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0)

1. 外治次第法

初起焮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氣盛也。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則毒隨火散矣。再不痛者,則明灸之。此未潰以前,皆可灸也。頂用玄珠膏塗之,四畔用敷藥圍之,換藥時用文蛤湯洗之。

初起焮赤腫痛,其頭如黍如膿泡,五六日間則出頭十數粒,漸漸增添者,此陽症也。用貝葉膏貼之,日夜頻換十數次,其膿自出,痛自減,腐自化,肌自生,不用敷洗,始終只此一藥,可以收功。如元氣虛者,或見別症,再兼托裡。

初起不紅腫,煩躁悶痛,積久不潰,五七日後,瘡頭無數,按之流血無膿,再久之其頭成片,共爛一瘡,其色紫黯,其毒內攻,此陰症難療。頂塗玄珠膏,內兼托裡。如不應,急宜溫補,外用神妙拔根法。有膿脹痛,為膜隔不得出者,用針引之;瘀腐堵塞者,去之,更宜豬蹄湯洗之。

膿稠或痛,飲食如常,瘀腐自脫者,用消毒與托裡兼服之,外貼貝葉膏。膿不稠不稀,微痛,飲食不甘,瘀腐化遲者,用托裡藥,外以桑柴火烘之。膿清而稀,瘡不痛,瘀不腐者,宜大補以回其陽,亦用桑柴烘之。

凡背疽及髀骨處,皮里有筋一層,外皮雖潰,而內膿不出,令人脹痛,氣血轉虛,變症百出,急用針通,內兼托裡。若待自潰,多致不救,所謂熱毒中隔,內外不通,不行針灸,藥無全功也。此症非氣血壯實者,未見其能自潰也。

白話文:

最初開始時,如果患處發熱紅腫疼痛,或是不痛只有麻木感,這表示邪氣很盛。可以用隔蒜灸的方式治療,如果原本疼痛,就灸到不痛;如果原本不痛,就灸到疼痛,這樣毒素就會隨著熱力散開。如果灸了還是不痛,就直接灸。在還沒潰爛之前,都可以用灸法治療。患處頂端塗上玄珠膏,四周圍塗敷藥。換藥時,用文蛤湯清洗。

初期患處發紅腫痛,患處頂端像小米或膿疱,五六天內會冒出十幾個膿頭,並逐漸增加,這是屬於陽症。用貝葉膏貼敷,早晚頻繁更換十幾次,膿就會自然排出,疼痛會減輕,腐肉會被分解,新肉會長出來。不需要另外敷藥或清洗,從頭到尾只用這一個藥就可以治好。如果體質虛弱,或是出現其他症狀,再搭配托裡藥治療。

初期患處不紅腫,但感到煩躁、悶痛,長時間無法潰爛。五七天後,患處會長出無數膿頭,按壓時會流血但沒有膿,再久一點,這些膿頭會連成一片,變成一個潰爛的傷口,顏色呈現紫黑色,毒素往內侵犯,這是屬於陰症,比較難治療。患處頂端塗上玄珠膏,同時服用托裡藥。如果沒有效果,就要趕快溫補身體。外部可以使用神妙拔根法治療。如果有膿腫脹疼痛,是因為有膜阻隔導致膿排不出來,可以用針刺引流。如果是有瘀血腐肉堵塞,就把它們清除。另外,也適合用豬蹄湯清洗患處。

如果膿液濃稠且伴隨疼痛,但飲食正常,瘀腐可以自然脫落,就用消毒和托裡藥一起服用,外貼貝葉膏。如果膿液不濃也不稀,只有輕微疼痛,食慾不佳,瘀腐化解緩慢,就服用托裡藥,外用桑柴火烘烤患處。如果膿液清澈稀薄,傷口不痛,瘀腐不化解,就應該大補陽氣,也用桑柴火烘烤患處。

凡是背部癰疽或是大腿骨附近的癰疽,皮膚裡面有一層筋膜,即使外層皮膚潰爛,內部的膿液也無法排出,會讓人感到脹痛,氣血虛弱,產生各種併發症。要趕快用針刺通膿,同時服用托裡藥。如果等它自己潰爛,大多會無法救治。這是因為熱毒被阻隔在裡面,內外不通,如果不用針刺或灸療,藥物很難完全發揮效用。這種病症不是氣血強壯的人,很難自己潰爛排出膿液。

2. 附醫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日外,視其形堅色紫,頭如螺子之多,堅長尺余,根橫半背,喜其弓腫,光亮熱痛,脈洪:此得之於膏粱醇酒所致。隨用照法,其所舍螺子,盡欲吐出,用抿子刮去,流血水鍾許,以蔥湯洗淨,塗玄珠膏,再以黑膏蓋之,四圍腫處,用敷藥敷之,次日如前。

俟其腐盡,深入寸余,換搽絳珠膏,日漸日長,但因其性嗜酒,兩月後新肉雖平,嬌嫩而不能結皮完口,將嫩肉盡行剪去,用膏貼數日,待肉老平,用珍珠散結皮而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二日,半紅半腫,微熱微痛,生於背心之下,腎俞之上,高低平等,廣開八寸,根腳泛腫,色若水噴,頂陷無神,似腐非腐,脈浮而大,重按而虛:此瘡利於腫潰,不利於收斂,辭不治。後更醫,為五善俱具,治至收口,如錢未合,不數日而變症出,四日乃死。

