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肺癰主治方

小青龍湯,此解表疏風行氣取膿之劑。

半夏(一錢二分),乾薑(炮),細辛,麻黃,肉桂,芍藥,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生薑,五味子(蜜拌炒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熱服。

葶藶散,炙爆飲酒太過。喘急脹滿。不臥。咳吐濁痰。

甜葶藶,栝蔞仁,薏苡仁,桑白皮,桔梗,升麻,葛根(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用生薑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四順散,治肺癰吐膿。咳嗽氣急。心煩熱壅者。

貝母,紫菀,桔梗(各一錢五分),杏仁(七分),甘草(七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金鯉湯,治肺癰已成未成。胸中隱痛。咯吐膿血者。

金色活鯉魚一尾。約四兩重者。連鱗。剖去腸肚。勿經水。摻貝母末一錢於肚內。線扎。用白色童便半碗浸之。重湯頓。以魚眼突出為度。取起去鱗骨。將肉仍入便內。頓熱。食之飲之。一日一枚。其功甚捷。

人參補肺湯,咳嗽喘急短氣。吐膿發熱作渴。小便短澀。或腎水不足。虛火炎上。痰涎壅盛者。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一錢),熟地(一錢五分),山萸(二錢),山藥(二錢),丹皮(八分),麥冬(七分),五味子,甘草(炙各五分)

生薑三片。膠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參耆補脾湯,治咳吐膿涎。中滿不食。由脾氣虧損者。

人參,白朮(各二錢),黃耆(三錢五分),茯苓,陳皮,當歸(各一錢),麥冬(七分),桔梗(六分),甘草(炙五分),升麻(三分),五味子(四分)

用生薑三片。膠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九制草靈丹,治肺癰肺痿。又能止嗽化痰。及腸風痔漏。

槐角子(十斤),側柏葉(三斤冬至後取者佳),陳皮(十斤),枸杞(一斤)

合一處。黃酒洗。入甑內。蒸透。曬乾。再用酒浸透。蒸之如式。九蒸九曬足。為末。煉白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滾湯送下。

肺癰單方

太乙膏三五錢。水一茶鍾。頓化。通口服之。則膏入肺。三二服即愈。若為丸服。則入腸胃矣。故不驗。醃芥菜滷。貯壇內。封固。埋地內二十年。為佳。十年者亦效。每飲一小杯。三二次。立瘥。

蒲公英俗呼山芥菜。取根。瓷器刮去粗皮。石臼杵爛。絞汁。用無灰酒或白酒漿沖服。立效。

白話文:

肺癰主要治療方劑

  • 小青龍湯: 這個方劑是為了發散體表風邪、疏通氣機、排出膿液的。

藥材:半夏(4.5克),乾薑(炮製過)(4.5克),細辛,麻黃,肉桂,芍藥,炙甘草(各4.5克),生薑,蜜拌炒過的五味子(3克)

用法: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溫熱服用。

  • 葶藶散: 適用於因飲酒過量導致的喘氣急促、胸腹脹滿、無法平躺、咳嗽吐出濁痰等症狀。

藥材:甜葶藶,栝樓仁,薏苡仁,桑白皮,桔梗,升麻,葛根(各3克),炙甘草(1.5克)

用法:加生薑三片,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

  • 四順散: 治療肺癰吐膿、咳嗽氣喘、心煩發熱等症狀。

藥材:貝母,紫菀,桔梗(各4.5克),杏仁(2.1克),甘草(2.1克)

用法: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

  • 金鯉湯: 治療肺癰初期或已成,胸部隱痛、咳吐膿血的症狀。

藥材:選擇一條約150克重的金色活鯉魚,不要去除魚鱗,剖開肚子取出內臟,不要用水洗。在魚腹內塞入3克貝母粉,用線縫合。用半碗童子尿浸泡,隔水燉煮,直到魚眼突出。取出魚去鱗骨,將魚肉放回尿液中加熱。一天吃一條魚並喝湯。效果非常快。

  • 人參補肺湯: 適用於咳嗽、氣喘急促、呼吸短淺、吐膿、發熱口渴、小便短少澀痛,或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痰液壅盛的症狀。

藥材: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3克),熟地(4.5克),山萸肉(6克),山藥(6克),丹皮(2.4克),麥冬(2.1克),五味子,炙甘草(各1.5克)

用法: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

  • 參耆補脾湯: 治療因脾氣虛弱導致的咳嗽吐膿、胸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材:人參,白朮(各6克),黃耆(10.5克),茯苓,陳皮,當歸(各3克),麥冬(2.1克),桔梗(1.8克),炙甘草(1.5克),升麻(0.9克),五味子(1.2克)

用法: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用水煎煮,在飯後服用。

  • 九制草靈丹: 治療肺癰、肺痿,也能止咳化痰,以及腸風痔瘡。

藥材:槐角子(5000克),側柏葉(1500克,冬至後採摘為佳),陳皮(5000克),枸杞子(500克)

製法:將以上藥材混合,用黃酒洗過,放入蒸鍋蒸透曬乾。再用酒浸透,再蒸再曬,重複九次。將其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白蜂蜜調製成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3-6克,空腹用白開水送服。

  • 肺癰單方:

  • 太乙膏:取15-30克的太乙膏,用水一茶盅化開,直接吞服,讓藥膏進入肺部,服用二三次即可治癒。如果製成藥丸服用,則藥效會進入腸胃,效果不佳。

  • 醃製芥菜滷:將醃製芥菜的滷水,裝入壇內密封,埋在地下二十年最佳,十年也有效果。每次飲用一小杯,二三次即可痊癒。

  • 蒲公英:俗稱山芥菜,取其根部,用瓷器刮去粗皮,在石臼中搗爛,絞汁,用無灰酒或白酒沖服,立刻見效。

2. 肺癰應用方

加減八味丸,腎氣丸(俱見首卷),金液戊土丹(見脫疽)

白話文:

肺癰應用方:

可以參考使用加減八味丸和腎氣丸(這兩種藥方都在本書第一卷有詳細說明),以及金液戊土丹(這藥方在介紹脫疽的章節有提到)。

3. 小腸癰

小腸癰之發。必先關元穴隱痛不已。(穴在臍下三寸)初起發熱惡風。脈芤而數。腹急腫痛。大便墜。小便澀。久則腹脹下淋。轉側有水聲者。內癰成也。

由飽食負重。或醉飽入房。或產難弩力。或暴急奔走。致令氣血壅遏。周旋失度。凝滯而成。如失治則流注關節。變為敗症矣。

初起小腹殷痛。儼似奔豚。小便淋澀者。薏苡仁湯加大黃下之。如已成。腹痛脹滿不食。小便淋者。薏苡仁湯主之。如腹痛重按則止。時時下膿者。毒未解也。牡丹皮湯並太乙膏主之。如下後膿多者。梅豆湯和之。如面白食少。氣血虛也。加減地黃湯。十全大補湯加丹皮、五味子補之。

腸癰宜灸兩肘尖各百壯。艾如綠豆大。則大便下膿血。立愈。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凡坐臥轉側。俱宜徐緩。飲食宜少宜軟爛。大宜滋補。固其元氣。

脈則左寸洪數。又云。跗陽脈滑而數。知當屎膿。古為膿從臍出者不治。惟大補之亦有效者。

一人腸癰誤治。腹脹如鼓。診其脈細數而有力。視其腹。臍下一塊光亮大熱。腹內不時腸鳴。知為癰也。令備淨桶一個入滾水半桶。蓋之聽用。隨以薏苡仁湯加酒大黃三錢。徐徐服之。待腹覺痛。扶坐桶上。膿下如湧。其痛立減。隨大補之而愈。

一人誤作脹治。致毒內攻。腹痛連陰。陰器腐爛。色敗無膿。水流臭穢。燥熱口乾。不治。果歿。

一婦腹如懷孕。疼痛不止。余用川芎、當歸、炒蒲黃、炒吳茱萸、炒五靈脂、紅花。水煎服。下血塊鬥許而愈。

白話文:

小腸癰的發生,通常是因為關元穴(肚臍下方三寸處)持續隱隱作痛開始。剛開始會發燒、怕冷,脈象呈現芤脈且跳動快速。腹部會感到急迫、腫脹、疼痛,想大便卻又拉不出來,小便不順暢。時間久了,腹部會脹氣、小便淋漓,翻身時肚子裡還會有水聲,這表示體內已經形成膿瘍。

發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吃太飽又提重物、酒醉後行房、生產時過度用力、或是突然跑太快,導致體內氣血運行不順暢,停滯凝結而形成。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擴散到關節,變成無法治癒的疾病。

初期症狀是小腹深處疼痛,感覺很像奔豚(小腹氣體衝動),小便不順暢時,可以服用薏苡仁湯並加入大黃來排泄。如果膿瘍已經形成,腹痛脹滿吃不下,小便淋漓,可以使用薏苡仁湯來治療。如果按壓腹部會減輕疼痛,但仍時時排出膿液,表示毒素還沒解除,可以使用牡丹皮湯搭配太乙膏。如果排膿過多,則可以使用梅豆湯來調和。如果面色蒼白、食慾不振,表示氣血虛弱,可以服用加減地黃湯或十全大補湯,並加入丹皮和五味子來補益。

治療腸癰可以灸兩肘尖各一百壯,艾柱大小如綠豆,這樣大便就會排出膿血,可以立即治癒。腸癰這個病不要太過驚慌,驚慌會導致腸斷。無論是坐、臥、翻身,都要慢慢進行。飲食宜少量、軟爛,而且要多補充營養,以鞏固元氣。

脈象方面,左手寸關脈會呈現洪數的現象。也有說法是,足背上的跗陽脈如果滑而數,就知道應該會排出膿液。古代認為膿從肚臍出來是無法醫治的,但如果大力補養也是有可能有效的。

有一個人得了腸癰被誤診,肚子脹得像鼓一樣。把脈發現脈細數卻有力,觀察肚子發現肚臍下方有一塊光滑、發熱的區域,肚子裡還時常有腸鳴聲,就知道是癰。於是準備一個乾淨的桶子,裝半桶滾水蓋上備用。然後讓他慢慢喝下薏苡仁湯,並加入三錢酒製大黃。等到肚子開始疼痛時,扶他坐在桶子上,膿液像湧泉一樣排出,疼痛馬上減輕。之後再大力補養,就痊癒了。

另一個人因為被誤認為是腹脹來治療,導致毒素往體內攻,腹痛連帶到陰部,陰部潰爛,顏色敗壞沒有膿,流出惡臭的液體,而且感到燥熱口乾,這是無法醫治的,結果死亡。

有個婦人肚子脹得像懷孕一樣,疼痛不止。我使用川芎、當歸、炒蒲黃、炒吳茱萸、炒五靈脂、紅花等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排出像一斗那麼多的血塊,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