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四 (27)
卷四 (27)
1. 痤
痤者瘡癤也。大如酸棗。赤腫而有膿血。宜羊角散服之。葫蘆化毒丹塗之。
羊角散,治痤及癝毒赤斑。
羊角連內骨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黃酒調服。
葫蘆化毒丹(見腫毒門)
白話文:
痤瘡就是瘡癤的一種,大小像酸棗一樣,呈現紅腫且有膿血。適合服用羊角散,並外塗葫蘆化毒丹。
羊角散,可以治療痤瘡以及瘰癧毒造成的紅色斑點。
將羊角連同內部的骨頭一起燒至保留藥性,然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黃酒調和後服用。
葫蘆化毒丹(詳細內容請參考腫毒門的相關說明)。
2. 痱
痱者先如水泡作癢。次變膿泡作疼。經云。汗出見風。乃生痤痱。由肺熱脾濕所致。宜涼血消風散。
涼血消風散,治熱瘡痱子。瘡疥癮疹赤斑。
當歸,生地,知母,石膏,苦參,牛蒡子,蟬蛻,胡麻,防風,荊芥,蒼朮(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服。
洗藥白金散
虎杖,豌豆,甘草(各四五錢)
水煎淋洗水冷拭乾。以滑石粉摻之令遍。次日即驗。
棗葉可煎洗。朴硝可沖洗。
鵝黃散,痤痱作癢抓之損。後作痛者。
綠豆粉(一兩),滑石(五錢),黃柏(三錢),輕粉(二線),為末撲之。
白話文:
痱子剛開始像小水泡一樣會癢,接著變成膿皰會疼痛。《黃帝內經》說,流汗後吹到風,就會長出像粉刺的痱子,這是因為肺部有熱、脾臟濕氣太重所導致。應該要用涼血消風散來治療。
涼血消風散,可以治療熱瘡、痱子、瘡疥、蕁麻疹、紅斑等皮膚病。
藥材成分:當歸、生地、知母、石膏、苦參、牛蒡子、蟬蛻、胡麻、防風、荊芥、蒼朮(各三克),木通、甘草(各一點五克)
用水兩碗煎成八分服用。
洗藥白金散
藥材成分:虎杖、豌豆、甘草(各十五克)
用水煎煮後用來淋洗患部,等水冷卻後擦乾,再灑上滑石粉使其均勻覆蓋,隔天就會見效。
也可以用棗樹葉煎水來洗,或是用朴硝沖水來洗。
鵝黃散,是針對痱子癢到抓破後,變成疼痛的狀況。
藥材成分:綠豆粉(三十克)、滑石(十五克)、黃柏(九克)、輕粉(零點六克),磨成粉後撲在患處。
3. 㾦癗
㾦癗者狀如麻豆。搔之成瘡。由汗出見風所致。宜秦艽湯、黑龍丸服之。二參湯洗之。
秦艽湯,治㾦癗。
秦艽(一錢五分),麻黃,防風,升麻,枳殼,犀角(鎊),牛蒡子,黃芩,玄參,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
黑龍丸,治㾦癗。上攻頭面者。
京墨,羌活,薄荷葉,蔓荊子,獨活(各一兩),川芎,甘草(炙),荊芥穗,防風,南星(薑製),草烏(生),殭蠶(炒),白芷,白附子(炮),梔子,川烏(炮去皮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一錢重。每用一丸。細嚼。茶酒任下。
洗藥二參湯,洗㾦癗。
丹參,苦參(各四兩),蛇床子(生三兩)
水一斗。煎七升。去渣熏洗。
二味消毒散(見首卷敷貼門)
白話文:
「㾦癗」這種病,看起來像麻豆一樣的小點,搔抓後會變成瘡。這是因為流汗後又吹到風所導致的。應該服用秦艽湯或黑龍丸來治療,並用二參湯清洗患處。
秦艽湯,用來治療㾦癗。 藥方組成:秦艽一錢五分,麻黃、防風、升麻、枳殼、犀角(磨粉)、牛蒡子、黃芩、玄參、甘草各一錢。 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碗服用。
