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二 (27)
卷二 (27)
1. 膝部主治方
加味二妙散,治膝腫初起者。
白話文:
加味二妙散,用來治療膝蓋剛開始腫脹的情況。
黃柏(七分),蒼朮,歸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膽草(各一錢),黃芩,連翹,羌活(各五分),紅花,木通,甘草(各三分),金銀花(二錢)
白話文:
黃柏七分,蒼朮、歸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膽草各一錢,黃芩、連翹、羌活各五分,紅花、木通、甘草各三分,金銀花二錢。
用水二鍾。煎八分。加薑汁二匙。食前服。
藥酒方,治鶴膝等風。
白話文:
用水兩杯,煎至八分滿,加入兩湯匙的薑汁,在飯前服用。
這個藥酒方可以用來治療鶴膝風等病症。
松節(二兩),青風藤,虎脛骨,草烏(薑汁浸炒),威靈仙,薏苡仁,杜仲,五加皮(黃連洗),當歸,牛膝,川芎,金銀花,紅花(各一兩),木瓜(八錢),白芷,穿山甲,獨活,沒藥,乳香(各五錢),肥皂子仁(四兩),核桃仁(四兩杵如泥)燒酒二十斤。黃蠟四兩。入壇內。封口。重湯煮三炷香。取出埋土內三日。空心食前任服。核桃肉過口。
白話文:
松節(二兩)、青風藤、虎脛骨、草烏(用薑汁浸泡後炒過)、威靈仙、薏苡仁、杜仲、五加皮(用黃連洗過)、當歸、牛膝、川芎、金銀花、紅花(各一兩)、木瓜(八錢)、白芷、穿山甲、獨活、沒藥、乳香(各五錢)、肥皂子仁(四兩)、核桃仁(四兩,搗碎成泥)以及二十斤的燒酒。用四兩的黃蠟封裝在壇子裡,並用重湯煮三炷香,然後取出埋入土中三天。空腹吃之前服用,避免吃核桃肉。
五加皮酒方,治鶴膝等風。
五加皮(八兩),當歸(五兩),牛膝(四兩),無灰酒(一斗),
煮三香。日二服。以醺為度。
洗方,治鶴膝等風。
蘄艾(半斤)
水煎蒸洗。洗一次。消一分。
白話文:
五加皮酒方用於治療鶴膝風等症狀。將五加皮八兩、當歸五兩、牛膝四兩,加入一斗無灰酒中,煮沸後香氣飄出即可。每日服用兩次,以微醺為度。
洗方也用於治療鶴膝風等症狀。將蘄艾半斤用水煎煮,然後用藥汁蒸洗患處,一次洗治即可見效,每次洗治可減輕一分疼痛。
2. 膝部應用方
神授衛生散,紺珠丹,回陽玉龍膏,大防風湯(見股部),六味地黃丸,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俱見首卷)
白話文:
-
神授衛生散:治療各種急症。
-
紺珠丹:治療精神萎靡、生殖機能衰退、生殖功能障礙、生殖機能衰退等疾病。
-
回陽玉龍膏:治療虛寒、虛勞等疾病。
-
大防風湯:治療股部腫脹、疼痛等疾病。
-
六味地黃丸:治療肝腎陰虛,腰膝痠軟,盜汗,耳鳴等疾病。
-
八珍湯:治療氣血虛弱,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疾病。
-
補中益氣湯:治療脾胃虛弱,少氣乏力,腹脹便溏等疾病。
-
八味地黃丸:治療肝腎陰虛,腰膝痠軟,盜汗,耳鳴等疾病。
-
十全大補湯:治療氣血虛弱,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疾病。
