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四 (2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6)

1. 胎毒瘡瘍

實鑑云。初生芽兒。一塊血也。無形證也。無脈有驚。即系是胎驚。有熱即系是胎熱。蓋嬰兒在腹。與母一體。凡患瘡疾。但審乳母之症為確。如乳母肝經有熱。加味小柴胡湯之類。肝經虛熱。加味逍遙散之類。腎水不能生肝木者。六味地黃湯。心經積熱者。柴胡梔子散。心經虛熱者。

白話文:

《實鑑》中提到,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團血塊,沒有任何形狀,也沒有脈搏,但卻容易受到驚嚇。如果嬰兒有熱,那就是胎熱。因為嬰兒在子宮中與母親是一體的,所以母親的疾病會通過乳汁傳染給嬰兒。因此,如果乳母患有肝經有熱的疾病,就要服用加味小柴胡湯等藥物。如果是肝經虛熱,就要服用加味逍遙散等藥物。如果是腎水不足,不能生肝木的,就要服用六味地黃湯。如果是心經積熱的,就要服用柴胡梔子散。如果是心經虛熱的,就要服用天王補心丹等藥物。

茯苓補心湯。膏粱積熱者。東垣清胃散。脾經鬱熱者。錢氏瀉黃散。脾經虛熱者。錢氏異功散。如式治之。自能獲效。若概用犀角丸化毒丹。及外敷寒涼等藥。復傷元氣。反促其危也。

白話文:

茯苓補心湯:適用於因膏粱厚味積聚,導致體內熱盛的患者。

東垣清胃散:適用於脾經鬱熱的患者。

錢氏瀉黃散:適用於脾經虛熱的患者。

錢氏異功散:適用於脾經虛熱的患者。

以上藥方,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一概使用犀角丸、化毒丹等寒涼藥物,或外敷寒涼藥物,反而會損傷元氣,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柴胡梔子,治三焦及肝膽二經風熱。以致耳內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寒熱晡熱。

白話文:

柴胡梔子散,用於治療三焦以及肝膽二經的風熱引起的耳朵內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者胸部與乳房之間疼痛,白天發熱,晚上發冷。

柴胡,梔子(炒),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齒牙(炒各七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柴胡、炒梔子、丹皮(各一錢(約3.75公克)),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炒齒牙(各七分(約2.63公克)),甘草(三分(約1.125公克))。

水鍾半。煎七分服。

茯苓補心湯,治心氣不足。氣血不和。虛熱瘡瘍。

酸棗仁(炒),茯苓(各二錢),人參(一錢五分),白朮五味子(炒),當歸(各一錢),遠志(六分),石菖蒲,甘草(炙各五分)

白話文:

  • 酸棗仁(炒):30克

  • 茯苓:30克

  • 人參:18克

  • 白朮:15克

  • 五味子(炒):15克

  • 當歸:15克

  • 遠志:9克

  • 石菖蒲:7.5克

  • 甘草(炙):7.5克

上分二三服。水煎服。

東垣清胃散,治胃經有熱。齒牙作痛。或飲冷作渴。口舌生瘡。或唇口腫痛。焮連頭面。或重舌馬牙。流涎吐舌等症。

白話文:

東垣清胃散,用於治療胃經有熱的症狀。症狀包括牙齒疼痛、或飲用冷飲後感到口渴。口舌生瘡,或嘴脣和嘴腫痛。焮連頭面,或舌頭腫大、舌苔厚白。流口水、吐舌等症狀。

升麻(五分),生地(四分),黃連(三分),丹皮(三分),歸尾(四分),

白話文:

升麻 (五分),即升麻根,具有發汗解表、升舉陽氣的作用。

生地 (四分),即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養肝補腎的作用。

黃連 (三分),即黃連根,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丹皮 (三分),即丹皮根,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燥濕的作用。

歸尾 (四分),即歸尾根,具有補血養肝、益精明目、收斂固澀的作用。

水煎。母子同服。如加柴胡、梔子。則為加味清胃散

錢氏瀉黃散,治脾經鬱熱。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熱。遍身黃者。宜之。

白話文:

錢氏瀉黃散的用法和主治

主治 :治療脾經鬱熱,導致口渴想喝冷飲,睡覺時眼睛閉不攏,手腳發熱,全身泛黃。

用法 :將藥物研成細末,用水調和後服用。

香葉(七錢),梔子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三兩),防風(四兩)

白話文:

  • 藿香葉——七錢

  • 梔子仁——一兩

  • 石膏——五錢

  • 甘草——三兩

  • 防風——四兩

上銼。同蜜酒微炒香為末。水一鍾。煎五分。澄去渣服。

錢氏異功散,治吐瀉不思食溫中和氣。

人參,茯苓,白朮,陳皮,甘草(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鍾。生薑二片。棗一枚。煎五分服。

加味小柴胡湯,加味逍遙散見瘰癧門)六味地黃丸見首卷)

白話文:

加味小柴胡湯(加味逍遙散見瘰癧門)六味地黃丸見首卷)

翻譯:

加味小柴胡湯(加味逍遙散見瘰癧門)六味地黃丸見首卷)

  1. 加味小柴胡湯:方劑表載。《傷寒論》附31方,方底加柴胡、山梔、黃琴、川芎、大棗、甘草。主治傷寒、胸脅苦滿、目眩、心煩、喜嘔、苔薄黃、脈浮緊。

  2. 加味逍遙散:方劑表載。《和劑局方》卷六方。原方為逍遙散加菊花、牛蒡子。主治肝脾不和、鬱久化火、口苦咽乾、胸脅脅痛、精神抑鬱、苔薄黃、脈弦數。

  3. 六味地黃丸:方劑表載。《醫學啟源》卷三十一方。主治腎陰虧損、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舌紅苔少、脈細數。

2. 熱毒瘡瘍

熱毒者。因膏粱厚味。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宜宣風毒。涼心火。解胃熱。如加味當歸散牛蒡子湯。塗以四黃散一抹金。及用四時洗法。如結腫焮痛。有表症者。解表消毒散。里症者。攻裡消毒散。邪在經絡者。托裡榮衛湯。欲作膿者。托裡消毒散。膿成不潰者。八珍湯。宜分始末。攻補隨時。藥之對症。無不愈也。

白話文:

熱毒:是由於飲食肥甘厚味,或者乳母七情鬱火所引起的。宜宣散風毒,使心火涼,消解胃熱。如加味當歸散、牛蒡子湯。塗上四黃散、一抹金。還有用四時洗法。例如有結腫焮痛,如果有表症,就用解表消毒散。如果是裏症,就用攻裡消毒散。邪氣在經絡中的,就用託裡榮衛湯。快要化膿的,就用託裡消毒散。膿成不潰的,就用八珍湯。應分開始末,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攻補。藥物對症下藥,沒有什麼病治不好的。

加味當歸散。順調氣血。和解表裡。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溫熱停積自利。煩躁不寧等症。

白話文:

加味當歸散具有順調氣血、和解表裡、爽利心腹、疏理百病的功效。它可以治療溫熱停積自利、煩躁不寧等症狀。

當歸(酒洗),赤芍(各二兩),川芎(五錢),甘草(半生半熟),大黃(半生半炮各一兩),麻黃(制五錢),加黃連

白話文:

當歸(以酒洗淨)、赤芍(各二兩)、川芎(五錢)、甘草(半生半熟)、大黃(半生半炮各一兩)、麻黃(制五錢)、加黃連。

升麻葛根,丹毒。再加連翹荊芥

白話文:

升麻:具有疏風清熱、宣肺透疹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麻疹、風疹等。

葛根: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發燒、口渴等。

丹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丹毒、瘡癤等。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瘡癤腫毒等。

荊芥:具有解表散風、清熱透疹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麻疹、風疹等。

每服三錢。薑、蔥、燈心、水煎服。(丹毒不用蔥)

牛蒡子,治傷風發熱煩躁。鼻塞氣喘。痰嗽驚啼。及諸瘡紫赤丹毒。咽喉腫痛。

白話文:

牛蒡子湯,用於治療因傷風引起的發燒煩躁。鼻塞喘氣。痰液咳嗽哭叫。以及各種瘡癤紫紅丹毒。咽喉腫痛。

牛蒡子(炒研三兩),防風(去蘆一兩),薄荷葉(一兩),荊芥穗(去梗四兩),大黃(一兩五錢),甘草(一兩二錢),丹毒。加麻仁(炒研)

白話文:

  • 牛蒡子(炒制研磨成粉,三兩)

  • 防風(去除蘆葦,一兩)

  • 薄荷葉(一兩)

  • 荊芥穗(去除梗,四兩)

  • 大黃(一兩五錢)

  • 甘草(一兩二錢)

  • 丹毒(加適量)

  • 麻仁(炒制研磨成粉,適量)

用法:將上述中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加入適量的麻仁粉,混合均勻後,分次服用。

此方適用於治療丹毒。

每服三錢。水煎服。

黃散,治小兒一切熱毒瘡疾。燥癢流汁不幹者。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滑石(各一兩),文蛤(去蟲屑五錢)

