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二 (2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5)

1. 股部主治方

內托羌活湯,治尻臀堅硬腫痛。兩尺脈緊數。按之無力者。

羌活(一錢),黃柏(酒浸二錢),防風,歸尾,藁本(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肉桂(三分),連翹,蒼朮,陳皮,甘草(各六分),紅花(五分)

用酒、水各一鍾。煎八分。食遠服。

內托酒煎散,治寒濕發於腿外側少陽經分野。患癰或附骨癰。堅硬漫腫作膿。或流至足陽明經者。

黃耆,當歸(各二錢),柴胡(一錢五分),連翹,肉桂,大力子(各一錢),升麻,黃柏,甘草(各四分)

用酒、水各一鍾。煎一鍾。食前溫服。

大防風湯,治三陰不足。風邪乘於兩膝作痛。久則膝愈大而腿愈細。因名鶴膝風。乃敗症也。非此方不能治。又治附骨疽。皮色不變。大腿通腫。疼痛無奈。及痢後腳痛緩弱。不能行步。或腿膝腫痛。

防風(三錢),人參(二錢),白朮,黃耆,杜仲,牛膝,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羌活,大附子,甘草(各一錢)

用生薑三片。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神應養真丹,治足厥陰肝經。為四氣所襲。腳膝無力。及左癱右瘓。手足頑麻。語言謇澀。遍身疼痛。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酒蒸搗膏),羌活,天麻,木瓜,菟絲子

等分為末。入前地黃膏。加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黃犬下頦方,治肚癰。小腹癰。及腿內貼骨癰。神效。然而亦治發背。大抵此方治下部癰疽。更效。

黃狗下頦(連舌連皮毛劈下。入罐內。鹽泥封固。鐵盞封口。煅一炷香。覺煙清即止。取出。色黑如炭為度。全要存性。若帶白色。其性已過。則無用矣。用時研極細末。宜於屠家取已殺者制用。若生取特殺。則反招不祥。慎之戒之。),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為末。),白蘞

上三味。各為末。等分和勻。每服以五錢為率。黃酒空心調服。外以此藥用香油調敷患處。其驗。以服藥後。出臭汗及熟睡為準。

按此方世多用之為敷藥。散腫止痛。而不知可以內服。為下部癰疽內消之聖藥也。一轎伕環跳穴痛甚。如雞啄火灼。與此藥三錢。酒服之。未愈更進一服。則霍然如失。

穿山甲散,治癰疽漫腫不變色者。能托裡排膿。及附骨疽在裡能內消止痛。

露蜂房(一兩),蛇蛻(二錢五分),頭髮(二錢五分一方等分燒存性加),穿山甲(二錢五分),

為末。每服二三錢。加乳香末五分。溫酒調服。些三生散加穿山甲也。治附骨疽神效。

栝蔞內托散,癰發於腿外側者。善能活血消毒。

栝蔞(一個半生半炒),人參,歸尾,沒藥(各五錢),甘草(一錢),

黃酒二碗。煎一碗。食前服。

還少丹,治鶴膝風等症。此藥補肝腎。進飲食。誠對症之良劑也。

熟地黃,山藥(微炒),山茱萸,白茯苓,枸杞,巴戟天(酒浸),牛膝(酒浸),五味子,肉蓯蓉(酒浸去鱗焙乾酥炙),杜仲(酒姜拌炒),遠志(甘草水浸湯下),楮實子(酒浸),石菖蒲(去毛忌鐵),小茴香(鹽酒炒),續斷(酒浸),菟絲子(酒蒸等分)

上為末。煮紅棗肉。加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及食前各進一服。黃酒鹽湯任下。

追風逐濕膏,治骨節疼痛。濕痹麻木筋攣等症。

西聖膏(一斤見首卷),加木香,胡椒(各一兩),白芥子(二兩)

為末。入膏內。攪勻。攤貼痛處。

外灸方,治風寒濕氣。腰腳疼痛。

良薑,防己

等分為末。搗大蒜和為餅。安痛處。鋪艾灸之。以痛至不痛。不痛至痛為度。

敷腫方,治膝痛。並寒濕腳氣。

文蛤(醋浸炒),吳茱萸(等分)

上為末。用米醋調敷痛處。

汞升膏,治附骨疽痛。

銀硃為末。燒酒調敷。如腫毒。用生桐油調敷。

金蟾膏,治骨疽。膿汁敗壞。骨從瘡口出者。

大蝦蟆(一個),亂頭髮(雞子大一團),豬脂油(四兩煠),

二味煠枯。去渣收用。先以桑白皮、烏豆煎湯。淋洗瘡口。拭乾搽之。

一治多骨疽及瘰癧瘡。用密陀僧末。生桐油調敷。

白話文:

[股部主治方]

