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二 (5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1)

1. 附醫案

一人股內側痛久。醫作痛風治。月餘罔效。膿熟肉厚。不能穿穴。因潰入腹。精神昏憒。粥藥不進。請予視之。脈細如絲。氣息奄奄欲絕。曰。可治。以鈹針刺腹。膿大泄數升。然皆清膿如水。瘡口如蟹吐沫。疑其透膜。曰、無傷也。投以參、耆、附子。加以厥陰引經藥。大劑服之。

再食前吞八味地黃丸百丸。食大進。日噉飯升余。肉數臠。旬日而愈。所以知其可治者。潰瘍之脈。洪實者死。微細者生。今脈微細。形症相合。知其受補也。所以信其不透膜。即透膜亦可治者。無惡候也。服八味丸者。使腎氣旺而上升。則胃口開而納食也。瀉膿雖多。更進以開胃藥。

使多食粱肉以補之。肌自速生。此治潰瘍之大法也。

白話文:

有一個人腿內側疼痛很久,醫生當作痛風來治療,一個多月都沒效果。後來腫脹化膿,肌肉變得很厚,無法穿刺排膿,膿液就流進腹腔,導致精神昏亂、意識不清,連粥和藥都吃不下,因此請我去看診。把脈發現脈象細弱如絲,氣息微弱,快要斷氣。我說:「可以治療。」就用鈹針刺穿腹部,膿液大量流出,有好幾升,但膿液都很清稀如水,傷口像螃蟹吐泡沫一樣。我懷疑膿液可能已經穿透腹膜。我說:「沒有關係。」就開了人參、黃耆、附子,加上引導藥性至厥陰經的藥,給他服用大劑量。

另外,在飯前讓他吞服一百丸的八味地黃丸。之後,食慾大增,每天可以吃下一升多的飯,還有好幾塊肉。十天左右就痊癒了。之所以知道他可以治癒,是因為潰瘍的脈象,如果洪大有力就會死,如果微細則表示可以活。現在他的脈象微細,病況和脈象也相符,表示可以接受補益。之所以相信膿液沒有穿透腹膜,即使穿透腹膜也能治好,是因為他沒有其他不好的徵兆。服用八味地黃丸,是為了使腎氣旺盛並向上提升,這樣就能打開胃口,能夠吃下東西。雖然排出了很多膿液,但還是要給予開胃的藥,

讓他多吃米飯和肉類來補充體力,肌肉自然就能快速長好。這就是治療潰瘍的大原則。

2. 股部應用方

神授衛生散,紺珠丹,內疏黃連湯,貴金丸,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刺委中穴法,按穴灸法,八珍湯,保元大成湯,香砂六君子湯(俱見首卷),逍遙散(見瘰癧門),檳蘇敗毒散

白話文:

股部應用方

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劑:神授衛生散、紺珠丹、內疏黃連湯、貴金丸、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還可以採用刺委中穴的方法,以及按壓穴位或艾灸的方法。此外,八珍湯、保元大成湯、香砂六君子湯(這些方子都在第一卷有詳細記載),以及治療瘰癧的逍遙散(相關內容在瘰癧門),還有檳蘇敗毒散,這些方劑也都可以考慮使用。

3. 膝部

經絡,經曰。肉之小會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又曰。脾病在溪。又曰。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膝。諸筋皆屬於節。筋病皆屬於節。又屬乎肝也。筋病無多食酸。忌用風藥。諸癰發於節而相應者。不治。(應為內發透外也)

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陽為諸節之背陰為諸節膕郄間也)

疪疽,發於膝。靈樞云。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者死。柔之者生。

膝癰,膝蓋腫痛也。初起。用衛生散加牛膝。或用加味二妙散。

膝眼風,膝之兩傍有穴。名鬼眼穴。初起腫痛如錐。寒熱偏劇。宜紺珠丹和之。

鶴膝風,兩膝內外皆腫。寒熱間作。痛如虎咬。股漸細而膝愈大是也。屬足少陽陽明二經。初宜紺珠丹汗之。外以玉龍膏酒調敷之。以住痛回陽。如汗後腫痛不減。陰寒深伏也。大防風湯溫之。或加乳香以住痛舒筋。灸膝眼穴二七壯。甚者見青筋。痛引足心。灸三陰交穴二七壯。待膝伸直為止。再甚者。則於膝頂上灸七壯。乃秘穴也。

