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灸法

灸乃開結破硬之法。蓋火性暢達。引拔內毒。有路而發外也。凡瘡之初起。七日以前。隨毒勢之大小。灸艾壯之多寡。如赤腫紫黑者。取蒜片三錢。厚置瘡頂上。著艾灸之。三壯一換蒜片。初灸覺痛。以不痛似癢為止。初灸不痛。以知痛庠為止。初灸全然不覺痛癢。宜去蒜明灸之。

方能速潰。艾數宜多。有漫腫無頭者。以濕紙覆其上。視其先干處置蒜灸之。兩三處先干。兩三處齊灸之。有一點白粒如粟。四圍紅腫如錢者。即於白粒上灸之。有陰瘡日數多者。艾炷不及。其事以蒜搗爛鋪於瘡上。艾鋪蒜上灸之。蒜敗再易。以知痛甚為效。癰疽、流注、鶴膝風等。

每日灸二三十壯。頑疽、陰瘡、痼發等。艾數必多。宜先服護心散以防火氣入內。灸小兒。先將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溫。即移於小兒毒上。易艾照前。凡腫瘍初起。用此灸之。一不開大。二不內壞。三易收口。誠瘍科之首法也。如七日以後。毒已成形。宜隨經絡取穴次灸之。

或騎竹馬法灸之。或用錠子藥餅、蠟餅、等類灸之。至真要論云。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是毒乃寒邪所傷。艾火攻之。求其本也。

經曰。陷者灸之。陽症似不必灸也。頭為諸陽之首。凡生瘡腫。由亢陽所致。灸之必加大腫。痰動必死。腎俞穴發瘡。由腎水枯竭而成。灸之則火爍其源。黑陷則死。有元氣素虛。瘡不高腫。體倦神昏。脈空虛浮散。數而不鼓。此內無真氣抵當火力。灸之必昏潰而死。世云。艾火不傷人。非通論也。

凡灸。先用蒜片擦穴。則著艾不落。灸瘡不發。則疾不除。用蔥、艾、薄荷煎湯洗之。灸瘡已發。潰爛疼痛者。用桃柳枝、胡荽、黃連煎湯洗之。灸瘡出血。用百草霜罨之。灸瘡不收口。用槐枝、蔥白煎湯洗之。瓦松陰乾為末摻之。灸瘡貼膏。宜頻換。使膿血出多而疾速愈。

騎竹馬灸法,治諸發背。及痔漏腸風。是症由心火留滯而生。此穴乃心脈所過之處。灸之則心火調暢。血脈通流。其毒頓減。其法。男左女右。於患人曲池穴起。用薄篾一條。量至中指尖。與肉平齊截斷。次令患者騎竹馬。兩人前後扛起。離地五寸。兩傍扶定。以前篾豎馬上。從尾骨貼脊。量至篾盡。以墨記之兩邊各開同身寸一寸五分盡處。是穴各灸二七壯。

白話文:

艾灸是一種疏通阻塞、化解硬塊的方法。火的性質是暢通發散,能引導體內毒素從外排出。一般來說,瘡剛開始發作的七天內,可依照毒素的輕重、大小,決定艾灸的艾柱數量。如果患處呈現紅腫、紫黑,可取三錢蒜片,厚敷在瘡頂上,然後用艾灸。每灸三柱艾就更換一次蒜片。剛開始灸時會感到疼痛,當痛感減弱轉為類似癢的感覺時就停止。如果剛開始灸時不覺得痛,就灸到開始感到疼痛或癢時停止。如果剛開始完全沒有痛癢感覺,就應該移除蒜片直接灸,才能讓膿皰快速潰破。艾灸的艾柱數量應該多一些。如果患處呈現漫腫卻沒有膿頭,可以用濕紙覆蓋在患處,觀察哪裡先乾就將蒜片敷在該處艾灸。若有兩三處先乾,就同時在那兩三處灸。如果患處出現像小米一樣的白點,周圍紅腫如銅錢,就直接在白點上灸。若陰瘡發病時間較長,艾柱效果不佳,可將蒜搗爛敷在瘡上,再將艾柱放在蒜泥上灸。蒜泥失效後要更換,灸到感覺很痛才有效。像是癰疽、流注、鶴膝風等疾病,每天可灸二三十柱艾。頑固的癰疽、陰瘡、久治不癒的瘡等,艾灸的艾柱數量一定要多,最好先服用護心散,防止火氣內侵。幫小孩艾灸,先將蒜片放在大人手臂上,點燃艾柱等蒜片溫熱,再移到小孩患處灸,重複更換艾柱。凡是腫瘤剛開始發作,用這種艾灸方式,可以避免腫瘤擴大、不會往內部潰爛,而且容易收口。確實是外科的首選方法。如果發病超過七天,毒素已經成形,就應該依照經絡取穴來艾灸。或者採用騎竹馬法灸。也可以用錠子藥餅、蠟餅等工具灸。《至真要大論》說:「陽氣聚集,寒邪會轉化為熱,熱極則肌肉腐爛成膿。」可見毒瘡是由寒邪所傷,用艾火來攻克,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經》說:「凹陷的要灸。」陽症似乎不需要灸。頭是所有陽氣的匯聚處,凡是頭部生瘡腫,都是因為陽氣過盛所致,若灸之反而會加重腫脹,痰液亂動必死。腎俞穴發瘡,是由於腎水枯竭所致,灸之則會燒灼其根源,如果患處黑陷就死定了。如果元氣原本就虛弱,瘡不腫高,身體疲倦神志不清,脈象空虛浮散,快而無力,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真氣來抵抗火力,灸之必會昏厥潰敗而死。世俗說「艾火不傷人」,並非普遍適用的說法。

凡是艾灸,先用蒜片擦拭穴位,可以使艾柱不易脫落,若灸瘡不發,疾病就不能根除。可用蔥、艾、薄荷煎湯清洗患處。如果灸瘡已經發作,潰爛疼痛,可用桃柳枝、胡荽、黃連煎湯清洗患處。若灸瘡出血,可用百草霜敷在患處。若灸瘡無法收口,可用槐枝、蔥白煎湯清洗患處,再用陰乾的瓦松磨成粉末撒在患處。灸瘡貼膏藥,應該頻繁更換,使膿血盡快排出,疾病才能快速痊癒。

騎竹馬灸法 可以治療各種背部癰瘡,以及痔瘡、腸風等病。這些病症是因為心火滯留而產生,這個穴位是心脈經過的地方,灸之可以調暢心火,使血脈暢通,毒素就會減輕。方法是:男性取左邊、女性取右邊,從患者的曲池穴開始,用薄竹片測量到中指指尖的長度,與肉齊平截斷。讓患者騎在竹馬上,由兩人前後扛起,離地五寸,兩旁有人扶穩。將之前量好的竹片豎立在竹馬上,從尾骨貼著脊椎,量到竹片盡頭,用墨做記號。在記號的兩側,各開一寸五分的距離,就是穴位,各灸十四柱艾。

2. 取穴法

手太陰肺經

少商穴(此穴宜刺不宜灸。入前針法。)

手陽明大腸經

曲池穴,治胃疽。及上部疔腫發背。渾身瘡毒、風刺、癮疹、頑疥。小兒丹毒。並癰瘓。四肢拘攣。歷節風。

(穴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以手拱胸。紋盡頭陷者是穴。)

三間穴,治蜂窠疽。(穴在手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名少骨穴。)

肩髃穴,治乳癰、乳毒、乳岩。(穴在肩端兩骨罅間。陷者宛宛。舉臂取之。有空是穴。一名肩井穴。足少陽陽蹺之會。)

三里穴,治乳症、膝症。(穴在膝眼下三寸。䯒骨外臁內兩筋間。舉足取之。)

偏歷穴,治顴疔。(穴在手腕中後三寸陷中。)

足太陰脾經

衝門穴,治脅癰。(穴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

商丘穴,治陰疽。(穴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

箕門穴,治腹癰。(穴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是穴。)

