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一 (11)
卷一 (11)
1. 論膿
肥人膿多如少。是肉未腐。瘦人膿少如多。是肉敗壞也。膿出多。身大熱不休者。難治。蓋毒之得膿。如傷寒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熱者。為壞傷寒矣。膿成體弱者。必先補之。如出膿一碗。須服參三錢。元氣虛弱。更須大補。若損大補小。尚生變症。況無補乎。故云。若無補養之功。
其禍多在結痂之後。先出稠白膿。次流桃花膿。再次流淡紅水。方為膿盡生肌之兆。膿腐作臭者惟補氣血。腐盡則臭自止。忌用止臭藥。
白話文:
肥胖的人,如果膿很多,表示傷口裡的肉還沒完全腐爛,所以膿才多;瘦弱的人,如果膿很少,反而表示傷口裡的肉已經腐敗的很嚴重了。膿出的很多,而且身體持續高燒不退,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因為毒素轉變成膿,就像傷寒病發汗一樣,如果發汗後反而更加高燒,就表示傷寒已經轉壞了。如果身體虛弱的人已經化膿,必須先補養身體。例如膿流出一碗,就必須服用三錢人參來補充元氣,如果元氣更加虛弱,就更要大量補養。如果補養的量不夠,可能還會產生其他病症,更何況完全不補養呢。所以說,如果沒有補養身體,禍患常常會在傷口結痂之後發生。膿液剛開始是濃稠的白色,接著會變成像桃花一樣的紅色,最後變成淡紅色的水,這才表示膿液排乾淨,傷口開始長出新肉。如果膿液腐敗發臭,就應該補養氣血,等到腐敗的組織都排乾淨,臭味自然就會停止,不要使用止臭的藥物。
2. 論血
瘡口出血。或漸大而不斂者。氣不守血也。故云潰而出血不作膿者死。
白話文:
傷口出血,或是逐漸擴大而無法癒合的,這是因為氣無法固攝血液。所以說傷口潰爛出血卻沒有膿液產生的,就會死亡。
3. 論瘡口
肉赤而不斂。及膿多而帶赤者。為血虛有熱。宜八珍湯加丹皮。肉黯而不斂者。為陽氣虛寒。宜十全大補湯加白蘞。瘡口皮白。綻而不收者。及久不合口。肉多膿少者。再、瘡無血色。四圍血暈不散者。皆由風寒外襲。或涼藥太過。致使氣血不潮。俱用參、耆補之。桂、附溫之。
艾湯滌之。神燈照之。桑柴烘之。瘡口開大膿清不生肌者。裡虛也。峻補之。恐生變症。再瘡口開大由七情房勞穢氣所致者。用白鹽、皂角燒存性為末。發熱。茶清調敷。不發熱。薑、醋調敷四圍。立效。由砒、硇蝕藥所致者。用皮硝、靛花水敷。瘡口緊硬。貼膏無膿者。風毒也。
蠍蚣散摻之。(見去腐門)瘡口發癢。用細茶、食鹽湯洗之。或以細鹽摩口四圍自止。肉雖長。其色紫者遺毒也。地榆湯、活血散敷之。瘡口已合。誤犯房勞。或暴怒復崩潰者。仍助氣血。瘡口易收。乃熱毒所致。必防流注之患。
白話文:
傷口呈現紅色且無法癒合,以及膿液多且帶紅色的情況,是屬於血虛有熱的現象,應該使用八珍湯加上丹皮來治療。傷口呈現暗淡顏色且無法癒合的情況,是屬於陽氣虛寒的現象,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白蘞來治療。傷口周圍皮膚呈現白色、裂開且無法收口,以及長期無法癒合、肉多膿少的情況,還有傷口沒有血色、周圍血暈不散的情況,這些都是由於風寒外邪侵襲,或是使用了過多的寒涼藥物,導致氣血不暢,都應該使用人參、黃耆來補氣,使用桂枝、附子來溫陽,用艾草湯來清洗,用神燈來照射,用桑木柴來烘烤。
傷口開口大、膿液清稀且無法長出新肉的情況,是屬於體內虛弱的表現,應該大補元氣,但要注意可能產生其他病變。傷口開口大,是因為情緒波動、性生活過度、受到污穢之氣所導致的情況,可以使用白鹽、皂角燒成灰,磨成粉,如果伴隨發熱,就用茶水調和敷在傷口上,如果不發熱,就用薑、醋調和敷在傷口周圍,效果會很快。如果是因為砒霜、硇砂等腐蝕性藥物所導致的傷口,就用皮硝、靛花水來敷。傷口緊硬,貼藥膏也沒有膿液的情況,是屬於風毒,可以使用蠍蚣散來塗抹(詳見去腐門)。傷口發癢,可以用細茶、食鹽水來清洗,或是用細鹽摩擦傷口周圍,就能止癢。
