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一 (4)
卷一 (4)
1. 內消內托法
內消,消者、減也。於初起紅腫結聚之際。施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之劑。必分之以虛實。如脈症俱實者。汗利之。脈症俱虛者。滋補之。次分部位。佐以引經消毒之藥。使氣血各得其常。則可內消也。再如熱渴便閉。邪在裡也。則疏導之。寒熱焮痛。邪在表也。則發散之。無表裡症。邪在經也。則和解之。
白話文:
內消:消就是減弱。在腫瘤初起、紅腫結聚的時候,施以氣血、活血、解毒消腫的藥物。必須先分清楚是虛症還是實症。如果是脈象症狀都實熱的,就以汗法、瀉法治療。如果是脈象症狀都虛寒的,就以滋補法治療。其次要分清部位,佐以引經消毒的藥物治療,使氣血各得其常,這樣就可以內消腫瘤。再如,熱渴便閉,邪氣在體內,就要疏導它。寒熱焮痛,邪氣在體表,就要發散它。如果沒有表裡症,邪氣在經絡中,就要和解它。
內托,托者、起也。已成之時。不能突起。亦難潰膿。或堅腫不赤。或不痛大痛。或得膿根散。或膿少膿清。或瘡口不合者。皆氣血虛也。主以大補。佐以活血祛毒之品。或加以芳香。行其鬱滯。或加以溫熱。御其風寒。如托裡消毒散。隨時加減之。候膿出腫消腐淨。用參、耆、歸、朮、大補之。甚加附子。使氣血滋茂。則新肉易生。是為內托也。又云。治癰以寒。是為內消。治疽以熱。是為內托。內消內托。乃正治從治之義也。
白話文:
「內託」是指已經形成的腫塊,沒有辦法突然消退,潰膿也不容易。可能是腫塊堅硬但不紅腫,或是疼痛得很嚴重,或是膿根已經散去,膿液少且清澈,或是傷口無法癒合的狀況。這些都是因為氣血虛弱所引起的。
治療內託主要是以補氣血為主,輔以活血化瘀、祛毒的藥物。如果患者有鬱滯的症狀,還可以加入芳香藥物來疏通氣血。如果患者有風寒的症狀,還可以加入溫熱藥物來驅散風邪。常用的方劑有託裡消毒散,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加減藥物。
等到膿液排出、腫塊消退、腐肉清除乾淨後,就可以使用參、耆、歸、朮等藥物來大補氣血。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還可以加入附子來增強氣血的滋養作用,這樣新肉就可以更容易長出來。
「內託」和「內消」是中醫治療癰疽的兩種主要方法。「內消」是指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癰疽,使其消散。「內託」是指用溫熱藥物來治療癰疽,使其潰爛排膿。內消和內託都是根據癰疽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的。
2. 虛實症治法
腫潰諸症。須辨虛實。隨行補瀉。若或稍差。關係甚大。假如腫起堅硬膿稠者。瘡疽之實也。腫下軟慢膿稀者。瘡疽之虛也。瀉利腸鳴。食少嘔吐。手足並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時難。大便滑利。聲音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臟腑之虛也。大便硬。小便澀。飲食如故。
白話文:
在腫潰諸症中,辨別虛實至關重要。要根據病情的變化適當採用補益或瀉下的治療方法。如果稍有差錯,就會影響治療效果。例如,腫脹堅硬,膿液稠厚,這屬於瘡疽的實證;腫脹軟弱,膿液稀薄,這屬於瘡疽的虛證。瀉利腸鳴、食少嘔吐、手足冰涼、脈搏微弱、皮膚冰冷、小便自利或小便困難、大便滑利、聲音不出、精神不振等,這些都是臟腑虛弱的症狀;大便乾燥、小便澀滯、飲食如常,這屬於瘡疽的實證。
腸滿脹悶。肢節疼痛。口苦咽乾。煩渴身熱。脈大神昏者。悉臟腑之實也。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氣血之虛也。腫高色赤。寒熱疼痛。膿稠壯熱。頭目昏重者。氣血之實也。頭痛鼻塞。目赤心驚。喉舌生瘡。煩渴飲冷。睡語咬牙者。上實也。
白話文:
-
腸胃脹滿,四肢關節疼痛。口苦,咽喉乾燥。煩渴,身體發熱。脈搏洪大,神情昏沉。這是臟腑實證的表現。
-
膿水清稀,瘡口不能癒合。腫塊不紅,肌肉寒冷,面色晦暗。自汗,氣血虛弱的表現。
-
腫塊高起色紅,寒熱交替,疼痛。膿液稠厚,壯熱。頭目昏重。這是氣血實證的表現。
