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經絡大略

人生之有經絡,猶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經絡,猶捕盜不知界分,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岐黃問答,以經絡為主,惟經絡一明,然後知症見何經,用何經之藥以治之,瞭然無謬,如古之善射御者,自有得心應手之妙焉。假如腹之中行,系任脈一經;開兩傍,系足少陰腎經;又開兩傍,系足陽明胃經;又開兩傍,系足太陰脾經。此皆在腹中者。其乳之在上在傍,系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經也。又開兩傍,則在兩肋,系足厥陰肝經;又肋之後,背之傍,系足少陽膽經;其脊之兩傍各兩行,系足太陽膀胱經。若脊之中行,系督脈一經。手之外廉,系手三陽經;手之內廉,系手三陰經。足之外廉,系足三陽經;足之內廉,系足三陰經。頭乃手足六陽經所會,如耳前後,系手足少陽經;顴之上下,系手足陽明經;兩眥傍,系手足太陽經;其鼻之上行,仍系督脈一經。又凡各經支別交會,與夫足三陰,皆循喉嚨挾舌本。又足厥陰隨督脈會於巔。雖未得備陳分寸起止,實乃十四經之大略也。內經所謂分肉者,正指此耳。至於奇經八脈,亦皆有起止病患也。假如肋痛,便知其為肝經,不分內外男婦大小,皆可識症用藥;稍近後,便知其為膽經,則又當隨症加減矣。由些言之,則凡十四經所在,皆可類推也。

陀云:癰疽之作,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如心之發於喉舌,肺之發於皮膚,脾之發於肌肉,肝之發於筋肋,腎之發於骨髓是也。陰毒發於下,陽毒發於上;腑之發於外,臟之發於內;發於下者得之緩,發於上者得之速;感於腑者易治,感於臟者難療。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近骨者多冷,久而不愈,化血生蟲,蟲則多庠少疼,或先庠後疼;近膚者多熱,久而不愈,傳氣成漏,漏則多疼少癢,或不疼不癢;發於虛處者多險,發於節而相應者不治。(應為內外通潰也)

手足十二經有氣血多少之分,歌曰:「多氣多血君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治以氣多者行其氣,血多者破其血;氣少者難於起發,補托之;血少者難於收斂,滋養之。雖然,厥陰經有相火,難治;少陽經有相火,而更難治。故足少陰當作氣血兩虛治也。用藥之道,如東垣之處方,矧有兼風、兼痰、兼濕、兼氣、兼血、兼陰、虛等症,病本不同,治當求備,較之世俗圖人形瘡樣而不分經絡者,大相徑庭矣!

白話文:

人身上有經絡,就像地理有邊界劃分一樣。治療疾病若不了解經絡,就像抓盜賊不清楚邊界,這樣怎麼能不犯錯呢?《黃帝內經》的問答,以經絡為主要內容。只有把經絡弄清楚,才能知道病症發生在哪條經絡,進而使用對應經絡的藥物來治療,這樣才能完全沒有錯誤。就像古代的射箭高手一樣,自然有得心應手的技巧。

例如,腹部中間的走向是任脈這條經絡;任脈兩旁是足少陰腎經;再往兩旁是足陽明胃經;更往兩旁是足太陰脾經。這些都在腹部裡面。乳房上方和兩側,是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走向。再往兩旁,在兩肋處,是足厥陰肝經。肋骨後面,背部兩側是足少陽膽經。脊椎兩側各兩行的,是足太陽膀胱經。脊椎中間的走向是督脈。

手臂外側,是手三陽經;手臂內側,是手三陰經;腿的外側,是足三陽經;腿的內側,是足三陰經。頭部是手足六陽經匯集的地方。像耳朵前後,是手足少陽經;顴骨上下,是手足陽明經;眼角兩旁,是手足太陽經。鼻樑的走向,仍然是督脈。另外,所有經絡的分支交會處以及足三陰經,都循著喉嚨,挾著舌根。足厥陰肝經隨著督脈匯聚於頭頂。

雖然還沒詳細說明經絡的起止和距離尺寸,但這已經是十四經絡的大概情況了。《黃帝內經》所說的「分肉」,指的就是這個。至於奇經八脈,也都有各自的起止和病症表現。例如,肋骨疼痛,就知道是肝經的問題,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辨別病症並用藥治療。稍微靠近後背,就知道是膽經的問題,那就應該根據症狀增減藥物。從這些例子來看,凡是十四經絡所經過的地方,都可以依此類推。

古人說,癰疽的發生,它的走向和歸屬都有一定的規律。例如,心臟的病變會表現在喉嚨和舌頭;肺的病變會表現在皮膚;脾的病變會表現在肌肉;肝的病變會表現在筋和肋骨;腎的病變會表現在骨髓。陰毒會發生在下方,陽毒會發生在上方。腑的病變會表現在體表,臟的病變會表現在體內。發生在下方的病進展較慢,發生在上方的病進展較快。病變發生在腑容易治療,發生在臟則難以治癒。所以,在體內的叫「壞」,在體表的叫「潰」。在上面的叫「從」,在下面的叫「逆」。靠近骨頭的病多為寒性,久治不癒會化膿生蟲。蟲子會引起搔癢,疼痛較少,或者先癢後痛。靠近皮膚的病多為熱性,久治不癒會形成漏管。漏管會引起疼痛,搔癢較少,或者不痛不癢。病變發生在虛弱的地方多為危險,發生在關節並且內外相通的,就難以治癒。

手足十二經絡有氣血多少的區別。有歌訣說:「氣血都多的經絡你要記住,是手經大腸和足經胃;氣多血少的有六條經,是三焦、膽、腎、心、脾、肺;血多氣少的有心包絡,膀胱、小腸、肝,它們都不同。」

治療時,對於氣多的經絡要疏通氣機,血多的經絡要活血化瘀。氣少的經絡難以調動,要補氣托毒。血少的經絡難以收斂,要滋陰養血。雖然如此,厥陰經有相火,很難治療;少陽經有相火,則更加難以治療。所以治療足少陰經應該作為氣血兩虛來治療。用藥的道理,應該像李東垣的處方那樣。更何況還有兼雜風、痰、濕、氣、血、陰虛等症狀。病因不同,治療應該力求周全。這與世俗只看瘡瘍的形狀,而不區分經絡的作法,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