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二 (11)
卷二 (11)
1. 腹部
經絡,與胸部同。
幽癰,生臍上七寸。形如鵝子。痛引兩膈。發戰咬牙。灸築賓穴二七壯。
嚇癰,生臍上四寸。一名胃疽。微腫不赤。內堅如石。先寒後熱。走痛引臍。欲吐不吐。甚則咳嗽膿痰。脈浮大面赤者。不治。灸曲池穴七壯。毒偏左灸右。毒偏右灸左。
沖疽,生臍上二寸。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宜大補。不應者。不治。
臍癰,生於臍。大如瓜。突如瘤。屬任脈與胃經。此由心經積熱流入大小腸也。然臍為神門。禁用針灸。矧癰舍於內。惟葉攻之。勿膿為上。宜會膿散。痛加乳香。更宜蠟礬丸多服之。臍內出膿。四圍堅硬。出血水者。不治。灸陰谷穴七壯。築賓穴二七壯。
小腹疽,生臍下。一寸五分為氣海。二寸為丹田。三寸為關元。俱為小腹疽。橫廣腫痛引背。由七情火鬱而成。灸箕門穴七壯。
腹皮癰,生於腹。隱於皮裡膜外。由膏粱火鬱所致。其右關脈洪數而腹痛甚是也。壯者貴金丸下之。
發肚,生於肚。及手肚足肚。宜內托散加檳榔、木瓜、蒼朮。腫甚者加桑白皮、姜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喘者加蘇子、蘿蔔子、白芥子、葶藶子、車前子。
緩疽,生小腹之側。堅硬如石。數月不潰。寒熱食少。肌體尫羸。由脾經積滯而成。亦寒癰例也。
白話文:
腹部
**經絡:**與胸部的經絡相同。
**幽癰:**生長在肚臍上方七寸的位置,形狀像鵝蛋,疼痛會牽引到兩側的膈膜,發作時會發抖咬牙。可以用艾灸的方式,在築賓穴灸十四壯。
**嚇癰:**生長在肚臍上方四寸的位置,又名胃疽。稍微腫脹但不發紅,內部堅硬如石頭,會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疼痛會牽引到肚臍,想吐卻吐不出來,嚴重時會咳嗽有膿痰。如果脈象浮大且臉色發紅,就無法醫治。可以用艾灸的方式,在曲池穴灸七壯。如果毒在左邊就灸右邊,毒在右邊就灸左邊。
**沖疽:**生長在肚臍上方二寸的位置,是因為心火過於旺盛,流入腎經所導致。應該用大補的方式治療,如果沒有效果就無法醫治。
**臍癰:**生長在肚臍上,像瓜那麼大,突出像腫瘤,屬於任脈和胃經的疾病。這是因為心經積熱流入大小腸所導致的。然而肚臍是神門穴,禁止針灸。況且癰腫長在內部,只能用藥物攻之。不要讓它化膿是最好的。應該設法讓膿散開。如果疼痛可以加入乳香。更適合服用蠟礬丸。如果肚臍內流出膿液,四周堅硬,且滲出血水,就無法醫治。可以用艾灸的方式,在陰谷穴灸七壯,築賓穴灸十四壯。
**小腹疽:**生長在肚臍下方。肚臍下一寸五分是氣海穴,二寸是丹田穴,三寸是關元穴,這些地方都可能長小腹疽。會有橫向腫脹疼痛,並牽引到背部,是由於情志不舒導致火氣鬱結而成。可以用艾灸的方式,在箕門穴灸七壯。
**腹皮癰:**生長在腹部,隱藏在皮膚的裡面和肌肉的外面,是由於飲食過於肥甘厚膩導致火氣鬱結所致。如果右關脈象洪大且跳動快速,並伴隨劇烈的腹痛,就是這個病。身體強壯的人可以用貴金丸來攻下。
**發肚:**生長在肚子上,也可能長在手肚或腳肚上。應該服用內托散,並加入檳榔、木瓜、蒼朮。腫脹嚴重時可以加入桑白皮、姜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如果有喘息的症狀,可以加入蘇子、蘿蔔子、白芥子、葶藶子、車前子。
**緩疽:**生長在小腹的側面,堅硬如石頭,數月都不會潰破,會有寒熱症狀,食慾減少,身體消瘦虛弱,是由於脾經積滯所導致,也是屬於寒性癰的範疇。
2. 論胸腹
按上諸症。始終宜固胃氣。壯元氣。使根本堅固。以行經活血藥佐之。令諸臟腑有所稟而邪自退矣。如初起腫硬。皮肉不變。心煩嘔噦。脈沉而實者。當疏其內以絕其源。用內疏黃連湯利之。焮腫作痛。邪氣實也。宜衛生散。外以隔蒜灸之。次用托裡散。脈遲緊。其膿未成。