遊膝風,只一膝痛引上下為異耳。發微熱。不甚腫。初宜紺珠丹汗之。

石疽,腫不變色。漫腫疼痛。堅硬如石。此寒氣之腫也。或搗生商陸根。加鹽少許敷之。

緩疽,其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黯紫。皮肉俱爛。二症俱宜溫補。

按上諸症。雖云腫有淺深。感有輕重。其所受皆因真氣虛而邪氣得以深襲之也。故附骨疽、鶴膝風等症。由腎虛者多有之。前人用附子者。為溫補腎氣。又能行藥勢以散寒邪也。亦有體虛露臥。為冷氣所襲者。則不能轉側。乍熱而無汗。按之其痛應骨。為賊風所傷者。則不甚熱而惡寒。

不時汗出。熨之而痛少止。俱服大防風湯。敷玉龍膏可愈。如失治。則變攣曲偏枯之敗症矣。又兩膝腫痛而腿筋弛長者。由陰虛濕熱所乘也。主以六味丸。佐以八珍湯加牛膝、杜仲。間以補中益氣湯。又脾胃虛者。以補中益氣湯。若精涸口乾。中氣不足也。加五味子。頭暈頭痛。

陽氣不升也。加蔓荊子。肝腎傷者則形瘦嗜臥。寢息發熱。痰盛作渴。小便頻數。五臟虛損也。俱宜六味地黃湯。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無力。頭暈吐痰。腎氣冷敗也。俱宜八味地黃丸。膿成及潰後畏寒憎寒者。陽氣虛也。水清稀不生肌肉者。氣血虛也。虛熱往來有時而動者。

無根虛火也。俱宜十全大補湯。

按上三湯。俱佐以大防風湯為要。再如食少腹脹。脾胃虛也。四君子湯。面色痿黃。脾胃弱也。六君子湯。發熱晡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耆、白朮。發熱大渴而不欲近衣。面目赤色。脈大而虛者。血虛發燥也。當歸補血湯。

委中毒,生膝後折紋中。堅硬如石。微腫微紅。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也。治緩則筋縮而成廢疾。宜刺委中穴筋上。出紫黑血。又宜服逐瘀活血等藥。候瘀血下。自消。

白話文:

膝部

經絡: 醫書上說,身體上肌肉的小會合處叫做「溪」,這裡指的是兩個手肘、兩個膝蓋和四個手腕。又說,脾臟的疾病會影響到「溪」的部位。還說,腎臟有邪氣,會滯留在兩邊膝蓋。全身的筋都與關節相連,筋的疾病也都與關節有關,而且還與肝臟有關。筋病的人不應該吃太多酸味的食物,也要避免使用會生風的藥物。各種腫瘡如果長在關節而且互相呼應,通常不好治療(表示病邪已經由內向外透發)。

長在關節陽面的腫瘡,大約一百天就會死亡;長在關節陰面的腫瘡,大約三十天就會死亡(關節陽面指的是各個關節的背面,關節陰面指的是各個關節的膕窩)。

疪疽: 如果腫瘡長在膝蓋,醫書上說,它的樣子像巨大的癰,顏色不變,會發冷發熱,而且質地堅硬。不要用石頭去壓它,壓了會死;如果用手去揉它,可能會活下來。

膝癰: 指的是膝蓋腫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用衛生散加上牛膝來治療,或者用加味二妙散。

