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灸法

灸乃開結破硬之法。蓋火性暢達。引拔內毒。有路而發外也。凡瘡之初起。七日以前。隨毒勢之大小。灸艾壯之多寡。如赤腫紫黑者。取蒜片三錢。厚置瘡頂上。著艾灸之。三壯一換蒜片。初灸覺痛。以不痛似癢為止。初灸不痛。以知痛庠為止。初灸全然不覺痛癢。宜去蒜明灸之。

白話文:

灸法是治療中醫術語稱為「結」和「硬」的方法。因為火具有疏通達的作用,可以將體內的毒素引出體外。瘡疽發生的初期,在七天之內,應根據毒素的嚴重程度,決定灸艾壯的數量。如果瘡疽紅腫發紫發黑,可用三錢蒜片,把它厚厚地放在患處,再用艾條灸之,三壯後換一片蒜片。第一次灸的時候,如果感覺到疼痛,就繼續灸,直到不痛、只覺得有點癢為止。如果第一次灸的時候不痛,就繼續灸,直到感覺到疼痛和癢為止。如果第一次灸的時候完全沒有感覺,就應去掉蒜片,直接灸。

方能速潰。艾數宜多。有漫腫無頭者。以濕紙覆其上。視其先干處置蒜灸之。兩三處先干。兩三處齊灸之。有一點白粒如粟。四圍紅腫如錢者。即於白粒上灸之。有陰瘡日數多者。艾炷不及。其事以蒜搗爛鋪於瘡上。艾鋪蒜上灸之。蒜敗再易。以知痛甚為效。癰疽、流注、鶴膝風等。

白話文:

只有這樣才能快速潰破。艾炷的數量應該多一點。有腫脹但是沒有膿頭的。用濕紙覆蓋在上面。觀察它先乾燥的地方,在那裡進行蒜灸。先在兩三處乾燥的地方灸。有一點白色的顆粒像小米。周圍紅腫像銅錢一樣的。就在白色的顆粒上灸。有陰瘡的,時間比較長的。艾炷不夠用。就把蒜搗碎敷在瘡口上。艾炷鋪在蒜上灸。蒜腐敗了再更換。以疼痛劇烈為有效。癰疽、流注、鶴膝風等。

每日灸二三十壯。頑疽、陰瘡、痼發等。艾數必多。宜先服護心散以防火氣入內。灸小兒。先將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溫。即移於小兒毒上。易艾照前。凡腫瘍初起。用此灸之。一不開大。二不內壞。三易收口。誠瘍科之首法也。如七日以後。毒已成形。宜隨經絡取穴次灸之。

白話文:

每天艾灸二三十壯。頑固的瘡、陰瘡、久治不癒的瘡等,艾灸的數量一定要多。應該先服用護心散來防止火氣進入體內。若要艾灸小兒,先將大蒜放在成人的胳膊上,點燃艾條,讓大蒜溫熱。隨即移到小兒的瘡毒上。艾條的使用方法與前面一樣。凡是腫瘤初發,用這種方法艾灸。一是腫瘤不會擴大,二是腫瘤不會在體內潰爛,三是傷口容易癒合。這真是治療瘡瘍的最好方法。如果七天後,毒瘡已經形成,應當沿著經絡取穴,依次艾灸。

或騎竹馬法灸之。或用錠子藥餅、蠟餅、等類灸之。至真要論云。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是毒乃寒邪所傷。艾火攻之。求其本也。

白話文:

或騎在竹馬上用艾灸。或用藥餅、蠟餅等來灸。在《至真要論》中說,陽氣聚合在一起,寒氣就會化為熱氣。如果熱氣太盛的話就會令肌肉腐壞,形成膿液。所以毒瘡就是受到陽氣所傷引起的,因此用艾灸來治療,就能夠治標又治本。

