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一 (18)
卷一 (18)
1. 論症治
2. 次第
凡看大瘡。先以見標日為始。至今幾日。看瘡與日期可否。次看受病之源。出何部位。屬何臟腑。再辨陰陽老幼並氣血之盛衰。再次方診脈之虛實順逆以決其終。
白話文:
看大膿瘡,首先要從發現膿瘡的那天開始算起,到現在經過幾天了,觀察膿瘡的狀況和時間是否相符。接著要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病,從哪個部位長出來的,又屬於哪個臟腑的問題。再來要分辨是屬於陰證還是陽證,是老人還是小孩,以及這個人氣血的盛衰狀況。最後再透過把脈來判斷脈象是虛還是實,是順還是逆,以此來決定病情的結果。
3. 虛實
凡毒先視其頂,高起者為氣盛;根束者為血盛。又視其色暈,要交會分明,為元氣盛,而邪無散慢也。高腫者屬陽,原無深毒,治宜托裡,以速其膿,忌用內消,反難作潰。漫腫平塌者,元氣本虛,急宜溫補,催毒出外,忌用汗下,庶無變症。
初起頂平根散,色黯微腫,不熱不疼,身體倦怠者,逆。已成腫堅,色紫,不作膿,不腐潰,惟口乾,多煩躁者,逆。已潰皮爛,內堅不潰,腫仍不消,痛仍不減,心煩者,逆。潰後膿水清稀,腐肉雖脫,新肉不生,色敗臭穢者,死。初起元氣未虛,症脈俱實者,治當迎刃而解,若懼悍怕,定不能決於危急之時,惟在中病則已。所謂藥不瞑眩,厥疾不瘳。久病元氣虛者,縱有餘症壞症,又當先固其本,而後調之、和之、散之。所謂勢孤則守,本立而道生也。經云:督脈經虛從頂出,膀胱經虛從背出,陽明經虛從髭出。是知瘡瘍諸毒,由虛而出也。治惟藉熱以發之,雖陽症熱痛,亦宜溫藥稍助微涼以濟之,斯為穩當。
腫瘍諸症,不論首尾,但見腫赤,煩躁引冷,便閉作渴,脈洪實數者,為之五實,此邪氣在裡,治宜攻利,如內疏黃連湯之類,以杜其源。如身涼肢冷,瀉利腸鳴,嘔吐食少,脈細者,為之五虛,此元氣不足,治宜滋補,如托裡消毒散、十全大補湯之類,以培其本。五實者,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大苦寒之藥,瀉其陽以救其陰;五虛者,雖在盛暑之時,必用大辛熱之藥,散其陰以回其陽。經云: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症。又云:治病必察其下,為時下之宜也。
白話文:
凡是毒瘡,先觀察它的頂部,如果高高隆起,代表氣盛;如果根部收束,代表血盛。再觀察它的顏色,如果暈開的邊界清晰分明,代表元氣旺盛,邪氣沒有散漫開來。高腫的屬於陽證,通常毒性不深,治療上應該用托裡的方法來加速排膿,忌用內消的方法,反而會難以潰破;如果是腫脹範圍大且平塌的,代表元氣本來就虛弱,要趕快用溫補的方法來幫助毒素排出,忌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以免產生其他病變。
初期如果頂部平坦、根部散開、顏色黯淡且只有輕微腫脹,不熱也不痛,身體感到疲倦的,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如果已經腫大堅硬、顏色發紫、不會化膿也不潰爛,只有口乾、多煩躁的,也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如果已經潰爛,但內部仍然堅硬無法潰破,腫脹仍然不消退、疼痛也沒有減輕,且感到心煩的,也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如果潰爛後,膿水清澈稀薄,腐肉雖然脫落,但新肉卻長不出來,顏色敗壞且有臭味的,表示將要死亡。
初期如果元氣沒有虛弱,症狀和脈象都呈現強盛的,治療上應當迅速解決,如果因為害怕而猶豫不決,就不能在危急的時候做出正確判斷,只能等到病情已經嚴重時才治療。所謂藥效如果沒有明顯的反應,疾病就無法痊癒。長期生病,導致元氣虛弱的,即使還有其他的症狀或更嚴重的病變,也應當先鞏固根本,然後再調理和疏散邪氣。這就像「勢單力薄就要固守,根基穩固才能發展」的道理。
經文說,「督脈虛弱會從頭頂出現症狀,膀胱經虛弱會從背部出現症狀,陽明經虛弱會從鬍鬚處出現症狀」,由此可知,瘡瘍毒腫等疾病都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治療上應該藉由溫熱的方法來發散邪氣,即使是屬於陽證的熱痛,也應該用溫熱的藥物,稍微搭配一點涼藥來調和,這樣才是穩妥的做法。
腫瘍等疾病,不論發病初期或後期,只要看到紅腫、煩躁怕冷、便秘口渴、脈象洪大有力且快數的,就是「五實證」,表示邪氣在體內,治療上應該用攻下的方法,如內疏黃連湯之類的藥方,來根除病源;如果身體發冷、四肢冰冷、腹瀉腸鳴、嘔吐食慾差、脈象細弱的,就是「五虛證」,表示元氣不足,治療上應該用滋補的方法,如托裡消毒散、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來培補根本。
