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四 (18)
卷四 (18)
1. 痤
痤者瘡癤也。大如酸棗。赤腫而有膿血。宜羊角散服之。葫蘆化毒丹塗之。
白話文:
痤瘡是一種瘡癤,大小如酸棗,發紅腫脹,並有膿血。宜服用羊角散,並塗抹葫蘆化毒丹。
羊角散,治痤及癝毒赤斑。
羊角連內骨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黃酒調服。
葫蘆化毒丹(見腫毒門)
白話文:
羊角散,用於治療痤瘡以及癤毒紅斑。
取羊角連同內部骨骼一起煅燒至炭化,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黃酒調和後服用。
葫蘆化毒丹(詳見腫毒相關篇章)
2. 痱
痱者先如水泡作癢。次變膿泡作疼。經云。汗出見風。乃生痤痱。由肺熱脾濕所致。宜涼血消風散。
涼血消風散,治熱瘡痱子。瘡疥癮疹赤斑。
白話文:
痱子一開始像水泡一樣,而且發癢,接著變成膿皰,感到疼痛。《內經》說,汗出後見風,就會生癤痱。這是由於肺熱、脾濕所導致。治療方法宜用清涼養血、祛風散熱的藥物。
當歸,生地,知母,石膏,苦參,牛蒡子,蟬蛻,胡麻,防風,荊芥,蒼朮(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當歸、生地黃、知母、石膏、苦參、牛蒡子、蟬蛻、胡麻、防風、荊芥、蒼朮(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服。
洗藥白金散
虎杖,豌豆,甘草(各四五錢)
水煎淋洗水冷拭乾。以滑石粉摻之令遍。次日即驗。
棗葉可煎洗。朴硝可沖洗。
鵝黃散,痤痱作癢抓之損。後作痛者。
白話文:
用兩碗水煎藥,煎到八分滿即可服用。用虎杖、豌豆、甘草各四五錢煎水,趁熱淋洗患處,水涼後擦乾,再用滑石粉塗抹均勻,隔天就能看到效果。也可以用棗葉煎水洗,或者用朴硝沖洗。如果患處因抓撓導致起疹子,又癢又痛,可以使用鵝黃散。
綠豆粉(一兩),滑石(五錢),黃柏(三錢),輕粉(二線),為末撲之。
白話文:
綠豆粉(60克),滑石粉(30克),黃柏粉(18克),滑石粉(1.2克),混合後研磨成細粉,用於外敷。
3. 㾦癗
㾦癗者狀如麻豆。搔之成瘡。由汗出見風所致。宜秦艽湯、黑龍丸服之。二參湯洗之。
秦艽湯,治㾦癗。
白話文:
癗癤狀如小麻豆,因搔抓破裂成症,是因流汗後遇風所致。應服用秦艽湯、黑龍丸。另外還可以取二參湯洗患處。
秦艽(一錢五分),麻黃,防風,升麻,枳殼,犀角(鎊),牛蒡子,黃芩,玄參,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
黑龍丸,治㾦癗。上攻頭面者。
白話文:
秦艽(1.5錢),麻黃、防風、升麻、枳殼、犀角(研成粉末狀)、牛蒡子、黃芩、玄參、甘草(各1錢)
京墨,羌活,薄荷葉,蔓荊子,獨活(各一兩),川芎,甘草(炙),荊芥穗,防風,南星(薑製),草烏(生),殭蠶(炒),白芷,白附子(炮),梔子,川烏(炮去皮各一兩)
白話文:
京墨一兩、羌活一兩、薄荷葉一兩、蔓荊子一兩、獨活一兩。川芎一兩、甘草(炙)一兩、荊芥穗一兩、防風一兩、南星(薑製)一兩、草烏(生)一兩、殭蠶(炒)一兩、白芷一兩、白附子(炮)一兩、梔子仁一兩,川烏(炮去皮)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一錢重。每用一丸。細嚼。茶酒任下。
洗藥二參湯,洗㾦癗。
白話文:
上面的材料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每丸重一錢。每次使用一丸,細細咀嚼,可用茶或酒送服。
[洗藥二參湯],用於清洗痤瘡。
丹參,苦參(各四兩),蛇床子(生三兩)
水一斗。煎七升。去渣熏洗。
二味消毒散(見首卷敷貼門)
白話文:
丹參、苦參(各四兩),蛇牀子(生三兩)
4. 浸淫瘡
浸淫瘡者。轉廣有汁。多起於心。經曰。歲火太盛。甚則身熱而肌膚浸淫。仲景云。從口流向四肢者順。反此者逆。治同痤痱。外搽青蛤粉。
青蛤散(見面部小疵)
白話文:
浸淫瘡:瘡口不斷有膿汁滲出,多發於身體的中央部位。中醫經典著作《難經》中說,歲火過於旺盛,就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浸淫出汗。《傷寒論》中說,如果從口部流出的汗液向四肢流動,稱為順症;反之,則稱為逆症。治療方法與痤痱相似。外用青蛤粉擦拭。
5. 天皰瘡