-
頭痛,鼻塞。眼睛發紅,心中驚悸。喉嚨和舌頭上生瘡。煩渴,喜歡喝冷飲。睡覺時說夢話,咬牙切齒。這是上實證的表現。
精滑便利。腰腳沉重。睡臥不寧者。下虛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了了。食不知味。音嘶聲敗。四肢浮腫者。真氣虛也。焮腫痛甚。日久不潰。寒熱往來。二便淋秘。心神煩悶者。邪氣虛也。又曰。真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諸庠為虛。諸痛為實。脈微細軟者為虛。
白話文:
-
精力充沛,行動敏捷。腰腳沉重,睡臥不寧。這是下虛的徵兆。
-
肩項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眼睛看不清楚。食不知味,聲音嘶啞。四肢浮腫。這是真氣虛的徵兆。
-
腫痛厲害,日久不潰。寒熱往來,二便淋祕。心神煩悶。這是邪氣虛的徵兆。
-
又說:真氣虧虛,則為虛。邪氣盛,則為實。諸虛為虛,諸痛為實。脈搏微細柔軟的是虛。
洪大而數者為實也。脈症俱虛。虛則補之。和其氣。托裡也。脈症俱實。實則瀉之。導其氣。疏利也。脈症俱緩。緩則治本。用平和之藥。徐治之也。
白話文:
洪大而數的脈搏是實證。脈搏和症狀都虛弱,則需要補虛。調和其氣血,使之固守於內,稱為託裡。脈搏和症狀都實證,則需要瀉實。疏導其氣血,使之通暢,稱為疏利。脈搏和症狀都緩慢,則需要治本。使用平和的藥物,慢慢地治療,稱為徐治。
主治之法。如腫高焮痛者。神授衛生散解之。次用托裡消毒散。漫腫微痛者。用托裡散。如不應。加薑桂。膿出反痛。氣血虛也。宜八珍湯。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宜四君子湯。加歸、耆、肉桂。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宜四君子湯。加芍藥、木香。惡寒憎寒。陽氣虛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例如腫脹疼痛的,以神授衛生散解之。再用託裡消毒散。腫脹疼痛輕微的,用託裡散。如果沒有效果,加入生薑和肉桂。膿液流出反而疼痛的,是氣血虛弱的緣故。應當服用八珍湯。不化膿,不腐潰的,是陽氣虛弱的緣故。應當服用四君子湯,並加入當歸、人參、肉桂。不生肌,不收斂的,是脾氣虛弱的緣故。應當服用四君子湯,並加入芍藥、木香。怕冷畏寒的,是陽氣虛弱的緣故。
宜十全大補湯。加薑、附。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宜四物湯。加參、術。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宜六君子湯。加炮薑。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宜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五味、麥冬。欲嘔食少。
白話文:
-
適合服用十全大補湯。加生薑、附子。傍晚發熱,內熱。陰血虛弱。
-
適合服用四物湯。加人參、茯苓。想吐、作嘔。胃氣虛弱。
-
適合服用六君子湯。加炮製生薑。自汗、盜汗。五臟虛弱。
-
適合服用六味丸。加五味子。食量少、體力倦怠。脾氣虛弱。
-
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弱。
-
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麥冬。想吐、食量少。
脾胃虛也。宜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宜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也。宜十全大補湯。加山藥、山茱萸。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宜加減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腎虛火也。宜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
