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

金銀花

JIN YIN HUA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金銀花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金銀花,作為一味常用中藥單方,其清熱解毒之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也較為豐富。

從古代醫籍來看,《本草正》認為金銀花「善於化毒」,能治療各種癰疽腫毒、瘡癬等外感熱毒,無論毒未成形或已成膿,皆能有效應對,只是其效力較緩和,需加大用量或輔以酒煎、酒服等方法增強療效。 《滇南本草》則簡潔地指出其「清熱,解諸瘡,癰疽發背,丹流瘰癧」的功能,著重於其治療各種瘡瘍腫毒的作用。 《生草藥性備要》更進一步指出金銀花能「消癰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瘡,去皮膚血熱」,說明其應用範圍涵蓋內外。 《本經逢原》則提到金銀花「解毒去膿,瀉中有補」,尤其強調其為癰疽潰後之聖藥,但同時也指出其適用症狀,氣虛、膿清、食少便瀉者不宜使用。 《本草通玄》一書則指出金銀花除了解毒功效外,還有「主脹滿下痢,消癰散毒,補虛療風」等作用,說明其藥性並非單純的寒涼,而是兼具一定的補益功效。 《重慶堂隨筆》更拓展了金銀花的應用,認為其能清解中風火濕熱,並治療痙厥癲癇等症,顯示其應用範圍之廣。 《本草備要》則記載其有養血止渴的功能,並能治療疥癬。 現代的《常用中草藥手冊》則總結了金銀花的清熱解毒功效,並列舉了其治療外感發熱、腸炎、菌痢等多種疾病的臨牀應用,更指出其可製成涼茶預防中暑及傳染病。

綜上所述,古今醫籍對金銀花清熱解毒功效的記載和應用經驗,充分說明其在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及熱毒證方面具有重要的臨牀價值,其藥效之廣泛與深遠,實為歷代醫家所肯定。

2. 清熱瀉火

金銀花,作為一味常用中藥單方,其「清熱瀉火」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亦有相通之處。

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窺見金銀花清熱瀉火之效的豐富內涵。《本草正》認為金銀花「善於化毒」,能有效治療癰疽、腫毒等感染性疾病,且無論是毒素未成形或已成形,都能發揮作用,只是需加大用量或輔以酒劑增強療效。此處所述的「化毒」,正是其清熱瀉火功效的體現,能清除體內蘊積的熱毒。

《滇南本草》則簡潔地指出金銀花能「清熱,解諸瘡,癰疽發背,丹流瘰癧」,直接點明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適用於多種熱毒感染。 《生草藥性備要》更進一步指出金銀花能「消癰疽疔毒,止痢疾」,說明其清熱瀉火之效,不僅限於外在的癰疽腫毒,更能作用於內在的腸胃熱毒,例如痢疾。

《本經逢原》則強調金銀花「解毒去膿,瀉中有補」,指出其在瀉火清熱的同時,並非單純地耗傷正氣,而是兼具一定的補益作用。 而《本草通玄》更指出金銀花「主脹滿下痢,消癰散毒,補虛療風」,提示金銀花之效不侷限於單純的清熱解毒,也具備其他多方面功效。 其他典籍如《本草備要》、《常用中草藥手冊》及《重慶堂隨筆》等,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金銀花清熱解毒、治療多種熱性疾病的功效,其應用範圍廣泛,涉及外感發熱、腸胃炎症等多種病症。

綜上所述,金銀花清熱瀉火的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體現了其在傳統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它通過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機制,有效治療多種熱性病症,其作用機理值得現代醫學進一步深入研究。

3. 散風熱

金銀花,其散風熱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其散風熱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清熱」,而是與其解毒功效緊密相連。

從古代醫籍的記載可以看出,金銀花的散風熱,主要體現在對外感風熱所致的諸多病症的治療上。例如,《本草正》提到金銀花「善於化毒」,能治療因風濕等外邪引起的癰疽、腫毒等症,說明其能有效清除體內因風熱邪毒引起的病理產物。 《滇南本草》則簡潔地指出其「清熱,解諸瘡,癰疽發背,丹流瘰癧」,再次強調了金銀花清熱解毒,散除風熱邪毒的能力。