經曰。陷者灸之。陽症似不必灸也。頭為諸陽之首。凡生瘡腫。由亢陽所致。灸之必加大腫。痰動必死。腎俞穴發瘡。由腎水枯竭而成。灸之則火爍其源。黑陷則死。有元氣素虛。瘡不高腫。體倦神昏。脈空虛浮散。數而不鼓。此內無真氣抵當火力。灸之必昏潰而死。世云。艾火不傷人。非通論也。

白話文:

古經書上說:陷下去的瘡要灸它。陽症彷彿不需要用艾灸治療。頭是諸陽的匯聚點。凡是生瘡腫的,都是因為陽氣過盛造成的。灸下去必定使腫塊增大,痰動就會導致死亡。腎俞穴發瘡,由於腎水枯竭而形成的,灸它就會火反而燒到病根。黑陷的就會死亡。有的人本來元氣就很虛,瘡不高腫,身體倦怠,精神昏沉。脈搏空虛,浮散,次數多而無力。這類人內裡沒有真氣可以抵擋艾火的力量,灸下去必定會昏潰而死。人們常說:艾灸之火不會傷害人。這話是不全面的。

凡灸。先用蒜片擦穴。則著艾不落。灸瘡不發。則疾不除。用蔥、艾、薄荷煎湯洗之。灸瘡已發。潰爛疼痛者。用桃柳枝、胡荽、黃連煎湯洗之。灸瘡出血。用百草霜罨之。灸瘡不收口。用槐枝、蔥白煎湯洗之。瓦松陰乾為末摻之。灸瘡貼膏。宜頻換。使膿血出多而疾速愈。

白話文:

凡是灸法,首先用蒜片擦拭穴位,這樣就可以讓艾灸不掉落,灸瘡也不會發炎。如果灸瘡沒有發炎,那麼疾病也就不會痊癒。用蔥、艾葉、薄荷煎湯來清洗灸瘡。如果灸瘡已經發炎潰爛並疼痛,那就用桃樹或柳樹枝、胡荽、黃連煎湯來清洗灸瘡。如果灸瘡出血,那就用百草霜敷在灸瘡上。如果灸瘡不收口,那就用槐樹枝、蔥白煎湯來清洗灸瘡,並用瓦松陰乾後研磨成粉末來敷在灸瘡上。灸瘡貼膏藥,應該經常更換,讓膿血流出越多,疾病痊癒也就越快。

騎竹馬灸法,治諸發背。及痔漏腸風。是症由心火留滯而生。此穴乃心脈所過之處。灸之則心火調暢。血脈通流。其毒頓減。其法。男左女右。於患人曲池穴起。用薄篾一條。量至中指尖。與肉平齊截斷。次令患者騎竹馬。兩人前後扛起。離地五寸。兩傍扶定。以前篾豎馬上。從尾骨貼脊。量至篾盡。以墨記之兩邊各開同身寸一寸五分盡處。是穴各灸二七壯。

白話文:

騎竹馬灸法,治療各種發背。以及痔漏腸風。這種症狀是由心火鬱積而引起的。這個穴位是心脈經過的地方。灸它可以使心火暢通。血脈通流。毒性頓減。具體做法是。男人左邊,女人右邊。從病人的曲池穴開始。用薄竹篾一條。量到中指尖。與肉平齊截斷。然後讓病人騎上竹馬。兩個人前後扛起。離地五寸。兩邊扶穩。以前面的竹篾豎立在馬背上。從尾骨貼著脊椎。量到竹篾盡頭。用墨記下兩邊各開同身寸一寸五分盡頭的地方。這個穴位各灸27壯。

2. 取穴法

手太陰肺經

少商穴(此穴宜刺不宜灸。入前針法。)

手陽明大腸經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

少商穴(這個穴位適合針刺而不適合艾灸。按照前面提到的針刺方法進行。)

手陽明大腸經

曲池穴,治胃疽。及上部疔腫發背。渾身瘡毒、風刺、癮疹、頑疥。小兒丹毒。並癰瘓。四肢拘攣。歷節風。

白話文:

曲池穴,可以治療腸胃疽。以及背上部疔瘡腫脹發作。全身膿瘡毒瘡、風刺、癮疹、頑固疥瘡。小兒丹毒。以及各種癰瘡瘡瘍。四肢攣縮屈曲。各個關節的風濕疼痛。

(穴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以手拱胸。紋盡頭陷者是穴。)

三間穴,治蜂窠疽。(穴在手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名少骨穴。)

白話文:

穴位在肘部外側,當你彎曲手肘時,會在兩塊骨頭之間找到它。把手拱起放在胸前,紋路的盡頭處有個凹陷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

三間穴,可以用來治療蜂窩組織炎。(這個穴位位於食指根部後方內側的凹陷處,又稱為少骨穴。)

肩髃穴,治乳癰、乳毒、乳岩。(穴在肩端兩骨罅間。陷者宛宛。舉臂取之。有空是穴。一名肩井穴。足少陽陽蹺之會。)

白話文:

肩髃穴可以治療乳瘡、乳毒、乳巖。(這個穴位位於肩端,兩塊骨頭之間的空隙。按壓時感到凹陷、柔軟。將胳膊舉起,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還有一個名字叫肩井穴。它是足少陽經和陽蹺經的交匯點。)

三里穴,治乳症、膝症。(穴在膝眼下三寸。䯒骨外臁內兩筋間。舉足取之。)

偏歷穴,治顴疔。(穴在手腕中後三寸陷中。)

足太陰脾經

衝門穴,治脅癰。(穴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

商丘穴,治陰疽。(穴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

箕門穴,治腹癰。(穴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是穴。)

大敦穴,治魚口。(在足大指端。指甲里三毛中。)

三陰交穴,治鶴膝襠疽。(穴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膝頂穴,治鶴膝風、腳氣。(此秘法也。諸書不載。)

足陽明胃經

神授穴,治牙癰。(二穴。隨人大指上直去骨罅處起。用患人手一跨。此秘法也。)

缺盆穴,治鬢疽、瘰癧。(穴在肩下。橫骨陷中。)

白話文:

中醫穴位解說:

足太陰脾經

  • 三里穴:治療乳房腫塊、膝蓋疾病。穴位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腓腸肌內側兩條筋之間。舉起腳時取穴。
  • 衝門穴:治療脅肋部位的癰疽。穴位位於大橫穴上方五寸,府舍穴下方,橫骨末端約中間動脈處。
  • 商丘穴:治療陰疽。穴位位於足內踝下方,稍微向前凹陷處。
  • 箕門穴:治療腹部癰疽。穴位位於小腹上,越過筋之間,陰股內側,動脈跳動明顯處。
  • 大敦穴:治療魚口(指嘴唇周圍潰爛)。穴位位於足大拇指末端,指甲內側三毛的中間。
  • 三陰交穴:治療鶴膝襠疽(指膝蓋附近及大腿內側的癰疽)。穴位位於內踝骨上方三寸,骨頭下方凹陷處。
  • 膝頂穴:治療鶴膝風、腳氣。此穴位為秘法,古書中未記載。

足陽明胃經

  • 神授穴:治療牙齒癰疽。此穴位為一對,位於患病者大拇指向上直線延伸至骨頭縫隙處,用患病者的另一隻手跨過即可找到。此穴位為秘法。
  • 缺盆穴:治療鬢角部位的癰疽、瘰癧。穴位位於肩膀下方,橫骨凹陷處。

偏歷穴:治療顴骨部位的疔瘡。穴位位於手腕中後方三寸凹陷處。

伏兔穴,治鬢疽。(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故名之。脈絡會也。)

白話文:

伏兔穴,治療鬢疽。

(穴位在下肢膝蓋上六寸起肉處。需要端正地跪坐著取穴。另一個說法是穴位在膝蓋上七寸。用左右手各三根手指按壓,在穴位上會感覺到有像兔子的形狀。因此稱此處穴位為伏兔穴。肌肉纖維也匯集於此。)

犢鼻穴,治唇疽膝痛。(穴在膝臏下。䯒骨上。俠解大筋陷中。是穴形如牛鼻。)

