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二 (5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0)

1. 股部主治方

熟地黃,山藥(微炒),山茱萸,白茯苓,枸杞,巴戟天(酒浸),牛膝(酒浸),五味子,肉蓯蓉(酒浸去鱗焙乾酥炙),杜仲(酒姜拌炒),遠志(甘草水浸湯下),楮實子(酒浸),石菖蒲(去毛忌鐵),小茴香(鹽酒炒),續斷(酒浸),菟絲子(酒蒸等分)

上為末。煮紅棗肉。加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及食前各進一服。黃酒鹽湯任下。

追風逐濕膏,治骨節疼痛。濕痹麻木筋攣等症。

西聖膏(一斤見首卷),加木香,胡椒(各一兩),白芥子(二兩)

為末。入膏內。攪勻。攤貼痛處。

外灸方,治風寒濕氣。腰腳疼痛。

良薑,防己

等分為末。搗大蒜和為餅。安痛處。鋪艾灸之。以痛至不痛。不痛至痛為度。

敷腫方,治膝痛。並寒濕腳氣。

文蛤(醋浸炒),吳茱萸(等分)

上為末。用米醋調敷痛處。

汞升膏,治附骨疽痛。

銀硃為末。燒酒調敷。如腫毒。用生桐油調敷。

金蟾膏,治骨疽。膿汁敗壞。骨從瘡口出者。

大蝦蟆(一個),亂頭髮(雞子大一團),豬脂油(四兩煠),

二味煠枯。去渣收用。先以桑白皮、烏豆煎湯。淋洗瘡口。拭乾搽之。

一治多骨疽及瘰癧瘡。用密陀僧末。生桐油調敷。

白話文:

股部主治方

將熟地黃、微炒過的山藥、山茱萸、白茯苓、枸杞、用酒浸泡過的巴戟天、用酒浸泡過的牛膝、五味子、用酒浸泡後去鱗焙乾酥炙的肉蓯蓉、用酒和薑拌炒過的杜仲、用甘草水浸泡後用湯送服的遠志、用酒浸泡過的楮實子、去除毛須且忌用鐵器的石菖蒲、用鹽和酒炒過的小茴香、用酒浸泡過的續斷、用酒蒸過的菟絲子,全部等分,磨成粉末。將紅棗肉煮爛,加入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六十顆,在空腹或飯前服用,可以用黃酒或鹽湯送服。

追風逐濕膏

此膏藥可治療骨節疼痛、濕氣引起的麻木、筋脈攣縮等症狀。

在原有的西聖膏(配方見首卷)中,加入木香、胡椒各一兩,白芥子二兩,將它們磨成粉末,加入膏藥中攪拌均勻,然後攤敷在疼痛的部位。

外灸方

此方可治療因風寒濕氣引起的腰腿疼痛。

將良薑和防己等份磨成粉末,搗碎大蒜與之混合做成餅狀,敷在疼痛處,然後在上面鋪上艾絨進行艾灸。艾灸的程度以從痛到不痛,或從不痛到微痛為宜。

敷腫方

此方可治療膝蓋疼痛,以及寒濕引起的腳氣。

將用醋浸泡炒過的文蛤和吳茱萸等份磨成粉末,用米醋調和後敷在疼痛處。

汞升膏

此膏藥可治療附骨疽疼痛。

將銀朱磨成粉末,用燒酒調和後敷在患處;如果是腫毒,則用生桐油調和後敷在患處。

金蟾膏

此膏藥可治療骨疽,膿液潰爛,骨頭從瘡口露出的情況。

將一隻大蛤蟆和雞蛋大小的一團亂髮,用四兩豬油炸枯,去除殘渣後留用。先用桑白皮和烏豆煎湯,清洗瘡口,擦乾後塗抹此膏藥。

此方還可治療多發性骨疽和瘰癧瘡,可用密陀僧粉末用生桐油調和後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