白話文:
脾胃虛弱。宜用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宜用附子理中湯。小腹痞滿。小腿浮腫。脾腎虛弱。宜用十全大補湯。加上山藥、山茱萸。泄瀉足部冰冷。脾腎虛寒。宜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附子。熱渴淋祕。腎虛陰火。宜用加減八味丸。喘嗽淋祕。肺腎虛火。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
大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腫潰。惟宜先補胃氣。或疑參、耆滿中。或泥於氣質素實。或為有痰勿服補劑。或間有用者又加發散敗毒等藥。致使聽補不償聽損。多致有誤。殊不究瘡瘍之作。緣陰陽已虧。膿血既瀉。元氣已憊。斯時也。不行溫補。將何以恃。書云。才得腫痛。參之脈症。見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此古今不易之確論也。
白話文:
一般而言,體質虛弱的人,不論腫脹或潰瘍,都應該先補養胃氣。有些人擔心服用人參、黃耆等補品會使腫脹加劇,或認為氣質本來就實的人不適合服用補品,或者擔心有痰的人服用補品會加重病情。有些人甚至在使用補品後,又額外服用發散敗毒的藥物,結果得不償失,反而造成傷害。殊不知瘡瘍的形成是因為陰陽虧虛,膿血瀉出,元氣虛弱所致。此時如果不溫補,還能依靠什麼?古書上說,一旦出現腫痛,就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如果發現虛弱的跡象,就應該及時補養。只要氣血不虧損,就可以保全最終的吉利。這是古今不變的正確論述。
3. 經絡大略
人生之有經絡。猶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經絡。猶捕盜不知界分。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岐黃問答。以經絡為主。惟經絡一明。然後知症見何經。用何經之藥以治之。瞭然無謬。如古之善射御者。自有得心應手之妙焉。假如腹之中行。系任脈一經。開兩傍系足少陰腎經。
白話文:
人體有經絡,就像地理上有界限一樣。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如果不瞭解經絡,就像捕快不瞭解界線一樣。那麼,他能避免被懲罰和犯錯嗎?《岐黃問答》以經絡為主要內容。只有經絡清楚了,才能知道症狀是哪條經絡引起的,用哪條經絡的藥來治療。就像古代善於射箭和駕車的人一樣,他們都有得心應手的方法。比如,腹中的行氣,屬於任脈一條經絡。它在兩旁開出與足少陰腎經相連的支脈。
又開兩傍系足陽明胃經。又開兩傍系足太陰脾經。此皆在腹中者。其乳之在上在傍。系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經也。又開兩傍則在兩肋。系足厥陰肝經。又肋之後。背之傍。系足少陽膽經。其脊之兩傍各兩行。系足太陽膀胱經。若脊之中行。系督脈一經。手之外廉。
白話文:
此外,在腹部兩側與胃經連結的,是脾經;這兩條經脈都在腹部。在腹部上方與乳房連結的,是肺經、心經和心包經;此外,在腹部兩側與肝經連結的是膽經;又,在肋骨後方、背部兩側與膽經連結的,是膀胱經;如果在脊椎的正中間與膀胱經連結的,則是督脈;在手臂外側與膀胱經連結的是太陽經。
系手三陽經。手之內廉。系手三陰經。足之外廉。系足三陽經。足之內廉。系足三陰經。頭乃手足六陽經所會。如耳前後。系手足少陽經。顴之上下。系手足陽明經。兩眥傍。系手足太陽經。其鼻之上行。仍系督脈一經。又凡各經支別交會與夫足三陰。皆循喉嚨挾舌本。又足厥陰隨督脈會於巔。
白話文:
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手太陽經相連接。手少陽經與手厥陰經、手太陰經相連接。足陽明經與足少陽經、足太陽經相連接。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足太陰經相連接。頭是手足六陽經匯合的地方。比如耳朵前後,連接手足少陽經。顴骨上下,連接手足陽明經。兩眼角旁邊,連接手足太陽經。鼻子上行,仍連接督脈一條經絡。又凡各經支別交會與足三陰經,都循著喉嚨連接舌根。又足厥陰經隨督脈匯合於頭頂。