大敦穴,治魚口。(在足大指端。指甲里三毛中。)

三陰交穴,治鶴膝襠疽。(穴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膝頂穴,治鶴膝風、腳氣。(此秘法也。諸書不載。)

足陽明胃經

神授穴,治牙癰。(二穴。隨人大指上直去骨罅處起。用患人手一跨。此秘法也。)

缺盆穴,治鬢疽、瘰癧。(穴在肩下。橫骨陷中。)

伏兔穴,治鬢疽。(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故名之。脈絡會也。)

犢鼻穴,治唇疽膝痛。(穴在膝臏下。䯒骨上。俠解大筋陷中。是穴形如牛鼻。)

梁丘穴,治流注。(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踝骨穴,治疽著五指。及霍亂轉筋。(此秘法也。)

手厥陰心胞絡(經胞絡、乃包裹心之肉也。)

郄門穴,治胸疽。(穴在掌後。去腕五寸。)

間使穴,治肘癰、腋腫。癭瘤、疥癬。(穴在手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內關穴,治銳疽、瘰癧。合谷疔、蛇頭疔。(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

合谷穴,治魚肚疔、注節疔。(穴在大指次指合紋盡處陷中。)

手少陽三焦經

四瀆穴,治魚腮。(穴在肘前五寸。外臁陷中。),

天井穴,治瘰癧、石榴疽。癝毒、魚腮。五痔、癮疹。(穴在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又骨陷中。刺肘拱胸得之。)

會宗穴,治肩疽、髎疽。(穴在臂腕後三寸。空中一寸。)

腋門穴,治藥疽。(穴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握拳取。)

手少陰心經

少衝穴,治喉癰。舌疔、舌腫。(穴在手小指內臁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又名經始穴。)

靈道穴,治氣癰。(穴在掌後一寸五分。)

白話文:

[取穴方法]

手太陰肺經

少商穴:此穴適合針刺而不宜施灸。(詳見前針法)

手陽明大腸經

曲池穴:用來治療胃部生瘡、上半身疔腫、背部發炎、全身長瘡毒、風刺、蕁麻疹、頑固性皮膚病、兒童丹毒、以及瘡癰和癱瘓、四肢抽搐、風濕關節炎。 (位置在肘部外側,當你彎曲手肘時,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如果你把手放在胸口,那麼紋路盡頭的凹陷就是穴位)

三間穴:用來治療蜂窩組織炎。 (位置在食指根部後面的內側凹陷處,又稱為少骨穴)

肩髃穴:用來治療乳腺炎、乳房毒素、乳房腫瘤。 (位置在肩膀末端,兩塊骨頭縫隙之間的凹陷處,當你抬起手臂時可以找到它,又稱為肩井穴,是足少陽膽經和陽蹻脈的交匯點)

三里穴:用來治療乳腺疾病、膝部問題。 (位置在膝蓋下三寸的地方,小腿骨外側和兩條肌肉之間,抬起腳就可以找到)

偏歷穴:用來治療面部疔腫。 (位置在手腕後面三寸的凹陷處)

足太陰脾經

衝門穴:用來治療脅下生瘡。 (位置在大橫穴下五寸,腹部下方,橫骨末端的動脈)

商丘穴:用來治療陰部生瘡。 (位置在內踝下微微向前的凹陷處)

箕門穴:用來治療腹部生瘡。 (位置在腹部,越過肌肉纖維,位於大腿內側,動脈下,即是穴位)

大敦穴:用來治療魚口(一種口腔疾病)。 (位置在大拇指末端,指甲下的三毛中)

三陰交穴:用來治療膝關節炎和腹股溝部位的瘡。 (位置在內踝上三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

膝頂穴:用來治療膝關節炎和腳氣。 (這是一個祕密的治療方法,未被記錄在任何書籍中)

足陽明胃經

神授穴:用來治療牙周炎。 (兩個穴位,從大拇指上直直地過去,在骨頭縫隙處開始,使用患者的手掌量度,這是個祕密的方法)