《本經逢原》中提及金銀花「解毒去膿」,並指出其「瀉中有補」,說明其在清除風熱邪毒的同時,並非單純的瀉下,而是兼具扶正的作用。這與《本草通玄》中所述「消癰散毒,補虛療風」的觀點相符,說明金銀花在散風熱的過程中,能夠兼顧調節人體正氣,避免因過度清熱而傷及正氣。 《生草藥性備要》中也提到其能「去皮膚血熱」,進一步說明其能有效清除體表風熱。

《常用中草藥手冊》更列舉了金銀花治療外感發熱咳嗽、腸炎、菌痢等多種由風熱邪毒引起的疾病,顯示其在現代臨牀應用中的廣泛性,進一步印證了金銀花散風熱功效的臨牀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籍中對金銀花功效的側重點略有不同,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靈活運用。

4. 透疹

金銀花,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透疹功效,並非單純指其能使疹子冒出,而是涵蓋了促進疹子順利排出,以及治療疹子相關病症的複雜作用。

從多部典籍記載來看,金銀花透疹的機理主要體現在其清熱解毒的特性上。例如,《本草正》指出金銀花「善於化毒」,能處理由毒素引起的癰疽、腫毒等,並說明其對毒素尚未形成或已形成的病症都有效,只是作用速度有所差異,需要根據情況調整用量或劑型。《滇南本草》則簡潔地概括了其「清熱,解諸瘡,癰疽發背,丹流瘰癧」的功效,也顯示其在治療疹子及相關皮膚病上的應用。 《生草藥性備要》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消癰疽疔毒」,說明金銀花能有效清除體內導致疹子的毒素。

值得注意的是,《本經逢原》提到金銀花「解毒去膿,瀉中有補」,說明其在清除毒素的同時,也能兼顧人體的元氣,並特別指出氣虛者慎用。 《本草通玄》則點明瞭金銀花除了消毒的功效外,還具有「補虛療風」的作用,強調了其在治療疹子時的全面性。 而《常用中草藥手冊》更列舉了金銀花治療麻疹、腮腺炎等多種疹子相關疾病的臨牀經驗。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金銀花透疹功效的記載,體現了其在治療疹子疾病中的多樣作用,從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到扶正祛邪,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闡述。 這些記載為我們理解金銀花在治療疹子方面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和臨牀經驗參考。

5. 解毒

金銀花,古籍中多有記載其解毒功效,並因其藥性平和,應用廣泛。 從歷代醫家論述來看,其解毒作用體現在多個方面。

《本草正》指出金銀花「善於化毒」,能處理癰疽、腫毒等各種瘡瘍,無論毒邪未成形或已成形,都能發揮作用。毒邪未成時,能散其邪氣;毒邪已成時,則能促使膿瘍潰破。但其藥性較緩和,需加大用量,或佐以酒煎服,以增強療效。《本經逢原》則強調金銀花「解毒去膿」,是癰疽潰後的重要藥物,但同時也指出,氣虛、膿清、食少便瀉者不宜使用。此處點明瞭金銀花使用上的注意事項,需辨證施治。

其他典籍如《滇南本草》、《生草藥性備要》、《常用中草藥手冊》也記載了金銀花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的功效,包括癰疽、丹毒、瘰癧、痢疾、瘡癤腫毒、外傷感染等,範圍涵蓋內外兼治。 《本草備要》更提及其養血止渴,治療疥癬的功效,顯示其作用不僅限於解毒。 《本草通玄》則更進一步指出世人多隻知其消毒之功,而忽略了其治療脹滿下痢、補虛療風等方面的作用,認為其應用範圍更為廣泛。 《重慶堂隨筆》則提到金銀花能清熱解毒,治療中風、溫疫等症。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金銀花解毒功效的描述,從外感熱毒到內傷瘀毒,從瘡瘍腫毒到腸道感染,都包含在內,其解毒機制或許涉及多個方面,是臨牀應用中一種十分重要的清熱解毒藥物。 然而,需注意的是,各家論述亦有側重,其應用仍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謹慎施治。

金銀花的現代功效


1. 解熱作用

金銀花的解熱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並多存在於以金銀花為主的複方製劑中:

  1. 直接解熱作用: 金銀花本身具有解熱作用,能降低發熱症狀。
  2. 複方解熱作用: 以金銀花為主的複方,如銀翹散、雙黃連、銀黃注射液,以及由金銀花、連翹、公英、地丁組成的清熱解毒複方,均具有明顯的解熱效果。 這暗示金銀花在複方中可能與其他藥材產生協同作用,共同增強解熱效果。

2. 其他功效

綠原酸的藥動學特性顯示其在大鼠體內符合二室開放模型。這表示綠原酸在體內的分布和消除過程可以分為兩個區室:一個是中央區室,包括血液和高度灌注的器官;另一個是周邊區室,包括灌注較慢的組織。

不同劑量(60mg/kg 和 120mg/kg)的綠原酸在藥動學參數上存在差異。

  • 60mg/kg 劑量:消除速率常數 (Ke) 為 0.68/h,半衰期 (t1/2) 為 1.14 小時,藥物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 (AUC) 為 1.73 μg·h/ml。
  • 120mg/kg 劑量:消除速率常數 (Ke) 為 1.976/h,半衰期 (t1/2) 為 0.434 小時,藥物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 (AUC) 為 2.843 μg·h/ml。

值得注意的是,當劑量從 60mg/kg 增加到 120mg/kg 時,AUC 並未呈現線性增加,也就是說生物利用度並非前者的兩倍。這可能暗示綠原酸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或排泄過程存在非線性特性,例如可能存在飽和性的代謝酶。

簡單來說,研究結果表明綠原酸在體內的消除速度會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加快(Ke 增加,t1/2 減少),並且其在體內的暴露程度(AUC)與劑量之間並非完全成比例。

3. 抗生育作用

金銀花的抗生育作用,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出多方面的作用機制:

  • 對不同孕期的影響: 金銀花乙醇提取後的煎劑,透過注射給藥,對小鼠的早、中、晚期妊娠均有抗生育效果。無論是腹腔注射,還是靜脈滴注或宮腔給藥,都顯示出抗妊娠作用。甚至在較高等級的動物模型中,例如羊膜腔給藥,也能對三個月孕期的猴子產生抗妊娠效果。
  • 降低孕酮水平: 金銀花能明顯降低早孕大鼠血漿中的孕酮水平,這表明其抗生育作用可能與影響性激素分泌有關。
  • 可被外源性激素拮抗: 金銀花的抗早孕作用可以被外源性孕酮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完全取消,進一步證實了金銀花對孕酮的影響是其抗生育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金銀花的抗生育效果,也能被黃體酮對抗。
  • 與前列腺素的關聯: 消炎痛能干擾金銀花的抗早孕作用,這暗示金銀花的抗生育機制可能與前列腺素有關。

總體而言,金銀花的抗生育作用,是通過多重途徑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包括對性激素(尤其是孕酮)水平的影響,也涉及前列腺素等其他物質的參與。

4. 抗病毒

金銀花在中藥藥理上,展現出對多種病毒的抗病毒活性,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 抑制病毒對細胞的致病作用: 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培養中,金銀花能夠有效抑制流感病毒京科68-1株、孤兒病毒ECHO以及單純皰疹病毒,減輕或阻止這些病毒對細胞造成的病變。
  • 抑制病毒增殖: 在雞胚實驗中,無論是在感染病毒前或感染病毒後給予金銀花,都能顯著抑制流感病毒的增殖。然而,金銀花對於副流感病毒則沒有明顯效果。
  • 保護動物免於病毒感染的危害: 動物實驗顯示,金銀花可以保護感染流感病毒的小鼠免於死亡,並且能顯著抑制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部炎症。
  • 降低病毒效價及減少病毒含量: 金銀花能明顯降低感染流感病毒小鼠肺部中病毒血凝素的效價,同時也能減少細支氣管內病毒特異性螢光顆粒的數量,這代表金銀花能有效降低體內病毒含量。
  • 對抗單純皰疹病毒: 復方金銀花具有直接對抗 HSV-1 病毒的作用,同時也能保護細胞免受病毒感染的侵害,體現了其雙重抗病毒機制。

5. 抗菌

金銀花具備廣譜抗菌活性,體外實驗顯示其對多種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這些細菌包括:

  • 引起中醫熱毒證的細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
  • 引起腸道急性感染的細菌: 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施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
  • 其他細菌: 綠膿桿菌、變形桿菌、霍亂弧菌。

