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

《外科大成》~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心癰

心癰之發。必先巨闕穴隱痛不已。(穴在心窩下敝骨下一寸實胃經之募也)發則寒熱身痛面赤。口乾飲水。由酷飲嗜熱物所致。

宜升麻葛根湯以清胃。清心丸以退火。

清心丸

黃連(一兩),茯神(五錢),赤茯苓(五錢)

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飲送下。

升麻葛根湯

白話文:

心臟部位的癰瘡發作,通常會先從巨闕穴(位置在心窩下方,蔽骨下方一寸,實際上是胃經的募穴)感到隱隱作痛,而且持續不斷。發作時會出現發冷發熱、全身疼痛、臉色發紅、口乾想喝水等症狀,這通常是因為過度飲用或喜愛熱燙的食物所導致。

治療上,應該使用升麻葛根湯來清理胃部的熱邪,並用清心丸來退火。

清心丸的配方是:

黃連(一兩)、茯神(五錢)、赤茯苓(五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米湯送服。

升麻葛根湯的配方(原文未列出,僅提及使用此方治療)。

2. 腎癰

腎癰之發。必先京門穴隱痛不已。(穴在脅下季脅間實膽之募也)發則脅下至小腹滿。由房勞過度。外挾寒邪所致。惟八味地黃丸相宜。禁用寒涼等藥。

八味地黃丸(見首卷)

白話文:

腎癰這種疾病的發生,一定會先從京門穴這個地方開始,出現隱隱作痛且持續不止的狀況。(京門穴位於側腹部,在最後一根肋骨下方,實際上是膽經的募穴)發病時,會從側腹部到小腹都感到脹滿。這通常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加上又受到外來的寒邪侵襲所導致。這種情況最適合服用八味地黃丸來治療,切記不能使用寒涼性的藥物。

(八味地黃丸的詳細說明,請參閱本書第一卷的內容)

3. 三焦癰

三焦癰之發。必先丹田穴隱痛不已。(穴在臍下二寸實膀胱之募也)治與小腸癰同法。

白話文:

三焦癰這種病發作時,一定會先在丹田穴(這個穴位在肚臍下方兩寸的地方,實際上是膀胱的募穴)出現持續不斷的隱隱作痛。治療的方法跟小腸癰的治療方法一樣。

4. 疔瘡症治

大疔者釘也。如丁之釘也。其形小。其根深。隨處而生。不拘穴次。凡初起如疥形粉刺。如小泡疙瘩。癢痛發麻。遊走不定。寒熱噁心。但其稍異於常者疔也。書云。見其小異。則當大驚。故宜虛心辨認。隨其形色緩急。用藥得法。庶保無虞。遲則走黃。變異莫測。俗云。走馬看疔。

勢不容緩也。是症多感於肅殺乖戾之氣。或畜惡屍忤之變。故有朝發夕死。隨發隨死。五七日不死。一月半月而終死者。此在歲運之順逆。五臟虛實而然也。

再以形色而言之。如初起至四五日間。由白色而至青紫色。內無七惡等症者為順。初起似疔非疔。灰色。頂陷如魚臍。如蚤斑。青紫黑泡。軟陷無膿。至六七日間。孔深臭穢無膿。內見七惡等症者為逆。若疔瘡出膿。形如蜂窠者易愈。

再以部位而言之。生於頭項胸背者急。生於手足骨節間者緩。一疔之外。別生一小瘡。名曰應候。如疔之四圍赤腫而不散漫者。名曰護湯。如疔之四旁多生小瘡者。名曰滿天星。有此者緩。無此者急。再以禁忌而言之。疔毒由蘊熱而生。忌投辛熱之藥。恐反助其邪。忌敷寒涼之藥。

恐逼毒攻內。又初起無頭及未潰時。忌貼膏藥。輕者聚毒成膿。甚者毒必攻內。惟在已潰見膿時。用之呼膿長肉。以避風寒耳。初潰時。忌用生肌藥。恐毒未除。則反增潰爛。再疔生於頭項之間。肝膽腎三經部位。再火日火疔。俱不宜灸。犯之必為倒陷。或為走黃。再飲食忌酒。

並雞魚海味冷水。起居忌氣怒房勞諸香。犯之必致反覆。若一月內無房勞者。則瘡口平坦無胬肉為徵。

再以用藥次第而言之。如初起時。寒熱拘急。脈緊而數者。為在表。先服蟾酥丸。次用紺珠丹汗之。如發熱口乾便閉。脈沉而實者。為在裡。先服蟾酥丸。次服貴金丸下之。如無表裡症者。邪在經也。先服蟾酥丸。次服無憂散清之。如煩熱神昏乾嘔者。邪氣內攻也。菊花煎湯。

送蠟礬丸托之。如手足冷六脈絕者。由毒氣閉固元氣不能宣通也。先服蟾酥丸。隨服木香流氣飲宣之。如神昏煩躁腫黯不痛者。由敷涼藥所致也。服蟾酥丸托之。能追毒出腠理而為汗。疔毒誤灸。煩躁譫語者。逼毒內攻也。解毒清火湯。疔毒走黃。頭面發腫。煩悶欲死者。疔毒復生湯。