天皰瘡者。初起白色燎漿水泡。小如芡實。大如棋子。延及遍身。疼痛難忍。由肺受暑熱。穢氣伏結而成。故又名肺疽。宜香薷飲。再上體多風熱。解毒瀉心湯。下體多濕熱。清脾甘露飲。外以石珍散。毒氣入囊者不治。
香薷飲,治伏暑。
白話文:
天皰瘡:
一開始會出現白色水泡,小如芡實,大如棋子,蔓延到全身,疼痛難忍。由肺部受到暑熱,穢氣積結而成,因此又稱肺疽。宜服用香薷飲。
若上半身多風熱,可服用解毒瀉心湯。若下半身多濕熱,可服用清脾甘露飲。外用石珍散。若毒氣已經進入囊中,則無法治療。
香薷,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黃連(薑汁炒)
白話文:
香薷:具有芳香化濕、散寒解表,利尿止瀉的功效。
厚朴(薑汁炒):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白扁豆(炒):具有補脾益氣、健胃消食、清熱化濁的功效。
黃連(薑汁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痢止血的功效。
水煎冷服。脈虛氣虛者。加人參、麥冬、五味子。
解毒瀉心湯,心經火旺。酷暑時臨。致生天皰。
白話文:
將藥材用冷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是脈搏虛弱、氣虛的人,可以加入人參、麥冬、五味子。
黃連,牛蒡子,防風,荊芥,黃芩,梔子,知母,石膏,滑石,玄參(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黃連、牛蒡子、防風、荊芥、黃芩、梔子、知母、石膏、滑石、玄參(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清脾甘露飲,治脾經濕熱下體多生者。
白話文:
用水兩杯,燈心草二十根,煎煮至剩八分滿時服用。
清脾甘露飲,用於治療脾經濕熱所導致的下體多生症狀。
白朮,蒼朮,赤苓,澤瀉,茵陳,梔子,麥冬,黃芩,生地,枳殼,連翹,玄明粉,甘草(等分)
白話文:
-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常用於脾虛、水腫、泄瀉等症。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祛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脾虛濕盛、咳嗽痰多等症。
-
赤苓:具有利尿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瘡瘍腫毒等症。
-
澤瀉:具有利尿滲濕、清熱化痰的功效,常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痰多咳嗽等症。
-
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常用於濕熱黃疸、肝炎等症。
-
梔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熱病、黃疸、便血等症。
-
麥冬:具有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的功效,常用於肺陰虛、咳嗽燥咳等症。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濕熱黃疸、泄瀉痢疾等症。
-
生地:具有滋陰涼血、清熱除煩的功效,常用於熱病、血虛、失眠等症。
-
枳殼:具有行氣健胃、消痞散結的功效,常用於胸悶、痞滿、食積等症。
-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的功效,常用於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
-
玄明粉:具有清熱明目、消翳退翳的功效,常用於目赤腫痛、翳障等症。
-
甘草:具有補益中氣、調和諸藥的功效,常用於脾胃虛弱、氣短乏力等症。
水二鍾。燈心、竹葉各二十。煎八分服。
石珍散,治天皰日久爛痛。膿水淋漓者。
白話文:
用水兩杯。燈心草、竹葉各二十克。煎煮至剩八分之量服用。
石珍散,治療天皰長期潰爛疼痛,膿水流瀉不止的情況。
石膏(煅),輕粉(各一兩),青黛,黃柏(各三錢)
上為末。先用甘草湯洗淨。摻之痛止。
白話文:
石膏(煅燒後),滑石粉(各 60 克),青黛,黃柏(各 18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