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四 (28)
卷四 (28)
1. 垂癰(附重舌重齶重齒)
垂癰。小兒初生五七日間。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如懸癰。以綿裹長針。留鋒粟許。刺出青赤黃汁。一刺止。如未消。次日又刺。三刺自消。刺後用鹽湯洗之。摻一字散。甚者服金朱散。如生於舌下者為重舌。生於頰裡及上齶者為重齶。生齒斷者名重齒。皆刺敷如前。
一字散,治垂癰、重舌、重齶、重齒。
硃砂,硼砂(各五分),朴硝,冰片(各一字)
上為末。用蜜少許。調刷口內。
金朱散,治胎驚壯熱。傷寒伏熱。上焦虛熱。及重舌赤眼。口鼻生瘡等症。
天竺黃,馬牙硝,甘草(炙各五錢),鬱金(五錢水煮),蟬蛻(十四個洗去土),硃砂(五分),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三五分。蜜湯調下。
白話文:
垂癰(附重舌、重齶、重齒)
垂癰:嬰兒剛出生五到七天時,喉嚨或舌頭上會長出像蘆筍外殼包裹著水一樣的東西,看起來像懸掛的癰腫。可以用棉花包住長針,露出針尖像粟米一樣的大小,刺破放出青色、紅色或黃色的液體,刺一次就好。如果還沒消退,隔天再刺一次,通常刺三次就會消退。刺完後用鹽水清洗,再塗上一字散。情況嚴重的,服用金朱散。如果長在舌頭下面稱為重舌;長在臉頰內側或上顎稱為重齶;牙齒斷裂又長出來的稱為重齒。這些都用刺破後塗藥的方式處理,和前面一樣。
一字散,治療垂癰、重舌、重齶、重齒。
硃砂、硼砂(各五分),朴硝、冰片(各一字)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少許蜂蜜調勻後塗在口腔內。
金朱散,治療嬰兒驚嚇高熱、傷寒潛伏發熱、上焦虛熱,以及重舌、眼睛發紅、口鼻生瘡等症狀。
天竺黃、馬牙硝、炙甘草(各五錢),鬱金(五錢用水煮過),蟬蛻(十四個洗淨泥土),硃砂(五分),麝香(少許)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到五分,用蜂蜜水調服。
2. 胎風
胎風者。小兒初生身如湯潑火傷之狀。由孕母厚味太過所致。令母服清胃散、逍遙散。清其氣。或嬰兒亦飲少許。焮赤發熱者。胃火也。用石膏粉敷。不焮赤者。胎母脾虛也。粳米粉敷之。兒大者。由臟熱內蒸。濕氣外襲所致。則名玉爛瘡也。宜金黃散蜜水調敷。
逍遙散(見瘰癧門),清胃散(見胎前瘡瘍)
白話文:
所謂的「胎風」,指的是嬰兒剛出生時,身體看起來像被熱湯潑到或火燒傷的樣子。這種情況是因為懷孕的母親吃太多油膩厚味的食物所導致的。
治療方法是讓母親服用清胃散或逍遙散,來清除體內的熱氣,也可以讓嬰兒喝少許。如果嬰兒出現皮膚紅腫發熱的現象,這是因為胃火旺盛,可以用石膏粉塗抹。如果皮膚沒有紅腫發熱,而是因為母親脾胃虛弱,可以用粳米粉塗抹。
如果嬰兒長大一點才出現這種狀況,那是因為體內臟腑有熱,加上外在濕氣侵襲所導致的,這時候就叫做「玉爛瘡」。適合用金黃散調和蜂蜜水塗抹。
(逍遙散的相關資訊,請參考瘰癧篇;清胃散的相關資訊,請參考胎前瘡瘍篇)
3. 胎赤
胎赤者。初生月里。肌膚忽然發赤如丹。由胎熱所致。宜清母熱。外以藍葉末塗之。與赤遊丹門參考。又。初生浴兒。洗目不淨。則眼邊赤爛。至長不瘥。亦名胎赤。宜二金散洗之。
二金散,治胎赤眼。
黃連,黃柏(等分為粗末乳浸一宿焙乾)
每用少許。綿裹。用荊芥湯浸。時時洗之。
白話文:
嬰兒胎赤,指的是剛出生一個月內的嬰兒,皮膚突然出現像紅色丹砂一樣的紅疹,這是因為胎熱引起的。應該要清除母親的熱氣,外用藍葉磨成的粉末塗抹。這跟遊走性丹毒的處理方式可以參考。另外,剛出生的嬰兒洗澡時,如果眼睛沒有洗乾淨,眼眶邊緣會紅腫潰爛,長大後也不會好,這也叫做胎赤。可以用二金散來清洗。
