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二 (3)
卷二 (3)
1. 面部主治方
犀角升麻湯,治頰瘍。並治唇口、頰車、鬚髮、鼻頞等處腫痛諸症。
白話文:
犀角升麻湯,用於治療臉頰腫瘡。也用於治療嘴脣、嘴角、臉頰、鬍鬚、鼻樑等處的腫痛症狀。
犀角(二錢五分),升麻(一錢七分),羌活(一錢二分),防風,川芎,白芷,白附子,黃芩(各八分),甘草(生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清陽散火湯,治骨槽風。
白話文:
犀角(2.5錢),升麻(1.7錢),羌活(1.2錢),防風、川芎、白芷、白附子、黃芩(各0.8錢),甘草(生5分)
牛蒡子,防風,荊芥,薄荷,黃芩,龍膽草,黃連,貝母
水煎。食遠服。
升桔湯,治骨槽風。並咽喉耳痛。
白話文:
牛蒡子、防風、荊芥、薄荷、黃芩、龍膽草、黃連、貝母這些藥材用水煎煮,飯後服用,可以治療骨槽風,以及咽喉和耳朵疼痛。
升麻,桔梗,昆布,連翹,射干,甘草(等分)
白話文:
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現代詞彙。
水煎。食遠溫服。
葛根牛蒡子湯,治時毒。脈浮數者邪在表也。
白話文:
用水煎煮。飯後溫熱服用。
葛根牛蒡子湯用來治療時毒。如果脈象浮數,表示病邪在表。
升麻,葛根,牛蒡子,麻黃,連翹,玄參,桔梗,甘草(等分)
白話文:
-
升麻:具有發散風熱,清熱解毒,託瘡生肌的功效。
-
葛根: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透瘡的功效。
-
牛蒡子:具有宣肺透疹,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的功效。
-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
-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透疹透瘡的功效。
-
玄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止渴,瀉火滋腎的功效。
-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排膿,利咽開音的功效。
-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和胃生津,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
水二鍾。生薑二片。煎八分。食遠熱服。一加貫眾、淡豆豉。
雙解消毒散,治大頭風脖子腫。
白話文:
水二碗。生薑兩片。煎煮至八分滿。趁熱飲用。可另加入貫眾、淡豆豉。
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大黃,麻黃,羌活,白芷,防風,荊芥,射干,蒼朮,當歸,川芎
白話文:
-
黃芩:又名黃連,味苦性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熱性病、痢疾、黃疸等。
-
梔子:味苦性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用於熱病、痢疾、瘡毒等。
-
連翹:味苦性涼,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膿瘡等。
-
薄荷:味辛性涼,疏風散熱,清頭目,用於風熱感冒、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
-
甘草:味甘性平,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咳嗽氣喘、四肢無力等。
-
大黃:味苦性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用於熱性病、痢疾、便祕等。
-
麻黃:味苦性微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用於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
-
羌活:味辛性溫,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腰背痛等。
-
白芷:味辛性溫,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
-
防風:味辛性微溫,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
-
荊芥:味辛性微溫,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用於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
-
射干:味苦性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用於熱性病、痢疾、瘡毒等。
-
蒼朮:味苦性溫,燥濕健脾,消食化滯,用於脾胃虛弱、腹脹、泄瀉等。
-
當歸:味甘性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等。
-
川芎:味辛性溫,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於頭痛、月經不調、痛經等。
用生薑三片。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
托裡溫經湯,治時毒。在冬月脈浮緊者宜服。
白話文:
使用三片生薑,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一杯。飯後趁熱服用。
溫經湯用於治療時令性疾病,在冬季如果脈象浮緊的話適合服用。
麻黃(二錢),防風(二錢),升麻(四錢),葛根(二錢),歸身(二錢),蒼朮(一錢),人參(一錢),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白話文:
麻黃(12公克),防風(12公克),升麻(24公克),葛根(12公克),當歸(12公克),蒼朮(6公克),人參(6公克),白芍(9公克),甘草(9公克)
水二鍾。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下余藥。煎一鍾。溫服蓋被。俟汗出。則腫自消。
立消散,治大頭風頭面虛腫如泡。
白話文:
用水兩杯,先煎麻黃,煮沸後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至一杯。溫熱服用後蓋被保暖,等到出汗,腫脹自然會消退。