潰後餘毒未盡。五心煩熱者。人參清神湯。針後出膿時。氣虛驚悸者。內托安神湯。攻利太過。以致發渴。脈大而虛者。補中益氣湯。汗後汗不止。熱不退。瘡不疼。便不利者。及汗下後。口噤痰湧。自汗搐捺者。再有誤刺出血過多。沿腫焮大不已者。皆為真氣虛也。俱宜十全大補湯倍用參、耆、歸、術。

甚者加大附子。余按此症初不解毒。後不大補。欲其得生者。鮮矣。再以外治而言之。如疔毒有頭。紅腫熱痛者。用菊花根梗並葉。杵爛敷之。如漫腫無頭根活者。及疔毒走黃別處結腫者。俱用離宮錠子塗之。如疔頑惡推之而根不動者。必用挑法以斷其根。否則必致走黃。書云。

白話文:

疔瘡症治

疔瘡如同釘子一般,形狀細小,但根部深扎,可在身體任何部位發生,不限於特定穴位。初期像疥瘡或粉刺,也像小水泡疙瘩,伴有癢痛、麻木,位置不定,並可能出現寒熱、噁心等症狀,但與一般的病症略有不同,這就是疔瘡。古書記載:「見其小異,則當大驚」,因此必須仔細辨認,根據其形狀、顏色、發展速度等,對症下藥,才能確保安全。治療延誤,則可能導致毒氣蔓延全身(走黃),病情變化莫測,俗話說「走馬看疔」,說明治療必須迅速。

此症多因感受陰寒邪氣或因觸犯穢物而起,故有「朝發夕死」、「隨發隨死」的情況。即使能活過五到七天,也可能在一到一個半月內死亡,這取決於當年的氣候運勢及患者本身的臟腑虛實情況。

從形狀顏色來判斷:初期到四五天內,由白色轉為青紫色,且沒有其他嚴重併發症者為病情較輕;初期似疔非疔,呈灰色,頂部凹陷如魚臍,或像跳蚤斑點,青紫黑泡,柔軟凹陷無膿,到六七天,孔深臭穢無膿,且伴有嚴重併發症者為病情嚴重。若疔瘡出膿,形狀像蜂窩狀則較易治癒。

從部位來判斷:生於頭頸、胸背者病情危急;生於手足關節者病情較緩和。除了主瘡之外,還會長出其他小瘡,稱為「應候」。如果疔瘡周圍紅腫但不擴散,稱為「護湯」;如果疔瘡周圍長出許多小瘡,稱為「滿天星」,有此情況者病情較緩和,無者則病情危急。

禁忌事項:疔毒是由於體內蘊熱而生,忌用辛熱藥物,以免加重病情;忌用寒涼藥物,以免將毒邪逼入內臟。初期無膿頭或未潰破時,忌貼膏藥,輕則聚毒成膿,重則毒氣攻入內臟。只有在已潰破見膿時,才能使用引膿生肌的藥物,並注意避風寒。初期潰破時,忌用生肌藥,以免毒邪未清,加重潰爛。疔瘡長在頭頸部(肝膽腎經部位)、火毒疔瘡,都不宜灸治,否則可能導致潰瘍加深或毒氣蔓延全身。飲食忌酒、雞鴨魚肉、海鮮及冷水;起居忌諱生氣、房事、勞累以及各種香料,違犯則病情加重。若一個月內沒有房事,則瘡口平坦無增生肉芽為好轉的徵兆。

用藥順序:初期寒熱拘急,脈象緊數者,屬表證,先服用蟾酥丸,再用紺珠丹發汗;若發熱口乾、大便秘結、脈象沉實者,屬裡證,先服用蟾酥丸,再服用貴金丸攻下;若無表裡症狀者,邪氣滯留在經絡,先服用蟾酥丸,再服用無憂散清熱;若煩熱、神志不清、乾嘔者,邪氣內攻,用菊花煎湯送服蠟礬丸;若手足冰冷、脈象全無者,毒氣阻塞,元氣不能運行,先服用蟾酥丸,再服用木香流氣飲;若神志不清、煩躁、腫脹暗沉不痛者,是因敷用寒涼藥物所致,服用蟾酥丸;能將毒邪逼出體表而發汗。疔毒誤用灸法,煩躁譫語者,是毒邪內攻,服用解毒清火湯;疔毒蔓延全身,頭面腫脹,煩悶欲死者,服用疔毒復生湯;潰破後餘毒未清,五心煩熱者,服用人參清神湯;針刺後出膿,氣虛驚悸者,服用內托安神湯;攻邪過度,導致口渴,脈象大而虛者,服用補中益氣湯;發汗後汗出不止,熱退不下來,瘡不痛,大便不通者;或汗下後口噤、痰多、自汗、抽搐者;或誤刺出血過多,腫脹加劇不止者,都是真氣虛弱,都應服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倍使用人參、黃耆、熟地、白術,嚴重者再加大附子。總之,此症初期不解毒,後期不大補,則難以痊癒。

外治法:疔瘡有膿頭,紅腫熱痛者,用菊花根莖葉搗爛敷於患處;漫腫無膿頭,根部活動者,及疔毒蔓延至其他部位結腫者,用離宮錠塗抹;疔瘡頑固,用針挑破根部,否則必致毒氣蔓延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