-
四君子湯:治療脾胃虛弱,少氣乏力,腹脹便溏等疾病。
-
六君子湯:治療脾胃虛弱,少氣乏力,腹脹便溏等疾病。
3. 脛部
三里發,生三里穴。形如牛眼。五七日出黑血。拘急冷痛。由勞力傷筋所致。惟宜湯藥射其外。自愈。
白話文:
三里穴出現症狀,這個穴位形狀像牛的眼睛。大約五到七天後會流出黑色的血液。患者會感到拘束、緊急感以及寒冷和疼痛,這是因為勞累過度導致筋肉受傷。這種情況只需要用藥湯外敷患處,就能自然痊癒。
腓腨發,生足小肚。寒熱煩躁。由腎虛積熱所致。初宜衛生散加牛膝、木瓜。已潰。用十全大補湯及腎
氣丸補之。出清水者死。
白話文:
腓腨發:發生在小腿肚上的疾患。
症狀:
小腿肚疼痛。
寒熱煩躁。
病因:
腎虛積熱所致。
治療:
初期:
使用衛生散加牛膝、木瓜。
潰爛後:
使用十全大補湯及腎寶丸。
黃鰍癰,生小肚內側。長三四寸。一名脛陰疽。微紅微腫。堅硬加石。痛甚。由脾經濕熱。或肝經積憤所致。初宜五香流氣飲。加下部引經藥。潰而出清水。嘔吐不食者。不治。
白話文:
黃鰍癰,長在小腹的內側。長三四寸。也叫脛陰疽。略微發紅腫脹。堅硬像石頭一樣。疼痛劇烈。由脾經濕熱或肝經積憤所引起。初期宜用五香流氣飲。加下部的引經藥。潰爛後流出清水。嘔吐不吃東西的人,無法治療。
青蛇毒,生足肚之下。亦長二三寸。寒熱不食。由足少陰太陽濕熱下注。蛇頭向下者順。向上難治。宜針蛇頭。出黑血。搽拔疔散。腫處塗離官錠子。內服藥與腓腨發同。
白話文:
青蛇毒長在腳底下,長到2-3英寸長。不喜歡吃冷熱的東西。由足少陰和太陽經濕熱向下注入引起。蛇頭朝下的是順症,向上的是難治的。應該針刺蛇頭,並擠出黑血。將拔疔散塗在患處。將離官錠塗在腫脹的地方。內服藥與腓腨發相同。
接骨發,生足接骨之上。足肚之下。形如核桃。色赤堅腫。不痛。宜早出膿。慮其損筋。
附陰疽,生於內踝以上三寸。靈樞為兔齧。初起小泡。漸生赤腫。痛能徹骨。如無膿者。不治。
內踝疽,生於內踝骨上。一名鞋帶癰。靈樞為走緩。色不變而石。屬肝胃二經虛熱。
外踝疽,生於外踝骨上。屬膽與膀胱虛熱。
白話文:
「接骨發」長在腳掌與腳背交界處,形狀像核桃,顏色紅且堅硬腫脹,但不痛。最好能早點化膿,否則可能傷到筋。
「附陰疽」長在內踝骨上方三寸處,古籍《靈樞》稱之為「兔齧」。一開始會出現小水泡,逐漸變成紅腫,疼痛能穿透骨頭。如果沒有化膿,就無法治療。
「內踝疽」長在內踝骨上,又稱「鞋帶癰」,古籍《靈樞》稱之為「走緩」。顏色沒有變化,但像石頭一樣硬。屬於肝胃二經虛熱所致。
「外踝疽」長在外踝骨上,屬於膽與膀胱虛熱所致。
穿踝疽,初則內踝腫痛。久則串及外踝。內外通腫也。由足三陰經虛熱下注。初宜紺珠丹、榮衛返魂湯。膿成者針之。潰者補之。補而不應者。必成廢疾。灸患足大指端三壯。
濕毒流注,生於足脛。狀如牛眼。由風濕外浸。初宜紺珠丹加下部藥。
白話文:
穿踝疽,剛開始是內踝腫痛。時間久了,就蔓延到外踝。內外都腫痛。是由於足三陰經虛熱下注引起的。初期應該使用紺珠丹、榮衛返魂湯。膿成後應該針灸。潰爛後應該補益。補益後沒有效果的,一定會成為殘疾。足部患病側的大拇指端灸三壯。
瓜藤纏,生於足脛。結核數枚。腫痛久之。潰爛不已。屬足太陽經濕熱。初宜榮衛返魂湯加減。或五香流氣飲。
