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卷一 (13)
卷一 (13)
1. 膏藥類方
絳珠膏,治潰瘍去腐定痛生肌。
麻油(十兩),雞子黃(十個),血餘(五錢),天麻子肉(八十一粒),白蜜蠟(三兩),黃丹(飛二兩),乳香,沒藥,輕粉,珍珠,血竭,兒茶(各三錢),硃砂(二錢),冰片(一錢),麝香(五分),乳岩加銀硃(一兩)
上將油煠血餘化。麻子肉枯。去渣入蠟。候化離火。少時入黃丹攪勻。再加細藥。和勻收用。
瑩珠膏,治潰瘍去腐。定痛生肌。並梅瘡杖瘡。臁瘡下疳。
豬脂油(十兩),白蠟(三兩),溶化離火。俟溫。入,輕粉,樟冰(各一兩五錢)
上為末。攪勻。俟稍凝。再入冰片一錢末。攪勻成膏。罐收聽用。先用甘草、苦參各三錢。水煎洗淨貼膏。杖瘡用荊川紙攤極薄貼之。熱則易之。其疔瘀即散。疼痛立止。
楊梅瘡。加紅粉三錢。頑瘡乳岩。加銀硃一兩。臁瘡。加水龍骨三錢。或龍骨四錢。
生肌玉紅膏,此膏專治癰疽發背。諸般潰爛棒毒等瘡。用在已潰流膿時。先用甘草湯。甚者用豬蹄藥湯淋洗患上。軟絹挹淨。用抿腳挑膏於掌中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亞聖膏蓋之。大瘡早晚洗換二次。內兼服大補脾胃暖藥。其腐肉易脫。新肉即生。瘡口自斂。此乃外科收斂藥中之神藥也。
白芷(五錢),甘草(一兩二錢),歸身(二兩),爪兒血竭,輕粉(各四錢),白蠟(二兩),紫草(二錢),麻油(一斤)
先用當歸、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內浸三日。大杓內慢火熬藥微枯色。細絹濾清。將油復入杓內煎滾。下血竭化盡。次下白蠟。微火亦化。先用茶鍾四枚。預燉水中。將膏分作四處。傾入鍾內。候片時。方下研極細輕粉。每鍾內投和一錢。攪勻。候至一伏時取起。不得加減。致取不效。
玄珠膏,治腫瘍將潰。塗之膿從毛孔吸出。已開針者。用捻蘸送孔內呼膿。瘀腐不淨。塗之立化。
木鱉子肉(十四個),斑蝥(八十一個),柳枝(四十九寸),或加驢甲片(三錢),草烏(一錢),麻油(一兩)
浸七日。文火煠枯。去渣入巴豆仁三兩。煎豆黑。傾於缽內。研如泥。加麝香一分攪勻。入罐內收用。
碧螺膏,治下部濕瘡疥癬。並結毒痰串癧瘡。
松香(取嫩白成片者佳。為末。篩過。用銅盆以豬油遍擦之。入水至滾。入香。不住手攪之。以香沉底為度。即傾冷水內。拔扯百十次。以不斷為度。),麻油(三兩)
煎滴水成珠。入松香一斤。文火溶化。看老嫩取起。離火住滾。徐徐入糠青、膽礬各淨末五錢。以柳枝左攪。以勻為度。如老加熟豬油二三錢。用綠紙薄攤。
此方灶用土。柴用桑。器用銀。煮用水。煎用火。取五行之理也。
貝葉膏,治癰疽發背一切潰爛諸瘡。
白話文:
絳珠膏
主要治療潰瘍,能去除腐肉、止痛、促進新肉生長。
配方包含:麻油(十兩)、雞蛋黃(十個)、頭髮燒成的灰(五錢)、天麻子肉(八十一粒)、白蜂蠟(三兩)、黃丹(研磨成粉二兩)、乳香、沒藥、輕粉、珍珠、血竭、兒茶(各三錢)、硃砂(二錢)、冰片(一錢)、麝香(五分)。如果是乳癌,再加入銀硃(一兩)。
製作方法:先將麻油加熱,放入頭髮灰燒至融化,再放入天麻子肉煎至枯乾,去除殘渣。接著加入白蠟,等它融化後離火。稍等片刻,加入黃丹攪拌均勻,再加入其他研磨成粉的藥材,混合均勻後即可使用。
