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一 (17)
卷一 (17)
1. 五色靈藥
一、初打出紅粉。用綿紙包好。入小南青布袋內。用綠豆水或槐花八兩、甘草一兩煎湯。懸胎煮一二百沸。取袋埋黃土內一日夜。去火毒及硝礬之氣。
下疳。嚼細茶罨三次。次摻之即愈。楊梅痘子。點之即愈。楊梅喉疳。用新筆蘸粉點之即愈。楊梅粉毒。用麻油四兩、黃蠟一兩溶化成膏。離火候溫。入紅粉一錢攪勻。綿紙攤貼。一日一換。立驗。
白話文:
將紅色粉末剛做出來時,用棉紙包好,放入小塊的藍色布袋中。接著,用綠豆水或槐花八兩、甘草一兩煎煮的湯汁,將布袋放入湯中煮沸一兩百次。然後取出布袋,埋入黃土中一天一夜,目的是去除火毒以及硝、礬等有害物質的氣味。
若患有下疳,將此粉末嚼細後敷在患處三次,之後再撒上粉末就會痊癒。如果是楊梅痘子,點上此粉末就會痊癒。若是楊梅喉疳,用新筆沾取粉末點在患處也會痊癒。若是感染楊梅粉毒,可用麻油四兩、黃蠟一兩融化成膏狀,等膏狀物稍微冷卻後,加入紅粉一錢攪拌均勻,然後塗在棉紙上貼敷患處,每天更換一次,很快就會見效。
2. 潰瘍外治附余
腫瘍初潰。或已開針。恐針口易合。隨用綿紙捻蘸玄珠膏插之。或用黃蠟化開入香油少許作捻。如疔須裹線一條為心。將蠟捻插入針口內。留線頭在外。以膏蓋之。次日換插如前。
瘡口腐肉不出者。用綿紙做捻。取捻毛頭於腐上絞之。絞住瘀肉。徐徐拔出。如未淨。再取之。次塗玄珠膏。如腐已淨。塗絳珠膏四圍腫處。貼紺珠膏。瘀膿壅腫不出者。搗大蒜調松香末敷之。
瘡已潰爛。中有黑疔。突兀如筋頭。堅痛不可忍者。用紫絳真香。銼豆大炒焦黑為末。摻疔上。其四圍潰處用蘭雪散摻之。黑膏蓋之。三二次則疔盡去次換生肌藥。
頑腐不去。壯實者用生南星末加冰片摻之。膏蓋過宿。去腐如井。隨換生肌等藥。虛弱者用人參末摻之。過宿洗之。三二次腐肉自脫。且易收斂。
瘡口胬出如蛇頭者有四。著風、著水、著怒、著手擠。皆能致之。風邪乘襲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天麻。風寒凝滯者。十宣散加羌活、天麻。肝火血燥生風者。加味逍遙散加羌活、天麻。如小兒。其母肝火生風者。加味小柴胡湯。次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天麻。更外兼熨法。
或用烏梅煅存性。加輕粉少許摻之。即收。有番花如石榴者。用銀針於朱上刺去黑血。三五次。即收平復。
頑瘡、疔瘡、臁瘡、杖瘡。久不生肌者。瘡有膜也。用玉簪花根於石臼內杵爛敷之。紮緊。三日一換。五七次愈。
瘡不收口。因於虛者。須大補之。外用人參、珍珠等分為末摻之。即痂。凡生肌藥。必用人參湯浸過。曬乾。再用人乳浸過。其功神捷。
瘡雖收口而皮嫩外惡風寒者。用小米煮飯。乘熱盛碗內。以絹帛罩之。覆於患處。蒸之三五次。愈。瘡潰時誤入毒水。或誤入刺至骨腫痛者。用皂角子七個。大幹蝦蟆一個。胡椒十五粒。入鍋內瓦蓋。文火煅煙盡。取出為末。先用溫水洗淨。拭乾摻之。膏蓋良久。毒水盡出。
有刺者自見。一用黃丹、蛤粉等分炒變色摻之。誤入一切毒水。及皂角水。驢馬尿糞以致疼痛者。用糯米粉、砂糖各三兩。生甘草一分。為膏貼之。毒水自出。
馬汗入瘡腫痛者。用馬鞭子取手執處燒灰存性為末。和諸膏塗之。或豬脂和塗。或用冬瓜皮陰乾為末敷。
瘡久臭爛生蛆者。海參為末摻之。或皂礬為末摻之。則蛆化為水。
背瘡繃縛法,已潰流膿時。不問冬夏。宜絹帛四五層罨膏上。外再用綿布見方八寸。四角以蛇皮細帶貯之。蓋絹上。將帶紮在前胸。繃實瘡上。庶暖氣不泄。易於腐潰。洗時預備二繃更換。