【內託羌活湯】:用於治療臀部堅硬腫痛,兩腳脈搏緊繃且頻率加快,但按壓卻無力的情況。藥材包括羌活(一錢)、黃柏(酒浸二錢)、防風、歸尾、藁本(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肉桂(三分)、連翹、蒼朮、陳皮、甘草(各六分)、紅花(五分)。用酒和水各一杯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內託酒煎散】:適用於因寒濕引發的腿外側少陽經區域病痛,像是膿包或是骨邊膿包,堅硬腫脹,有膿形成,或蔓延到足陽明經。藥材包含黃耆、當歸(各二錢)、柴胡(一錢五分)、連翹、肉桂、大力子(各一錢)、升麻、黃柏、甘草(各四分)。用酒和水各一杯煎煮至剩一杯,飯前溫熱服用。

【大防風湯】:適用於三陰不足,風邪侵襲導致雙膝疼痛,長期下來膝蓋會變得更大而腿部反而更細,被稱為鶴膝風,是一種難治的病症,除了這個配方無法治療。也適用於骨邊膿包,皮膚顏色沒有改變,大腿全部腫脹,疼痛無比,以及痢疾後腳部疼痛乏力,行走困難,或腿部膝蓋腫痛。藥材包括防風(三錢)、人參(二錢)、白朮、黃耆、杜仲、牛膝、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羌活、大附子、甘草(各一錢)。用三片生薑,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飯前服用。

【神應養真丹】:用於治療足厥陰肝經被四季氣候影響,導致腳膝無力,以及左半身麻痺右半身癱瘓,手腳麻木,言語不清,全身疼痛。藥材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酒蒸搗成膏狀)、羌活、天麻、木瓜、菟絲子。這些藥材等量磨成粉末,加入之前製成的熟地膏,再加入蜂蜜,揉成像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顆,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湯送服。

【黃犬下頦方】:用於治療肚臍周圍膿包、小腹膿包以及腿部內側骨邊膿包,效果神速,也能治療背部膿包,主要適用於下部膿包的治療。藥材為黃狗的下頷(需包含舌頭、皮毛,剖開後放入罐中,用鹽泥密封,鐵盤覆蓋,燒一炷香的時間,待煙霧散去後取出,呈黑色炭狀為佳,需保持藥材的特性,若呈白色表示藥性已失,無效,使用時需向屠夫取得已宰殺的黃狗下頷,若特別宰殺將帶來不幸,務必小心)。豆粉(俗稱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磨成粉末)、白蘞。以上三種藥材均磨成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以五錢為基準,空腹時用黃酒調服,外部傷口可用此藥加入香油敷在患處,藥效以服藥後出汗和熟睡為標準。

【穿山甲散】:適用於膿包腫脹未變色,能幫助內部排膿,以及骨邊膿包的內消止痛。藥材包括露蜂房(一兩)、蛇蛻、頭髮(各二錢五分,一方等量燒成灰燼後加入)、穿山甲(二錢五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加入乳香末五分,溫酒調服,這是「三生散」加入穿山甲的配方,對骨邊膿包有神奇療效。

【栝蔞內託散】:用於治療腿外側的膿包,能活血解毒。藥材包括栝蔞(一個半,一半生一半炒)、人參、歸尾、沒藥(各五錢)、甘草(一錢)。用兩碗黃酒煎煮至剩一碗,飯前服用。

【還少丹】:適用於鶴膝風等症狀,此藥能補肝腎,增加食慾,是對症下藥的良好選擇。藥材包括熟地黃、山藥(微炒)、山茱萸、白茯苓、枸杞、巴戟天(酒浸)、牛膝(酒浸)、五味子、肉蓯蓉(酒浸去鱗烘乾酥烤)、杜仲(酒、薑拌炒)、遠志(甘草水浸湯下)、楮實子(酒浸)、石菖蒲(去毛忌鐵)、小茴香(鹽酒炒)、續斷(酒浸)、菟絲子(酒蒸等分)。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煮紅棗肉,加入蜂蜜揉成像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六十顆,空腹或飯前各服用一次,黃酒或鹽湯送服。

【追風逐濕膏】:用於治療骨節疼痛,濕痹麻木,筋攣等症狀。藥材為西聖膏(一斤,見首卷)、木香、胡椒(各一兩)、白芥子(二兩)。磨成粉末,加入膏內,攪拌均勻,塗抹在痛處。

【外灸方】:用於治療風寒濕氣,腰腳疼痛。藥材包括良薑、防己。等量磨成粉末,搗碎大蒜混合成餅狀,放在痛處,鋪上艾灸,直到痛感消失或再次出現為止。

【敷腫方】:適用於膝蓋疼痛,以及寒濕腳氣。藥材為文蛤(醋浸炒)、吳茱萸(等分)。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醋調和敷在痛處。

【汞升膏】:適用於骨邊膿包疼痛。藥材為銀硃磨成粉末,用燒酒調和敷在患處,若是腫毒,用生桐油調和敷在患處。

【金蟾膏】:適用於骨疽,膿汁腐敗,骨頭從瘡口冒出。藥材包括大蝦蟆(一個)、亂頭髮(雞蛋大小的一團)、豬脂油(四兩炸)。前兩種藥材炸至枯萎,去渣收起,先用桑白皮、烏豆煎湯淋洗瘡口,擦乾後塗抹。

另有一個治療多骨疽和瘰癧瘡的方法,用密陀僧粉末,生桐油調和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