金銀花的復方製劑也表現出顯著抗菌效果。例如,金銀花與連翹合用時,抗菌範圍可相互補充;金銀花還能增強青霉素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體外實驗觀察到,金銀花能使敏感細菌菌體膨大,但革蘭氏染色性質不受影響。

金銀花水浸劑的抗菌活性強於煎劑,且煎劑經高壓滅菌處理後抗菌活性會降低。然而,有實驗表明,金銀花經熱烘制後,對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的作用會明顯增強,對白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也有增強的趨勢,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則無此現象。

傳統上,綠原酸被認為是金銀花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其含量高低常被用來評價金銀花質量。綠原酸確實具備抗病毒及廣譜抗細菌活性。雙花醇具有較強的體外抗菌活性,而芳樟醇、香葉醇、α-松油醇等也具明顯抗菌抗病毒作用。銀黃含片對A群鏈球菌所致小鼠感染具有保護效果。雙黃連治療能顯著抑制肺炎球菌所致感染大鼠血漿IL-6的升高。

6. 抗炎抗菌

金銀花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它具有顯著的抗炎抗菌功效,尤其是在針對細菌毒素方面。具體而言,實驗顯示金銀花能夠對抗由病原微生物產生的毒素,這些毒素被視為“熱毒”的物質基礎。

研究發現,腹腔注射金銀花能夠顯著減少綠膿桿菌內毒素引起的小鼠死亡率。金銀花的蒸餾液靜脈注射,能有效對抗綠膿桿菌內毒素導致的家兔白細胞下降及核左移等現象。由金銀花與黃芩製成的注射液,可以顯著減輕綠膿桿菌內毒素引起的家兔中毒症狀,降低死亡率。

銀黃口服液(由金銀花和黃芩組成)能加速靜脈注射的外源性內毒素從小鼠血清中清除,並且能夠保護小鼠免受內毒素引起的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金銀花注射液在體外並沒有明顯的直接抗內毒素活性,但它對內毒素引起的家兔發熱有顯著的解熱作用,並且能減少內毒素導致的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家兔腎小球微血栓的檢出率及密度,這表明金銀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拮抗內毒素的毒性作用。

此外,針對大腸桿菌腸毒素,銀黃口服液能顯著抑制大腸桿菌腸毒素導致的小鼠小腸積液量以及乳小鼠腸道水腫,顯示其具有一定的抗大腸桿菌外毒素的效果。

這些研究結果提示,金銀花的抗細菌毒素作用在其清熱解毒功效的發揮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7. 抗炎鎮痛

金銀花在中醫理論中針對「熱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有顯著的抗炎作用。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金銀花注射液可有效抑制由雞蛋清、鹿角菜膠等引起的實驗大鼠腳爪水腫,並能明顯抑制巴豆油導致的肉芽囊炎性滲出和炎性增生。

雖然金銀花抗炎作用的具體有效成分尚未完全明確,但從黃褐毛忍冬花中提取的黃褐毛忍冬總皂苷(Ful)顯示出顯著的抗炎活性。Ful皮下注射後,能夠顯著抑制由5-羥色胺(5-HT)和前列腺素E(PGE)引起的大鼠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但對組織胺引起的通透性亢進作用不明顯。此外,Ful還能抑制醋酸(HAc)導致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腫脹和鹿角菜膠引起的大鼠腳爪水腫。然而,Ful對大鼠棉球性肉芽組織增生則無明顯作用。

研究進一步發現,Ful能導致幼年大鼠胸腺萎縮。在切除雙側腎上腺後,Ful的抗炎作用會消失,且Ful也無法延長切除腎上腺幼年大鼠的生存時間。這表明Ful的抗炎作用可能依賴於腎上腺的完整功能。雖然如此,Ful並不具有皮質激素樣的作用,因此其抗炎效果可能通過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軸來實現。