白話文:

犢鼻穴,可以治療脣瘡和膝蓋痛。(穴位在膝蓋骨下面,髕骨上面,俠解大筋陷中,穴位形狀像牛鼻。)

梁丘穴,治流注。(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踝骨穴,治疽著五指。及霍亂轉筋。(此秘法也。)

手厥陰心胞絡(經胞絡、乃包裹心之肉也。)

郄門穴,治胸疽。(穴在掌後。去腕五寸。)

間使穴,治肘癰、腋腫。癭瘤、疥癬。(穴在手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內關穴,治銳疽、瘰癧。合谷疔、蛇頭疔。(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

合谷穴,治魚肚疔、注節疔。(穴在大指次指合紋盡處陷中。)

手少陽三焦經

四瀆穴,治魚腮。(穴在肘前五寸。外臁陷中。),

白話文:

梁丘穴可以治療流注,這個穴位在膝蓋上二寸,兩條筋之間。

踝骨穴可以治療疽病蔓延至五指,以及霍亂引起的筋攣,這是一個秘法。

手厥陰心胞絡是包覆心臟肌肉的經絡。

郄門穴可以治療胸部疽病,這個穴位在手掌後方,距離手腕五寸。

間使穴可以治療肘部癰疽、腋窩腫脹、癭瘤和疥癬,這個穴位在手掌後方三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

內關穴可以治療銳疽、瘰癧、合谷疔和蛇頭疔,這個穴位在手掌後方,距離手腕二寸,兩條筋之間。

合谷穴可以治療魚肚疔和注節疔,這個穴位在大拇指和食指的交界處凹陷處。

手少陽三焦經

四瀆穴可以治療魚腮,這個穴位在肘部前方五寸,外臁的凹陷處。

天井穴,治瘰癧、石榴疽。癝毒、魚腮。五痔、癮疹。(穴在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又骨陷中。刺肘拱胸得之。)

白話文:

天井穴,治療癤腫、石榴瘡。癝毒、腮腺腫大。五種痔瘡、皮膚炎症。(穴位在手肘外側。大骨後手肘上一寸。尺骨上兩條肌腱。又骨陷中。刺向手肘拱胸即可找到。)

會宗穴,治肩疽、髎疽。(穴在臂腕後三寸。空中一寸。)

腋門穴,治藥疽。(穴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握拳取。)

手少陰心經

少衝穴,治喉癰。舌疔、舌腫。(穴在手小指內臁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又名經始穴。)

靈道穴,治氣癰。(穴在掌後一寸五分。)

白話文:

會宗穴位於手臂腕部後方三寸、離皮膚一寸的位置,可以治療肩疽和髎疽。腋門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握拳時可以觸摸到,可以治療藥疽。

手少陰心經的少衝穴位於小指內側指甲根部,距指甲邊緣一寸左右,又稱經始穴,可以治療喉癰、舌疔和舌腫。靈道穴位於手掌後方一寸五分處,可以治療氣癰。

少海穴,治臑疽並瘰癧。不問腫潰。及臂痛不能伸。齒齦痛爛。齒寒頭痛。胸風腋疽。一名曲節。(穴在肘內臁後大骨外。去肘五分陷中。屈手向上取之。)

白話文:

**少海穴:**治療臑瘡和淋巴結腫大。無論腫塊是否潰爛。以及手臂疼痛無法伸展。牙齦疼痛腐爛。牙齒寒冷頭痛。胸部風疹腋瘡。別名曲節。(穴位在肘內側臑後大骨外側。距肘五分凹陷處。屈手向上尋找。)

神門穴,治兌疽、穿骨疽。(穴在掌下銳骨端陷中。)

少商穴,治喉症。宜針忌灸。見針門。

心俞穴,治喉毒懸癰。(穴在背第五椎兩傍。各開一寸五分。)

手太陽小腸經

支正穴,治侵腦疽。(穴在腕後五寸。)

陽谷穴,治鳳眉疽。(穴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中。)