肉雖然長出來了,但是顏色呈現紫色,表示還有餘毒,可以使用地榆湯、活血散來敷。傷口已經癒合,卻因為不當的性生活,或是突然暴怒導致傷口再次破裂的情況,還是要幫助氣血恢復,傷口就容易癒合。傷口容易收口,但是因為是熱毒所導致的,一定要注意可能會併發其他流注之症。
4. 生肌
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斂遲速。由氣血之盛衰。惟補脾胃。此內治也。腐不盡。不可以言生肌。驟用生肌。反增潰爛。務令毒盡。則肌自生。加以生肌藥。此外治也。肌生如榴子紅豔。或有白膜為善。若肌白而平。且無紋理。或膿清穢氣。為毒連五臟。氣血枯竭也。危。
白話文:
肌肉的生長是由脾胃所主導的。肌肉組織的收縮與癒合速度,取決於氣血是否旺盛。因此,要促進肌肉生長,最根本的方法是調理脾胃,這是從內部治療的方法。如果壞死的組織沒有清除乾淨,就不能談論肌肉的再生。如果急著使用生肌藥,反而會加劇潰爛。務必要讓毒素完全排除,肌肉自然就會生長出來,再配合外用的生肌藥,這是從外部治療的方法。肌肉新生的樣子,應該像石榴子一樣呈現紅潤光澤,或者覆蓋一層薄薄的白色膜狀物,這都是良好的現象。如果新生的肌肉顏色蒼白平滑,沒有紋理,或者流出清稀且帶有惡臭的膿液,就表示毒素已經侵入到五臟,氣血也已經衰竭,情況非常危險。
5. 驗膜
潰瘍驗膜。用軟薄綿紙封瘡口。令患者用意呼吸之。紙不動者。未透膜也。忌用嚏法。恐鼓破膜不救。
白話文:
檢查潰瘍是否傷及內膜的方法。用柔軟輕薄的棉紙覆蓋在潰瘍傷口上,讓患者嘗試用意識控制呼吸。如果棉紙沒有移動,就表示潰瘍還沒有穿透內膜。檢查時禁止使用噴嚏的方法,因為可能會震破內膜,導致無法救治。
6. 症變
陽症變而為陰者。草醫涼藥之過也。於十一日之前。未有膿時。投溫中健脾之藥。如不應。為純陰。不治。至十五日之後已出膿時。投托里溫中湯及十二味異功散。輕者十全大補湯倍加參、耆、桂、附以救之。須得瘡熱作痛。膿出食進。身溫脈起為吉。所為原本於陽者。故生。
陰症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雖得微腫、微紅、微痛、微膿。終不似真陽紅活。亦不得稠厚黃膿。其瘡不久復歸陰矣。所為原本於陰者。故死。
白話文:
症變
陽性的病症轉變成陰性的病症,通常是因為庸醫誤用寒涼藥物所導致。如果在發病十一日之前,尚未出現化膿時,使用溫補脾胃的藥物治療卻沒有效果,就代表病症已經轉為純陰,屬於無法治癒的狀況。如果是在發病十五日之後,已經開始化膿時,可以使用托里溫中湯或是十二味異功散來治療,病情較輕者,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倍人參、黃耆、肉桂、附子來挽救。必須觀察到瘡瘍發熱疼痛,膿液排出後食慾恢復,身體回溫且脈象有力,這樣才是好的徵兆。本來屬於陽性的病症,這樣才能夠好轉。
陰性的病症轉變成陽性的病症,通常是因為急於使用大量熱性藥物所導致。即使出現輕微的腫脹、微紅、微痛、微膿等症狀,最終仍然不像真正陽症那樣紅潤有活力,也不會有濃稠的黃色膿液。這種瘡瘍很快就會再度轉回陰性狀態,本來屬於陰性的病症,因此通常會導致死亡。
7. 主治方
8. 腫瘍主治方
神授衛生湯,治癰疽發背。腦疽對口。丹瘤瘰癧。惡毒疔瘡。濕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瘡症。但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能宣熱散風。行瘀活血。解毒消腫。疏通臟腑。且藥性平和。功效甚速。誠外科首用方也。
羌活(八分),防風,白芷,穿山甲(土炒研),沉香,紅花,連翹,石決明(煅各六分),金銀花,皂角刺,歸尾,甘草節,花粉(各一錢),乳香(五分),大黃(二錢酒拌炒脈虛便利者不用)
