛熱導致的瘡瘍。
藥方組成:炒酸棗仁、茯苓(各二錢)、人參(一錢五分)、白朮、炒五味子、當歸(各一錢)、遠志(六分)、石菖蒲、炙甘草(各五分)。
將藥分為兩三次服用,用水煎煮後服用。
東垣清胃散,治療胃經有熱,導致牙齒疼痛,或是口渴想喝冷飲,口舌生瘡,或是嘴唇、嘴角腫痛,紅腫連到頭部和臉部,或是出現重舌、馬牙、流口水、吐舌頭等症狀。
藥方組成:升麻(五分)、生地(四分)、黃連(三分)、丹皮(三分)、歸尾(四分)。
用水煎煮,母親和嬰兒一起服用。如果加上柴胡、梔子,就成了加味清胃散。
錢氏瀉黃散,治療脾經鬱熱,導致口渴想喝冷飲,睡覺時眼睛閉不全,手腳發熱,全身發黃的症狀,適合使用這個藥方。
藥方組成:藿香葉(七錢)、梔子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三兩)、防風(四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與蜜酒稍微炒香後磨成粉末。用水一杯煎煮至五分,將藥渣濾掉後服用。
錢氏異功散,治療嘔吐腹瀉,不想吃東西,可用來溫中和氣。
藥方組成:人參、茯苓、白朮、陳皮、甘草(等分磨成粉末)。
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加生薑兩片、紅棗一枚,煎煮至五分後服用。
(加味小柴胡湯、加味逍遙散的相關內容在瘰癧門篇;六味地黃丸的相關內容在首卷)。
2. 熱毒瘡瘍
熱毒者。因膏粱厚味。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宜宣風毒。涼心火。解胃熱。如加味當歸散、牛蒡子湯。塗以四黃散、一抹金。及用四時洗法。如結腫焮痛。有表症者。解表消毒散。里症者。攻裡消毒散。邪在經絡者。托裡榮衛湯。欲作膿者。托裡消毒散。膿成不潰者。八珍湯。宜分始末。攻補隨時。藥之對症。無不愈也。
加味當歸散。順調氣血。和解表裡。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溫熱停積自利。煩躁不寧等症。
當歸(酒洗),赤芍(各二兩),川芎(五錢),甘草(半生半熟),大黃(半生半炮各一兩),麻黃(制五錢),加黃連,
升麻,葛根,丹毒。再加連翹,荊芥
每服三錢。薑、蔥、燈心、水煎服。(丹毒不用蔥)
牛蒡子湯,治傷風發熱煩躁。鼻塞氣喘。痰嗽驚啼。及諸瘡紫赤丹毒。咽喉腫痛。
牛蒡子(炒研三兩),防風(去蘆一兩),薄荷葉(一兩),荊芥穗(去梗四兩),大黃(一兩五錢),甘草(一兩二錢),丹毒。加麻仁(炒研)
每服三錢。水煎服。
四黃散,治小兒一切熱毒瘡疾。燥癢流汁不幹者。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滑石(各一兩),文蛤(去蟲屑五錢)
上為末。清油調塗。
一抹金,治小兒遍身生瘡。糜爛燥痛。流水不幹者。多因風化蟲結於皮膚。浸淫不已。治以殺蟲藥。是究其源也。
藜蘆(洗淨焙),蛇床子(去土),黃丹(水飛各一兩),硫黃,赤石脂,白礬(枯),黃柏,五倍子(去蟲各五錢),輕粉(五兩五錢)
各為末。研勻。加生豬脂。再杵如膏。塗抹患處。或清油調塗。
解表消毒散,治小兒瘡毒。腫高焮痛。便利調和。脈浮洪而有表症者。
黃耆(上部酒拌炒中部米泔水浸炒下部鹽水拌炒一錢五分),升麻,葛根,赤芍,玄參,牛蒡子(炒研),麻黃(去節),甘草(各五分),連翹(一錢)
更看分野。加以引經。手少陰。加細辛三分。足少陰。加獨活七分。手太陰。加桔梗、白芷各五分。足太陰。加蒼朮七分。手厥陰。加柴胡七分。足厥陰。加柴胡、青皮各五分。手太陽。加藁本五分。足太陽。加羌活七分。手陽明。加白芷五分。足陽明。加升麻、葛根各七分。手足少陽經。俱加柴胡七分。
用水一鍾。生薑二片。蔥白一根。煎七分服。
攻裡消毒散,治小兒瘡瘍。腫硬痛深。大便秘結。脈沉實而有里症者。
牛蒡子(炒研),連翹,當歸,白芍(各一錢),大黃(一錢五分),芒硝(五分),甘草(七分),栝蔞(連皮子鋸切三錢)
用水一鍾。煎七分服。未利。再服。
托裡榮衛湯,治小兒瘡毒。外無焮腫。內亦便利調和。知邪在經也。
