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癧瘍瘋

癧瘍瘋。生於頸項胸腋之間。其色紫而點點相連。且無痛癢。若白駁瘋。形如雲片為異耳。

威靈仙散,治癜瘋囊瘋。紫雲瘋頭瘋。歷節瘋破傷瘋。皮膚瘋癢。有疥癬瘰癧腫毒。

威靈仙(酒拌九蒸九曬)

為末。每服二錢。酒下。或米糊為丸服。惟忌茶麵。

松漆丸豨薟膏丸搜風順氣丸(俱見癩瘋)

白話文:

癧瘍瘋,這種病生長在脖子、胸部和腋下等部位。它的顏色是紫色的,並且呈現點狀連接在一起,而且不會感到疼痛或搔癢。它和白駁瘋不同,白駁瘋的形狀像雲朵一樣。

威靈仙散,可以用來治療癜瘋、囊瘋、紫雲瘋、頭瘋、歷節瘋、破傷瘋、皮膚搔癢。如果有疥瘡、癬、瘰癧、腫毒等症狀,也可以用這個藥方。

威靈仙(用酒拌過後,蒸煮、曬乾各九次)

將威靈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送服。也可以用米糊做成藥丸服用。服用期間要禁忌茶和麵食。

松漆丸、豨薟膏丸、搜風順氣丸(這些藥方都可以在治療癩瘋的篇章中找到)。

2. 白駁瘋

白駁瘋。生於頸面。延及遍體。其色駁白。亦無痛癢。形如雲片。宜先刮患處至燥痛。取鰻魚脂敷之。三上自效。內服浮萍丸、蒼耳膏等。或可奏效。

浮萍丸,治一切瘋。麻瘋、頭瘋、癜瘋、瘋疹。此藥味辛氣寒。輕清入肺。達膚出汗。與麻黃同功。

浮萍(取紫背大者置篾墊上安水盆上曬乾)

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用豆淋酒下。

豆淋酒法,黑豆半升。炒煙起。衝入好酒三升。浸一周時。去豆取酒。送藥。

蒼耳膏,治諸瘋瘋濕。四肢拘攣。一切瘡疹。

蒼耳鮮者。連根帶葉。取五七十斤。洗淨切碎。入大鍋內。煮爛取汁。絹濾過。再熬成膏。瓷罐盛之。用時以桑木匙挑一匙於口內噙之。然後用黃酒送下。有回生之功。服後。於有瘋處出小瘡如豆粒。此瘋毒出也。刺破出汁盡。自愈。

白話文:

白癜風,生在脖子和臉上,會蔓延到全身,顏色呈現斑駁的白色,不痛也不癢,形狀像雲朵一樣。治療方法是先刮患處直到感到乾燥疼痛,然後塗上鰻魚脂肪,塗三次就會見效。內服藥可以搭配浮萍丸、蒼耳膏等等,或許也能有效。

浮萍丸,治療各種皮膚病,像是麻瘋、頭瘋、白癜風、皮膚疹等。這個藥味道辛辣,性質寒涼,輕清能夠進入肺部,到達皮膚發汗,功效和麻黃類似。

浮萍(取紫背而且比較大的,放在竹蓆上,竹蓆放在裝水的盆子上曬乾)

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像彈珠一樣,用豆淋酒送服。

豆淋酒的製作方法,黑豆半升,炒到冒煙,衝入好酒三升,浸泡一個星期,取出豆子,取酒服用,用來送藥。

蒼耳膏,治療各種皮膚病、風濕、四肢僵硬、以及各種瘡疹。

新鮮的蒼耳,連根帶葉,取五、七十斤,洗乾淨切碎,放入大鍋內,煮爛取出汁液,用細絹布過濾,再熬成膏狀,用瓷罐裝起來。使用的時候,用桑木湯匙舀一匙放在口中含著,然後用黃酒送服。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服用後,長有白癜風的地方會出現像豆粒大小的小瘡,這是皮膚病毒素排出。把小瘡刺破,讓汁液流盡,病就會自己好。

