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癰疽之源

人身之氣血。與天地同流。人身之經絡。與晝夜同度。苟或六淫之感。七情之傷。飲食不時。房勞不節。致使陰陽乖錯。榮衛蘊結而成癰者。總不出於三因。故以三因首例

白話文:

人的氣血,與天地之間的氣血是統一的。人體的經絡,和晝夜運行息息相關。如果受到六種外邪的侵犯,七種情緒的傷害,飲食不規律,房事不節制,就會導致陰陽失調,榮衛蘊結,形成癰疽。這些原因總的來說不出三種,所以把三種原因放在最前面列舉。

2. 外因

運氣癰疽有四。

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瘍。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又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之政。補之氣。寒乃始。陽氣鬱。炎暑將起。中外瘡瘍。又云。少陽所至為瘡瘍。又云。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寒中。外發瘡瘍。

白話文:

一、火氣助長心肺之氣而發為瘡瘍。經書上說:「少陰所到的地方就會長瘡疹。」又說:「少陰主宰天象,火熱之氣降臨人間,肺氣從下面往上迎合,如果情況嚴重,就會形成瘡瘍。」此外還說:「少陰主宰天象之政,陽氣開始增加,寒氣就開始出現,陽氣鬱積,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中外各地都會流行瘡瘍。」還有,經書上說:「少陽所到的地方就會長瘡瘍,少陽主宰天象之政,風熱交雜,太陰之氣橫流,寒氣也適時而至,人們會因寒氣入肺而生病,並在體外發作為瘡瘍。」

初之氣。候乃太溫。其病膚腠中瘡。二之氣。火反郁。其病熱鬱於上。瘡發於中。三之氣。炎暑至。民病膿瘡。又云。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氣乃太溫。肌腠瘡瘍。此皆常化。病之淺也。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客勝。甚則瘡瘍。又云。少陰之復。

白話文:

第一個氣候是太溫了,就會得皮膚的瘡。第二個氣候,火反而鬱積,就會得發熱鬱結於上,瘡發於中間。第三個氣候,炎熱到極點,人們就會得膿瘡。太陽司天之政,第一個氣候,氣候非常溫暖,皮膚和肌肉的瘡瘍,這些都是正常的變化,病情比較輕微。少陰司天,熱淫所勝,嚴重了就會變成瘡瘍。少陰司天,客勝,嚴重了就會變成瘡瘍。少陰之復。

病疿疹癰疽痤痔。又云。火太過曰赫義。其病瘡疽血流。又云。火鬱之發。民病瘡瘍癰腫。此是邪變。病之甚也。

白話文:

疾病包括疹子、膿腫、痤瘡和痔瘡。又說:火氣過盛稱為赫義,其疾病是膿瘡,並且流血。又說:火氣鬱結而發作,人們會得瘡瘍和膿腫。這是邪氣變化,病情很嚴重。

二曰、寒邪傷心為瘡瘍。經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發為癰瘍。病本於心。又云。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行。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又云。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癰腫瘡瘍是也。

白話文:

第二種:寒邪傷心,導致瘡瘍。經書上說,太陽主宰上天,寒邪的過度侵襲會導致血液在體內發生變化,最終表現為瘡瘍。病症的根本原因在於心。又說,太陽主宰上天的政務,由三種氣構成。寒氣流動,則人們容易患上寒病,反之,熱度集中在體內,則會患上癰疽注下。還說,陽明主宰上天的政務,由四種氣構成。寒雨降下,人們容易患上癰腫瘡瘍。

三曰、燥邪傷肝為瘡瘍。經曰。木不及曰委和。上商與正商同。其病支發癰腫瘡瘍。邪傷肝也。又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瘡瘍痤癰。病本於肝是也。

白話文:

第三種情況,燥邪傷害肝臟,會形成瘡瘍。經書上說:“木不及曰委和。”上商和正商是相同的。得這種病的人,會長出癰疽、瘡瘍,這是因為邪氣傷害了肝臟。經書上還說:“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瘡瘍痤癰。”患這種病,根本原因在於肝臟。

四曰、濕邪瘡瘍。經曰。太陰司天。濕氣變物。甚則身後癰。又云。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是也。

白話文:

第四種是濕邪引起的瘡瘍。經典上說,太陰主宰天氣,濕氣能使事物發生變化。嚴重的時候,會在身上長出膿瘡。又說,太陰的旺盛,使得火氣鬱結在體內,瘡瘍就生長在體內,並擴散到體外,這就是濕邪引起的瘡瘍。

上四條天行時氣也。此由外感。故曰外因。然外來之因。則肌肉血脈筋骨受之。其見症多寒熱交作。筋骨疼痛。及濕痰流注。風濕風溫。時毒等類。治宜發之。如蒼朮復煎散、紺珠丹之類。經云。汗之則瘡已。使榮衛通行。邪氣不得干於內也。又云。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