黑龍丸,用來治療㾦癗,特別是長在頭面部的。 藥方組成:京墨、羌活、薄荷葉、蔓荊子、獨活各一兩,川芎、炙甘草、荊芥穗、防風、薑製南星、生草烏、炒殭蠶、白芷、炮製過的白附子、梔子、炮製並去皮的川烏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每丸重一錢。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茶或酒送服。
洗藥二參湯,用來清洗㾦癗患處。 藥方組成:丹參、苦參各四兩,生蛇床子三兩。 用水一斗煎煮至剩七升,去除藥渣後用藥湯熏洗患處。
二味消毒散(在本書第一卷的敷貼門中有提到)
4. 浸淫瘡
浸淫瘡者。轉廣有汁。多起於心。經曰。歲火太盛。甚則身熱而肌膚浸淫。仲景云。從口流向四肢者順。反此者逆。治同痤痱。外搽青蛤粉。
青蛤散(見面部小疵)
白話文:
浸淫瘡這種病,會擴散蔓延且有汁液滲出,多半是從心臟部位開始發作。《黃帝內經》說,當火氣過於旺盛時,嚴重的話就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出現浸淫瘡。張仲景說,如果浸淫瘡從嘴巴向四肢方向蔓延,病情就比較順利;反之,如果從四肢向嘴巴方向蔓延,病情就比較危險。治療方法和痤瘡、痱子一樣。可以外敷青蛤粉。
(青蛤散的藥方在《面部小疵》篇有記載)
5. 天皰瘡
天皰瘡者。初起白色燎漿水泡。小如芡實。大如棋子。延及遍身。疼痛難忍。由肺受暑熱。穢氣伏結而成。故又名肺疽。宜香薷飲。再上體多風熱。解毒瀉心湯。下體多濕熱。清脾甘露飲。外以石珍散。毒氣入囊者不治。
香薷飲,治伏暑。
香薷,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黃連(薑汁炒)
水煎冷服。脈虛氣虛者。加人參、麥冬、五味子。
解毒瀉心湯,心經火旺。酷暑時臨。致生天皰。
黃連,牛蒡子,防風,荊芥,黃芩,梔子,知母,石膏,滑石,玄參(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清脾甘露飲,治脾經濕熱下體多生者。
白朮,蒼朮,赤苓,澤瀉,茵陳,梔子,麥冬,黃芩,生地,枳殼,連翹,玄明粉,甘草(等分)
水二鍾。燈心、竹葉各二十。煎八分服。
石珍散,治天皰日久爛痛。膿水淋漓者。
石膏(煅),輕粉(各一兩),青黛,黃柏(各三錢)
上為末。先用甘草湯洗淨。摻之痛止。
白話文:
天皰瘡,剛開始會出現白色、像被火燙過的漿液水泡,小的像芡實,大的像棋子,蔓延全身,疼痛難耐。這是因為肺部受到暑熱侵襲,穢濁之氣鬱結而成的,所以又叫肺疽。適合用香薷飲來治療。如果上半身多風熱,用解毒瀉心湯;下半身多濕熱,用清脾甘露飲。外敷可用石珍散。如果毒氣侵入體內深處,就難以治癒。
香薷飲,治療潛伏的暑熱。
使用香薷、厚朴(用薑汁炒過)、白扁豆(炒過)、黃連(用薑汁炒過)這些藥材。
用水煎煮,放涼後服用。如果脈象虛弱、氣虛,可以加入人參、麥冬、五味子。
解毒瀉心湯,適用於心經火氣旺盛,在酷熱天氣時發生的天皰瘡。
使用黃連、牛蒡子、防風、荊芥、黃芩、梔子、知母、石膏、滑石、玄參(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這些藥材。
加兩碗水,放入二十根燈心草,煎煮到剩八分時服用。
清脾甘露飲,治療脾經濕熱,多發生在下半身的天皰瘡。
使用白朮、蒼朮、赤苓、澤瀉、茵陳、梔子、麥冬、黃芩、生地、枳殼、連翹、玄明粉、甘草(等分)這些藥材。
加兩碗水,放入燈心草、竹葉各二十片,煎煮到剩八分時服用。
石珍散,治療天皰瘡日久潰爛疼痛,膿液不斷流出的情況。
使用煅燒過的石膏、輕粉(各一兩)、青黛、黃柏(各三錢)這些藥材。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先用甘草湯將患處洗淨,再將藥粉撒在傷口上,疼痛就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