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5)

1. 丹毒

丹毒者。為肌表忽然變赤如丹塗之狀也。經曰。少陰司天。客勝則丹疹外發。及為丹熛。然二症亦有紅白乾濕癢痛之殊。故用藥則分表裡補瀉之異。如色赤而干。發熱作痛者。為丹毒。屬肝心之火。宜化斑解毒湯。色白而濕爛。流黃水。癢痛不時者。為風丹。屬脾肺濕熱。宜除濕胃苓湯。

癢而搔之起塊。成餅成片。皮色不變者。為冷膜。故天陰則劇。風中亦劇。晴暖則減。身暖則瘥。由風邪外襲。熱鬱於肌膚也。宜藿香正氣散發之。外以枳殼煎湯浴之。忌用風藥。

再如丹毒。由胃氣虛極致令虛火遊行於外者。又宜補以降之。用人參五錢。當歸、白朮各一錢五分。水煎服之。

又如女子十五歲而經脈未通者。多發丹疹。此由血有風熱乘之也。治宜涼血。虛則補之。慎投風藥。

化斑解毒湯,治二焦風熱上攻。致生火丹。延及遍身而作癢痛。

玄參,知母,石膏,黃連,牛蒡子,人中黃,升麻,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淡竹葉二十片。煎八分服。

除濕胃苓湯,治脾肺濕熱。致生火丹。作爛疼痛者。

防風,蒼朮,白朮,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一錢),薄桂,甘草(各三分)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藿香正氣散,治冷膜。由風寒外襲者。

藿香,白朮,白芷,桔梗,紫蘇,陳皮,半夏,大腹皮,茯苓,厚朴,甘草

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個。煎八分服。

蕓薹菜方,治丹毒。

蕓薹菜子一兩。黃酒一鍾。和研。濾去渣。煎四五沸。溫服之。

一杵蕓薹菜葉敷之。乾者為末。水調敷之。柏葉散,治丹毒癢痛。並效。

側柏(炒黃),黃柏,大黃(各五錢),赤豆(三錢),蚯蚓糞(韭菜田內者佳,五錢),輕粉(三錢)

為末。新汲水調敷。

一搗大蒜厚塗之。干則易之。

白話文:

丹毒,指的是皮膚表面突然變紅,像塗了紅色顏料一樣的病症。古籍說,少陰司天的時節,如果受到外邪侵犯,就會出現紅色疹子,甚至可能變成像火燒一樣的紅斑。但這兩種情況,顏色、乾濕、癢痛等表現都有不同,所以用藥也要根據內外和虛實來區別對待。

如果顏色是紅色且乾燥,伴隨發熱疼痛,這是丹毒,屬於肝火和心火旺盛,適合用化斑解毒湯來清熱解毒。如果顏色是白色且濕爛,流黃水,時常感到癢痛,這是風丹,屬於脾肺濕熱,適合用除濕胃苓湯來祛濕清熱。

如果皮膚癢,抓撓後會出現塊狀或片狀的隆起,但皮膚顏色不變,這是冷膜,通常陰天會加重,吹風也會加重,晴朗溫暖的時候會減輕,身體溫暖時會好轉,這是因為風邪侵入,熱鬱積在皮膚所導致的,適合用藿香正氣散來發散風邪,也可以用枳殼煎水洗浴,但要避免使用發散的藥物。

還有一種情況,丹毒是因為胃氣虛弱到極點,導致虛火在體表遊走,這種情況適合用補氣的方法來降火,可以用人參五錢,當歸、白朮各一錢五分,用水煎服。

另外,女子十五歲如果月經還沒來,也容易長丹疹,這是因為血中有風熱,治療上應該涼血,虛弱就應該補,要謹慎使用發散的藥物。

化斑解毒湯,可以治療二焦風熱上攻,導致火丹,蔓延全身並且感到癢痛。

藥物組成:玄參、知母、石膏、黃連、牛蒡子、人中黃、升麻、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