膝眼風: 膝蓋兩側有穴位,叫做鬼眼穴。剛開始發病時,會腫痛像針刺一樣,發冷發熱的情況比較嚴重。可以用紺珠丹來調和治療。

鶴膝風: 兩邊膝蓋內外都腫脹,發冷發熱交替出現,疼痛像被老虎咬一樣。大腿肌肉逐漸消瘦,膝蓋卻越來越腫大,這是屬於足少陽和足陽明兩條經絡的病。剛開始可以用紺珠丹發汗治療,外用玉龍膏用酒調開敷在患處,來止痛並恢復陽氣。如果發汗後腫痛沒有減輕,表示陰寒邪氣已經深入體內,可以用大防風湯來溫熱身體,或加乳香來止痛舒筋。可以灸膝眼穴十四壯,嚴重的話會看到青筋,而且疼痛會牽引到腳底,這時可以灸三陰交穴十四壯,等到膝蓋能伸直為止。如果更嚴重,可以在膝蓋頂上灸七壯,這是秘傳的穴位。

遊膝風: 只有一個膝蓋疼痛,而且會牽引到上下部位,與其他病症有所不同。會有輕微發熱,腫脹不嚴重。剛開始可以用紺珠丹發汗治療。

石疽: 腫脹不變色,皮膚表面漫腫疼痛,而且質地堅硬如石頭。這是寒氣引起的腫脹。可以用新鮮的商陸根搗爛,加少許鹽敷在患處。

緩疽: 發熱比較緩慢,經過多日也不會潰爛,很久之後皮膚才會變成暗紫色,並且皮肉一起腐爛。這兩種情況都適合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以上各種膝蓋腫脹的疾病,雖然腫脹有深淺、病邪侵犯有輕重之分,但根本原因都是因為身體的正氣虛弱,導致邪氣能夠深入侵襲。所以附骨疽、鶴膝風等疾病,通常是因為腎虛引起的。前人用附子這種藥,是為了溫補腎氣,並且能推動藥效來驅散寒邪。也有人因為身體虛弱而露宿在外,被寒冷之氣侵襲,導致身體不能翻身,時而發熱卻沒有汗,按壓患處時疼痛會深入到骨頭,這是被賊風所傷。這種情況不太發熱,但是會怕冷,並且會不時出汗,用熱敷的話疼痛可以稍微停止。這些情況都可以服用大防風湯,外敷玉龍膏就可以痊癒。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會變成攣縮、偏枯的嚴重後遺症。另外,如果兩邊膝蓋腫痛,而且腿部筋脈鬆弛無力,這是因為陰虛又受到濕熱侵襲的緣故。可以用六味丸為主,搭配八珍湯,加牛膝和杜仲來輔助治療,也可以間隔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脾胃虛弱,就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精氣衰竭、口乾舌燥,表示中氣不足,可以加五味子。如果頭暈頭痛,表示陽氣不能上升,可以加蔓荊子。如果肝腎受損,會形體消瘦、喜歡躺臥、睡覺時發熱、痰多口渴、小便頻繁,這是五臟虛損的表現,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如果是肚臍腹部疼痛、晚上尿多、腳膝無力、頭暈吐痰,這是腎氣虛寒衰敗的表現,可以用八味地黃丸。如果膿已形成或潰爛後,仍然怕冷,表示陽氣虛弱。如果流出的膿水清稀,而且傷口不長肌肉,表示氣血虛弱。如果時而發熱時而退熱,表示是沒有根的虛火。這些情況都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

以上三種湯藥,都需要用大防風湯來輔助。如果食慾不振、腹脹,是脾胃虛弱,可以用四君子湯。如果面色萎黃,是脾胃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如果發熱且在下午加重,是陰血虛弱,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黃耆、白朮。如果發熱、口渴嚴重、不想穿衣服,而且臉色發紅,脈搏大而無力,是血虛發燥,可以用當歸補血湯。

委中毒: 生在膝蓋後面的皺褶處,質地堅硬如石頭,輕微腫脹發紅,這是因為膽經的熱積聚流入膀胱所致。如果治療不及时,會導致筋脈攣縮而成為殘疾。可以用針刺委中穴的筋上,放出紫黑色的血,再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等瘀血排出後,腫脹自然會消退。

上水魚: 生在膝蓋皺褶旁邊,結成像魚一樣的長條形腫塊,會腫痛。可以用針亂刺腫塊,放出裡面的惡血,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