後谿穴,治黑疔。(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捏拳取之。)

腕骨穴,治鼻疔。(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天宗穴,治頂疽。(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

肩貞穴,治肩風。(穴曲脾下。兩骨解間。肩顒後陷中。)

掌後五寸五分,治馬口瘡。(秘法。)

足厥陰肝經

陰包穴,治咬骨疽。(穴在膝上四寸。股內臁兩筋間。拳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

膝關穴,治透腦疽。(穴在犢鼻下二寸傍陷中。)

中都穴,治陰疽。腸癖頑疝。(穴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

蠡溝穴,治玄疽。(穴在足內踝上五寸。)

白話文:

神門穴治兌疽、穿骨疽,位於手掌下方銳骨端凹陷處。少商穴治喉症,宜針忌灸,位於手拇指指甲根部橈側。心俞穴治喉毒懸癰,位於背部第五節椎骨兩側各開一寸五分處。

手太陽小腸經支正穴治侵腦疽,位於手腕後五寸處。陽谷穴治鳳眉疽,位於手腕外側,兌骨下凹陷處。後谿穴治黑疔,位於小指外側,指節後凹陷處,捏拳取穴。腕骨穴治鼻疔,位於手腕外側,起骨下凹陷處。天宗穴治頂疽,位於秉風後大骨下凹陷處。肩貞穴治肩風,位於曲脾下兩骨之間,肩顒後凹陷處。掌後五寸五分處治馬口瘡,這是秘法。

足厥陰肝經陰包穴治咬骨疽,位於膝蓋上四寸,大腿內側臁筋之間,拳足取穴,看膝蓋內側,必有槽中。膝關穴治透腦疽,位於犢鼻下二寸傍凹陷處。中都穴治陰疽、腸癖頑疝,位於內踝上七寸䯒骨中。蠡溝穴治玄疽,位於足內踝上五寸處。

章門穴,治氣癖。(穴在直季脅肋端。臍上二寸。兩傍九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一云。肘尖盡處是。)

白話文:

章門穴,治療氣病。(穴位在直立時側腹部,肚臍上方兩寸,兩側九寸。側臥、彎曲上半身、伸直下半身、舉起手臂可以找到它。另一種說法是,在肘尖最末端的地方。)

膝下外臁橫骨,治鸛口疽坐馬等癰。(秘法。)

足少陽膽經

劍巨穴,治馬刀。(穴在掌後三寸二分。秘法。)

白話文:

膝蓋下方外側的橫骨,可以治療鸛口疽和坐馬等癰症。(這是秘傳的方法。)

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範疇。

劍巨穴,可以用來治療馬刀瘍。(這個穴位位於手掌後方三寸二分的位置。這也是秘傳的方法。)

肘尖穴,治瘰癧。三次除根。(取穴令患者端坐。叉手平胸。肘後突出尖骨是。灼艾人須立於患人後。因穴在後面內側小尖骨尖。以指按之。患處痠麻方是真穴。此乃大肘尖之傍小肘尖。仰手與小指對直者是也。按此骨尖小指即麻為驗。此穴與肩尖穴多取不真。惟此取法最確。故重表而出之。宜珍之勿忽。)

白話文:

肘尖穴,治療瘰癧,三次就可以根除。(取穴時,讓患者端正坐好,叉手放在胸前,肘後突出的尖骨就是肘尖穴。施灸的人必須站在患者的後面,因為穴位在背後內側的小尖骨上,用手指按壓,患處痠麻纔是真正的穴位。這是大肘尖旁邊的小肘尖,仰起手,與小指對齊的就是。按壓這個骨尖,小指麻木就是徵驗。這個穴位和肩尖穴經常取不到位。只有這個取穴方法最準確,所以特意再提出來。這穴位很重要,不要忽略。)

金門穴,治瘰癧。(穴在掌後三寸五分。秘法。)

陽陵泉穴,治淵疽。(此穴筋之會也。專治筋病。穴在膝下一寸。䯒外臁陷。蹲坐取。)