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藥。隨後飲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飲酒一杯。隨後服藥。以行藥勢。
內消活雪湯,治發背。並五臟內癰。尻臀諸腫。大小腸癰。肛門臟毒初起。但未出膿。堅硬疼痛不可忍者並服。
青皮,陳皮,乳香,沒藥,連翹,黃耆,當歸,甘草節,白芷,射干,天花粉,穿山甲,貝母,白芍,金銀花,皂角刺(各八分),木香(四分),大黃(二錢)
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
內疏黃連湯,治癰疽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澀。煩躁飲冷。噦啘心煩。舌乾口苦。六脈沉實有力。此邪毒在臟也。急宜服此以內除之。使邪氣不得傳變經絡。
木香,黃連,山梔,當歸,黃芩,白芍,薄荷,檳榔,桔梗,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大黃(二錢)
水二茶鍾。煎八分。食前服。加蜜二匙亦可。
立應紺珠丹,治癰疽疔毒。對口發頤。風濕風溫。濕痰流注。附骨陰疽。鶴膝風症。左癰右瘓。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氣血凝滯。遍身走痛。步履艱辛。偏墜疝氣。偏正頭痛。破傷風牙關緊閉。截解風寒。無不應效。
茅朮(八兩),全蠍,石斛,明天麻,當歸,甘草(炙),川芎,羌活,荊芥,防風,麻黃,北細辛,川烏(湯泡去皮),草烏(湯泡去皮尖),何首烏(各一兩),明雄黃(六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藥一兩分作四丸。一兩作六丸。一兩作九丸三等。做下以備年歲老壯病勢緩急取用。預用硃砂六錢。研細為衣。瓷罐收貯。如惡瘡初起。二三日之間。或癰疽已成至十朝前後。但未出膿者。狀若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噁心嘔吐。
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又治傷寒四時感冒傳變疫症。但惡寒身熱表症未盡者。俱宜服之。用連須大蔥白九枝煎湯一茶鍾。將藥一丸乘熱化開。通口服盡。被蓋出汗為效。如服後汗遲。再用蔥白湯催之。後必汗如淋洗。漸漸退下。覆蓋衣物。其汗自收自斂。
患者自然爽快。其病如失。但病未成者隨即消去。已成者隨即高腫潰膿。如諸疾無表症相兼。不必發散者。只用熱酒化服。此方原載於諸風癱瘓門。予每用之發散瘡毒。其功甚捷。故移錄於此。詳觀此方。治腫瘍甚效者何也。凡瘡皆起於榮衛不調。氣血凝滯。乃生癰腫。觀此藥性專發散。
又能順氣搜風。通行經絡。所謂結者開之。況瘡毒又乃日積月累結聚所發。苟非甘溫辛熱發泄以汗疏通。安能得效。所謂發散不遠熱。正合此方之意。無謬也。服後。避風。當食稀粥。忌冷物房事。孕婦勿服。
雙解復生散,治癰疽發背。諸般腫毒。初起憎寒發熱。四肢拘急。內熱口乾。大小便秘。宜此藥發表攻裡。並效。
荊芥,防風,川芎,白芍,黃耆,麻黃,甘草(五分),薄荷,山梔,當歸,連翹,滑石,金銀花,羌活,人參,白朮(各八分),大黃,芒硝(各二錢)
水二碗。如表症甚者加姜三片。蔥頭二莖。里症甚者臨服加生蜜三匙和服。此發表攻裡。為雙解藥也。
內消散,治癰疽、發背。對口、疔瘡、乳花。百種無名腫毒一切歹瘡。此藥能令內消。化毒為黑水。從小便而出。勢大者雖未全愈。亦可轉重就輕。移深居淺。
金銀花,知母,貝母,天花粉,白芨,半夏,穿山甲,皂角刺,乳香(各一錢)