8. 降血脂

金銀花之降血脂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蘊含的銀花苷、金銀花酚及槲皮素等多種活性成分。這些成分協同作用,對脂肪代謝途徑產生多方面調節。金銀花能夠顯著降低血脂總量與膽固醇水平,其機制涵蓋減少人體對膳食脂肪的吸收,同時抑制內源性脂肪合成,並促進體內既有脂肪的代謝與分解過程,從而達成整體血脂的平衡。具體而言,它有助於提升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即「好膽固醇」)的含量,同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即「壞膽固醇」)的含量,此雙向調節作用對於維護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此外,研究顯示金銀花具備與膽固醇結合的能力,此作用或有助於促進膽固醇的排泄或抑制其吸收。動物實驗結果亦支持此觀點,如大鼠經灌胃金銀花後,其血漿中膽固醇含量呈現下降趨勢,進一步佐證了金銀花在降血脂方面的潛在效用。

9. 抗氧化

金銀花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其藥理價值在於顯著的抗氧化功效。主要得益於其所含的銀花苷、銀花酚、槲皮素等天然抗氧化物質。這些成分能有效清除體內的活性氧自由基,並中和有害自由基,從源頭上減少對細胞的氧化損傷。

鑒於自由基是導致細胞老化及多種慢性疾病的關鍵因素,金銀花的抗氧化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研究顯示,金銀花水煎液能顯著提升血漿總抗氧化能力(T-AOC),同時促進體內還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增加。更進一步地,它能活化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這兩種重要的內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這些作用機制共同構築了金銀花的抗氧化防禦網,從多層面強化了人體自身的抗氧化能力。

10. 抗凝血

金銀花作為藥食同源之物,歷來以其清熱解毒、涼血功效而著稱。然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其更為廣泛的作用,特別是在抗凝血方面的潛力。金銀花之抗凝血效應,主要透過多重途徑達成。其一,它能顯著抑制凝血酶的生成與活性,凝血酶乃血液凝固級聯反應中的關鍵酶,其受阻直接影響纖維蛋白的形成。其二,金銀花亦能有效減少血小板的凝聚,血小板在止血與血栓形成中扮演核心角色,抑制其聚集即降低了血栓形成的初始步驟。再者,它還有助於降低血液的整體黏度,使血液流動更為順暢,間接減少血栓形成的機率。此外,金銀花所具備之抗炎活性亦不容忽視。發炎反應常與血管內皮損傷及血栓形成密切相關,金銀花透過減輕發炎,能進一步降低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的風險,從而減少血栓發生的可能性。這些藥理作用共同賦予金銀花顯著的抗凝血潛能,使其在心血管健康維護上受到關注。

11. 保肝利膽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其傳統功效包括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並具備顯著的保肝利膽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深入揭示了其在肝膽健康維護中的多重機制。

在保肝方面,金銀花主要透過其豐富的總黃酮發揮作用。這些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強效的抗氧化活性,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少其對肝細胞的氧化損傷。同時,它們能抑制細胞膜的脂質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膜結構的完整性與功能穩定性。此外,金銀花的活性成分還能顯著降低炎症介質的釋放,從源頭上抑制炎症反應,對於緩解免疫性肝損傷具有潛在效益,從而維護肝臟細胞的正常功能。

在利膽方面,金銀花的藥理作用體現在促進膽汁的分泌與排泄。研究證實,金銀花能有效促進膽汁的生成與流動,加速膽汁從肝臟向腸道的輸運。這對於改善膽汁淤積現象至關重要,能有效降低因膽汁滯留而引發的肝細胞損害及膽道病變風險。透過促進膽汁的正常排泄,金銀花也間接有助於預防膽固醇類膽結石的形成,進一步維護膽道系統的健康與通暢。總體而言,金銀花透過抗氧化、抗炎及促進膽汁代謝等多重藥理途徑,共同實現其保肝利膽的功效。

12. 抗發炎

金銀花作為一種廣為人知的食物與傳統藥用植物,其在抗發炎方面的藥理功效備受科學關注。這種顯著的抗發炎作用,主要歸因於其蘊含的多種活性成分,包括銀花苷、銀花酚,以及銀杏酸等。

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協同作用,其核心機制體現為對炎症反應的雙重調控。首先,它們能夠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與活性。炎症因子是觸發和維持身體炎症反應的關鍵信號分子,透過對其生物合成途徑或受體結合的拮抗,金銀花能從源頭上阻斷或減緩炎症進程。其次,金銀花的有效成分還能顯著降低體內細胞因子的水平。細胞因子在免疫應答和炎症傳遞鏈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其過度表達常導致組織損傷和病理生理學改變。透過對這些介質的精準調控,金銀花有助於緩和過度的免疫反應,從而減輕發炎所帶來的身體負擔。