立消散用於治療頭部風邪引起的臉部虛腫,好像水泡一樣。
草烏(一兩),白芨,甘遂(各一兩),小良薑(三錢),甘草(三錢),麝香(一錢)
白話文:
草烏(50克),白芨,甘遂(各50克),小良薑(15克),甘草(15克),麝香(5克)
為末。用蒼耳搗汁。加醋調勻。雞翎蘸掃腫處。立消。
搐鼻通氣散,治時毒焮腫。咽喉不利者。用此取嚏以瀉其毒。
白話文:
將材料研磨成粉末。使用蒼耳搗出汁液,加入醋調和均勻。然後用雞毛蘸取混合液塗抹在腫脹的地方,腫脹會立刻消退。
搐鼻通氣散可用來治療時令病毒引起的紅腫及咽喉不適。使用此藥可以引發打噴嚏,以此方式排出體內的毒素。
玄胡索,玄參(各三錢),牙皂,川芎(各二錢),細辛,藜蘆,草烏(各一錢),鬧羊花(六分)
白話文:
玄胡索、玄參(各三錢),牙皁、川芎(各二錢),細辛、藜蘆、草烏(各一錢),鬧羊花(六分)。玄胡索:為玄參的根莖。玄參: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根莖。牙皁: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根皮。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細辛的根莖。藜蘆:為藜科植物藜蘆的根莖。草烏: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莖。鬧羊花:為毛茛科植物川烏的塊莖。
為末。用紙捻蘸藥。送入鼻內。取嚏為度。每日三次。以嚏出膿者必愈。無嚏者不治。
清涼消毒散,治面發毒。
白話文:
將藥研成粉末。用紙捲蘸取藥粉,送入鼻孔內,直到打噴嚏為止。每天進行三次。如果能通過打噴嚏排出膿液的話,病情一定會好轉;如果沒有打噴嚏,則表示無法治療。
清涼消毒散,用於治療面部發生的毒症。
天花粉,白芨,黃柏,山茲菇,烏藥,雄黃,乳香,麝香
白話文:
天花粉: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高熱、口渴、咳嗽等症狀。
白芨:是一種中藥,具有止血、收斂、消炎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創傷出血、潰瘍等症狀。
黃柏:是一種中藥,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痢疾、腹瀉、瘡瘍等症狀。
山茲菇:是一種中藥,具有消食、健胃、化痰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胃痛、痰多等症狀。
烏藥:是一種中藥,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寒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雄黃:是一種中藥,具有殺蟲、解毒、燥濕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皮膚病、瘡瘍等症狀。
乳香:一種中藥,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等症狀。
麝香:是一種中藥,具有開竅、醒神、活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暈厥、中風、心絞痛等症狀。
上為末。用雞子清和蜜水調敷。
火醋錠子,治面上熱瘡。身上熱癤。
大黃用醋浸曬九次。和為錠。火酒磨塗。
黑牛散,治痄腮初起壯實者。
黑牽牛(一兩)
捶碎。米醋二鍾。煎一鍾。露一宿。空心溫服。
二金散,治金腮。瘡蝕透腮頰者。
鬱金,雞內金(等分)
為末。先用鹽湯盥漱淨。摻之。
蒸法,治金腮癝毒痄腮。久不合口而成漏者。
白話文:
將雞蛋清和蜂蜜水調和敷在患處。
火醋錠子,用來治療臉上熱瘡和身上熱癤。
大黃用醋浸泡曬乾九次,研磨成錠狀,用烈酒磨碎塗抹。
黑牛散,用來治療腮腺炎初期腫大堅實的患者。
黑牽牛一兩,搗碎,加入兩杯米醋,煎煮成一杯,放置露水一晚,空腹溫服。
二金散,用來治療金腮,也就是瘡蝕穿透腮頰的患者。
鬱金和雞內金等量研磨成粉末,先用鹽水漱口清潔,再將藥粉塗抹在患處。
蒸法,用來治療金腮、毒性腮腺炎,以及長時間無法張嘴而導致漏液的患者。
用面作井圈。圍黏瘡口。勿令漏泄。次摻護心散於瘡口內。再次入藥油於井內。令滿。用紙條做捻燃之。初用一條。加至三四條。預用絹帕朦臉。以防油爆。蒸至好肉方痛。根有幾處則痛有幾處。至大痛時。以水濕紙滅燈。勿令口吹。俟痛稍止。再燃如前。以油干為度。去面井。
白話文:
用麵粉做一個井圈,將瘡口圍住,不要讓藥物漏出來。然後將護心散灑在瘡口內。再次將藥油倒入井內,使其滿滿的。用紙條做成捻子點燃。一開始用一根,逐漸增加到三四根。先用絹帕將臉矇住,防止油爆裂傷人。蒸到長出好肉才會感到疼痛。瘡口有幾處,就會感到幾處疼痛。到了疼痛劇烈時,用濕紙將燈火熄滅。不要用嘴吹滅。等待疼痛稍微停止後,再像先前一樣點燃捻子。以藥油乾了為準,即可除去麵粉井圈。
用地骨皮煎湯一碗。布蘸湯滴於瘡口內。以滴湯盡為度。用敷藥敷四圍。以珍珠散摻瘡口內。黑膏蓋之。俟膿干時加象皮。未收口。內服托裡等藥。
護心散
白話文:
用地骨皮煎煮成一碗湯。將布浸泡在湯汁中,然後滴入瘡口內。直到滴入的湯汁用盡為止。用敷藥敷在瘡口周圍。在瘡口內撒上珍珠散。再蓋上一層黑膏藥。等到膿液乾涸時,再添加象皮。如果傷口尚未癒合,則服用託裡等藥物。
雄黃(三錢),珍珠(二錢),血竭(二錢),乳香,沒藥,兒茶,象皮,龍骨,赤石脂(煅各一錢),麝香,冰片(各五分)
白話文:
雄黃(三錢):有解毒、殺蟲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皮膚病、疥瘡、濕疹等。
珍珠(二錢):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瘡瘍腫痛等。
血竭(二錢):有活血止血、散瘀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乳香、沒藥、兒茶、象皮、龍骨、赤石脂(煅各一錢):這些藥材都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
麝香、冰片(各五分):這些藥材都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中風昏迷、心絞痛等。
共為末聽用。又於蒸洗時服三五分。立能止痛。
藥油方
黃連,黃柏,連翹,當歸,芍藥,生地(各五分)
用香油一杯。文火煎枯。絹濾渣聽用。
敷藥方
薑黃,雄黃,大黃,黃柏,黃連(等分)
為末。米醋調敷四圍。
白話文:
將黃連、黃柏、連翹、當歸、芍藥、生地各五分,用香油一杯,文火煎至枯燥,用絹布過濾掉渣滓,留取藥油備用。在蒸洗患處時,每次服用藥油三五分,即可止痛。另外,將薑黃、雄黃、大黃、黃柏、黃連等分研磨成粉末,用米醋調和後敷於患處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