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一 (17)
卷一 (17)
1. 牛膠蒸法
癰疽、發背。痔漏、惡瘡。頑臁、跌撲等症。用牛皮膠熬至稀稠得所。攤毛頭紙上。每用一塊。貼瘡腫上。次用釅醋煮軟布二塊。乘熱罨膠紙上蒸之。稍溫再易。直至瘡癢膿出將盡。即濃煎貫眾湯洗去膠紙貼膏。
次日照前。直至膿盡瘡干為度。隨用生肌散貼膏。次日換膏。仍前蒸洗。
白話文:
將牛皮膠熬煮到稀稠適中的程度,攤在毛邊紙上,每次取用一張,貼在癰疽、發背、痔瘡、癰瘡、頑固性潰瘍、跌打損傷等症狀的患處。接著用滾燙的醋煮軟兩塊布,趁熱敷在貼有牛皮膠的紙上,進行蒸敷。等到布稍溫後就換新的,反覆蒸敷直到瘡癢、膿液快要排盡。這時用濃煎的貫眾湯洗去牛皮膠,再貼上膏藥。
第二天,按照前一天的步驟繼續進行,直到膿液完全排盡,瘡口乾燥為止。接著使用生肌散貼膏,隔天換藥,並繼續之前的蒸洗步驟。
2. 藥筒拔法
陰發背於十五日前後。堅硬不潰不膿。不得外發。必致內攻。乃生煩躁。重如負石。非此法拔提。毒氣不出。誠有迴天之功。為瘍醫者不可缺也。法用
鮮菖蒲,羌活,獨活,紫蘇,蘄艾,白芷,甘草(各五錢)連須蔥(二兩)
用清水十碗。煎數十滾聽用。次用鮮嫩竹一段。長七寸。徑口一寸二三分。一頭留節。劃去青留白。厚約分許。靠節鑽一小孔。以杉木條塞之。放前藥水內。煮數十沸。取筒傾出藥水。仍浸藥汁內候用。次用鈹針於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寸許。將藥水盆置患人榻前。
取筒傾去藥汁。乘熱急合瘡眼上。撳緊。自然吸住。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落。倒筒內之物於器內。視其膿血相黏。鮮明紅黃者。可治。純是敗血稀水。氣穢紫黑者。不治。此家傳屢驗之法。勿忽之。如陽瘡則不必用此。恐傷氣血。慎之。
白話文:
此拔毒法適用於陰性瘡瘍,在月經來潮前約十五天左右,瘡腫堅硬不消散,也不化膿,無法從體表發出,必定會向內侵襲,導致煩躁不安,身體感覺像背著石頭一樣沉重。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將毒氣拔出,毒氣就無法排出,確實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身為外科醫師不可不知此法。
方法是:
準備新鮮菖蒲、羌活、獨活、紫蘇、蘄艾、白芷、甘草(各五錢),連鬚蔥(二兩)。
用清水十碗,將藥材煎煮數十滾後備用。接著取一段新鮮嫩竹,長約七寸,直徑約一寸二分或三分,一端保留竹節。將竹子外層青皮刮除,留下白色部分,厚度約一分。在靠近竹節處鑽一個小孔,用杉木條塞住。將竹筒放入之前的藥水中,煮數十滾。取出竹筒,倒掉筒內藥水,再浸泡回藥汁中備用。接著用鈹針在瘡頂上方一寸內的範圍,以品字形刺開三個孔,深度約一寸。將裝有藥水的盆子放在病人床邊。
取出竹筒,倒掉筒內藥汁,趁熱迅速將竹筒貼合在瘡口上,用力按緊,竹筒自然會吸住。稍待片刻,等竹筒溫度下降,拔掉塞住小孔的木條,竹筒就會自然脫落。將筒內吸出的東西倒在器皿中觀察,如果膿血黏稠,顏色鮮紅或黃色,表示可以治癒;如果排出的是腐敗的稀水,氣味污穢、顏色紫黑,則表示無法治癒。這是家傳多次驗證過的方法,切勿輕忽。如果是陽性瘡瘍則不必使用此法,以免損傷氣血,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