二金散,用來治療嬰兒胎赤引起的眼睛不適。
黃連、黃柏(等分磨成粗末,用乳汁浸泡一個晚上後烘乾)。
每次用少許,用棉布包裹,再用荊芥湯浸濕,時常清洗患處。
4. 胎瘤
胎瘤者。初生頭背胸乳間。腫起如梅如李如饅頭者。乃胎中瘀滯也。候滿月外。方可刺之。出赤汁而安內服五福化毒丹。
白話文:
胎瘤,是指嬰兒剛出生時,在頭部、背部、胸部或乳房之間,腫起來像梅子、李子或饅頭一樣的東西。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時,氣血循環瘀滯不通所導致的。要等到滿月後,才能用針刺破它,讓裡面的紅色液體流出來,然後再搭配服用五福化毒丹來治療。
5. 臍瘡、臍突
臍瘡因水濕傷臍所致。久不愈則發搐。由風邪外襲也。恐變風癇。用干蝦蟆燒灰敷之。或加枯礬。或再加龍骨。或舊綿燒灰當頭末等分。加麝香少許摻之。
臍突者。腫赤虛大也。由胎母失養。兒受積熱所致。宜調其母。清其熱。不必敷治。恐反為害。如旬日外。忽腫如吹。不赤。捻動微響。或驚悸作啼者。宜白芍藥湯加薏苡仁。外以外消散敷之。
白芍藥湯,治臍突及冷疝腹疼。
白芍藥(一兩),澤瀉(五錢),甘草(一錢二分),薄桂(去粗皮三錢為粗末)
每服二錢。水一鍾。煎六分。空心服。臍下痛加鉤藤、生薑、食鹽。
外消散,治臍突叫啼。及感濕熱。陰器膚囊浮腫者。
大黃,牡蠣(各五錢),朴硝(二錢)
為末。用田螺洗淨。再以清水半碗養之。過宿。取水調藥塗之。其螺仍放水中。勿害方效。陰器膚囊腫者。車前子煎湯。候冷調敷。
白話文:
臍瘡是因為水濕侵襲肚臍所導致。如果很久都沒好,可能會抽搐,這是因為風邪從外侵入,要小心轉變成癲癇。可以用曬乾的蛤蟆燒成灰敷在傷口上,也可以加入枯礬,或者再加入龍骨。或是將舊棉花燒成灰,與當頭末等分混合,再加入少許麝香一起摻敷。
臍突是肚臍腫脹,呈紅色,看起來空虛而且很大,這是因為懷孕的母親沒有好好保養,導致胎兒受到積熱所造成。應該要調理母親的身體,清除胎兒的熱氣,不必用敷藥治療,恐怕反而會造成傷害。如果十天以上,肚臍突然腫得像吹起來一樣,但不發紅,用手按壓會發出輕微的聲音,或者出現驚嚇、啼哭的狀況,應該用白芍藥湯加上薏苡仁來治療,外面再用外消散敷。
白芍藥湯,可以治療肚臍突出以及冷疝腹痛。
白芍藥(一兩),澤瀉(五錢),甘草(一錢二分),薄桂(去粗皮三錢,磨成粗末)
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鍾煎煮至六分,空腹服用。如果肚臍下方疼痛,可以加入鉤藤、生薑、食鹽。
外消散,可以治療肚臍突出且會哭鬧的情況,以及感受濕熱,導致陰部或陰囊腫脹。
大黃,牡蠣(各五錢),朴硝(二錢)
磨成粉末。用田螺洗淨,再用半碗清水養著,放置一夜。取水調和藥粉塗抹患處,田螺仍然放回水中,不要損害田螺,才能有藥效。如果陰部或陰囊腫脹,可以用車前子煎湯,等冷卻後調和藥粉敷用。
6. 陰腫
陰腫者為陰囊腫大也。古謂之脫囊。由久坐陰濕之地。為風寒所襲也。間有怒叫氣閉。結聚於下者。桃仁丸主之若寒氣客於厥陰少陰者則陰囊腫痛腹痛冷汗。引縮二子入腹。痛止方出。謂之內吊,烏梅散、勻氣散主之。有陰莖全縮不見。或不縮而陰囊腫大光亮。不燥不疼者。
肝腎氣虛也。橘核煎湯。調勻氣散主之。囊腫及四肢俱腫。二便不利者。膀胱蘊熱。風熱相乘也。三白散主之。女兒陰戶腫脹者。心熱相傳也。木通散、導赤散。或五苓散、用薏苡仁、車前子煎湯調服。俱外敷立消散。
桃仁丸,治坐感陰濕。或因怒氣閉。
桃仁(七錢五分去皮尖麩炒微黃),丹皮,白蒺藜(微炒去刺),桂心(各五錢),牽牛(頭末二錢五分),
為末。蜜丸黍米大。每服十丸。黃酒送下。
烏梅散,治腹痛臍下痛。疝氣等症。
烏梅肉,玄胡索,粉甘草(半生半炙各五錢),鉤藤,沒藥,乳香(各二錢五分),
