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二 (11)
卷二 (11)
1. 腹部
經絡,與胸部同。
幽癰,生臍上七寸。形如鵝子。痛引兩膈。發戰咬牙。灸築賓穴二七壯。
白話文:
經絡與胸部相關。
幽癰生在肚臍上方七寸的位置。形狀像鵝蛋。疼痛會牽引到兩側的胸腔。發作時會有寒戰和咬牙的情況。治療方法是灸築賓穴十四次。
嚇癰,生臍上四寸。一名胃疽。微腫不赤。內堅如石。先寒後熱。走痛引臍。欲吐不吐。甚則咳嗽膿痰。脈浮大面赤者。不治。灸曲池穴七壯。毒偏左灸右。毒偏右灸左。
沖疽,生臍上二寸。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宜大補。不應者。不治。
白話文:
嚇癰,生長在肚臍上方四寸處。另名為胃疽。腫脹但不會發紅。內部堅硬如石頭。先感覺寒冷,後感覺發熱。疼痛沿著肚臍延伸。想吐卻吐不出來。病情嚴重時會咳嗽併產生膿痰。脈搏浮大,臉色發紅者。無法治療。灸曲池穴七壯。毒偏左灸右側。毒偏右灸左側。
臍癰,生於臍。大如瓜。突如瘤。屬任脈與胃經。此由心經積熱流入大小腸也。然臍為神門。禁用針灸。矧癰舍於內。惟葉攻之。勿膿為上。宜會膿散。痛加乳香。更宜蠟礬丸多服之。臍內出膿。四圍堅硬。出血水者。不治。灸陰谷穴七壯。築賓穴二七壯。
白話文:
臍癰,發生在肚臍上。大如冬瓜。凸出如腫瘤。屬於任脈和胃經。這是由於心經積熱流入大腸和小腸引起的。然而,肚臍是神聖的門戶。禁用針灸。況且癰瘡生長在內部,只能用藥物治療。沒有膿是最好的,應該讓膿聚集後再散開。疼痛時加乳香。更宜多服蠟礬丸。肚臍內流出膿液,周圍堅硬,流出帶血的膿水。無法治癒。灸陰谷穴七壯,築賓穴二七壯。
小腹疽,生臍下。一寸五分為氣海。二寸為丹田。三寸為關元。俱為小腹疽。橫廣腫痛引背。由七情火鬱而成。灸箕門穴七壯。
腹皮癰,生於腹。隱於皮裡膜外。由膏粱火鬱所致。其右關脈洪數而腹痛甚是也。壯者貴金丸下之。
白話文:
小腹疽,長在肚臍下面。一寸五分是氣海穴。二寸是丹田穴。三寸是關元穴。這些地方都可能出現小腹疽。橫向腫脹,疼痛並蔓延到背部。是由七情鬱火引起。灸箕門穴七次。
發肚,生於肚。及手肚足肚。宜內托散加檳榔、木瓜、蒼朮。腫甚者加桑白皮、薑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喘者加蘇子、蘿蔔子、白芥子、葶藶子、車前子。
緩疽,生小腹之側。堅硬如石。數月不潰。寒熱食少。肌體尫羸。由脾經積滯而成。亦寒癰例也。
白話文:
發肚,發作在肚子上,也包括手腳肚。治療中醫宜用內託散,並加入檳榔、木瓜、蒼朮。若腫脹嚴重時,可再加入桑白皮、薑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若是伴有喘氣,則可再加入蘇子、蘿蔔子、白芥子、葶藶子、車前子。
2. 論胸腹
按上諸症。始終宜固胃氣。壯元氣。使根本堅固。以行經活血藥佐之。令諸臟腑有所稟而邪自退矣。如初起腫硬。皮肉不變。心煩嘔噦。脈沉而實者。當疏其內以絕其源。用內疏黃連湯利之。焮腫作痛。邪氣實也。宜衛生散。外以隔蒜灸之。次用托裡散。脈遲緊。其膿未成。
白話文:
針對以上的各種症狀,始終都要加強脾胃的功能,增強身體的元氣,使根本穩固。然後再用活血通經的藥物輔助治療,讓各臟腑得到滋養,邪氣自然就會退散了。如果剛開始腫硬,皮肉沒有變色,心煩想吐,脈搏沉穩而有力,這時應當疏通體內以絕其根源,可以使用內疏黃連湯來治療。如果腫痛作痛,是邪氣實證,這時應當使用衛生散,外敷蒜泥灸法。然後再使用託裡散。如果脈搏遲緩而緊,膿液還沒有形成,這時應當服用內疏黃連湯。
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枳殼、白芷。或托裡散。脈洪數。其膿已成。用托裡消毒散。膿成而不潰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溫之。膿成脹痛者。臥針取之。
白話文:
使用四君子湯,再加入川芎、當歸、枳殼、白芷。或託裡散。脈搏洪數,膿液已經形成,使用託裡消毒散。膿液形成但不破潰,是氣血虛弱的緣故,使用十全大補湯溫補。膿液形成後引起脹痛,用臥針取出。
因誤行汗下。以致腫而不潰。潰而不斂者。十全大補湯。加乾薑、大附子以救之。
白話文:
如果誤用了發汗和瀉下的藥物,導致水腫而不潰爛,潰爛而不能收斂,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在十全大補湯中加入乾薑和大附子來治療。
已潰而朝寒暮熱。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腎虛也。胸痞痰湧。脾肺虛也。俱用六君子湯。加當歸、黃耆。候諸症退。換十全大補湯調理。
白話文:
化膿性瘡癤已破後,出現清晨怕冷,傍晚發熱的情況。這是氣血虛弱所致。症狀是食慾不振,大便稀溏。這是脾腎虛弱所致。症狀是胸悶、痰多。這是脾肺虛弱所致。皆用六君子湯來治療。加當歸、黃耆。觀察各症狀是否消失。換用十全大補湯來調理身體。