3. 紫白癜瘋

癜瘋。俗名汗斑也。紫因血滯。白因氣滯。皆由熱體被瘋濕所侵。留於腠理。搔之起皮而不痛。此從外來。治宜汗之。如紺珠丹、松漆丸、浮萍、蒼耳之類。再灸夾白穴。擦八葳靈散。自當獲效。非若白駁瘋之難療也。

八威靈散,治擦紫白癜瘋。

大附子(一錢),川烏,草烏(各一錢),雄黃,硃砂(各五分),紅砒(四分),硫黃(三分),麝香(二分)

共為細末。用雞子清調稀。漿小麻布手巾二條。陰乾。用河水、薑汁。米醋三味。和一處。以藥手巾蘸濕擦患處。待行動汗出時擦之。夏月治尤佳。

灸夾白穴法,先以墨塗兩乳頭。次令兩手直伸夾之。染黑處是穴。灸二七壯。或針刺出血。亦愈。

浮萍茯苓丸,治紫白癜瘋。

浮萍(一),茯苓(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二錢。黃酒下。

紺珠丹(見腫瘍),松漆丸(見癩瘋),蒼耳膏(見白駁瘋)

白話文:

紫白癜風,俗稱汗斑。紫色的斑點是因為血液循環不暢,白色的斑點是因為氣的運行不順暢。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燥熱時,被風濕侵襲,病邪停留在皮膚的紋理之間。搔抓時會脫皮但不痛。這種病是從外而來的,治療方法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例如使用紺珠丹、松漆丸、浮萍、蒼耳等藥物。還可以灸夾白穴,並擦八威靈散,自然就能見效,不像白駁風那麼難治療。

八威靈散,用來擦拭紫白癜風。

大附子(一錢),川烏,草烏(各一錢),雄黃,硃砂(各五分),紅砒(四分),硫黃(三分),麝香(二分)

將以上藥材一起磨成細末,用雞蛋清調稀。準備兩條小麻布手巾,陰乾。將河水、薑汁、米醋三種液體混合在一起,用藥布沾濕,擦拭患處。等到身體微微出汗時再擦拭,夏天治療效果更好。

灸夾白穴的方法:先用墨汁塗在兩個乳頭上,然後讓患者雙手伸直夾住乳頭,被墨汁染黑的地方就是穴位。灸十四壯,或者用針刺出血,也可以痊癒。

浮萍茯苓丸,用來治療紫白癜風。

浮萍(一份),茯苓(半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一樣大。每次服用三二錢,用黃酒送服。

紺珠丹(做法見腫瘤相關內容),松漆丸(做法見癩瘋相關內容),蒼耳膏(做法見白駁瘋相關內容)。

4. 論諸瘡

諸瘡者以其隨處而生。不按穴次。不可以命名也。經云。諸瘡痛癢。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是中濕熱相合。潰敗肌膚而成瘡也。然有淺深表裹之異。治有汗下補瀉之宜。如瘡在皮膚者。則當因其輕而揚之。汗之浴之。以散膚腠之邪。外以殺蟲潤燥等藥敷之。瘡在肌肉者。

則當因其重而減之。清之涼之。以瀉經絡之熱。外以化膿生肌等膏熁之。瘡在巔頂者。則當因其上而射之。用寒涼藥以酒浸之灸之。更以風藥升而上之。外以殺蟲解熱等藥敷之。明些三者。其於治瘡。思過半矣。

救苦黃耆散,治一切惡瘡。端午日合尤佳。

黃耆,當歸,芍藥,天花粉,甘草(各一兩五錢),金銀花(二兩),栝蔞(一對),熟地(量用),皂角刺(為引)

上為粗末。瓷罐密收之。每服五錢。用無灰酒一升。或酒、水各半。入瓶內。封口。重湯煮。藥氣透出為度。取出澄清飲之。

洗諸瘡藥方

二兩枯礬四兩椒。半斤野菊一斤硝。七分分開煎數滾。一日一換洗三遭。淫濕疥癩頑臁癬。膿血風瘡一概拋。

一用苦參、大腹皮水煎洗。

碧螺膏貝葉膏(俱見首卷)

白話文:

各種瘡瘍會隨意在身體各處產生,不按照穴位順序出現,所以無法用名稱來定義。醫書上說,各種瘡瘍的疼痛和搔癢,都屬於心火旺盛的表現;而各種濕氣腫脹,都屬於脾土功能失調的現象。這是因為體內濕氣和熱氣互相結合,侵蝕皮膚組織而形成瘡瘍。然而,瘡瘍有深淺、表裡之分,治療方法也有發汗、攻下、滋補、瀉熱等不同的選擇。

如果瘡瘍長在皮膚表面,就應該根據其病情輕微的特點,採用宣散的方法,發汗或沐浴,以驅散皮膚毛孔的邪氣。外用殺蟲、潤燥等藥物敷在患處。如果瘡瘍長在肌肉層,就應該根據其病情較重的特點,採用減緩的方法,清熱、涼血,以瀉除經絡的熱邪。外用化膿、生肌等藥膏塗敷。如果瘡瘍長在頭頂,就應該根據其部位較高的特點,採用向上宣透的方法,用寒涼的藥物以酒浸泡或灸療,並配合升提的風藥,外用殺蟲、解熱等藥物敷在患處。明白這三點,對於治療瘡瘍就已經有超過一半的把握了。

救苦黃耆散,可以治療各種惡瘡,在端午節時調配效果更好。

配方:黃耆、當歸、芍藥、天花粉、甘草(各一兩五錢),金銀花(二兩),栝蔞(一對),熟地(用量自定),皂角刺(作藥引)。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裝在密封的陶瓷罐中。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升無灰酒,或酒水各半,倒入瓶中封口,隔水加熱煮,直到藥氣透出。取出後澄清飲用。

洗諸瘡藥方

二兩枯礬、四兩花椒、半斤野菊花、一斤硝石。將這些藥材分成七份煎煮多次,每天更換藥水清洗三次。可以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疥瘡、癩病、老爛腿、癬症、以及膿血風瘡等。

另外,也可以用苦參、大腹皮煎水清洗患處。

碧螺膏貝葉膏(配方都在第一卷)。

5. 翻花瘡

翻花瘡瘡口內肉突出翻如菌翻如蕈也。且無痛苦。由潰瘍血燥生風所致。損流鮮血。久則虛人。治宜滋肝補血。益氣培元。如逍遙散、歸脾湯之類。外摻貴金散。或烏梅煅灰敷之。或馬齒莧煅灰。豬脂調敷。甚者用銅綠鉛粉等分。香油調敷。

一人患穿踝疽。形翻突如剖破石榴。但其色紅而不豔。余以銀針於肉珠上遍刺之。流紫黑血。共約碗許。隨以玄珠膏塗之。黑膏蓋之。次日縮小大半。又如前刺。三日三刺。消完。方露瘡口。內服大補湯丸以培元氣。外摻生肌藥方能收口。

逍遙散,歸脾湯,貴金散俱見瘰癧門)玄珠膏,生肌散,貝葉膏俱見首卷)

白話文:

翻花瘡的瘡口內部,肉向外突出,翻出來的樣子像菇類或蕈類,而且不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潰瘍導致血虛乾燥,產生風邪所引起的。會流出鮮血,時間久了會使人虛弱。治療上應該滋養肝臟、補血、補益氣血、培補元氣,可以服用像逍遙散、歸脾湯之類的藥方。外用藥可以敷貴金散,或是將烏梅燒成灰敷用,也可以用馬齒莧燒成灰,用豬油調和後敷用。嚴重的話,可以用銅綠和鉛粉等分,用香油調和後敷用。

有個人患了穿踝疽,形狀翻出來突起,像剖開的石榴,但是顏色紅潤而不鮮豔。我用銀針在突起的肉珠上,到處刺它,流出紫黑色的血,大約有一碗的量。接著塗上玄珠膏,用黑膏藥蓋住。隔天就縮小了一大半,又像之前那樣刺它。這樣刺了三次,三天後就完全消除了。才露出瘡口,內服大補湯丸來培補元氣,外敷生肌藥,才能使瘡口癒合。

(逍遙散、歸脾湯、貴金散的詳細內容,都可以在瘰癧門找到。)(玄珠膏、生肌散、貝葉膏的詳細內容,都可以在首卷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