白話文:
瓜藤纏,生長在小腿上,結成好幾個腫塊,腫脹疼痛很長時間,潰爛流膿不止。這是由於足少陰經濕熱引起的。開始時宜使用榮衛返魂湯加味或五香流氣飲。
腎氣遊風,生於足肚。紅腫熱痛。宜紫蘇流氣飲。及檳榔丸。
白話文:
「腎氣遊風」是一種中醫疾病,起源於足部。症狀為足部紅腫、疼痛,伴有發熱。適合服用紫蘇流氣飲和檳榔丸進行治療。
血風瘡,生於脛。一名爪風瘡。由三陰經風虛血燥所致。初發則瘙癢無度。破流脂水。日漸沿開。宜當歸飲子加梔子、柴胡。忌投風藥。如寒熱食少體倦者。肝脾鬱火也。八味逍遙散。晡熱盜汗者。腎肝虛也。六味地黃丸。若婦人。則由經脈不調。血氣漬於足陽明也。五積散加黃柏、牛膝。俱外兼敷洗。
白話文:
血風瘡,生長於小腿,又稱爪風瘡。是因三陰經風虛血燥引起。剛開始會極度瘙癢,破裂後流出油脂和水,逐漸擴大。適合服用當歸飲子,再加梔子、柴胡。忌用風藥。如果出現寒熱、食慾不振、疲倦,是肝脾鬱火所致,適合服用八味逍遙散。如果下午發熱、盜汗,是腎肝虛弱所致,適合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女性,則是經脈不調,血氣積於足陽明經所致,適合服用五積散,再加黃柏、牛膝。此外,都要同時進行外敷和清洗。
臁瘡,女人為裙風褲口。生於外臁者。由三陽經濕熱。易治。宜胃苓湯。加紫蘇、牛膝以滲濕。次服八珍湯。加荊芥、防風、羌活、白芷、連翹、金銀花以固本。
白話文:
臁瘡:女性因穿裙子或褲子而引起的疾病。長在外側大腿上。由三陽經濕熱引起。容易治療。應服用胃苓湯。加入紫蘇、牛膝以滲濕。然後服用八珍湯。加入荊芥、防風、羌活、白芷、連翹、金銀花以固本。
生於內臁者。由三陰經虛熱。難瘥。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白芍藥。及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外兼洗貼蒸灸等法。
白話文:
長在內膕穴的瘡瘍。是由於三陰經虛有熱症引起的。難以治癒。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白芍藥,以及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外用洗、貼、蒸、灸等方法。
鱔漏,生於腿肚成瘡。孔深出水。用石灰二三升入盆內。沖百沸湯。先熏後洗。以瘡發癢為效。
白話文:
鱔漏,這種疾病發生於腿肚子,腿肚會形成傷口,傷口很深,會流出水。
用二、三升石灰放在盆子裡,沖入滾燙的開水。
先用藥燻患處,再用藥水清洗患處。
如果患處發癢,則藥物有效。
四彎風,生於腿彎腳彎。一月一發。癢不可忍。形如風癬。搔破成瘡。用大麥一升入砂鍋內。水煮麥開花為度。乘熱先熏後洗。日二三次。五七日可愈。
白話文:
四彎風,生長在腿彎腳彎處。每個月發作一次。 奇癢難忍。形狀像風癬。搔抓破後變成瘡。用一升大麥放入砂鍋中。往裡面加水煮,煮到麥子開花為止。趁熱先燻洗患處。每天洗兩到三次。五到七天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