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留藥渣搗爛。加秋芙蓉葉細末一兩。白蜜五匙。同渣調敷瘡上。一宿自消。重者再用一服。忌口效。
清熱消風散,治癰疽諸毒。瘡腫已成未成之間。外不惡寒。內無便秘。紅赤高腫。有頭焮痛。宜服此藥和解之。
防風,川芎,當歸,黃芩,白芍,天花粉,金銀花,連翹,紅花,柴胡,蒼朮,陳皮,黃耆,角刺(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茶鍾。煎八分。食遠服。婦人加香附童便炒。以上七方。癰疽七日以前。瘡勢未成。形體壯實。表裡之症相合者。宜服。病退即已。如過七日以後。形勢已成。便宜用後托裡等藥。催毒在外以速其膿。禁前表下之藥。損傷元氣。致生多變矣。
內固清心散,治癰疽發背。對口疔瘡。熱甚焮痛。煩躁飲冷。有此症者。可預防毒氣內攻。當服此藥。庶不變症。
茯苓,辰砂,人參,玄明粉,白豆蔻,甘草,乳香,明雄黃(各二錢),冰片(一錢),真豆粉(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五分。蜜湯調下。不拘時候。
護心散,治瘡毒內攻。口乾煩躁。噁心嘔吐者。宜用此藥。
真豆粉(一兩),乳香(淨末三錢),硃砂(一錢),甘草(末一錢)
上共研極細。每服二錢。白滾湯調服。早晚二次。
琥珀蠟礬丸,治癰疽發背。已成未膿之際。恐毒氣不能外出。必致內攻。預服此丸。護心護膜。散血解毒。未潰能消。已潰即合。並治粉瘤、瘰癧、痰核。及遍身瘡如蛇頭楊梅結毒。痔漏鼻痔。能祛毒化膿。生肌補漏。
白礬(一兩二錢),黃蠟(一兩),雄黃(一錢二分),硃砂(一錢二分),琥珀(一錢另研),蜂蜜(一錢臨入),或再加滴乳石(二錢),土貝母(六錢),麻油(二錢)
上為末。將蠟溶化。離火。候四邊稍凝時。入藥攪勻。乘熱搓成粗條。懸火上烘軟丸之。安豆大罐收。或以硃砂為衣。每服三錢。白滾水、黃酒任下。甚者早晚各進一服。
癰疽勢甚者。將白礬末入蜂房孔內令滿。紙包泥固。煅黃色為末。和蠟為丸。熱毒甚者。用嫩槐枝三十寸。分三次入蠟內。煠枯去枝。取蠟和礬等為丸。痛不可忍者。加乳香、沒藥各一錢。膿出不幹者。加苧麻灰五錢。
諸毒。先吃蔥一口。隨用黃酒下。或蔥湯下。只瘡上出汗。消腫止痛。疔毒。用菊花一兩煎湯下。肺癰。蜜湯下。咳嗽。臥時淡薑湯下。虛者。人參五味子湯下。泄瀉。米湯下。
托裡消毒散,治癰疽已成。不得內消者。服此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潰。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時不可用內消泄氣寒涼等藥。致傷脾胃為要。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川芎,金銀花,當歸(各一錢),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各五分)
脾弱者去白芷。倍用人參。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排膿內托散,治癰疽腦項諸發等瘡。已潰流膿時宜服。
人參,白朮,當歸(各二錢),川芎,白芍,黃耆,陳皮,茯苓(各一錢),香附,肉桂(各八分),甘草(五分),白芷(項之上加三分),桔梗(胃之上加五分),牛膝(下部加五分),
姜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乳香定痛散,治癰疽發背諸毒。疔瘡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腐膿毒。不假刀砭。其惡毒自然脫下。及治打撲傷損。筋骨疼痛。並宜服之。