白話文:

以上四種病症都是由天氣變化引起的,屬於外感風寒濕熱。因此,它們被稱作外因。當外因侵入人體後,肌肉、血脈、筋骨就會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有寒熱交替、筋骨疼痛,以及濕痰流注、風濕風溫、時毒等。治療時應採用發散驅邪的方法,例如服用蒼朮復煎散、紺珠丹等藥物。經典著作中說到,發汗可以讓瘡癤癒合,讓榮衛之氣運行通暢,邪氣無法侵入體內。又說,陽氣虛弱,導致開合不利,寒氣趁虛而入。

乃生大僂。又云。此寒氣之種。八風之變。四時之病。以其勝者治之。此亦外因也。

3. 內因

經云。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為由七情內鬱而成。或兼竭力房勞。陰虛所致。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內。此由內傷。故曰內因。然內傷之因。則五臟受之。其見症瘡多堅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調。飲食少進。外軟內堅。平陷無膿。

白話文:

中醫經典記載:氣滯留在經絡之中,與血一起發生鬱積而不能運行,就會發生癰疽。之所以沒有說熱邪的作用才會形成癰疽,是因為它是由七情內鬱引起的,或者兼有過度勞累、房勞過度,導致陰虛而引起的。又說:形體快樂,但心情鬱苦,疾病就會產生於內部,這就是由內傷引起的,所以稱之為內因。然而,內傷的原因,則是由五臟所承受的。其症狀表現為瘡癤多堅硬,根蒂深固,大、小便失調,飲食減少,外邊柔軟,內部堅硬,平坦凹陷沒有膿液。

表實裡虛。毒多難出。治宜托裡以培其本。禁用驅熱、拔毒、汗下之劑。書云。才得腫痛。參之脈症。但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經云。肺乘肝則為癰。又云。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此臟腑之變。亦屬內因也。臟腑之變。乃八風之變。

白話文:

表症實熱,裡症虛寒。如果毒邪較重,不易排出。治療時應該扶助身體的正氣來增強抵抗力,切忌使用發散熱邪、拔毒外出、促使汗出的藥物。古書上說:開始產生腫痛的時候,參考脈象和症狀,只要發現患者虛弱,就要給予滋補強壯的藥物。患者氣血充足,就能夠保證最終的康復。中醫經典說:肺氣侵犯肝臟就會形成癰腫。又說:腎臟寒邪傳到肝臟,就會出現癰腫少氣。脾臟寒邪傳到肝臟,就會出現癰腫筋攣。這些臟腑的變化,也屬於內因。臟腑的變化,是由於八風(也就是六淫)的變化引起的。

皆寒癰例也。其形堅硬如石。或皮不變色。或捻之不痛。治宜溫補以回其陽。如參、附、耆、術之類是也。

4. 不內外因

經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榮氣、胃氣也。蓋飲食入胃。先輸於脾而朝於肺腑百脈。次及於皮毛。先行陽道。下歸臟腑。而氣口成寸矣。夫膏粱之變者。則榮氣太過。不能走空竅而行皮毛。反行陰道。逆於腠理而生癰腫。此肌肉實滯而然也。

白話文:

經典文獻中曾說,過量飲食會導致大疔的產生。又說,氣血不通暢,逆行於皮下肌肉,就會形成癰腫。榮氣指的就是胃氣。食物進入胃中,會先輸送到脾臟,然後再輸送到肺腑和百脈。最後到達皮毛,先走陽道,再回到臟腑,氣口就會形成寸脈。飲食不節,榮氣太盛,不能運行於空竅和皮毛,反而逆行於陰道,違逆腠理而生癰腫。這是因為肌肉實滯引起的。

飲食之虧者。則榮氣不及。不能走空竅而充皮毛。短而不盈。凝於腠理。而生癰腫。此肌肉虛澀而然也。或兼房勞不節者。則腎水虧損。腎水虧損則反從濕化而上行。其瘡多生於胸背。書言。大疔者癰之最重者也。

白話文:

飲食不足的人,氣血就會不足,不能運行到皮毛和空竅,所以皮毛不能豐滿,氣血凝結在皮膚和肌肉的縫隙中,於是就會產生癰腫。這是由於肌肉虛弱而乾燥造成的。有的人房事過度,腎水就會虧損,腎水虧損就會上行,化為濕熱,因此瘡腫多長在胸背上。書上說,大疔瘡是癰腫中最嚴重的。

此不屬內外兩因。故曰不內外因。然不內外因。則脾腎二經受之。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治宜審症脈之虛實。辨形色之順逆。知所從來。用以補瀉。如榮氣太過者。治宜大瀉以奪氣壅。如貴金丸、排膿散之類。榮氣不及者。治宜大補以滋氣少。如異功散十全大補湯之類。