瑩珠膏
主要治療潰瘍,能去除腐肉、止痛、促進新肉生長。還能治療梅毒瘡、棍棒造成的傷瘡、小腿潰瘍、下疳等。
配方包含:豬油(十兩)、白蠟(三兩)。將兩者融化後離火,待溫度稍降,加入輕粉、樟腦(各一兩五錢)。
製作方法:將輕粉和樟腦研磨成粉,加入融化的豬油和白蠟中攪拌均勻,待膏體稍微凝固時,再加入冰片(一錢)的粉末攪拌均勻。最後裝罐備用。使用前,先用甘草、苦參各三錢煎水清洗患處,再貼上藥膏。如果是棍棒造成的傷瘡,則用荊川紙攤開極薄的藥膏貼上,藥膏發熱時更換。這樣能使瘀血消散,疼痛立即停止。
治療梅毒瘡,可以加入紅粉三錢;頑固的瘡或乳癌,可以加入銀硃一兩;小腿潰瘍,可以加入水龍骨三錢,或龍骨四錢。
生肌玉紅膏
此藥膏專門治療癰、疽、發背等各種潰爛、棒打傷等瘡。適用於已經潰爛流膿的時候。先用甘草湯,嚴重時用豬蹄藥湯清洗患處,再用軟絹吸乾。用刮板挑取藥膏在手掌中搓開融化,均勻塗在新腐肉上,外層再蓋上亞聖膏。大的瘡口早晚清洗更換兩次。同時內服補養脾胃的藥物,這樣能使腐肉容易脫落,新肉很快生長,瘡口自然癒合。這是在外科收斂藥中非常有效的藥物。
配方包含:白芷(五錢)、甘草(一兩二錢)、當歸身(二兩)、血竭(四錢)、輕粉(四錢)、白蠟(二兩)、紫草(二錢)、麻油(一斤)。
製作方法:先用當歸、甘草、紫草、白芷這四味藥浸泡在麻油中三天。然後用大杓子在慢火上熬煮,直到藥材稍微枯黃。用細絹布過濾,將油倒回杓子中加熱。接著加入血竭,使其完全融化。再加入白蠟,用微火使其融化。先準備四個茶杯,預先放在水中燉熱。將藥膏分成四份,倒入茶杯中。稍等片刻,再加入研磨成極細的輕粉,每個杯子加入一錢攪拌均勻。等到藥膏完全冷卻凝固後取出。製作過程中不可隨意增減藥量,否則會影響療效。
玄珠膏
主要治療腫瘤即將潰破的情況。塗抹後,膿液會從毛孔吸出。對於已經用針刺破的患處,可以用藥捻蘸取藥膏送入孔內,幫助排出膿液。如果瘀腐沒有完全清除,塗上藥膏也能使其融化。
配方包含:木鱉子肉(十四個)、斑蝥(八十一個)、柳枝(四十九寸),也可以加入驢甲片(三錢)、草烏(一錢)、麻油(一兩)。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浸泡七天。用文火熬煮至枯乾,去除殘渣。再加入巴豆仁(三兩)煎煮至巴豆仁變黑,倒入缽內研磨成泥狀。加入麝香(一分)攪拌均勻,放入罐中保存。
碧螺膏
主要治療下部濕瘡、疥癬以及結毒、痰核、串癧瘡。
製作方法:選用嫩白的松香片,磨成粉,用銅盆均勻塗抹豬油,加入水煮沸,放入松香,不停攪拌,直到松香沉底。倒入冷水中,反覆拉扯,直到不會斷裂。
配方包含:處理好的松香(一斤)、麻油(三兩)。
將麻油煎煮至滴水成珠,加入松香,用文火溶化。觀察藥膏的老嫩程度,取下後離火,等藥膏不再沸騰時,慢慢加入研磨成粉的糠青、膽礬(各五錢),用柳枝向左攪拌均勻。如果藥膏太老,可以加入少許熟豬油(二三錢)。將藥膏用綠紙薄薄攤開使用。
此方講究使用土灶、桑柴、銀器,用水煮,用火煎,符合五行的原理。
貝葉膏
主要治療癰、疽、發背等各種潰爛的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