用法:用水兩碗,加入淡竹葉二十片,煎煮至剩八分服用。

除濕胃苓湯,可以治療脾肺濕熱,導致火丹,並且出現潰爛疼痛。

藥物組成:防風、蒼朮、白朮、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梔子、木通、澤瀉、滑石(各一錢)、薄桂、甘草(各三分)

用法:用水兩碗,加入燈心二十根,煎煮至剩八分服用。

藿香正氣散,可以治療冷膜,是由於風寒外襲引起的。

藥物組成:藿香、白朮、白芷、桔梗、紫蘇、陳皮、半夏、大腹皮、茯苓、厚朴、甘草

用法: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二個,煎煮至剩八分服用。

蕓薹菜方,可以治療丹毒。

用法:用蕓薹菜籽一兩,用黃酒一碗,一起研磨,過濾掉殘渣,煎煮四五次沸騰,溫熱服用。也可以把新鮮的蕓薹菜葉搗爛敷在患處,或把曬乾的蕓薹菜籽磨成粉,用水調和敷在患處。

柏葉散,也可以治療丹毒引起的癢痛,效果不錯。

藥物組成:側柏葉(炒黃)、黃柏、大黃(各五錢)、赤豆(三錢)、蚯蚓糞(韭菜田裡的最好,五錢)、輕粉(三錢)

用法:將以上藥物磨成粉,用剛汲取的井水調和敷在患處。也可以把大蒜搗爛厚厚地塗在患處,乾燥了就更換。

2. 赤白遊風

遊風者。為肌膚倏然焮赤腫痛。遊走無定。由風熱壅滯。榮衛不宣。則善行而數變矣。較之丹毒。只紅腫起粟而不走。故與遊風為異耳。其風熱者。則色赤。宜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清之。內熱甚者。紫雪散下之。腫勢甚者。砭之。風寒者。則色白。宜荊防敗毒散散之。再血熱者。

四物湯加柴胡、梔子、丹皮。胃虛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羌活。肝腎虛熱者。宜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則火自息。風自定。癢自止矣。誤用祛風辛熱之藥。復傷元氣。則容風內淫。血隨火化。反為難治。赤腫遊入腹者不治。宜與小兒赤遊風門參考。

有因過飲燒酒而得者。飲冷米醋一二杯即解。此又是似而非也。宜細辨之。

荊防敗毒散,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加味逍遙散,小柴胡湯俱見瘰癧門)

白話文:

「遊風」這種病,指的是皮膚突然出現紅腫熱痛,而且會遊走不定,沒有固定位置。這是因為風熱邪氣阻塞,導致身體的氣血循環不順暢,所以才會到處跑動而且變化很快。這和丹毒不一樣,丹毒只會紅腫起疹子,不會到處遊走,所以兩者不同。

如果是風熱引起的遊風,皮膚會呈現紅色,適合用小柴胡湯,再加防風、連翹來清熱。如果體內熱氣很重,可以服用紫雪散來降火。如果腫脹得很厲害,可以用砭石放血。如果是風寒引起的遊風,皮膚會呈現白色,適合用荊防敗毒散來驅散風寒。

如果是由於血熱引起的,可以使用四物湯,再加入柴胡、梔子、丹皮來涼血清熱。如果是脾胃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防風、羌活來補氣。如果是肝腎虛熱,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或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肝腎,讓身體的火氣自然平息,風邪自然停止,搔癢也會跟著消失。

如果誤用祛風辛熱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身體的元氣,讓風邪更加侵入體內,導致血液隨著火氣變化,反而更難治療。如果紅腫遊走到腹部,就無法醫治了,應該參照小兒赤遊風的治療方法。

另外,有些人是因為喝太多燒酒而得了遊風,喝一兩杯冰冷的米醋就可以緩解。但這種情況只是表面相似,並非真正的遊風,應該仔細分辨清楚。

(荊防敗毒散、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的藥方都在本書第一卷可以找到。加味逍遙散、小柴胡湯的藥方可以在瘰癧門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