黃耆(炒一錢),紅花(一錢),蒼朮(米泔炒),柴胡,連翹,羌活,防風,歸身,甘草(炙),黃芩,人參(各一錢),桂枝(七分)
白話文:
熱毒引起的瘡瘍,通常是因為吃了過於肥膩的食物,或是哺乳的母親情緒不佳、肝火旺盛所導致。治療上應該要疏散風毒,清瀉心火,解除胃熱。可以服用加味當歸散或牛蒡子湯。外敷藥可以使用四黃散或一抹金。也可以使用四時洗法來清洗患部。如果患處紅腫疼痛,且有表證,可以使用解表消毒散;若有裡證,則使用攻裡消毒散;如果邪氣在經絡,則使用托裡榮衛湯;快要化膿時,則使用托裡消毒散;如果膿已形成卻無法潰破,則使用八珍湯。治療時應區分病程的起始與發展階段,隨時調整治療方式,只要用藥對症,沒有治不好的。
加味當歸散,可以調理氣血,調和表裡,使心腹舒暢,疏通各種疾病,也用於治療溫熱停積引起的腹瀉、煩躁不安等症狀。
方劑組成:當歸(用酒洗過)、赤芍(各八錢),川芎(二錢),甘草(一半生用一半熟用),大黃(一半生用一半炮製各四錢),麻黃(製過,二錢),另外加入黃連、升麻、葛根、丹毒(可能指丹毒症狀),還可以再加連翹和荊芥。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錢,用薑、蔥、燈心草煎水服用。(丹毒症狀不用蔥)
牛蒡子湯,用於治療感冒發熱、煩躁、鼻塞氣喘、咳嗽痰多、驚哭啼鬧,以及各種瘡瘍紅腫、丹毒、咽喉腫痛等症狀。
方劑組成:牛蒡子(炒過磨成粉,十二錢),防風(去除蘆頭四錢),薄荷葉(四錢),荊芥穗(去除梗,十六錢),大黃(六錢),甘草(四錢八分),丹毒症狀,再加麻仁(炒過磨成粉)。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服。
四黃散,用於治療小兒一切熱毒引起的瘡瘍,乾燥搔癢、流膿流水難以癒合的症狀。
方劑組成: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滑石(各四錢),文蛤(去除蟲屑,二錢)。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清油調勻後塗抹患處。
一抹金,用於治療小兒全身生瘡、糜爛疼痛、流水不乾的症狀,多因風邪侵襲或蟲毒附著於皮膚,久治不癒,使用殺蟲藥是為了追溯病源。
方劑組成:藜蘆(洗淨焙乾)、蛇床子(去土)、黃丹(用水飛過,各四錢),硫磺、赤石脂、白礬(枯礬)、黃柏、五倍子(去除蟲子,各二錢),輕粉(二十二錢)。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加入生豬油,再搗成膏狀,塗抹患處,或用清油調和塗抹。
解表消毒散,用於治療小兒瘡毒,患處紅腫疼痛,大便正常,脈象浮洪且有表證的症狀。
方劑組成:黃耆(上部用酒拌炒,中部用米泔水浸泡後炒,下部用鹽水拌炒,六分),升麻,葛根,赤芍,玄參,牛蒡子(炒過磨成粉),麻黃(去除節),甘草(各二分),連翹(四分)。
此外,還要根據病變部位在不同經絡,加入引經藥。如:手少陰經,加細辛;足少陰經,加獨活;手太陰經,加桔梗、白芷;足太陰經,加蒼朮;手厥陰經,加柴胡;足厥陰經,加柴胡、青皮;手太陽經,加藁本;足太陽經,加羌活;手陽明經,加白芷;足陽明經,加升麻、葛根;手足少陽經,都加柴胡。
服用方法:用水煎服,加入生薑兩片、蔥白一根。
攻裡消毒散,用於治療小兒瘡瘍,患處腫硬疼痛深入,大便秘結,脈象沉實且有裡證的症狀。
方劑組成:牛蒡子(炒過磨成粉),連翹,當歸,白芍(各四分),大黃(六分),芒硝(二分),甘草(三分),栝蔞(連皮帶子切開,十二分)。
服用方法:用水煎服,如果沒有排便,可以再次服用。
托裡榮衛湯,用於治療小兒瘡毒,外表沒有紅腫,內部大便也正常,是邪氣在經絡的症狀。
方劑組成:黃耆(炒過,四分),紅花(四分),蒼朮(用米泔水炒過),柴胡,連翹,羌活,防風,當歸身,甘草(炙),黃芩,人參(各四分),桂枝(二分)。
服用方法:用水和酒煎服。
四時洗惡瘡法
春天用柳條和荊芥,夏天用棗葉和槐枝,秋天和冬天都用苦參。根據兒童年齡大小,每次使用三兩左右,煎湯清洗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