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枳殼、白芷。或托裡散。脈洪數。其膿已成。用托裡消毒散。膿成而不潰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溫之。膿成脹痛者。臥針取之。
因誤行汗下。以致腫而不潰。潰而不斂者。十全大補湯。加乾薑、大附子以救之。
已潰而朝寒暮熱。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腎虛也。胸痞痰湧。脾肺虛也。俱用六君子湯。加當歸、黃耆。候諸症退。換十全大補湯調理。
針孔膿𫋐不利。毒氣內攻也。唇舌青黑。臟腑壞也。不治。瘡口微膿如蟹吐沫者。此內潰透膜也。不治。臍腹小腫大痛者。乃下焦蓄血症也。脈在左手。以四物湯加穿山甲酒煎。加童便服之。壯實者。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自愈。慎用乾漆硇砂等藥。
一人腹患流注。腫硬不潰。脈弱時嘔。此陽氣虛弱胃氣虛寒也。法當溫補。反用敗毒等藥。以致身熱脈微。予曰。身熱而脈靜。脫血而脈實。汗後而脈燥者。皆逆候也。不治。後果歿。
白話文:
針對以上各種病症,從頭到尾都應該鞏固胃氣,增強元氣,使身體根本強健,再用一些活血通經的藥來輔助。這樣就能讓各個臟腑有所依賴,邪氣自然會消退。如果剛開始腫脹堅硬,皮膚顏色沒有變化,但有心煩、噁心、嘔吐,脈象沉而有力,就應該疏通體內,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可以用內疏黃連湯來疏通。如果腫脹發熱疼痛,這是邪氣旺盛的表現,應該用衛生散,外用隔蒜灸,之後再用托裡散。如果脈象遲緩而緊,說明膿還沒形成,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枳殼、白芷,或者使用托裡散。如果脈象洪大而數快,說明膿已經形成,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如果膿已形成卻沒有潰破,這是氣血虛弱的表現,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來溫補。如果膿已形成並且脹痛,可以用臥針刺破來排膿。
因為誤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導致腫脹無法潰破,或潰破後無法癒合,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再加上乾薑、附子來補救。
如果膿已經潰破,卻出現早上怕冷,晚上發熱的情況,這是氣血虛弱的表現。如果食慾不佳,經常腹瀉,這是脾腎虛弱的表現。如果胸悶痰多,這是脾肺虛弱的表現。這些情況都可以用六君子湯,再加上當歸、黃耆來治療。等到這些症狀都消失後,再換成十全大補湯來調理。
如果針孔流膿不暢,這是毒氣內攻的表現。如果嘴唇、舌頭發青發黑,說明臟腑已經損壞,這屬於不治之症。如果瘡口只流出少量像螃蟹吐沫一樣的稀薄膿液,這是內部潰破透到體膜的表現,也屬於不治之症。如果肚臍下方出現小腫塊,並且疼痛劇烈,這屬於下焦蓄血的症狀。如果脈象主要在左手顯現,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穿山甲,用酒煎煮,再加入童便一起服用。如果患者身體強壯,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攻下,這樣就可以痊癒。要謹慎使用乾漆、硇砂等藥物。
有一個人腹部患了流注,腫脹堅硬無法潰破,脈象虛弱,時常嘔吐。這是因為陽氣虛弱,胃氣虛寒的緣故,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反而使用敗毒之類的藥物,導致身體發熱,脈象微弱。我說:「身體發熱但脈搏安靜,這是脫血的表現;脈搏有力,但實際上是虛弱的表現;汗出後脈象反而乾燥,這些都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屬於不治之症。」後來這個人果然去世了。