缺盆穴:用來治療鬢邊生瘡、淋巴結核。 (位置在肩膀下方,橫骨凹陷處)

伏兔穴:用來治療鬢邊生瘡。 (位置在膝蓋上方六寸的肌肉隆起處,當你正跪坐時可以找到它,另一種說法是在膝蓋上方七寸,用左右手指按壓,會有一塊肉像兔子一樣突起,因此得名,是脈絡交匯處)

犢鼻穴:用來治療脣部生瘡和膝痛。 (位置在膝蓋骨下方,小腿骨上方,兩條大肌肉之間的凹陷處,形狀像牛鼻)

梁丘穴:用來治療流注。 (位置在膝蓋上方二寸,兩條肌肉之間)

踝骨穴:用來治療手指生瘡和霍亂引起的肌肉抽筋。 (這是一個祕密的方法)

手厥陰心包絡(心包絡,包裹心臟的肌肉)

郄門穴:用來治療胸部生瘡。 (位置在手掌後方,離手腕五寸)

間使穴:用來治療肘部生瘡、腋下腫脹、頸部腫瘤、皮膚病。 (位置在手掌後方三寸,兩條肌肉之間的凹陷處)

內關穴:用來治療尖銳的瘡、淋巴結核、合谷疔、蛇頭疔。 (位置在手掌後方,離手腕二寸,兩條肌肉之間)

合谷穴:用來治療魚肚疔、注節疔。 (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紋理盡頭的凹陷處)

手少陽三焦經

四瀆穴:用來治療魚腮。 (位置在肘部前方五寸,外側肌肉的凹陷處)

天井穴:用來治療淋巴結核、石榴瘡、膿包、魚腮、痔瘡、蕁麻疹。 (位置在肘部外側,大骨後方,肘部上方一寸,輔骨上方兩條肌肉之間,再骨頭凹陷處,當你彎曲手肘並拱胸時可以找到)

會宗穴:用來治療肩部生瘡、髖部生瘡。 (位置在手臂腕部後三寸,空中一寸)

腋門穴:用來治療藥物引起的瘡。 (位置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握拳可以找到)

手少陰心經

少衝穴:用來治療喉嚨生瘡、舌頭疔瘡、舌頭腫脹。 (位置在小指內側末端,離指甲角如韭菜葉的距離,又稱為經始穴)

靈道穴:用來治療氣管生瘡。 (位置在手掌後方一寸五分)

少海穴:用來治療腋下生瘡和淋巴結核,不論是否已發炎潰爛,以及手臂疼痛無法伸展、牙齦疼痛糜爛、牙齒寒冷頭痛、胸部風邪、腋下生瘡。又名曲節。 (位置在肘部內側肌肉後方的大骨外側,離肘部五分的凹陷處,當你彎曲手肘向上時可以找到)

神門穴:用來治療兌瘡、穿透骨頭的瘡。 (位置在手掌下方尖骨末端的凹陷處)

少商穴:用來治療喉嚨疾病,適合針刺但不宜施灸。詳見針法。

心俞穴:用來治療喉嚨毒素和懸垂的瘡。 (位置在背部第五椎骨兩側,各開一寸五分)

手太陽小腸經

支正穴:用來治療侵蝕腦部的瘡。 (位置在手腕後方五寸)

陽谷穴:用來治療鳳眉瘡。 (位置在手部外側腕部中間,兌骨下方的凹陷處)

後谿穴:用來治療黑色疔瘡。 (位置在小指外側,根部後方的凹陷處,握拳可以找到)

腕骨穴:用來治療鼻部疔瘡。 (位置在手部外側腕部前方,起骨下方的凹陷處)

天宗穴:用來治療頭頂生瘡。 (位置在秉風後方大骨下方的凹陷處)

肩貞穴:用來治療肩部風濕。 (位置在曲脾下方,兩塊骨頭解開之間,肩顒後方的凹陷處)

掌後五寸五分,用來治療馬口瘡。(祕密方法)