內肉不合法,腐盡結膿痂時。內肉不黏連者。用軟綿帛七八層放患上。以絹紮緊。將患睡實。數次自黏一片如生成者。如患口未完。搽玉紅膏自平。
白話文:
腫瘤剛開始潰爛,或是已經用針刺開,擔心針孔容易癒合,就用棉紙搓成細條,沾上玄珠膏插入針孔。或是用黃蠟融化,加入少許香油做成細條,如果長的是疔瘡,要用線包住細條的中心,將蠟條插入針孔內,線頭留在外面,再用藥膏蓋住。隔天換藥,做法相同。
瘡口腐肉排不出來,就用棉紙做成細條,把棉絮頭放在腐肉上絞動,絞住瘀肉,慢慢拔出。如果還沒清乾淨,再重複一次。接著塗上玄珠膏。如果腐肉清乾淨了,就在周圍腫脹的地方塗絳珠膏,貼上紺珠膏。瘀膿腫脹排不出來,就把大蒜搗碎,調和松香粉敷上。
瘡已經潰爛,中間有黑色的疔瘡,突起像筋頭一樣,堅硬疼痛難忍,就用紫絳真香,磨成豆子大小,炒到焦黑成粉末,撒在疔瘡上,周圍潰爛的地方用蘭雪散撒上,再用黑膏蓋住。兩三次後,疔瘡就會完全脫落,然後再換用生肌藥。
頑固的腐肉無法去除,身體強壯的人就用生南星粉末加入冰片一起撒上,再用藥膏蓋住過夜,腐肉會像井底一樣清空,然後換上生肌等藥。身體虛弱的人就用人參粉末撒上,過夜後洗淨,兩三次後腐肉會自然脫落,而且容易收斂。
瘡口突出像蛇頭一樣,有四種原因:風吹、碰到水、生氣、用手擠壓,都可能導致。風邪入侵的,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防風、天麻。風寒凝滯的,用十宣散加上羌活、天麻。肝火血燥生風的,用加味逍遙散加上羌活、天麻。如果是小孩,他母親肝火生風的,用加味小柴胡湯,然後用加味逍遙散加上漏蘆、天麻,再配合外敷熨燙的方法。
或者用烏梅燒成灰,加入少許輕粉撒上,就能收斂。有像石榴一樣的番花,用銀針在紅色的地方刺破,放出黑血,三五次就會收平。
頑固的瘡、疔瘡、臁瘡、杖瘡,很久都不長新肉,是因為瘡口有薄膜。用玉簪花根在石臼裡搗爛敷上,綁緊。三天換一次,五到七次就會好。
瘡口不收口,是因為身體虛弱,就必須大補身體。外用人參、珍珠等分磨成粉末撒上,就會結痂。凡是生肌藥,一定要用人參湯浸泡過,曬乾,再用人乳浸泡過,效果才會快速。
瘡雖然收口,但是皮膚嬌嫩怕風寒,就用小米煮飯,趁熱盛在碗裡,用絲綢蓋住碗口,倒扣在患處蒸三五次,就會好。瘡潰爛時不小心碰到毒水,或者被刺到骨頭腫痛,用皂角子七個、大蛤蟆一個、胡椒十五粒,放入鍋內用瓦片蓋住,用小火燒到冒煙,取出磨成粉末。先用溫水洗淨,擦乾後撒上,用藥膏蓋住一會兒,毒水就會排出。
如果有刺自己就會出現。一種方法是用黃丹、蛤粉等分炒到變色,撒上。不小心碰到任何毒水,或碰到皂角水、驢馬尿糞導致疼痛,就用糯米粉、砂糖各三兩,生甘草一分,做成藥膏貼上,毒水會自然排出。
馬汗進入瘡口腫痛,就用馬鞭草,取手握的地方燒成灰,磨成粉末,和各種藥膏一起塗抹。或者用豬油調和塗抹,或者用冬瓜皮陰乾磨成粉末敷上。
瘡很久都臭爛長蛆,用海參磨成粉末撒上,或者用皂礬磨成粉末撒上,蛆就會化成水。
背瘡的包紮方法:已經潰爛流膿時,不論冬天夏天,都要用四五層絲綢蓋在藥膏上,外面再用八寸見方的棉布,四角用蛇皮細帶綁住,蓋在絲綢上,把帶子紮在前胸,包緊瘡口,讓熱氣不散發,更容易腐爛。清洗時準備兩個繃帶更換。
內部的肉不癒合,腐肉清乾淨結成膿痂時,內部的肉不相連,就用七八層軟棉布放在患處,用絲綢紮緊,讓患處壓實,幾次後就會黏連在一起像新長出來一樣。如果患處沒有完全癒合,塗上玉紅膏就會自然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