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烙法(陽燧錠子)

古有烙法。今罕用之。蓋使患者駭然。亦懼粗工之誤用耳。余以陽燧錠子代之。治癰疽發背一切諸毒。未成者立消。已成立潰。已潰立穿。更易於收斂。並灸瘰癧、便毒、蛇頭疔、痞塊。及風寒濕氣疼痛等症。悉皆神驗。勿忽。

白話文:

古代曾經有烙法之法。現在罕見人們使用。可能是讓患者嚇壞了。也怕粗糙的工匠手法誤用。我用陽燧錠子代替它。治療癰疽、發背以及各種毒瘡。還沒成形的立消散掉。已經形成膿瘍的,很快潰爛。已經潰爛的,很快穿透。更加方便收斂。也用它灸治瘰癧、便毒、蛇頭疔、痞塊。以及風寒濕氣引起的疼痛等症狀。都非常神奇有效。不要忽視它。

陽燧錠子方

蟾酥硃砂,川烏,草烏(各五分),直殭蠶(一條各為末和勻)

白話文:

蟾酥、硃砂、川烏、草烏(各五分)、直殭蠶(一條各為末和勻)

用石硫黃一兩五錢。置碗內微火燉化。入前蟾酥等末攪勻。離火。再入當門子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攪勻。即傾入濕瓷盤內。速蕩轉成片。俟冷。取收瓷罐內。用時。取甜瓜子大一塊。要上尖下平。先用紅棗肉擦灸處。黏藥於上。用油燈草火點之。灸五壯或七壯、九壯畢。

白話文:

用硫黃一兩五錢,放在碗中以小火燉化。然後加入前面製備好的蟾酥等粉末,攪拌均勻。離火後,再加入麝香(二分)和冰片(一分),攪拌均勻。隨即倒入濕瓷盤中,迅速攪拌成片狀。等冷卻後,收納在瓷罐中。要使用時,取一塊甜瓜子大小的藥片,上面尖,下面平。先用紅棗肉擦拭灸處,然後將藥片黏在灸處,用油燈草點燃,灸五壯或七壯、九壯。

即飲米醋半酒鍾。隨用小膏藥貼之。出黃水些須。其毒即消。如風氣痛者。用箸子於骨縫中撳之。痠痛處於墨記灸之。如腿痛膝痛。於鬼眼穴灸之。再、肩擔成瘡。於腫處各灸一壯。立瘥。

白話文:

立即喝下半杯米醋。隨後使用小膏藥貼敷在患處。讓黃水流出些許。毒素就會消除了。若是風濕痛的人。用筷子在骨縫中按壓。痠痛處用墨汁做記號,然後用艾灸燻烤。像腿痛、膝痛。在鬼眼穴燻烤。此外,肩擔成瘡。在腫脹處各燻烤一壯。立即痊癒。

2. 黃蠟灸法

凡癰疽發背。諸毒惡瘡。先以濕面隨腫根作圈。高寸余。實貼皮上。勿令滲漏。圈外圍布數重。防火氣烘膚。圈內鋪蠟屑三四分厚。次以銅漏杓盛炭火。懸蠟上烘之。令蠟化至滾,再添蠟屑。隨化隨添。以井滿為度。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

白話文:

無論是癰疽還是發背以及各種惡性瘡毒,首先用濕毛巾沿著腫瘤根部做一個圈,高度超出腫瘤寸餘,緊緊貼在皮膚上,防止漏氣。圈外圍裹幾層布,防止火氣烘烤皮膚。圈內鋪上三四分厚的蠟屑。然後用銅漏勺盛滿炭火,懸在蠟屑上方烘烤,使蠟屑化成滾燙的蠟油,再添入蠟屑,不斷添加,直到井滿為止。如果皮膚不感到疼痛,說明毒性較淺,灸到感到疼痛即可。如果皮膚感到疼痛,表明毒性較深,灸到疼痛消失即可。

去火杓。即噴冷水少許於蠟上。俟冷起蠟。蠟底之色青黑。此毒出之徵也。如漫腫無頭者。以濕紙試之。於先干處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者三二次速潰。久潰頑硬者即於瘡口上灸之。蠟從孔入。愈深愈妙。其頑腐瘀膿盡化。收斂甚速。

白話文:

去除火藥:在傷口處噴一些冷水。等冷卻後,把火藥從傷口處移除。如果火藥底部的顏色是青黑色,就證明傷口上存在毒素。如果傷口腫大而且沒有頂部時,可以用一張紙來做測試,將紙張貼在傷口沒有水份的地方,然後在紙上點燃火藥。如果傷口是新形成的,只需要一次點燃火藥就可以消除了。如果傷口已經形成,需要點燃火藥三四次,讓傷口盡快化 pus。如果傷口已經存在很長時間,或者是頑固的,就可以直接在傷口處使用火藥。把火藥塞在孔中,火藥會發揮得越多越好。這樣,傷口中的腐敗的 pus 會完全消失,傷口會收縮,並很快癒合。

