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一 (4)
卷一 (4)
1. 不內外因
經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榮氣,胃氣也。蓋飲食入胃,先輸於脾而朝於肺腑百脈,次及於皮毛,先行陽道,下歸臟腑,而氣口成寸矣。夫膏粱之變者,則榮氣太過,不能走空竅而行皮毛,反行陰道,逆於腠理而生癰腫,此肌肉實滯而然也。
飲食之虧者,則榮氣不及,不能走空竅而充皮毛,短而不盈,凝於腠理,而生癰腫,此肌肉虛澀而然也。或兼房勞不節者,則腎水虧損;腎水虧損,則反從濕化而上行,其瘡多生於胸背。書言:大疔者,癰之最重者也。
此不屬內外兩因,故曰不內外因。然不內外因,則脾腎二經受之。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治宜審症脈之虛實,辨形色之順逆,知所從來,用以補瀉。如榮氣太過者,治宜大瀉以奪氣壅,如貴金丸、排膿散之類。榮氣不及者,治宜大補以滋氣少,如異功散、十全大補湯之類。
真陰虧損者,治宜托裡補虛,如神效托裡散、內固黃耆湯之類。禁用五香等藥,復損其陰。
其有瘰癧、痰注、氣痞、癭瘤之屬,生於肉裡膜外者,亦屬不內外因也。治以養氣血,調經脈,行痰開鬱,健胃和中之法為善。
白話文:
《內經》說,經常吃肥甘厚膩的食物,會導致腳上長出大疔瘡。又說,身體的營養之氣(榮氣)如果不能順利運行,反而逆向衝到肌肉紋理之間,就會產生癰腫。這裡說的榮氣,就是胃氣。食物進入胃後,先由脾臟運化,再輸送到肺部和各個脈絡,接著到達皮膚毛髮。它會先走陽經,往下歸於五臟六腑,這時氣口脈就能測到脈象了。
如果因為吃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營養之氣太過旺盛,無法順利通過空竅到達皮膚毛髮,反而逆向走了陰經,停留在肌肉紋理之間,就會產生癰腫。這是因為肌肉組織過於充實而滯礙所造成的。
如果因為飲食不足,導致營養之氣不足,無法順利通過空竅充養皮膚毛髮,就會產生不足的現象,停留在肌肉紋理之間,也會產生癰腫。這是因為肌肉組織虛弱乾澀所造成的。
有些人如果加上房事不節制,就會導致腎水虧損。腎水虧損後,反而會化為濕氣向上走,這種情況下,瘡 чаще会生長在胸部和背部。書上說,大疔瘡是癰腫中最嚴重的一種。
這種情況不屬於內因或外因所造成的疾病,所以說它不是內外因引起的。但如果說不是內外因所致,那問題就出在脾和腎這兩條經脈上。這種情況不會有外感六經的表證,內部也沒有大小便不順暢的問題。治療上,應該仔細觀察病人的症狀和脈象,判斷虛實,分辨氣色和形態的順逆,了解病因,然後選擇補益或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榮氣太過旺盛,治療上應該大力瀉下,疏導壅塞的氣,可以使用如貴金丸、排膿散之類的藥方。如果榮氣不足,治療上應該大力補益,滋養不足的氣,可以使用如異功散、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
如果是真陰虧損,治療上應該用托裡補虛的方法,可以使用如神效托裡散、內固黃耆湯之類的藥方。要禁用五香等會損耗陰液的藥材。
至於長在肌肉裡面、筋膜外面的瘰癧、痰注、氣痞、癭瘤等疾病,也屬於非內外因所引起的疾病。治療上應該以養氣血、調經脈、化痰開鬱、健胃和中的方法為主。
2. 癰疽之別
癰發於六腑,為表為陽,為熱為實。其發迅暴,如燎原之火。故熱痛高腫,侵長廣大,皮薄光軟以澤,多有椒眼。或作便閉,發渴,發逆以拒之。由正氣內固,不能下陷。是以五臟終不傷也。
疽之發於五臟,為里為陰,為冷為虛。其發停蓄,如陶室之火,內消骨髓。故無熱、無腫、無痛。形如㾦癗,色淡而堅。甚則如牛領之皮。見七惡逆症者死。(七惡逆症歌見後)陽中之陰者:似熱非熱,雖腫而虛,赤而不燥,痛而不膿,浮而復消,外盛而內腐。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也。
陰中之陽者:似冷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燥,痛而有膿,外不盛而內煩悶。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也。
陽症變而為陰者,草醫涼劑之過也。陰症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然陽變為陰,為猶可返於陽也,其症多生。陰變為陽,為不久復歸於陰矣,其症多死。陽症有熱,則氣血行而生肌;陰症無熱,則氣血滯而不斂。故云:有熱無熱為生死之訣。觀此,則知癰疽有陰陽表裡虛實之分,而無大小之別也。第恐猶有未悉者,再續陰陽、善惡、生死、順逆等歌;內消、內托、虛實等治。使一見了然,庶無舛誤。
白話文:
癰這種病,是從六腑產生的,屬於體表、陽性、熱性、實證的疾病。它發病非常迅速猛烈,像野火燎原一樣,所以會出現發熱、劇痛、高腫的現象,而且會迅速擴散蔓延,皮膚表面薄而光滑,看起來有光澤,常常會出現像椒眼一樣的小點。病人可能會便秘、口渴、嘔吐,這些都是身體在抵抗疾病的表現。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很強,所以病邪無法深入到內部,因此五臟不會受到損傷。
而疽這種病,則是從五臟產生的,屬於體內、陰性、寒性、虛證的疾病。它發病緩慢,像在窯洞裡悶燒的火,會慢慢侵蝕骨髓。所以通常不會有發熱、紅腫、疼痛的感覺,外觀看起來像腫塊一樣,顏色暗淡且質地堅硬,嚴重時像牛脖子上的皮膚一樣。如果出現七種惡性症狀,病人就會死亡(七惡逆症歌後面會提到)。
屬於陽中帶陰的病症,表面看起來像熱症但並非真的熱,雖然有腫脹但卻是虛性的,皮膚顏色是紅的但並不乾燥,有疼痛感但不容易化膿,腫脹消退又會再次出現,外表看起來嚴重但內部已經腐爛。這種病人通常比較肥胖,肌肉緊實但內部虛弱。
屬於陰中帶陽的病症,表面看起來像寒症但並非真的寒,沒有腫脹但內部是實證,皮膚顏色略紅且乾燥,疼痛感明顯且容易化膿,外表看起來不嚴重但內部卻感到煩悶。這種病人通常比較瘦弱,肌肉鬆弛但內部是實證。
如果陽性病症轉變成陰性病症,通常是因為庸醫使用了寒涼藥物過度造成的。如果陰性病症轉變成陽性病症,通常是因為使用了過於猛烈的熱性藥物造成的。但是,陽性轉變為陰性,還有可能可以再轉回陽性,這種情況通常病症會比較多。而陰性轉變為陽性,很快就會再次轉回陰性,這種情況通常病人會死亡。陽性病症有發熱的現象,說明氣血運行良好,有利於肌肉的生長;而陰性病症沒有發熱的現象,說明氣血停滯,無法生長肌肉。所以說,有沒有發熱是判斷生死的重要關鍵。由此可見,癰和疽的區別在於陰陽、表裡、虛實的不同,而不是大小的不同。
但恐怕還是有人不夠了解,所以接下來會繼續說明關於陰陽、善惡、生死、順逆等方面的歌訣,以及內消、內托、虛實等治療方法,讓大家一看就明白,避免產生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