乳香,沒藥(各五分),黃耆,人參,甘草,歸身,川芎,白芍,陳皮,熟地黃,粟殼(去筋膜蜜炒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隨病上下服之。
神功內托散,治癰疽腦項諸發等瘡。至十四日後。當腐潰流膿時不作腐潰。更兼瘡不高腫脈細身涼者。用
當歸(二錢),人參,白朮,黃耆(各一錢五分),大附子,陳皮,茯苓,白芍,川芎(各一錢),穿山甲(八分),甘草(炙),木香(各五分),
煨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透膿散,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黃耆(四錢),川芎(三錢),當歸(二錢),皂角刺(一錢五分),穿山甲(炒末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隨病上下服之。或加酒一杯服。
竹葉黃耆湯,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表裡熱甚。口乾大渴者。
黃耆,甘草,黃芩,川芎,當歸,白芍,人參,半夏,石膏,麥冬(各八分),生地(一錢),淡竹葉(十片),燈心(二十根),生薑(三片)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溫服。
回陽三建湯,治陰疽發背。初起不疼不腫。不熱不紅。硬若牛皮。堅如頑石。十日外脈細身涼。肢體倦怠。皮如鱉甲。色似土朱。粟頂多孔。孔孔流血。根腳平散。軟陷無膿。又皮不作腐。手熱足涼者。俱急服之。
大附子,人參,黃耆,當歸,川芎,茯苓,枸杞,陳皮,萸肉(各一錢),木香,甘草,紫草,厚朴,蒼朮,紅花,獨活(各五分),皂角樹根上白皮(二錢),煨姜(三片)
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用綿帛蓋暖瘡上。預不得大開瘡孔。走泄元氣為要。
愚按。凡背疽屬陰者。皆由臟腑先壞。而內毒不得發越於外也。舊有用雞冠剪血滴於疽上者。有醋煮雄艾敷用者。豬腦熱藥敷圍者。神燈火氣灼照者。此數法皆陰疽之用。予雖常用。未見其實。但陰疽不起者。如樹木之根壞。強力培植枝葉而終無發生之理。予常據理用藥。固有得其生者十中三四。
譬如先要疏其稼土。通其地脈。助其根本。回其陽氣。此四者缺一不可。用蒼朮、厚朴、茯苓、陳皮、疏其土。川芎、當歸、紫草、紅花、通其脈。人參、黃耆、枸杞、山萸助其本。附子、木香、甘草、獨活回其陽。如此用之。但根本內有一脈未絕之氣。服之俱可得其生。又驗其手足溫暖。
瘡便發熱。漸作焮腫。復生疼痛。色暗得活。堅硬得腐。胃氣得回。此是藥之效驗。必在三服中應之為吉。外兼照法。接助回陽。此通治陰疽之大法也。
黍米寸金丹,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壽丹。六名來蘇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此方昔出異人所傳。常有暴中急症。忽然卒倒者。斡開牙關。研灌三丸。其人即活。又能治發背腦疽。遍身壅腫。附骨癰疽等症。初起憎寒壯熱。四肢倦怠沉重者。毋分表裡老幼輕重。並宜服之。
麝香(五分),乳香,沒藥,雄黃,烏金石,狗實,輕粉(各一錢),蟾酥,硇砂(各二錢),黃蠟(三錢),狗膽(一個乾用),白粉霜(三錢),鯉魚膽(陰乾三個),白丁香(四十九粒),金頭蜈蚣(七條全者酥炙黃色),頭胎男乳(一合)
上為末。將黃蠟乳汁熬成膏。和藥為丸。綠豆大。大人三丸。小兒一丸。病重者五丸。冷病用蔥湯。熱病用新汲水送下。蓋臥避風出汗為度。諸病如失。後食粥調理。
潰瘍主治方
十全大補湯,治潰瘍發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膿清。或自汗盜汗。及遍身流注瘰癧便毒諸瘡。久不作膿。或膿成不潰。潰而不斂。若氣血不足之人。結腫未成膿者。宜加陳皮、香附、半夏、連翹。服之自消。
