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二 (2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7)

1. 膝部主治方

加味二妙散,治膝腫初起者。

黃柏(七分),蒼朮,歸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膽草(各一錢),黃芩,連翹,羌活(各五分),紅花,木通,甘草(各三分),金銀花(二錢)

用水二鍾。煎八分。加薑汁二匙。食前服。

藥酒方,治鶴膝等風。

松節(二兩),青風藤,虎脛骨,草烏(薑汁浸炒),威靈仙,薏苡仁,杜仲,五加皮(黃連洗),當歸,牛膝,川芎,金銀花,紅花(各一兩),木瓜(八錢),白芷,穿山甲,獨活,沒藥,乳香(各五錢),肥皂子仁(四兩),核桃仁(四兩杵如泥)燒酒二十斤。黃蠟四兩。入壇內。封口。重湯煮三炷香。取出埋土內三日。空心食前任服。核桃肉過口。

五加皮酒方,治鶴膝等風。

五加皮(八兩),當歸(五兩),牛膝(四兩),無灰酒(一斗),

煮三香。日二服。以醺為度。

洗方,治鶴膝等風。

蘄艾(半斤)

水煎蒸洗。洗一次。消一分。

白話文:

加味二妙散:這個藥方是治療膝蓋剛開始腫脹的情況。

藥材包含:黃柏七分,蒼朮、當歸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龍膽草各一錢,黃芩、連翹、羌活各五分,紅花、木通、甘草各三分,金銀花二錢。

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加入薑汁兩匙,飯前服用。

藥酒方:這個藥酒方是治療像鶴膝風這類的疾病。

藥材包含:松節二兩,青風藤、虎脛骨、草烏(用薑汁浸泡後炒過)、威靈仙、薏苡仁、杜仲、五加皮(用黃連洗過)、當歸、牛膝、川芎、金銀花、紅花各一兩,木瓜八錢,白芷、穿山甲、獨活、沒藥、乳香各五錢,肥皂子仁四兩,核桃仁四兩(搗成泥狀),再加入燒酒二十斤和黃蠟四兩,一起放入壇子裡,密封壇口,用隔水加熱的方式煮三個炷香的時間,取出後埋在土裡三天。空腹飯前隨意飲用,吃核桃肉時不要吞下去,含在口中即可。

五加皮酒方:這個藥酒方也是治療像鶴膝風這類的疾病。

藥材包含:五加皮八兩,當歸五兩,牛膝四兩,加入沒有灰的酒一斗。

煮三個炷香的時間,每天服用兩次,喝到感到微微酒意即可。

洗方:這個藥方是治療像鶴膝風這類的疾病,用來外洗。

藥材包含:蘄艾半斤。

用水煎煮後,用來蒸熏和洗患處,洗一次,腫脹就消退一分。

2. 膝部應用方

神授衛生散,紺珠丹,回陽玉龍膏,大防風湯(見股部),六味地黃丸,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俱見首卷)

白話文:

膝部使用的方劑有:神授衛生散、紺珠丹、回陽玉龍膏、大防風湯(配方內容請參考股部)、六味地黃丸、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以上後六種配方內容請參考第一卷)。