屬於「五實證」的,即使在嚴寒的時節,也必須使用大苦大寒的藥物來瀉去陽熱,以拯救陰液;屬於「五虛證」的,即使在盛暑的時節,也必須使用大辛大熱的藥物來驅散陰寒,以恢復陽氣。經文說,「用寒藥來對治遠寒的病,用熱藥來對治遠熱的病,有假象的就要反過來」,即使違背時令,也必須根據病症來治療。經文又說,「治療疾病必須觀察下焦的情況」,這是因為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法。
4. 順逆
初起七日之前,或已灸之後,未服他藥者,宜蟾酥丸或紺珠丹汗之。如汗之不出,由毒氣盛,表裡閉密之故,則外兼神燈照法、桑柴烘法,能使已成者自潰,不脫者自脫,助湯劑合表裡以成功。烘後以膏蓋頂上,提膿拔毒,以御風寒,其根腳發腫,又在敷貼之力以束根本。若潰後者,則用鐵桶膏圍束瘡口,庶不開大。如陽瘡腫痛,七日以後,自有黃色稠膿相黏膏上,每日用蔥湯洗之,換膏貼之,其正膿出在十一日前後。如未經灸者,內膿將結之際,皮厚無頭而難穿者,用玄珠膏塗頂上,黑膏蓋之,三五日膿從毛孔吸出,久之列界,其腐成片而落,其內肉已平,則換生肌藥;已潰而瘀腐不去者塗之,去腐如割,且無痛苦,勝他藥多矣。然必賴內托之功,方獲捷效。
毒至十日以外,瘡雖不腐,而紅腫焮痛者,由元氣不能充足,或失於補托,或誤用寒涼,或蓋覆不暖所致,治宜托裡大補,以得膿為效。若瘡口出黑血,遍身汗出,乃補托之徵也。如期不作腐潰,形尚堅硬,乃瘡根閉固,為陰陽相半之症,必用神妙拔根法,不致內攻,倘內有膿,又便易出。
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為期,過此外者,縱有稀膿,誠難歸結。若無膿,為純陰不治。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以二十一日為節。斯時務要膿出勢定,不可過釀。候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生肌,生肌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此瘡之關節次第也。如期不得膿者,後必多變。
用藥之法:初起以散腫內消為主;已潰以排膿斂毒為主;膿盡以去腐內塞為主;腐盡以生肌敷痂為主。此治瘡之定例也。
白話文:
在病症剛開始的七天內,或是已經用艾灸治療過,但還沒有服用其他藥物的情況下,適合使用蟾酥丸或紺珠丹來發汗。如果發汗不順利,是因為體內毒氣太盛,表裡都閉塞的緣故。這時可以搭配使用神燈照法或桑柴烘法,讓已經形成的膿包自行潰破,沒有脫落的也能自行脫落。這些方法可以輔助湯劑,從內外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烘過後,可以用藥膏覆蓋在膿包頂部,以提膿拔毒,並防禦風寒。如果膿包的根部發生腫脹,還需藉由敷貼的方式來約束根本。如果膿包已經潰破,
則用鐵桶膏來包圍束縛瘡口,防止傷口擴大。如果是屬於陽性的瘡,腫痛且在七天之後,會有黃色濃稠的膿液黏在藥膏上。每天用蔥湯清洗傷口,並更換藥膏。正常的膿液會在十一日前後排出。如果沒有經過艾灸,在內膿快要形成的時候,皮膚厚實沒有膿頭難以穿破,可以用玄珠膏塗在膿包頂部,再用黑膏覆蓋,三五天後膿液會從毛孔吸出,久了之後會出現裂痕,腐肉會成片脫落,裡面的肌肉也會變得平整。
這時候就換用生肌藥,如果潰破後還有瘀腐的組織沒有清除,就塗上生肌藥,它清除腐肉的效果就像刀割一樣快速,而且沒有痛苦,比其他藥物好太多了。然而,這必須仰賴內服藥物的輔助,才能獲得快速的效果。
如果毒素已經存在十天以上,瘡雖然沒有腐爛,但出現紅腫發熱疼痛的情況,是因為身體的元氣不足,或是沒有補益扶正,或是誤用了寒涼藥物,又或是覆蓋不夠保暖所導致的。治療應該以補托裡氣為主,以排出膿液為有效。如果瘡口流出黑色血,全身出汗,這是補益扶正的徵兆。如果到了時間還沒有腐爛潰破,形狀仍然堅硬,表示瘡根閉塞,是陰陽相半的病症,必須使用神奇的拔根法,避免病邪向內侵犯,如果裡面有膿,也會比較容易排出。
另外,以十五天到二十一天為一個階段,超過這個時間,就算有稀薄的膿液,也很難痊癒。如果沒有膿液,則是純陰性的病症,難以治療。所以陽性的瘡以十四天為一個關卡,陰性的瘡以二十一天為一個關卡。這時候一定要讓膿液排出而且趨於穩定,不能讓膿液持續累積。等膿液排出後,傷口才會腐爛脫落,腐肉脫落後才會長出新的肌肉,新肌長成後才會收斂,收斂後傷口才會平復。這就是瘡的各個階段和順序。如果到了時間還沒有膿液,之後就容易產生變化。
用藥的方法,初期以消腫散瘀為主,潰破後以排膿斂毒為主,膿液排盡後以去除腐肉、填塞內裡為主,腐肉去除後以生肌敷痂為主,這是治療瘡的固定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