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一 (3)
卷一 (3)
1. 癰疽之源
人身之氣血。與天地同流。人身之經絡。與晝夜同度。苟或六淫之感。七情之傷。飲食不時。房勞不節。致使陰陽乖錯。榮衛蘊結而成癰者。總不出於三因。故以三因首例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運行,與天地的運行是相同的規律;人體的經絡運行,與晝夜的變化是相同的節奏。如果因為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邪侵襲,或是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飲食沒有規律,性生活不加節制,就會導致體內的陰陽失調,氣血運行受阻,瘀積而形成癰腫。總結來說,造成癰腫的原因不外乎這三方面,因此將這三種原因列為首要說明。
2. 外因
運氣癰疽有四。
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瘍。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又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之政,補之氣,寒乃始,陽氣鬱,炎暑將起,中外瘡瘍。又云:少陽所至為瘡瘍。又云: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太陰橫流,寒乃時至,民病寒中,外發瘡瘍。
初之氣,候乃太溫;其病膚腠中瘡。二之氣,火反郁;其病熱鬱於上,瘡發於中。三之氣,炎暑至,民病膿瘡。又云: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氣乃太溫,肌腠瘡瘍;此皆常化,病之淺也。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客勝,甚則瘡瘍。又云:少陰之復,病疿疹、癰疽、痤、痔。又云:火太過曰赫義;其病瘡疽、血流。又云:火鬱之發,民病瘡瘍、癰腫。此是邪變,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傷心為瘡瘍。經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發為癰瘍,病本於心。又云: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行;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又云: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癰腫瘡瘍是也。
三曰、燥邪傷肝為瘡瘍。經曰:木不及曰委和,上商與正商同;其病支發癰腫瘡瘍,邪傷肝也。又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瘡瘍、痤、癰,病本於肝是也。
四曰、濕邪瘡瘍。經曰:太陰司天,濕氣變物,甚則身後癰。又云:太陰之勝,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是也。
上四條,天行時氣也。此由外感,故曰外因。然外來之因,則肌肉、血脈、筋骨受之;其見症多寒熱交作、筋骨疼痛,及濕痰流注、風濕、風溫、時毒等類。治宜發之;如蒼朮復煎散、紺珠丹之類。經云:汗之則瘡已,使榮衛通行,邪氣不得干於內也。又云: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又云:此寒氣之種、八風之變、四時之病,以其勝者治之。此亦外因也。
白話文:
外在環境因素導致的癰疽,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種是火熱之邪侵擾心臟,導致瘡瘍。例如,中醫認為少陰經脈所到的地方容易出現瘡疹;當少陰經主導氣候時,熱氣下降,肺氣上逆,嚴重就會長瘡瘍;又說少陰主導氣候時,陽氣受到壓抑,暑熱將至,就會出現內外瘡瘍;少陽經所到的地方也容易長瘡瘍;少陽主導氣候時,風熱交雜,太陰濕氣橫行,寒氣不時出現,民眾容易因寒而生病,體表也可能出現瘡瘍。初之氣候太溫暖,皮膚會長瘡;二之氣候火氣鬱積,熱鬱於上,瘡瘍會長在身體中部;三之氣候暑熱來臨,民眾容易長膿瘡。太陽主導氣候時,初之氣候太過溫暖,皮膚容易長瘡瘍,這些都是正常變化,屬於比較輕微的病症。少陰主導氣候,熱邪過盛,嚴重就會長瘡瘍;少陰主導氣候,有外邪侵入,嚴重也會長瘡瘍;少陰之氣復發時,會出現痱子、疹子、癰、疽、痤瘡、痔瘡等。火氣過旺稱為「赫義」,會導致瘡疽流血;火氣鬱結爆發,民眾容易長瘡瘍、癰腫,這些都屬於邪氣變化,是比較嚴重的病症。
第二種是寒邪侵擾心臟,導致瘡瘍。例如,太陽經主導氣候,寒邪過盛,血液運行會發生變化,導致體內長出癰瘍,這類病症的根源在於心臟;太陽主導氣候時,三之氣候寒氣流行,民眾容易生病,體內反而發熱,癰疽會往下發展;陽明主導氣候時,四之氣候寒雨下降,民眾容易長癰腫瘡瘍。
第三種是燥邪侵擾肝臟,導致瘡瘍。例如,木氣不足稱為「委和」,會出現癰腫瘡瘍,這是邪氣侵犯肝臟所致;陽明主導氣候時,燥邪過盛,民眾容易長瘡瘍、痤瘡、癰,這類病症的根源在於肝臟。
第四種是濕邪導致瘡瘍。例如,太陰主導氣候時,濕氣會使萬物發生變化,嚴重會導致背部長癰;太陰之氣過盛,火氣內鬱,瘡瘍會長在體內,然後散發到體外。
以上四種情況都是因為天氣變化引起的疾病,屬於外感所致,所以稱為外因。外來的病因會影響肌肉、血脈、筋骨,常見的症狀是寒熱交替、筋骨疼痛、濕痰流注、風濕、風溫、時疫等。治療方法應該以發散為主,可以使用蒼朮復煎散、紺珠丹等藥方。中醫認為,發汗可以使瘡瘍痊癒,促進榮衛之氣運行,使邪氣無法深入體內。又說陽氣開合失常,寒氣就會侵入,導致身體出現腫脹。這些都是寒氣引起的疾病,是自然界八風變化、四季病症的體現,要根據主導的邪氣來進行治療,這也是外在因素導致的疾病。
3. 內因
經云: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為由七情內鬱而成;或兼竭力房勞,陰虛所致。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內。此由內傷,故曰內因。然內傷之因,則五臟受之。其見症瘡多堅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調,飲食少進,外軟內堅,平陷無膿。
表實裡虛,毒多難出。治宜托裡以培其本;禁用驅熱、拔毒、汗下之劑。書云:才得腫痛,參之脈症,但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經云:肺乘肝則為癰。又云: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此臟腑之變,亦屬內因也。
臟腑之變,乃八風之變。皆寒癰例也。其形堅硬如石,或皮不變色,或捻之不痛。治宜溫補以回其陽,如參、附、耆、術之類是也。
白話文:
醫書上說,氣停留在經絡裡,和血一起運行不順暢,阻塞積聚就會形成癰疽。這裡沒說熱引起的才變成癰,而是說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內在鬱結而成,或者加上過度勞累和房事過度導致陰虛。又說,如果身體快樂但精神痛苦,疾病就會從內產生。這都是因為內部損傷造成的,所以稱為內因。
而造成內傷的原因,主要是五臟(心肝脾肺腎)受到影響。這些內傷造成的瘡瘍,大多堅硬,根部深固,大小便不順暢,食慾不佳,外表摸起來軟軟的,裡面卻很堅硬,平平塌陷沒有膿,呈現外實內虛的狀態,毒素很難排出。治療方法應該以扶助正氣、培補身體根本為主,禁止使用清熱解毒、拔毒、發汗或瀉下的藥物。醫書說,如果剛出現腫痛,要配合脈象仔細判斷,只要發現體質虛弱,就要立刻給予滋補。只要氣血充足,就能確保最終痊癒。
醫書又說,肺如果侵犯肝臟就會形成癰;腎如果將寒氣轉移到肝臟,會導致癰腫且氣虛;脾如果將寒氣轉移到肝臟,會導致癰腫和筋脈攣縮。這些都是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也屬於內因。臟腑的變化,也是八風(即八種邪氣,中醫學認為外邪為風邪)引起的變化,這些都屬於寒癰的範疇。寒癰的特點是形狀堅硬如石頭,或者皮膚顏色不改變,或者按壓時不會疼痛。治療方法應該以溫補來恢復陽氣,像人參、附子、黃耆、白朮這類的藥物就很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