3. 脛部

三里發,生三里穴。形如牛眼。五七日出黑血。拘急冷痛。由勞力傷筋所致。惟宜湯藥射其外。自愈。

腓腨發,生足小肚。寒熱煩躁。由腎虛積熱所致。初宜衛生散加牛膝、木瓜。已潰。用十全大補湯及腎

氣丸補之。出清水者死。

黃鰍癰,生小肚內側。長三四寸。一名脛陰疽。微紅微腫。堅硬加石。痛甚。由脾經濕熱。或肝經積憤所致。初宜五香流氣飲。加下部引經藥。潰而出清水。嘔吐不食者。不治。

青蛇毒,生足肚之下。亦長二三寸。寒熱不食。由足少陰太陽濕熱下注。蛇頭向下者順。向上難治。宜針蛇頭。出黑血。搽拔疔散。腫處塗離官錠子。內服藥與腓腨發同。

接骨發,生足接骨之上。足肚之下。形如核桃。色赤堅腫。不痛。宜早出膿。慮其損筋。

附陰疽,生於內踝以上三寸。靈樞為兔齧。初起小泡。漸生赤腫。痛能徹骨。如無膿者。不治。

內踝疽,生於內踝骨上。一名鞋帶癰。靈樞為走緩。色不變而石。屬肝胃二經虛熱。

外踝疽,生於外踝骨上。屬膽與膀胱虛熱。

穿踝疽,初則內踝腫痛。久則串及外踝。內外通腫也。由足三陰經虛熱下注。初宜紺珠丹、榮衛返魂湯。膿成者針之。潰者補之。補而不應者。必成廢疾。灸患足大指端三壯。

濕毒流注,生於足脛。狀如牛眼。由風濕外浸。初宜紺珠丹加下部藥。

瓜藤纏,生於足脛。結核數枚。腫痛久之。潰爛不已。屬足太陽經濕熱。初宜榮衛返魂湯加減。或五香流氣飲。

腎氣遊風,生於足肚。紅腫熱痛。宜紫蘇流氣飲。及檳榔丸。

血風瘡,生於脛。一名爪風瘡。由三陰經風虛血燥所致。初發則瘙癢無度。破流脂水。日漸沿開。宜當歸飲子加梔子、柴胡。忌投風藥。如寒熱食少體倦者。肝脾鬱火也。八味逍遙散。晡熱盜汗者。腎肝虛也。六味地黃丸。若婦人。則由經脈不調。血氣漬於足陽明也。五積散加黃柏、牛膝。俱外兼敷洗。

臁瘡,女人為裙風褲口。生於外臁者。由三陽經濕熱。易治。宜胃苓湯。加紫蘇、牛膝以滲濕。次服八珍湯。加荊芥、防風、羌活、白芷、連翹、金銀花以固本。

生於內臁者。由三陰經虛熱。難瘥。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白芍藥。及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外兼洗貼蒸灸等法。

鱔漏,生於腿肚成瘡。孔深出水。用石灰二三升入盆內。沖百沸湯。先熏後洗。以瘡發癢為效。

四彎風,生於腿彎腳彎。一月一發。癢不可忍。形如風癬。搔破成瘡。用大麥一升入砂鍋內。水煮麥開花為度。乘熱先熏後洗。日二三次。五七日可愈。

白話文:

脛部

三里發:指的是長在三里穴附近的疾病,看起來像牛的眼睛。發病後五到七天會流出黑色的血,感到拘攣、疼痛和寒冷,通常是因為勞累傷到筋所導致。治療上適合用湯藥從外部治療,就能自行痊癒。

腓腨發:指的是長在小腿肚上的疾病,會出現忽冷忽熱、心煩氣躁的症狀,通常是因為腎虛積熱所導致。初期適合服用衛生散,並加入牛膝、木瓜。如果已經潰爛,則要用十全大補湯和腎氣丸來補養。如果流出的是清水,代表病情危急。

黃鰍癰:指的是長在小腿內側的疾病,長度約三四寸,也叫做脛陰疽,會微微發紅腫脹,摸起來像石頭一樣堅硬,疼痛非常劇烈。通常是因為脾經濕熱,或是肝經鬱積憤怒所導致。初期適合服用五香流氣飲,並加入引導藥物到下部的藥材。如果潰爛後流出清水,且伴隨嘔吐、吃不下東西的症狀,代表無法醫治。