雖未得備陳分寸起止。實乃十四經之大略也。內經所謂分肉者正指此耳。至於奇經八脈。亦皆有起止病患也。假如肋痛。便知其為肝經。不分內外男婦大小。皆可識症用藥。稍近後便知其為膽經。則又當隨症加減矣。由些言之。則凡十四經所在。皆可類推也。
白話文:
儘管未詳細描述具體詳細的尺寸和起始終止部位,實際上就是十四經的大致概要。內經所說的經筋就是正指此處。再說到奇經八脈,也有它們的起止和病患部位。假如有肋痛,就可知道是肝經出了問題。不分男女老幼,內外之別,都可以識別病情用藥。如果痛處略微靠後,就可以知道是膽經出了問題。那麼就應根據具體病情增減藥物。由此說來,那麼所有十四經所在的地方,都可以依此類推。
陀云。癰疽之作。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如心之發於喉舌。肺之發於皮膚。脾之發於肌肉。肝之發於筋肋。腎之發於骨髓是也。陰毒發於下。陽毒發於上。腑之發於外。臟之發於內。發於下者得之緩。發於上者得之速。感於腑者易治。感於臟者難療。故內曰壞。外曰潰。
白話文:
陀雲:
癰疽的發生,有一定的部位和歸屬。
比如,心臟引起的癰疽發於喉嚨和舌頭;
肺臟引起的癰疽發於皮膚;
脾臟引起的癰疽發於肌肉;
肝臟引起的癰疽發於筋骨和肋骨;
腎臟引起的癰疽發於骨髓。
陰邪毒氣引起的癰疽發於下部,
陽邪毒氣引起的癰疽發於上部。
腑臟引起的癰疽,腑臟引起的發於體內。
發於下部的癰疽,病情較緩和,
發於上部的癰疽,病情較急。
腑臟引起的癰疽,容易治療,
臟臟引起的癰疽,難以治療。
所以,內部發作的癰疽叫做「壞疽」,
外部發作的癰疽叫做「潰瘍」。
上曰從。下曰逆。近骨者多冷。久而不愈。化血生蟲。蟲則多庠少疼。或先庠後疼。近膚者多熱。久而不愈。傳氣成漏。漏則多疼少癢。或不疼不癢。發於虛處者多險。發於節而相應者不治。(應為內外通潰也)
白話文:
上邊的病症稱為「從症」,下邊的病症稱為「逆症」。患病部位接近骨頭的,多為寒症。這種病症久治不癒,就會化血生蟲。生了蟲子以後,多半會出現癢的症狀,而疼痛的症狀比較輕。有時先出現癢的症狀,然後纔出現疼痛的症狀。患病部位接近皮膚的,多為熱症。這種病症久治不癒,就會傳氣成漏。發生漏症以後,多半會出現疼痛的症狀,而癢的症狀比較輕。有時候既不疼痛,也不癢。發病部位在虛弱的地方的,多半比較危險。發病部位在關節部位,而且相應的關節部位也出現病症的,就不能治癒。(所謂相應的關節部位,是指內外相通的潰瘍)
手足十二經有氣血多少之分。歌曰。多氣多血君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白話文:
手足十二經的經氣和經血有數量多寡之分。歌訣說:
經氣和經血都多的,你務必要記住:手經是大腸,足經是胃。
經氣多經血少的,共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
經血多經氣少的,是心和胞絡。
經血少經氣多的,是膀胱、小腸、肝。
治以氣多者行其氣。血多者破其血。氣少者難於起發。補托之。血少者難於收斂。滋養之。雖然。厥陰經有相火。難治。少陽經有相火。而更難治。故足少陰當作氣血兩虛治也。用藥之道。如東垣之處方。矧有兼風、兼痰、兼濕、兼氣、兼血、兼陰、虛等症。病本不同。治當求備。較之世俗圖人形瘡樣而不分經絡者。大相徑庭矣。
白話文:
如果病情是因氣太多引起的,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疏通氣。如果病情是因血太多引起的,就應該以破血的方法來清除血。如果病情是因氣太少而難以激發出來的,就應該用補益的方法來增強氣。如果病情是因血太少而難以收斂的,就應該用滋補的方法來增加血。雖然如此,但還有些病症是難以治療的,比如厥陰經的相火,少陽經的相火。因此,足少陰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氣血兩虛治法。用藥的方法,可以參照東垣的處方。如果有兼夾風、痰、濕、氣、血、陰、虛等症狀,則病情本質不同,治療方法也要全面考慮。與那些只看圖案而不分經絡的世俗方法相比,這種方法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