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四 (3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9)

1. 小兒部

小兒天真未鑿。鮮五發之毒。亦無善惡之診。其輕小瘡瘍。自可淋滌敷貼之。所謂頻沐更衣外宣無病。不得已而藥之。乃下法也。然必兼調乳母為確。其有大症。載前專科無異。第以小兒所司者。莫如丹毒等類。今則獨加詳焉。

白話文:

小孩子天性純真,還沒有受到太多外在影響,所以很少有什麼內在的毒素,也無法分辨什麼是好或不好。那些輕微的小瘡小瘍,自己清洗塗抹藥膏就可以處理。所謂經常洗澡更換衣物,讓身體保持乾淨,自然就不容易生病。如果真的不得已需要用藥,那也是最後的手段。但用藥的同時,一定要兼顧調整乳母的身體狀況,這樣才能確保療效。至於嚴重的疾病,在前面的專門章節中已經提過,治療方法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小孩子比較容易罹患像丹毒這類疾病,所以在這裡特別詳細說明。

2. 赤遊丹毒

丹者受毒於未形之先。發病於有生之後。由胎養失宜所致。預辨之法。小兒無故眼生厚眵。或眼胞紅暈。微有氣喘。夜則煩啼。此欲發丹之候也。急服藍根等藥。潛消其毒。已有赤腫者。即用蕓薹等類。外銼其鋒。然必兼吮砭洗貼等法治之。始獲全效。

胎熱丹毒,初發赤腫光亮。遊走遍身者。由熱毒之氣極與血相搏而風乘之也。故又名之曰赤遊風也。初宜升麻葛根湯表之。次用百解散、驅風散清之。甚者大連翹飲。如腹脹不乳。毒氣入里也。紫雪散下之。外則吮之砭之。淋洗之。隨用精豬肉片貼之。一時許。換藥敷之。甚者日換二次。三日後身涼腹軟。聲清乳哺如常。砭處肉活者順。反此者逆。

丹起於腹背。流入於四肢者順。起於四肢。流入於腹背陰囊者逆。

胎驚丹毒,初則面生水豆根腳微紅。出沒無定次至頸項丹赤如珠。再次延及胸乳間者。由孕母受驚傳襲於兒胎也。先用四聖散洗目。內服之藥照前胎熱。如微有痰喘作搐者。少加解驚藥。

食滯丹毒,初發赤暈。行而緩慢。非若胎熱之暴速者。此由食滯所致。治宜先消其食。食滯消而丹仍作者。用藥與胎熱藥同。

吮法砭法,丹毒之法。急令人用甘草煎濃汁漱口淨。隨患處遍吮之。使毒各聚一處。淋洗之。敷貼之。自效。甚者吮畢。隨行砭法。如赤暈走徹遍身。難以悉砭者。令人吮胸背四肢等數處而砭之。令微出血以瀉其毒。血紅者輕。紫者重。黑者死。或出白汁如珠亮。如水晶手黏起絲者重。砭畢。隨以藥水淋洗之。用精豬肉薄片貼之。一時許換藥敷之。甚者日換敷二次。次日如腫未全消。再量行砭法。洗敷照前。第砭時不可刮盡其血。血盡則出黃水矣。若身弱者有不測之變。蓋為血去而氣不能獨居也。

又兒生百日之內。不可砭之。以其肌肉不能任也。如患在頭。令兒倒臥。頭要低些。用鈹針自下而上。偏針挑之出血。令毒從頂出。不行砭法。敷藥同前。

丹名雖多。其源則一。總以右法施之。自驗。(砭法見首卷針砭門)

凡治風丹。宜解毒托裡。令微通利。使元氣內護而排外邪。慎用硝黃等大下之劑。若夫發散太過。則表虛熱。赤不退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白芷。寒涼太過。則胃虛熱。赤不退者。異功散加升麻、柴胡。或兼發搐者四君子湯加升麻、當歸、鉤藤。如丹毒已解。發熱作渴不食者。七味白朮散。

白話文:

赤遊丹毒

丹毒這種病,是毒素在身體還沒成形的時候就侵入,等到出生後才發病。這是因為在胎兒時期沒有好好調養所導致的。要預先判斷的方法是,如果小孩子無緣無故眼睛出現很多眼屎,或是眼皮紅腫,稍微有點喘,晚上會煩躁啼哭,這就是快要發丹毒的徵兆。趕快服用藍根等藥,把毒素消除在萌芽狀態。如果已經出現紅腫,就用蕓薹這類藥物,在外用藥上稍微磨平銳角,但一定要配合吸吮、砭石、清洗、敷貼等方法治療,才能達到完全的效果。