青蛇毒:指的是長在腳肚下方的疾病,長度約二三寸,會出現忽冷忽熱、吃不下東西的症狀,通常是因為足少陰、太陽經脈濕熱往下流注所導致。如果蛇頭(指病灶形狀)向下,病情較為順利;向上則難以醫治。治療上適合用針刺蛇頭,讓黑血流出,再塗抹拔疔散。腫脹的地方可以塗抹離官錠子,內服藥則與治療腓腨發的藥物相同。

接骨發:指的是長在腳踝骨上方、腳肚下方的疾病,形狀像核桃,顏色赤紅且堅硬腫脹,但不痛。治療上適合盡早讓膿液排出,要小心會傷到筋。

附陰疽:指的是長在內踝骨以上三寸的疾病,按照《靈樞》的說法叫做「兔齧」。初期會出現小水泡,之後逐漸變成赤紅腫脹,疼痛會深入骨髓。如果沒有膿液,代表無法醫治。

內踝疽:指的是長在內踝骨上的疾病,也叫做鞋帶癰,按照《靈樞》的說法叫做「走緩」。顏色沒有太大變化,摸起來像石頭一樣堅硬,屬於肝、胃二經虛熱所導致。

外踝疽:指的是長在外踝骨上的疾病,屬於膽經和膀胱經虛熱所導致。

穿踝疽:初期是內踝腫痛,時間久了會蔓延到外踝,導致內外踝都腫脹。通常是因為足三陰經虛熱向下流注所導致。初期適合服用紺珠丹、榮衛返魂湯。如果已經化膿,可以針刺。如果已經潰爛,要進行補養。如果補養沒有效果,必然會成為殘疾。可以灸患足大腳趾端三壯。

濕毒流注:指的是長在腳脛的疾病,形狀像牛的眼睛。通常是因為風濕從外部侵入所導致。初期適合服用紺珠丹,並加入引導藥物到下部的藥材。

瓜藤纏:指的是長在腳脛的疾病,會結成數個硬塊,腫痛持續很久,潰爛無法癒合。屬於足太陽經濕熱。初期適合服用榮衛返魂湯加減,或是五香流氣飲。

腎氣遊風:指的是長在腳肚上的疾病,會出現紅腫熱痛。適合服用紫蘇流氣飲和檳榔丸。

血風瘡:指的是長在腳脛的疾病,也叫做爪風瘡。通常是因為三陰經風虛血燥所導致。初期會出現難以忍受的搔癢,抓破後會流出像油脂一樣的液體,並逐漸蔓延開來。適合服用當歸飲子,並加入梔子、柴胡。要避免服用發散風邪的藥物。如果出現忽冷忽熱、食慾不振、身體倦怠,是肝脾鬱火所導致,適合服用八味逍遙散。如果出現午後發熱、盜汗,則是腎肝虛所導致,適合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婦女,通常是因為經脈不調,導致血氣侵入足陽明經,適合服用五積散,並加入黃柏、牛膝。以上所有情況都適合同時使用外敷洗滌的療法。

臁瘡:女性患者的臁瘡也叫做裙風褲口。長在外臁的,通常是因為三陽經濕熱所導致,比較容易治療。適合服用胃苓湯,並加入紫蘇、牛膝來去除濕氣。之後再服用八珍湯,並加入荊芥、防風、羌活、白芷、連翹、金銀花來鞏固根本。長在內臁的,通常是因為三陰經虛熱所導致,比較難以痊癒。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茯苓、白芍藥,以及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也要同時使用外洗、外敷、蒸灸等療法。

鱔漏:指的是長在腿肚上的瘡,瘡孔深陷且會流出液體。治療方法是將二三升的石灰放入盆中,沖入沸水,先用蒸氣熏,之後再用來洗,以瘡發癢為有效。

四彎風:指的是長在腿彎、腳彎的疾病,每個月發作一次,搔癢難耐,形狀像風癬,抓破後會形成瘡。治療方法是將一升的大麥放入砂鍋中,加水煮到麥子開花。趁熱先用蒸氣熏,再用麥子水洗,每天二三次,五到七天可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