為粗末。每服二錢。用水一鍾。煎七分服。
勻氣散,治氣滯不和冷疝腹痛。
桔梗(二兩炒),陳皮(去白一兩),砂仁,茴香(各五錢),粉草(炙四錢),白姜(炮二錢五分)
為末。每服五分或一錢。如調氣。用滾水下。如腹痛疝痛。用燒鹽湯下。
三白散,治囊腫肢腫。及大小便不利。
桑白皮,白朮,白醜(半生半熟),陳皮(去白),木通(去皮),甘草(炙各一錢)
水煎服。
立消散,治膀胱久受熱毒。以致陰器膚囊赤腫脹痛。
赤小豆,赤芍藥,枳殼,商陸,風化硝(各五錢俱不見火曬為末)
用柏葉煎湯。候冷調塗。
臘茶散,治陰囊生瘡。疼痛出水。久不愈者。
臘茶,文蛤(各五錢),膩粉(少許),
為末。先用蔥、椒煎湯洗之。次以香油調敷。或紫蘇葉煎湯洗之。及紫蘇末摻之託之。
地龍散,治陰囊腫大。
甘草煎汁。調地龍末塗之。
白話文:
陰囊腫大,指的是陰囊腫脹變大的情況。古代稱之為「脫囊」。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長期坐在潮濕陰冷的地方,遭受風寒侵襲所導致的。有時也因為情緒激動怒吼,導致氣血鬱結在下陰部位。可以使用桃仁丸來治療。如果寒氣侵入肝經和腎經,就會出現陰囊腫痛、腹痛、冒冷汗,陰囊內的睪丸向上收縮入腹,疼痛停止後睪丸才恢復原位,這就叫做「內吊」,可以用烏梅散或勻氣散來治療。如果出現陰莖完全縮入不見,或者沒有縮入,但陰囊腫大光滑,不乾燥也不疼痛的情況,這是肝腎氣虛的表現,可以用橘核煎湯調勻氣散來治療。如果陰囊腫脹,同時四肢也腫脹,大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膀胱內有熱,又受到風熱侵襲,可以用三白散來治療。如果是女孩子陰部腫脹,這是心熱傳導引起的,可以用木通散或導赤散,或是五苓散,搭配薏苡仁和車前子煎湯服用,同時外敷立消散。
-
桃仁丸:治療因久坐潮濕之地或因生氣導致的陰囊腫脹。
-
配方:桃仁(去皮尖,麩炒至微黃)七錢五分,丹皮、白蒺藜(微炒去刺)、桂心各五錢,牽牛(頭末)二錢五分。
-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黃酒送服。
-
烏梅散:治療腹痛、肚臍下方疼痛、疝氣等症狀。
-
配方:烏梅肉、玄胡索、粉甘草(一半生用一半炙用)各五錢,鉤藤、沒藥、乳香各二錢五分。
-
用法:將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煎至七分服用。
-
勻氣散:治療氣機阻滯、氣不和暢、寒疝腹痛。
-
配方:桔梗(炒)二兩,陳皮(去白)一兩,砂仁、茴香各五錢,粉草(炙)四錢,白姜(炮)二錢五分。
-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或一錢。如果是調氣用,用開水送服。如果是治療腹痛疝痛,用熱鹽水送服。
-
三白散:治療陰囊腫大、四肢腫脹,以及大小便不順暢。
-
配方:桑白皮、白朮、白醜(一半生用一半熟用)、陳皮(去白)、木通(去皮)、甘草(炙)各一錢。
-
用法:用水煎服。
-
立消散:治療膀胱長期受熱毒侵襲,導致陰莖、陰囊紅腫脹痛。
-
配方:赤小豆、赤芍藥、枳殼、商陸、風化硝各五錢(皆不見火,曬乾磨成粉末)。
-
用法:用柏葉煎湯,放涼後調藥粉外敷。
-
臘茶散:治療陰囊生瘡、疼痛流水、久不癒合。
-
配方:臘茶、文蛤各五錢,膩粉少許。
-
用法:將藥材磨成粉末。先用蔥和花椒煎湯清洗患處,再用香油調藥粉外敷。也可以用紫蘇葉煎湯清洗,或直接將紫蘇末敷在患處。
-
地龍散:治療陰囊腫大。
-
用法:用甘草煎湯,調和地龍粉塗抹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