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一 (12)
卷一 (12)
1. 針法
針委中穴法,治癰疽發背紅腫疼痛。及腳膝風濕疼痛。即柱杖跛足者。針之有功。又中風痰厥。牙關緊急不知人事者。針之立效。其法。令患者雙手倚壁上。雙腳挺直。用三角鈹針。將紙紮只露半米粒許尖頭。針時以中指抵住針頭。看委中穴有細青紫脈。皆是濕毒惡血。看準於紫脈上刺之。凡青脈俱刺。任出黑血無妨。看血出淡黃色。方以紙輕手按片時。以小膏藥貼之。三四日不可洗浴。放血後。令人將圓棍於手足腰背腿上。如轅刮面。即棄杖而行。百發百中。針家不宜出血。惟腫偏宜出血也。
針少商穴法,治喉風、喉痹、顒額、(顒、音容。大頭也。)懸癰、乳蛾等症。危急者刺之立驗。穴在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一韭葉許白肉際間。用三稜針刺出紫血。立瘥。此穴能泄諸臟之熱。但不宜灸。
內托黃耆丸,治誤傷經絡。白膿赤汁。逗流不止者。
黃耆(生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沉香,乳香(各一兩)
為末。用綠豆粉四兩。生薑自然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下。
白話文:
針法
針刺委中穴的方法:治療癰疽、發背等紅腫疼痛的疾病,以及腳和膝蓋風濕疼痛,甚至拄著拐杖走路不方便的人,針刺這個穴位會有效果。另外,對於中風痰厥、牙關緊閉、不省人事的情況,針刺這個穴位也能立即見效。
方法是:讓患者雙手扶著牆壁,雙腿伸直。用三角鈹針(一種三稜的針),將紙紮在針上,只露出半個米粒大小的針尖。針刺時用中指抵住針頭,觀察委中穴是否有細小的青紫色血管。這些青紫色血管都是濕毒惡血,對準這些紫脈刺下去。凡是看到的青脈都可以刺,讓黑血流出來也沒關係。等到流出的血變成淡黃色時,就可以用紙輕輕按住片刻,再貼上小膏藥。三四天內不要洗澡。放血後,讓人在手、腳、腰、背、腿上用圓棍像刮面一樣刮,就可以丟掉拐杖走路了,效果非常好。一般的針灸不宜出血,但腫脹的情況就適合出血。
針刺少商穴的方法:治療喉風、喉痹、顒額(頭部腫大)、懸癰、乳蛾等疾病。情況危急時針刺這個穴位,能立即見效。這個穴位在大拇指指尖內側,距離指甲角一個韭菜葉寬的白肉邊緣。用三稜針刺出紫色的血,病就會立刻痊癒。這個穴位能洩除各臟器的熱,但不適合用艾灸。
內托黃耆丸:治療因外傷導致經絡損傷,流出白色膿液或紅色液體,且不斷流出的情況。
藥方: 黃耆(生的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沉香、乳香(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綠豆粉四兩,加入生薑自然汁煮成糊狀,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2. 砭法
扁鵲云。病在血脈。治宜砭石。此舉素問血實者決之也。非止丹毒及紅絲疔走散。但見紅腫色赤遊走不定者。或時毒瘀血壅盛等症。並宜砭之。忌其太深。內經所謂刺皮無傷肉也。法用細瓷器擊碎。取有鋒芒者一塊。用箸一根。劈開頭。夾之縛之。用二指輕捺箸梢。以瓷鋒對患處懸寸許。
再用重箸一根。頻擊箸頭。令毒血遇刺皆出。如丹毒敷貼。見小兒赤遊丹毒門參考。至次日腫未全消。再量行砭之。以腫消紅散為率。
白話文:
扁鵲說:「疾病出在血脈中,治療應該使用砭石。」這呼應了《素問》所說的「血實者決之」的觀點。砭石的應用不只針對丹毒和紅絲疔這類會蔓延的疾病,只要看到紅腫、顏色赤紅、游移不定的病症,或是因為時疫、瘀血壅塞等情況造成的,都適合用砭石治療。但要注意砭刺的深度不宜太深,要符合《內經》所說的「刺皮無傷肉」的原則。
方法是將細瓷器敲碎,取一塊有尖銳鋒芒的瓷片,用一根筷子劈開頭,將瓷片夾在筷子裂縫中並綁緊。用兩根手指輕輕按住筷子的末端,使瓷片尖端懸在距離患處約一寸的地方。
然後,再用另一根較重的筷子,頻繁地敲擊夾著瓷片的筷子頭,使毒血能夠被刺出來。如果是治療丹毒,可以參考「小兒赤遊丹毒」的做法,將藥物敷貼在患處。到了隔天,如果腫脹沒有完全消退,可以再視情況進行砭刺,直到腫脹消退、紅色散去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