人參,黃耆,白朮,當歸,白芍,川芎,熟地,茯苓,肉桂(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八珍湯,治潰瘍諸症。調和榮衛。順理陰陽。滋養氣血。進美飲食。和表裡。退虛熱。為氣血俱虛之大藥也。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白朮,人參,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補中益氣湯,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而惡寒。或聲高而喘。身熱而煩。俱宜服此。
黃耆(一錢五分),甘草(炙),人參,當歸,白朮(各一錢),升麻,柴胡,陳皮(各三分),麥門冬(六分),五味子(五分炒)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一鍾。空心熱服。
人參養榮湯,治潰瘍發熱惡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岌岌短氣。飲食無味。不能收斂。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若大瘡愈後。多服之不變他症。
白芍(一錢五分),人參,陳皮,黃耆,桂心,當歸,白朮,甘草(各一錢),熟地,五味子,茯苓(各八分),遠志(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人參黃耆湯,治潰瘍虛熱。不睡食少。或穢氣所觸作痛者。
黃耆,人參,白朮,麥冬,歸身,蒼朮,甘草,陳皮,升麻,神麯(各五分),五味子(五分炒),黃柏(酒拌炒三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內補黃耆湯,治癰疽發背諸瘡已破後。虛弱無力。體倦懶言。精神短少。飲食無味。自汗口乾。脈澀不睡並效。
黃耆,人參,茯苓,川芎,歸身,白芍,熟地,肉桂,麥門冬,遠志(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一鍾。食遠服。
托裡清中湯,治癰疽脾胃虛弱咳嗽。痰氣不清。飲食少思者。
人參,白朮,桔梗,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麥門冬,五味子,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托裡和中湯,治癰疽中氣虛弱。飲食少思。腫不消。潰不斂者。
半夏,白朮,人參,茯苓,陳皮,煨姜(各一錢),木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托裡建中湯,治癰疽元氣素虛。或因寒涼傷脾損胃。飲食少思。凡餐無味。或作嘔泄瀉等症。急服以健中氣。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半夏,炮姜(各一錢),甘草(五分),熟附子(八分)
水二鍾。煨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托裡溫中湯,治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為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臥。時發昏憒者。服之。