3. 附小兒臍症
小兒初生。旬日。臍忽虛浮赤腫者。用大黃,牡蠣(等分),朴硝(不拘)
為末。用田螺浸水調敷。小便下白。即愈。
一用荊芥煎湯洗之。以煨蔥伏地氣貼之。即消。
臍風濕腫。用蜂房燒灰摻之。
臍濕。用當歸燒灰為末摻之。或青蛤散。(見三卷面部)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十天左右,肚臍突然出現虛浮、紅腫的狀況,可以使用大黃、牡蠣(等量),朴硝(不限份量),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田螺浸泡過的水調成糊狀敷在肚臍上,等到小便排出白色物質後就會痊癒。
另一個方法是用荊芥煎煮的湯汁清洗肚臍,然後用煨熱的蔥貼在肚臍上,吸收地氣,腫脹就會消退。
如果肚臍因為濕氣而腫脹,可以用燒成灰的蜂房粉末敷在肚臍上。
如果肚臍潮濕,可以用當歸燒成灰的粉末敷在肚臍上,或是使用青蛤散(詳見第三卷面部)。
4. 腋部
經絡,腋下中間。屬手厥陰心包絡及足厥陰肝經。腋前屬足太陰脾經。腋後屬足少陽膽經。下六寸又屬脾之大絡也。
腋癰,生於腋。一名夾癰。初起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日久方疼。乃生寒熱。此患難消。終必作膿。多由性躁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湯。加味逍遙散。脈虛病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羌活。俟少可去之。膿成脹痛者針之。已潰者八珍湯加黃耆、陳皮、香附。此以性情治症。不待專於攻毒也。始終忌用寒涼。亦不宜大熱。惟宜溫補。灸少海穴七壯。或灸間使穴。
米疽,靈樞云。發於腋下赤而堅者為米疽。砭之勿裹。若堅而不潰者。為挾癭馬刀及𤷍瘍癧也。宜各隨本門治之。
黯疔,生腋下。堅硬無頭。四肢拘急。寒熱大作。異於常症者暗疔也。(治見疔門)
腋氣,俗名狐臭。受秉於未形之初。腋內有竅。濁氣由此而出。諸藥鮮能除根。故治法不立。
白話文:
腋部
腋下中間是經絡通過的地方,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腋窩前方屬於足太陰脾經,腋窩後方屬於足少陽膽經。再往下六寸的地方,也屬於脾經的大絡脈。
腋癰,是長在腋下的癰瘡,又叫做夾癰。剛開始皮膚顏色不變,只是局部腫脹而且沒有膿頭,時間久了才會開始疼痛,然後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這種病很難消退,最後一定會化膿。大多是因為個性急躁所導致的。剛開始適合用柴胡清肝湯,或是加味的逍遙散來治療。如果脈象虛弱、身體也虛弱的,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來治療,等情況稍微好轉就可以停止用藥。如果膿已形成,而且脹痛的話,可以用針灸來處理。膿已潰破的,可以用八珍湯加上黃耆、陳皮、香附來調理。這是針對病患的性情來治療,而不是單純用藥物攻毒。治療期間始終要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也不適合用太過溫熱的藥物,最好是用溫補的方式。可以灸少海穴七壯,或是灸間使穴。
米疽,《靈樞》說:長在腋下,呈現紅色而且堅硬的,叫做米疽。可以用砭石刺破,但是不要包紮。如果堅硬而不潰爛的,可能是挾癭(一種長在脖子的腫塊)、馬刀(一種淋巴結核)或是瘰癧(也是一種淋巴結核)。應該根據各自的病症來治療。
黯疔,長在腋下,堅硬而且沒有膿頭,會導致四肢僵硬,並且發冷發熱。這種症狀不同於一般的疔瘡,叫做黯疔。(治療方法請參考疔瘡的相關章節)
腋氣,俗稱狐臭。是因為在胚胎時期就帶有的,腋下有孔竅,濁氣從這裡散發出來。很多藥物都不能根除,所以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