一人仲夏背生熱癤二十餘處,內有一瘡甚小,其毒甚大,予曰:「此非癤比,後之發勢有不可測者。」彼不信,更醫。又十日,形勢內陷,敗症齊出,復請予治。其人臥於堂,以帛蓋瘡上,登堂未及兩三步,予即告歸。彼曰:「何也?」予曰:「敗氣滿前,死期速矣,何必視瘡,急備後事可也。」再七日,果卒。

一人背疽初起,入房犯禁,患處黑五寸,黯暈尺余,漫腫堅硬,背若負石,發熱作渴,小便頻數,兩耳重聽,揚手露體,神思昏潰,脈沉而細,右手為甚,便秘念七日,計進飲食百餘碗,腹內如常,眾欲通之,予云:「所喜者此耳。」急用大劑六君子湯,加附子、薑、桂三劑,瘡始焮痛。

自後空心用前藥,午後用六味丸料,加參、耆、歸、術五劑,復用活命飲二劑,針出黑血甚多,瘀膿少許,背即輕軟,仍用前藥,便亦通利,繼以大補,始獲全安。所謂症不在難,心契則明;方不在多,意會則明也。

白話文:

[附醫案]

案例一:

有一位六十歲的老人得了背部癰瘡。十天後,瘡的形狀變得堅硬,顏色呈紫黑色,表面長出許多像螺絲一樣的小膿包,堅硬的部份長度超過一尺,根部橫向延伸到半個背部。令人欣慰的是,腫脹的部位呈現弓形,而且表面光滑發亮,觸摸時有熱痛感。把脈後發現脈象洪大有力,這是因為他平時經常食用肥膩的食物和飲用烈酒造成的。我隨即採用了「照法」,將那些小膿包裡的膿液擠出,再用抿子刮去,流出了約一鐘的血水。用蔥湯將傷口洗淨後,塗上玄珠膏,再用黑膏覆蓋。周圍腫脹的部位,則用敷藥敷上。隔天再重複相同的步驟。

等到瘡內的腐肉都清除了,深度達到一寸多時,改用絳珠膏塗抹。瘡口逐漸長出新的肉芽,但是因為患者仍然嗜酒,兩個月後,新的肌肉雖然長平了,卻非常嬌嫩,無法結痂癒合。我將這些嬌嫩的肉芽剪去,再用藥膏敷貼數日,等肌肉變得老熟平整後,再用珍珠散幫助結痂,最後才痊癒。

案例二:

另有一位六十歲的老人得了背部癰瘡,病發十二天,瘡面呈現半紅半腫,略微發熱和疼痛。瘡長在背部中間,腎俞穴上方,高低平坦,蔓延開來約八寸寬。根部周圍泛腫,顏色像被水噴濺過一般。頂端凹陷無光,像腐爛又不像腐爛。把脈後發現脈象浮大,重按則虛弱。這種瘡適合腫脹潰破,卻不利於收斂。我判斷這種情況不宜治療,婉拒了。後來患者又找了別的醫生治療,雖然一時好轉到幾乎要收口,像是錢幣快要合攏的樣子,但沒過幾天就出現了其他變症,四天後便去世了。

案例三:

另有一人在盛夏時節,背部生了二十多個熱癤子,其中有一個很小,但是毒性很強。我說,這個不是一般的癤子,之後的發展趨勢不可預測。他不相信,另找了醫生。過了十天,瘡的形勢向內凹陷,敗壞的病症接踵而來。他只好又來找我治療。他躺在廳堂,用布蓋住背上的瘡。我走進廳堂,還沒走兩三步,就轉身告辭了。他問原因,我說,已經聞到他身上散發出的敗壞氣息,死期將至,沒必要再看他的瘡了,趕快準備後事吧。過了七天,果真去世了。

案例四:

另有一人背部剛開始長癰瘡,就犯了房事禁忌,導致患處變成黑色,約五寸大小,周圍有一圈黯淡的暈圈,範圍超過一尺,腫脹堅硬,背部像背著石頭一樣沉重,還發熱口渴,小便次數頻繁,兩耳聽力下降,甚至會舉手露體,神志昏亂。把脈後發現脈象沉細,尤其右手更甚,而且便秘了七天。雖然計算起來他吃了超過一百碗的食物,但腹部卻沒有什麼異樣。眾人想幫他通便,我說,他能這樣反而是好事。我趕緊用大劑量的六君子湯,加上附子、薑、桂等藥,連服三劑。瘡部才開始發紅發痛。

之後,每天空腹服用之前的藥方,下午服用六味丸的藥材,加上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共五劑。又服用活命飲兩劑。用針刺出很多黑血,少量的瘀膿。背部頓時變得輕鬆柔軟。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大便也通暢了。之後再以大補的藥方調理,才得以完全康復。這就說明了,病情本身並非難以理解,關鍵在於是否能領會其病因,藥方不在於多,而在於是否能抓住病機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