白話文: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滑石(各 30 公克),文蛤(取出蟲屑後 15 公克)。

上為末。清油調塗。

一抹金,治小兒遍身生瘡。糜爛燥痛。流水不幹者。多因風化蟲結於皮膚。浸淫不已。治以殺蟲藥。是究其源也。

白話文:

一味金,用於治療小兒遍身生瘡,糜爛、乾燥、疼痛,流水不幹的症狀。多因風化蟲結於皮膚,浸潤不止。治療方法是使用殺蟲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藜蘆(洗淨焙),蛇床子(去土),黃丹(水飛各一兩),硫黃,赤石脂白礬(枯),黃柏,五倍子(去蟲各五錢),輕粉(五兩五錢)

白話文:

  • 藜蘆:洗淨並烘焙。

  • 蛇牀子:去除泥土。

  • 黃丹:用清水研磨成細粉,取一兩。

  • 硫黃:取五錢。

  • 赤石脂:取五錢。

  • 白礬:曬乾後研磨成粉,取五錢。

  • 黃柏:取五錢。

  • 五倍子:去除蟲子後研磨成粉,取五錢。

  • 輕粉:取五兩五錢。

各為末。研勻。加生豬脂。再杵如膏。塗抹患處。或清油調塗。

解表消毒散,治小兒瘡毒。腫高焮痛。便利調和。脈浮洪而有表症者。

黃耆(上部酒拌炒中部米泔水浸炒下部鹽水拌炒一錢五分),升麻,葛根,赤芍,玄參,牛蒡子(炒研),麻黃(去節),甘草(各五分),連翹(一錢)

白話文:

  • 黃耆:上部以酒拌炒,中部以米泔水浸泡後炒,下部以鹽水拌炒,用量一錢五分。

  • 升麻、葛根、赤芍、玄參、牛蒡子(炒後研磨成粉)、麻黃(去掉節)、甘草:各用五分。

  • 連翹:一錢。

更看分野。加以引經。手少陰。加細辛三分。足少陰。加獨活七分。手太陰。加桔梗白芷各五分。足太陰。加蒼朮七分。手厥陰。加柴胡七分。足厥陰。加柴胡、青皮各五分。手太陽。加藁本五分。足太陽。加羌活七分。手陽明。加白芷五分。足陽明。加升麻、葛根各七分。手足少陽經。俱加柴胡七分。

白話文:

還要觀察患者的病症分佈,並引經證。手少陰經:加細辛三分。足少陰經:加獨活七分。手太陰經:加桔梗、白芷各五分。足太陰經:加蒼朮七分。手厥陰經:加柴胡七分。足厥陰經:加柴胡、青皮各五分。手太陽經:加藁本五分。足太陽經:加羌活七分。手陽明經:加白芷五分。足陽明經:加升麻、葛根各七分。手足少陽經:都加柴胡七分。

用水一鍾。生薑二片。蔥白一根。煎七分服。

攻裡消毒散,治小兒瘡瘍。腫硬痛深。大便秘結。脈沉實而有里症者。

牛蒡子(炒研),連翹,當歸,白芍(各一錢),大黃(一錢五分),芒硝(五分),甘草(七分),栝蔞(連皮子鋸切三錢)

白話文:

  • 牛蒡子(炒熟後研成粉末):1錢

  • 連翹:1錢

  • 當歸:1錢

  • 白芍:1錢

  • 大黃:1錢5分

  • 芒硝:0.5錢

  • 甘草:0.7錢

  • 栝蔞(連皮鋸切):3錢

用水一鍾。煎七分服。未利。再服。

托裡榮衛湯,治小兒瘡毒。外無焮腫。內亦便利調和。知邪在經也。

黃耆(炒一錢),紅花(一錢),蒼朮(米泔炒),柴胡,連翹,羌活,防風,歸身,甘草(炙),黃芩,人參(各一錢),桂枝(七分)

白話文:

黃耆(炒後一錢),紅花(一錢),蒼朮(用米泔水炒過),柴胡,連翹,羌活,防風,當歸身,甘草(炙過的),黃芩,人參(各一錢),桂枝(七分)

用水一鍾。酒半鍾。煎八分服。

四時洗惡瘡法

春用柳條、荊芥。夏用棗葉槐枝。秋用苦參。冬亦苦參。隨兒大小。量用三二兩。煎湯洗之。

白話文:

春天使用柳條、荊芥。夏天使用棗葉、槐枝。秋天使用苦參。冬天也使用苦參。根據孩子的大小,量取三至四兩,煎湯後清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