一法。灸頑瘡臁瘡。亦作面圈圍瘡口。次取黃蠟隨瘡井大捻錢厚一餅。蓋瘡口上。上鋪艾令滿。著火。艾著蠟化。滲入瘡口內。先癢後痛。俟艾燼。盡去之。則瘀腐盡化。如鎖口未盡。挑去之。則新肉生矣。若犯房勞。必須再灸。

白話文:

第一種方法:治療頑固的瘡口和惡性瘡口。也可以在瘡口周圍做一個面圈。接下來,取黃蠟,根據瘡口的尺寸捏成一個錢幣厚度的餅狀,蓋在瘡口上。在上面放滿艾草,點燃。艾草燃燒著,蠟融化,滲入瘡口內部。一開始會覺得癢,然後會覺得痛。等到艾草燃盡,把所有的艾草都去掉。這樣瘀血和腐肉就會完全化掉。如果瘡口還沒有完全癒合,可以用挑刺的方法去除。這樣,新的肉就會長出來。如果在瘡口癒合之前發生房事,必須再灸一次。

3. 桑柴火烘法

背疽初起腫痛。重若負石。堅而不潰者。用之能解毒止痛。消腫散瘀。出毒水。即能內消。若潰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者。用之補陽氣。散餘毒。生肌骨。移深居淺。用新桑樹根劈成條。或桑木枝長七寸劈如指粗。一頭燃著吹滅。用火向患處烘片時。火盡再換。每次烘三四枝。

白話文:

背部的疽癤初起腫痛時,痛的像負了重物一般,堅硬而不潰爛的,用它能解毒止痛,消腫散瘀,出毒水,就能自行吸收。如果潰爛而不腐爛,新的肉芽不生長,疼痛不止的,用它能補陽氣,散餘毒,生肌肉,使深的膿瘡移到淺層。用剛砍下的桑樹根劈成條,或用桑木枝長七寸劈成手指粗細。一端點燃吹滅,用火對著患處烘烤一會。火熄滅後再換一根。每次烘三四根。

每日烘三二次。以腫潰肉腐為度。若腐已去而新肉生遲者。則於瘡四畔烘之。凡陰瘡瘰癧。流注臁瘡。惡瘡久不愈者。俱宜烘之。書云。火有拔山之力。惜乎治者之不用耳。

白話文:

每天烘烤三到四次。以腫脹潰爛的肉體腐爛為程度。如果腐爛的肉已經去除,但新肉生長緩慢,則在瘡的周圍烘烤。所有陰瘡、瘰癧(俗稱「水瘊子」)、流注臁瘡(俗稱「疽」)、惡瘡長時間不癒合的,都應該烘烤。書上說:火有拔山的能力。可惜治病的人不用它。

4. 神燈照法

治發背初起。七日前後。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不起發者即發。不腐者即腐。誠良法也。用

硃砂雄黃血竭沒藥(各一錢),麝香(四分)

白話文:

硃砂、雄黃、血竭、沒藥(各一錢),麝香(四分)。

為末。每用三分。綿紙裹藥為捻。長七寸。麻油浸透。灼火。離瘡半寸許。自外而內。周圍徐徐照之。火頭向上。藥氣入內。瘡毒隨火解散。自不內侵臟腑。初用三根。漸加至四五根。候瘡勢漸消漸減。熏後隨用敷藥。如已潰。大膿瀉時不必用此。其敷藥原方草藥難覓。余用豨薟草一味代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用三分。用吸油紙把藥材包裹成香條,長度約七寸,然後浸透麻油。點燃香條,灼燒傷口處,距離傷口半寸左右,從外到內,周圍慢慢照射。藥物點燃後向上冒煙,藥氣進入傷口,傷口的毒素隨著火而消散,就不會再往內侵犯臟腑。剛開始用三根香條,逐漸增加到四五根,然後觀察傷口的情況,逐漸減少或停止。燻完後再敷藥。如果傷口已經潰爛,大量膿液流出時,就不用薰香了。敷藥的原方裡面的中草藥很難找到,我用豨薟草代替。

將草杵爛。加陳小粉。再加食鹽少許。研如糊。敷半寸厚。留口比瘡暈大三二分為率。瘡口用大蔥葉以滾水泡熟。扯開貼之。如干及有膿。用豬蹄湯潤之洗之。

白話文:

將草藥杵成爛泥。加入陳年小粉。再加入少許食鹽。研磨成糊狀。敷上半寸厚。留出口比瘡口大三二分的空間。將大蔥葉用滾水浸泡至熟。撕開貼在瘡口上。如果乾燥或有膿液,用豬蹄湯潤濕並清洗。

一法。前方加輕粉二錢。殭蠶三錢。露蜂房十個。作捻。熏照如前。照畢用真生桐油調銀硃。如膏貼之再、熏照冷疔、結毒、漏蹄風等症。各錄本門條下。

白話文:

第一種方法。在前面加入輕粉二錢,僵蠶三錢,露蜂房十個,製成藥捻,按前面方法燻烤。燻烤完畢用真正的桐油調和銀硃,如膏藥一樣敷貼。另外,燻照冷疔、結毒、漏蹄風等症狀,分別記載在各個病症條目下。

5. 牛膠蒸法

癰疽、發背。痔漏、惡瘡。頑臁、跌撲等症。用牛皮膠熬至稀稠得所。攤毛頭紙上。每用一塊。貼瘡腫上。次用釅醋煮軟布二塊。乘熱罨膠紙上蒸之。稍溫再易。直至瘡癢膿出將盡。即濃煎貫眾湯洗去膠紙貼膏。

白話文:

癰瘡、發背、痔漏、惡瘡、頑疾、跌打損傷等疾病,可以用牛皮膠熬煮至適當濃稠度,塗在毛頭紙上,每次用一塊貼在膿腫上。然後用濃醋煮軟兩塊布,趁熱敷在塗了膠紙的地方蒸熱。稍稍溫熱後再換另一塊布,反覆進行直到膿瘡疼痛消退、膿液幾乎排出殆盡。這時濃煎貫眾湯將膠紙洗淨後貼上藥膏即可。

次日照前。直至膿盡瘡干為度。隨用生肌散貼膏。次日換膏。仍前蒸洗。

白話文:

第二天照常服藥。直到膿液排盡、傷口乾燥為止。隨即使用生肌散和敷貼藥膏。第二天更換敷貼藥膏。仍然像前一天一樣蒸洗傷口。

6. 藥筒拔法

陰發背於十五日前後。堅硬不潰不膿。不得外發。必致內攻。乃生煩躁。重如負石。非此法拔提。毒氣不出。誠有迴天之功。為瘍醫者不可缺也。法用

白話文:

在十五日前後患陰疽的,屬於陰症。堅硬不潰不膿。若不能從外部發作。就會轉向內部。於是產生煩躁。如同重物壓身。如果不採用此法拔出毒氣。毒氣不能排出。真有起死回生之功。是外科醫生不可缺少的。方法如下:

鮮菖蒲,羌活獨活,紫蘇,蘄艾,白芷甘草(各五錢)連須蔥(二兩)

白話文:

五錢新鮮菖蒲、五錢羌活、五錢獨活、五錢紫蘇、五錢艾草、五錢白芷、五錢甘草(共七味中藥)、二兩帶根的青蔥

用清水十碗。煎數十滾聽用。次用鮮嫩竹一段。長七寸。徑口一寸二三分。一頭留節。劃去青留白。厚約分許。靠節鑽一小孔。以杉木條塞之。放前藥水內。煮數十沸。取筒傾出藥水。仍浸藥汁內候用。次用鈹針於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寸許。將藥水盆置患人榻前。

白話文:

用清水十碗。煮沸幾十次備用。然後用一截鮮嫩的竹子。長七寸。直徑一寸二三分。一端保留竹節。颳去青皮只留竹白。厚度大概一分。靠近竹節鑽一個小孔。用杉木條塞住。放入之前的藥水中。煮沸幾十次。取竹筒傾出藥水。仍然浸在藥汁中備用。然後用鈹針在瘡口上寸內。以品字形放開三個孔。深度一寸左右。將藥水盆放在患者牀前。

取筒傾去藥汁。乘熱急合瘡眼上。撳緊。自然吸住。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落。倒筒內之物於器內。視其膿血相黏。鮮明紅黃者。可治。純是敗血稀水。氣穢紫黑者。不治。此家傳屢驗之法。勿忽之。如陽瘡則不必用此。恐傷氣血。慎之。

白話文:

取出筒子,傾出藥汁。趁熱趕緊貼在瘡口上,用力按緊。自然會吸住。等一會兒,竹筒已經溫暖了,拔出塞孔的木條。竹筒就會自動掉落。把竹筒裏的東西倒入器皿中,看看膿血混雜在一起,顏色鮮明紅黃的,可以治癒。如果只是敗血稀水,氣味難聞,顏色紫黑的,則不能治癒。這是祖傳屢試不爽的方法,不要忽視。如果是陽瘡就不必用此法,恐怕會損傷氣血。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