足厥陰肝經

陰包穴:用來治療咬骨瘡。 (位置在膝部上方四寸,大腿內側肌肉兩條筋之間,蜷曲腳趾可以找到,看看膝部內側,一定會有凹槽)

膝關穴:用來治療穿透腦部的瘡。 (位置在犢鼻下方二寸旁邊的凹陷處)

中都穴:用來治療陰部生瘡、腸道疾病、頑固的疝氣。 (位置在內踝上方七寸,小腿骨中間)

蠡溝穴:用來治療深層的瘡。 (位置在足部內踝上方五寸)

章門穴:用來治療氣管疾病。 (位置在直季脅肋端,臍上二寸,兩側九寸,側躺,彎曲上方的腳,伸直下方的腳,抬起手臂可以找到,另一種說法是肘尖盡頭處)

膝下外側小腿骨,用來治療鸛口瘡和坐馬瘡。(祕密方法)

足少陽膽經

劍巨穴:用來治療馬刀瘡。 (位置在手掌後方三寸二分,祕密方法)

肘尖穴:用來治療淋巴結核,三次即可根治。 (讓患者正坐,雙手交叉平放在胸前,肘部後方突出的小尖骨即是穴位,施灸的人應該站在患者的後方,因為穴位在後方內側的小尖骨尖端,用手指按壓,如果患處感到痠麻,那就是真正的穴位。這是大肘尖旁邊的小肘尖,抬起手與小指對齊。按壓這個骨尖,小指就會感到麻木,以此作為驗證。這個穴位和肩尖穴常常被誤找,只有這種找法最準確,因此值得重視,不要忽視。)

金門穴:用來治療淋巴結核。 (位置在手掌後方三寸五分,祕密方法)

陽陵泉穴:用來治療深層瘡。 (這是筋的交匯處,專門治療筋相關的疾病。位置在膝部下方一寸,小腿骨外側的凹陷處,蹲坐可以找到)

懸鐘穴:用來治療附骨瘡。 (位置在足部外踝上方三寸的動脈中)

膝眼穴:用來治療膝關節炎。 (位置在膝蓋骨下方兩側的凹陷處)

環跳穴:用來治療腿部和股部風濕。在居髎兩個穴位認真地進行攻擊,排出委中毒血,就能看到醫學的神奇功效。 (位置在脾樞中,側躺,伸直下方的腳,彎曲上方的腳,用左手摸穴位,右手搖晃取穴。足少陽膽經和太陽經的交匯處。居髎穴在章門下方八寸三分,監骨上方的凹陷處。居髎在跳上方一寸。施灸會導致肌肉收縮)

足少陰腎經

陰谷穴:用來治療心口生瘡。 (位置在膝部下方,內側補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彎曲膝蓋可以找到,按壓會感到有東西)

築賓穴:用來治療幽深的瘡、赫色的瘡。 (位置在內踝上方小腿分中)

足太陽膀胱經

風門穴:用來治療玉枕瘡,同時可以疏通背上所有的陽熱氣。 (位置在背部第二椎骨下方的凹陷處中間,兩側離脊椎同身寸各開一寸五分,正坐可以找到,各自施灸七壯)

心俞穴:用來治療背部生瘡。 (位置在第五椎骨下方兩側,各開一寸五分)

委陽穴:用來治療五種發炎。 (位置在足部小膕中,外側肌肉兩條筋之間,彎曲和伸展可以找到。另一種說法是在承扶下方一寸六分,彎曲和伸展可以找到。承扶在臀部下方的凹陷紋中。配合騎竹馬法施灸)

會陽穴:用來治療腎部生瘡和月經過多。 (位置在膝蓋褶皺中央下方三寸)

崑崙穴:用來治療附著在陰部的瘡、風疹、風熱、冷脾。 (位置在足部外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處,細脈動應手)

任脈經(此經從會陰部沿腹部行走)

百會穴:用來治療龍泉瘡、虎髭毒。 (位置在頭頂中間,直對耳尖)

督脈經(此經從會陽部沿背部行走)

神闕穴:用來治療對口瘡。 (位置在兩手兌骨之間,也是祕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