胎熱丹毒,剛發病時紅腫發亮,會全身遊走,這是因為體內熱毒之氣太盛,與血液結合,又被風邪入侵所引起的。所以又叫做赤遊風。剛開始適合用升麻葛根湯來發散體表之邪氣,接著用百解散、驅風散來清除熱毒。如果病情嚴重,就用大連翹飲。如果出現腹脹、不喝奶,表示毒氣已經進入體內,就用紫雪散來瀉下。外用則要吸吮、砭石治療、清洗。然後用精瘦豬肉片敷貼在患處,大概過一會兒就換藥敷貼,嚴重的話一天換兩次。三天後,如果身體退燒、肚子變軟、哭聲清亮、正常喝奶,那麼病情就好轉。用砭石治療的地方,如果肉色恢復正常,表示順利;反之則表示病情惡化。

丹毒如果從腹背發起,然後流向四肢,是順症;如果從四肢發起,流向腹背或陰囊,是逆症。

胎驚丹毒,剛開始臉上會出現像水痘一樣的紅點,根部微微發紅,出現的位置不固定,接著會蔓延到脖子,紅色像珠子一樣,然後再擴散到胸部乳房之間,這是因為懷孕的母親受到驚嚇,傳染給胎兒所致。先用四聖散清洗眼睛,內服藥物和治療胎熱丹毒的藥方一樣。如果稍微出現痰喘或抽搐,就稍微加一些安神定驚的藥物。

食滯丹毒,剛發病時會出現紅暈,蔓延速度比較慢,不像胎熱丹毒那樣快速。這是因為飲食積滯所引起的,治療的原則是先消除積食。如果積食消除了,丹毒還在,就用和治療胎熱丹毒相同的藥方。

吸吮法和砭石法,治療丹毒的方法,要趕快找人把甘草煮成濃汁漱口,然後對著患處到處吸吮,讓毒素集中到一處,接著清洗、敷貼。這樣就會有效果。如果病情嚴重,吸吮完畢後,接著進行砭石治療。如果紅暈擴散全身,難以到處砭石,就讓人吸吮胸背四肢等幾個地方,然後用砭石放一點血,來瀉掉毒素。流出來的血如果是紅色的,表示病情輕微;紫色的,表示病情嚴重;黑色的,表示有生命危險。或者流出像珍珠一樣發亮的白色汁液,像水晶一樣用手黏起來會有絲狀的,表示病情嚴重。砭石治療結束後,立刻用藥水清洗,用精瘦豬肉薄片敷貼在患處,過一會兒換藥敷貼,嚴重的話一天換兩次。隔天如果紅腫還沒完全消退,就再次進行砭石治療,清洗敷貼的方法和之前一樣。但是砭石治療時不能把血全部刮乾淨,如果血全部放乾淨,就會流出黃水。如果身體虛弱,可能會發生不測,因為血氣都被放走,身體沒有足夠的氣血來支撐。

還有,嬰兒出生一百天內,不能進行砭石治療,因為他們的肌肉承受不住。如果患病部位在頭部,就讓嬰兒倒著躺,頭稍微低一點,用鈹針從下往上挑刺,讓毒素從頭頂散發出去,不要用砭石的方法,敷藥的方法和之前相同。

丹毒的名稱雖然有很多,但病因都一樣,總之用以上的方法治療,效果就會顯現。(砭石的方法,可以參考第一卷針砭篇)

凡是治療風丹,都應該解毒扶正,讓身體稍微通暢,讓元氣在內保護身體,把外邪排出。要謹慎使用硝黃等瀉下力道太強的藥物。如果發散太過,就會導致體表虛熱,紅腫不退,這時候要用補中益氣湯,再加防風、白芷。如果過於寒涼,就會導致胃部虛熱,紅腫不退,這時候要用異功散,再加升麻、柴胡。如果同時有抽搐,就要用四君子湯,再加升麻、當歸、鉤藤。如果丹毒已經解除,但出現發熱、口渴、不吃東西,就用七味白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