白朮,茯苓,木香,丁香(各五分),半夏,陳皮,羌活,益智仁,乾薑(炮),人參,白豆蔻,甘草(各一錢),大附子(二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方與舊不同。予制此嘗治癰疽陰症。及雜症陽氣脫陷與寒氣逼陽於外者。發熱煩躁。口乾作渴。投以薑、附之類。其津液頓生。煩熱頓退。其應如響。
聖愈湯,治潰瘍膿水出多。氣血虛極。脈細空而無力。以致心煩不安。眠睡不寧。或五心煩躁等症。並服。
熟地,生地,川芎,人參(各五分),歸身,黃耆(鹽水炒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茶鍾。煎八分。食遠服。
保安大成湯,治潰瘍元氣素虛。精神怯弱。或膿水出多。神無所主。以致睡臥昏倦。六脈虛細。足冷身涼。便溏或秘。胸膈或寬不寬。舌雖潤而少津。口雖食而無味。瘡弦不緊。肉雖微紅。總由不足。大補堪題。
人參,白朮,黃耆(蜜水拌炒各二錢),茯苓,白芍,陳皮,歸身,甘草,大附子,山萸肉,五味子(各一錢),木香,砂仁(各五分)
水二鍾。煨姜三片。去皮大棗三枚。煎八分。食遠服。服至精神回。手足暖。脾胃醒。肉色紅為度。上數症。乃元氣虛脫。已欲變壞之病。非此不回也。
獨參湯,治潰瘍膿水出多。氣血虛極。或惡寒。或發熱。或自汗冷汗。或手足指甲青冷。或身冷脈細。並宜。
人參(二兩切片),
作一劑。水二鍾。棗十枚。煎一鍾。徐徐服之。若煎至稠厚。即為膏矣。作三次。用好溫酒化服。亦可。
香砂六君子湯,治潰瘍脾胃虛弱。噁心嘔吐。或飲食不思等症。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甘草,藿香,砂仁(各五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清震湯,治潰瘍脾胃虛弱。或誤傷生冷。或氣惱勞役。或入房夢遺。致火邪乘入中脘。乃生呃逆。急服之。
益智仁,陳皮,半夏,茯苓,人參,甘草,香附(各一錢),柿蒂(二十四個),澤瀉(三分),熟附(手足冷者用一錢)
姜三片。棗二枚。燈心二十根。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如身熱口乾。便燥火呃者。加黃連五分。
醒脾益胃湯,治潰瘍脾胃虛弱。過傷飲食生冷。以致胸膈不寬。四肢面目浮腫。及小水不利等症。並宜服之。
人參,陳皮,茯苓,半夏,山藥,白朮(各一錢),蒼朮,厚朴,澤瀉,麥芽,木香,山楂,蘇子,豬苓(各五分),老黃米(炒黃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托裡定痛散,治癰疽潰後。血虛疼痛不可忍者。宜服之甚效。
歸身,熟地,乳香,沒藥,川芎,白芍,肉桂(各一錢),粟殼(泡去筋膜蜜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
神應異功散,治潰瘍陰盛陽虛。發熱作渴。手足並冷。脈虛無力。大便自利。至飲沸湯而不知其熱者必服。
木香,官桂,當歸,人參,茯苓,陳皮,白朮(各一錢),半夏,丁香,肉豆蔻,大附子,厚朴(各五分)
水二鍾。姜五片。棗三枚。煎八分。不拘時服。此方癰疽陰症。凡雜症陽氣脫陷與寒氣逼陽於外者。發熱煩躁。口乾作渴。投以薑、桂、附子之類。津液頓生。煩熱頓退。其應如響。人但不習而察之。
參朮膏,治癰疽發背等症大膿後。氣血大虛。急宜用此。
上好人參半斤(切片。用水五大碗。砂鍋內慢火熬至三碗。將渣再煎汁一碗。共用密絹濾清。復熬稠厚。瓷碗內收貯聽用。)云片白朮六兩,淮慶熟地六兩(俱熬同上法)
以上三膏各熬完畢。各用瓷碗盛之。頓入水中。待冷取起。蓋勿泄氣。如患者精神短少。懶於言動。短氣自汗者。以人參膏三匙、白朮膏二匙、地黃膏一匙。俱用無灰好酒一杯。燉熱化服。如脾氣虛弱。飲食減少。或食不知味。或已食不化者。用白朮膏三匙、人參膏二匙、地黃膏一匙。好熱酒化服。如患者
