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9)

1. 腫潰脈症治法

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也,宜托裡散倍加參、耆。內熱作渴,脈洪大而鼓指,此虛火也,前方更加肉桂,脈症頓退,仍用托裡藥而瘥。

中央肉死,此毒氣盛而脾氣虛也,用玄珠膏塗之。大便不通,此胃氣虛而腸不能傳送也;小便赤濁,此脾土虛而火下陷也。雖曰難治,惟大補之,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加減地黃丸料。

瘡口出鮮血,由脾虛不能攝血也,宜十全大補湯加陳皮、半夏、炮姜。

瘡口不斂,用托裡藥罔效者,藥力未及也,須用人參五七錢,外加附子服之,精神頓爽,手足自溫,不旬日而口合。瘡口不斂,脾虛也;咳嗽不止,肺虛也;法當補之。《書》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令每日食之不徹,旬余而瘡斂嗽止。瘡口不斂,焮腫發熱,口乾體倦,小便赤澀,

脈洪數而無力,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補元氣引火歸原,而脈症更甚,此藥力未能及也,再劑頓退,卻去肉桂,數劑而瘥。

背疽不起,泄瀉作嘔,食少肢厥,脈息如無,此陽氣虛寒也,宜大補藥加桂、附,而不應者,再加附子二劑而瀉愈甚,即用大附子一枚,薑、桂各三錢,參、耆、歸、術各五錢,作一劑服之,腹內始熱,諸症悉退。背疽服十宣散之類,更加喘渴內熱,脈大而無力,用補中益氣湯,

加酒芩、麥冬、五味子而愈。背疽服五香、十宣等不應,更加嘔逆不睡,且其素有淋症,予以參耆歸術膏用牛膝煎湯,入竹瀝飲之,則淋止而思食,藥盡四斤,膿自湧出。

白話文:

腫脹卻沒有潰爛,脈象大而浮,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應該用托裡散,並且加倍人參和黃耆。如果出現內熱口渴,脈象洪大且搏動有力,這是虛火的現象。在原來的藥方中加入肉桂,脈象和症狀就能立即消退。之後繼續服用托裡藥,病就會痊癒。

患處中央的肌肉壞死,這是毒氣旺盛而脾氣虛弱的緣故。用玄珠膏塗抹患處。如果出現大便不通暢,這是胃氣虛弱,腸道無法正常蠕動的原因。小便赤紅混濁,這是脾土虛弱,虛火下陷的表現。雖然說這種情況很難治療,但還是要大力補益。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加減地黃丸。

瘡口流出鮮紅的血,是因為脾虛無法固攝血液。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加入陳皮、半夏和炮姜。

瘡口無法癒合,用托裡藥沒有效果,是因為藥力還沒有到達。必須使用五到七錢的人參,再加附子一起服用,精神會立刻好轉,手腳也會變得溫暖,不到十天瘡口就能癒合。瘡口無法癒合,是因為脾虛。咳嗽不止,是因為肺虛。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古書說:「補可以去除虛弱」。可以用人參和羊肉,每天都吃,直到吃透為止。十多天後,瘡口就會癒合,咳嗽也會停止。瘡口無法癒合,又紅腫發熱、口乾體乏、小便赤澀,脈象洪數但無力,用十全大補湯加入麥冬、五味子,補益元氣並引火歸元。如果脈象和症狀更加嚴重,這是藥力還沒有到達。再次服用藥後,症狀會立刻消退,但要去掉肉桂。服用幾劑藥後,病就會痊癒。

背部生瘡,但瘡不起膿,又出現腹瀉嘔吐,食慾不振,四肢冰冷,脈搏微弱,這屬於陽氣虛寒。應該用大補的藥物,加入桂枝和附子。如果沒有效果,再加兩劑附子,如果腹瀉更加嚴重,就直接用一枚大附子,配上生薑、桂枝各三錢,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各五錢,做成一劑服用。腹部會開始發熱,所有症狀都會消退。背部生瘡,如果服用十宣散之類的藥,反而出現氣喘口渴、內熱,脈象大而無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酒芩、麥冬、五味子來治療。

背部生瘡,如果服用五香散、十宣散等藥都沒效果,反而出現嘔吐、無法入睡,而且他本來就有淋症,就給予人參、黃耆、當歸、白朮膏,用牛膝煎湯,加入竹瀝一起飲用。這樣淋症就會停止,食慾也會恢復。服用四斤藥材後,膿液就會自己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