白話文:

這不屬於內因和外因。所以說不是內外因。但不是內外因,那麼脾腎兩經就會受到影響。外在沒有六經的症狀。內在沒有大便、小便的阻隔。治療宜審視病情脈象的虛實,辨別形色(皮膚的色澤)的順逆。知道病因的來源,用以補瀉。如榮氣太過的人,治療應當大瀉以除去氣的壅滯。如貴金丸、排膿散之類。榮氣不足的人,治療應當大補以滋養不足之氣。如異功散、十全大補湯之類。

真陰虧損者。治宜托裡補虛。如神效托裡散、內固黃耆湯之類。禁用五香等藥。復損其陰。

白話文:

真陰虧損者。治療應以調理內臟來補虛。如神效託裡散、內固黃耆湯之類的藥方。禁止使用五香等藥。否則會再次損傷陰氣。

其有瘰癧、痰注、氣痞、癭瘤之屬。生於肉裡膜外者。亦屬不內外因也。治以養氣血。調經脈。行痰開鬱。健胃和中之法為善。

白話文:

它有瘡癤、痰飲、氣塞、癭瘤等,這些都是長在肌肉內層和皮膜之外的,這也不是內外因造成的,治療疾病的方法以滋補氣血,調養經絡,祛痰開鬱,健胃和中的方法為好。

5. 癰疽之別

癰發於六腑。為表為陽。為熱為實。其發迅暴。如燎原之火。故熱痛高腫。侵長廣大。皮薄光軟以澤。多有椒眼。或作便閉。發渴發逆以拒之。由正氣內固。不能下陷。是以五臟終不傷也。

白話文:

癰發於六腑,是指癰疽生於內臟。其表證為陽,為熱,為實。發作迅猛,如燎原之火。故熱痛高腫,侵長廣大。皮膚薄而光澤,多有椒眼。或作便祕,發渴,發逆,以拒之。由正氣內固,不能下陷。是以五臟終不傷也。

疽之發於五臟。為里為陰。為冷為虛。其發停蓄。如陶室之火。內消骨髓。故無熱、無腫、無痛。形如㾦癗。色淡而堅。甚則如牛領之皮。見七惡逆症者死。(七惡逆症歌見後)陽中之陰者。似熱非熱。雖腫而虛。赤而不燥。痛而不膿。浮而復消。外盛而內腐。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也。

白話文:

疽病源自五臟,屬於內臟陰症,表現出的症狀是發作過程中停蓄不動,體內狀似有團火,燒灼腐蝕骨髓,因此沒有熱像、沒有腫脹感、也沒有疼痛感,形狀像肉瘤或腫結,顏色淡卻堅實;嚴重時,皮膚如牛頸皮一樣硬。病人表現出七惡逆症的,即會死亡。(七惡逆症的歌訣詳見後文)。

陽中之陰症,外表像患了熱症,但實際上不是熱症;雖然有腫脹感,但卻是虛脹;發紅,但並不乾燥;有疼痛感,但卻無膿;浮腫之後會自動消退;外表紅潤有光澤,但體內虛弱。患此症的人,多半肥胖,外表肉豐皮緊,但內裡卻是虛症。

陰中之陽者。似冷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燥。痛而有膿。外不盛而內煩悶。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也。

陽症變而為陰者。草醫涼劑之過也。陰症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然陽變為陰。為猶可返於陽也。其症多生。陰變為陽。為不久復歸於陰矣。其症多死。陽症有熱。則氣血行而生肌。陰症無熱。則氣血滯而不斂。故云。有熱無熱為生死之訣。觀此。則知癰疽有陰陽表裡虛實之分。

白話文:

熱症變成寒症,多是因為庸醫使用了過量的寒涼藥劑。寒症變成熱症,是因為名醫使用了過多的大熱藥物。陽症變成陰症,還能夠由陰症回復到陽症,這類病症大多可以生還。陰症變成陽症,就不容易再回復成陰症了,這類病症大多死亡。陽症有熱,氣血運行,生肌,能養生。陰症無熱,氣血停滯,無法收斂,所以說,有熱、無熱是生死的關鍵。透過這些,就能知道,癰、疽有陰、陽、表、裡、虛、實之分。

而無大小之別也。第恐猶有未悉者。再續陰陽、善惡、生死、順逆、等歌。內消、內托、虛實等治。使一見了然。庶無舛誤。

白話文:

不分大小、輕重都適用。只是擔心有些人可能還不太明白。所以再繼續把陰陽、善惡、生死、順逆等因素,用歌訣的形式寫出來。加上內消、內託、虛實等治療方法,讓一看就容易理解,減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