腰膝痠軟。腿腳無力。皮膚手足粗澀枯槁者。用地黃膏三匙。人參、白朮膏各二匙。化服。如氣血脾胃相等無偏勝負者。三膏每次各二匙。熱酒化服。此膏用於清晨並臨睡時各進一次。自然強健精神。
頓生氣血。新肉易生。瘡口易合。任瘡危險勢大膿多者。可保終無變症。夏炎天熱。恐膏易變。分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後能服。鬚髮變黑。返老還童。以上諸方。功難及此。
八仙糕,治癰疽脾胃虛弱。精神短少。飲食無味。食不作飢。及平常無病久病。但脾虛食少嘔泄者。並妙。
人參,山藥,茯苓,芡實,蓮肉(各六兩),糯米(三升),粳米(七升),白糖霜(二斤半),白蜜(一斤)
上將人參等五味各為細末。又將糯粳米亦為粉。與上藥末和勻。將白糖和蜜湯中烊化。隨將粉藥乘熱和勻。攤鋪籠內。切成條糕。蒸熟。火上烘乾。瓷器密貯。每日清晨。用白湯泡用數條。或乾用亦可。但遇知覺飢時。隨用數條甚便。服至百日。輕身耐老。壯助元陽。培養脾胃。妙難盡述。
胃愛丸,治潰瘍脾胃虛弱。飲食諸味不喜。用過開胃進食之藥不效者。此脾崩之象。宜服之。食進為吉。
云片白朮一兩(鮮白者。米泔浸。去澀水。切片曬乾。同麥芽拌炒。),淮慶山藥一兩(肥大上白者。切片。用男乳拌濕。候潤透。曬微焙。),上白茯苓(一兩,切一分厚咀片。用砂仁二錢。同茯苓合碗內。飯上蒸熟。只用茯苓。),清河人參(一兩,制畢曬乾。共為細末),白豆蔻(三錢),陳皮(用陳老米。
先炒黃色。方入同炒。微燥勿焦。六錢),蓮肉(去皮心。切片。五錢),小紫蘇(蜜拌透。曬乾微蒸片時。連梗葉切片。五錢),甘草(炙三錢)
上共為細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碾粉。泡荷葉湯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清米湯下。不拘時服。
二神丸,治癰疽脾胃虛弱。飲食不消。大便溏泄。必服之。
破故紙(四兩微炒香色),肉果(肥大者二兩生用)
用大棗四十九枚。老生薑四兩切片。水浸棗、姜。煮至水乾為度。取棗肉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湯空心送下。及治尋常腎虛脾泄俱效。
加減八味丸,治癰疸已發未發。口乾作渴。舌乾黃硬者。宜服。
茯苓,山藥,丹皮(各四兩),山萸肉(五兩),澤瀉(蒸三兩),五味子(炒三兩),肉桂(六錢),熟地(搗膏酒煮八兩),
上共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服。鹽湯送下。尋常酒服亦可。此又滲濕潤燥藥也。
紅鉛造化丹,治癰疽元氣不足。軟陷不起發。或已發覆被風寒內外所侵。以致瘡毒下陷變為陰塌不痛者。急宜服此。亦可轉陰為陽。返出毒氣。復腫為吉。
紅鉛(三錢),人參,茯苓,山藥(各一兩),甘草(炙),枯礬(各五錢),辰砂,寒食麵(各七錢五分),麝香(八分),冰片(六分),乳香(二錢用頭生男乳每盤內用一小鐘曬乾共收用之)
上各研精細。方為一處。共再細研。用白蜜二兩。再同頭生男乳一大杯。慢火重湯內用瓷碗燉。蜜滴水不散為度。候稍溫。和入前藥。軟硬得宜。丸龍眼核大。金箔為衣。瓷罐收用。或以蠟固亦妙。每用一丸。好熱酒一杯化藥。食遠服之。用厚綿帛覆暖。患上其熱如蒸。瘡必復起作痛。
乃此丹之效也。諸症嘔吐怔忡瀉痢。屢藥不瘥。異症並效。大率心經之病石菖蒲。肝經之病用遠志。脾經之病用生薑。肺經之病麥門冬。腎經之病五味子。各隨五經之症。用五引煎湯化服。其應如響。修合時務要端午天醫黃道日為佳。
以上二十四方。治癰疽已潰至於收斂。正病雜病。變症壞症。此四者俱在其中。選用毋得錯亂。以保終吉。若不遵此法。妄設他說。別以奇方秘法治之。終致多變。但潰後氣血根本無有不虧傷者。大抵補怯扶羸。理勞續損。皆不出於前方。此外無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