懸鐘穴,治附骨疽。(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膝眼穴,治鶴膝風。(穴在膝頭骨下兩傍陷中。)

白話文:

金門穴可以治療瘰癧,位於手掌後方三寸五分處,具体位置需要秘法才能得知。陽陵泉穴可以治療淵疽,位於膝盖下方一寸,腓骨外侧臁陷處,蹲坐時更容易找到。懸鐘穴可以治療附骨疽,位於腳外踝上三寸動脈處。膝眼穴可以治療鶴膝風,位於膝蓋骨下方两侧的凹陷处。

環跳穴,治腿股風。居髎二穴認真攻。委中毒血更出盡。愈見醫科神聖功。(穴在脾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左手摸穴。右手搖撼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也。居髎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居髎在跳上一寸。灸則筋縮。)

白話文:

環跳穴,治療腿股風。居髎這兩個穴位認真攻治。委中穴中毒血更要徹底攻出來。愈發顯現出醫術的超凡神聖的功效。(穴位在脾樞中央。側臥。伸直下腿。彎曲上腿。以左手尋找穴位。右手搖晃按壓,以取穴位。是足少陽和太陽的交會穴。居髎穴在章門穴下八寸三分。監骨上凹陷處。居髎穴在跳上一寸。灸這穴位會使筋縮短。)

足少陰腎經

陰谷穴,治心口疽。(穴在膝下。內補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取之。按之應手。)

築賓穴,治幽癰、赫癰。(穴在內踝上腨分中。)

足太陽膀胱經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

陰谷穴,治療心口的癰疽。(穴位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補骨後方,大筋的下面,小筋的上面,需要彎曲膝蓋來找到這個位置,按壓時會有明確的手感。)

築賓穴,治療幽門和赫門部位的癰瘍。(穴位在內踝上方的小腿肚中間。)

足太陽膀胱經

風門穴,治玉枕疽。又能宣通背上諸陽熱氣。一名熱府穴。(穴在背骨第二椎下陷中間。兩傍相去脊同身寸各開一寸五分。正坐取之。各灸七壯。)

心俞穴,治發背。(穴在五椎下兩傍。各開一寸五分。)

白話文:

風門穴,可以治療玉枕疽,也能宣通背部諸陽的熱氣。又名熱府穴。這穴位在背骨的第2塊椎骨下,左右兩側相對應,離脊椎的距離同身寸各距離1寸5分。端坐時取穴。左右各灸7壯。

委陽穴,治五發。(穴在足小膕中。外臁兩筋間。屈伸取之。一云在承扶下一寸六分。屈伸取之。承扶在尻臀下陷紋中。兼騎竹馬法灸之。)

白話文:

委陽穴,治療五發症狀。(穴位在小腿肚的正中央,外側兩筋之間,屈伸腿部時取穴。另一種說法是,在承扶穴下一寸六分處,屈伸腿部時取穴。承扶穴在臀部下方的凹陷處。採用騎馬的姿勢施灸。)

會陽穴,治腎疽血崩。(穴在膝約紋中央下三寸。)

崑崙穴,治附陰疽。風疹、風熱、冷脾。(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

任脈經(此經會陰而行腹)

百會穴,治龍泉疽。虎髭毒。(穴在巔頂中。直平耳尖。)

督脈經(此經會陽而行背)

神闕穴,治對口。(穴在兩手兌骨間。亦秘法也。)

白話文:

會陽穴位於膝蓋約紋中央下方三寸,可以治療腎臟發炎導致的膿瘡和出血不止。崑崙穴位於腳外踝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細脈跳動可以感覺到,可以治療附著在陰部的膿瘡,以及風疹、風熱、脾胃虛寒等症狀。任脈經從會陰開始,沿著腹部往上走。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與兩耳尖在同一水平線上,可以治療龍泉疽和虎髭毒。督脈經從會陽開始,沿著背部往上走。神闕穴位於兩手食指指尖相交的部位,是一個秘法穴位,可以治療口角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