針孔膿𫋐不利。毒氣內攻也。唇舌青黑。臟腑壞也。不治。瘡口微膿如蟹吐沫者。此內潰透膜也。不治。臍腹小腫大痛者。乃下焦蓄血症也。脈在左手。以四物湯加穿山甲酒煎。加童便服之。壯實者。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自愈。慎用乾漆硇砂等藥。
白話文:
針孔膿液排出的不順暢。是毒氣內攻所造成的。嘴脣舌頭變成青色或黑色。是臟腑敗壞了。無法治癒。瘡口只有少量膿液,很像螃蟹吐出的泡沫。這是內部潰爛化膿的徵兆。無法治癒。臍部和腹部腫大而且疼痛劇烈。這是下焦積血的症狀。脈搏在左手上。用四物湯加上穿山甲酒煎煮。加入童便服用。身體強壯的人。服用桃仁承氣湯自然就會痊癒。慎重使用乾漆、硇砂等藥物。
一人腹患流注。腫硬不潰。脈弱時嘔。此陽氣虛弱胃氣虛寒也。法當溫補。反用敗毒等藥。以致身熱脈微。予曰。身熱而脈靜。脫血而脈實。汗後而脈燥者。皆逆候也。不治。後果歿。
白話文:
某人腹部長有化膿性瘡腫,腫脹堅硬,不破潰,脈搏虛弱,時常嘔吐。這是陽氣虛弱,胃氣虛寒引起的。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他卻反而使用了敗毒等藥物,導致身體發熱,脈搏微弱。我告訴他:身體發熱而脈搏靜止,出血而脈搏實數,出汗後脈搏燥動的,都是不祥的徵兆。不治。他後來果然死了。
3. 附小兒臍症
小兒初生。旬日。臍忽虛浮赤腫者。用大黃,牡蠣(等分),朴硝(不拘)
白話文:
小兒剛剛出生,十天左右。臍帶忽然虛浮浮腫發紅的。用大黃、牡蠣(等分),朴硝(不拘量)
為末。用田螺浸水調敷。小便下白。即愈。
一用荊芥煎湯洗之。以煨蔥伏地氣貼之。即消。
臍風濕腫。用蜂房燒灰摻之。
白話文:
將藥物研成粉末。用田螺浸泡在水中調成糊狀,敷於患處。當小便恢復正常時,即表示痊癒。
另一方法是使用荊芥煎湯來清洗患部,再用煨過的蔥貼上,這樣可以消除症狀。
如果肚臍部位因濕氣而腫脹,可以用蜂巢燒成灰後撒在上面。
臍濕。用當歸燒灰為末摻之。或青蛤散。(見三卷面部)
白話文:
肚臍潮濕。用當歸燒成灰末敷上。或者用青蛤散。(請參閱第三卷有關面部的內容)
4. 腋部
經絡,腋下中間。屬手厥陰心包絡及足厥陰肝經。腋前屬足太陰脾經。腋後屬足少陽膽經。下六寸又屬脾之大絡也。
白話文:
經絡,腋窩中間。腋窩中間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及足厥陰肝經。腋前屬於足太陰脾經。腋後屬於足少陽膽經。往下六寸又屬於脾之大絡。
腋癰,生於腋。一名夾癰。初起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日久方疼。乃生寒熱。此患難消。終必作膿。多由性躁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湯。加味逍遙散。脈虛病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羌活。俟少可去之。膿成脹痛者針之。已潰者八珍湯加黃耆、陳皮、香附。此以性情治症。不待專於攻毒也。始終忌用寒涼。亦不宜大熱。惟宜溫補。灸少海穴七壯。或灸間使穴。
白話文:
腋癰,長在腋窩。又叫夾癰。剛開始時皮膚顏色沒有變化。腫脹漫延,沒有膿頭。日子久了才開始疼痛。然後出現寒熱症狀。這種疾病難以消除。最後一定會化膿。多是由於脾氣暴躁引起的。初期宜用柴胡清肝湯,加上味逍遙散。脈虛病虛者,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等到病情稍微好轉就可以停用。膿液形成,脹痛時針灸。已經潰爛時服用八珍湯,加上黃耆、陳皮、香附。這是根據性格來治療疾病,不必專門攻毒。始終忌用寒涼藥物。也不宜大熱。只宜溫補。灸少海穴七壯,或灸間使穴。
米疽,靈樞云。發於腋下赤而堅者為米疽。砭之勿裹。若堅而不潰者。為挾癭馬刀及𤷍瘍癧也。宜各隨本門治之。
白話文:
米疽,根據《靈樞》的記載,在腋下出現紅色硬塊,稱為米疽。治療時,不要包紮,如果硬塊堅固而不潰爛,則可能是挾癭馬刀和𤷍瘍癧引起的。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按照不同的門類進行治療。
黯疔,生腋下。堅硬無頭。四肢拘急。寒熱大作。異於常症者暗疔也。(治見疔門)
腋氣,俗名狐臭。受秉於未形之初。腋內有竅。濁氣由此而出。諸藥鮮能除根。故治法不立。
白話文:
暗疔,長在腋下。硬結無頭。四肢緊繃不靈活。伴有劇烈的發冷和發熱。這種症狀與一般的病症不同,就是暗疔。(治療方法詳見疔病相關章節)
腋氣,一般稱為狐臭。這種體味是從一開始就有的。腋下有孔洞,渾濁的氣味從這裡散發出來。大多數藥物很難根治這個問題,因此沒有確立固定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