這種綜合性的作用機制,不僅能直接紓緩既存的炎症反應,更能有效減少炎症對組織造成的結構性損傷。長期或慢性炎症往往會導致組織結構破壞與功能受損,而金銀花的保護作用有助於維持細胞和組織的完整性。此外,在抑制炎症的同時,它也能促進受損組織的自然修復過程。當炎症病理狀態得到有效控制時,身體內部的自我修復機制便能更高效地運作,加速細胞的再生與組織的復原。綜合而言,金銀花透過抑制關鍵的炎症信號傳遞、調節免疫細胞的活性,並支持組織的修復更新,展現出其在對抗炎症方面的顯著藥理潛力。

13. 抗菌抗病毒

金銀花,古稱忍冬,性味甘寒,歸肺、心經。歷代醫家推崇其清熱解毒、抗菌抗病毒之效,如李時珍於《本草綱目》中便載「金銀花,能散熱退火,清喉利咽,消腫解毒,功同地漿水」,明確指出其對於發熱、咽喉不適及炎症腫毒的療效,展現其傳統應用中對多種致病因素的抑遏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金銀花具備廣譜的抗菌與抗病毒潛能。其藥理活性歸因於其中豐富的有效成分,包括綠原酸、木犀素及多種金銀花黃酮。這些活性物質協同作用,賦予金銀花顯著的生物學活性。體外實驗結果顯示,金銀花對於多種常見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等,均展現出較強的抑制效果,能有效干預細菌的生長與繁殖。

在抗病毒方面,金銀花的功效亦獲證實。研究表明,它對一系列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柯薩奇病毒等。這些發現從分子和細胞層面闡明了金銀花在對抗病毒感染方面的潛力,佐證了其「抗病毒」的傳統記載,為其在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病毒相關疾病中的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金銀花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10-20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搗敷。

金銀花的炮製


  • 金銀花: 篩去泥沙,揀淨雜質。
  • 銀花炭:
    • 取揀淨的金銀花,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褐色。
    • 噴淋清水,取出。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金銀花注意事項

  1. 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忌服,原因是金銀花性寒涼,會加重脾胃虛寒的症狀,並不利於膿清的排出。
  2. 金銀花不良反應較少,但含有金銀花的注射劑,如雙黃連注射液、銀黃注射液,有引起過敏性休克的風險,使用時需注意。
  3.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金銀花,因為目前缺乏相關研究,無法確定其對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安全性。
  4. 肝功能受損者應避免使用金銀花,因為其有效成分可能對肝臟造成不良影響。
  5. 腸胃不適者應慎用金銀花,因為其成分可能刺激腸胃系統,加重不適症狀。
  6. 過敏體質者應避免使用金銀花,因為其成分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
  7. 金銀花中的成分可能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例如抗凝血藥物、降血糖藥物等,使用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金銀花相關的方劑


金銀花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闌尾炎扁桃腺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蕁麻疹甲狀腺腫鏈球菌性咽喉炎丹毒麻疹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感冒腮腺炎咳嗽痢疾疥癬癲癇腦中風支氣管炎肺炎痄腮損傷傷寒ch膽結石淋巴結腫大乳腺炎濕疹牙齦腫脹痛帶狀疱疹氣喘痤瘡小便疼痛陰莖疼痛搔癢頭部面部紅腫皮疹紅疹陰囊搔癢女陰搔癢眼睛紅痛盆腔炎口瘡嘴破口角炎黃痰,黃鼻涕發燒耳朵癢發燒及發冷中耳炎卵巢炎尿道炎麥粒腫身體發低熱頭皮癢咽喉痛打噴嚏黃疸急性咽喉炎子宮發炎鼻竇炎面部搔癢咽喉有異物感黃帶赤白帶腋下腫痛

金銀花含有的化學成分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異綠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 白果醇(Ginkgolid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D-glucoside), 豆甾醇-D-葡萄糖甙(Stigmasteryl-D-glucoside), 芳樟醇(linalool), 棕櫚酸乙酯(ethyl palmitate), 亞油酸甲酯(Methyl linoleate), 3-甲基-2-(2-戊烯基)-2-環戊烯-1-酮(3-methyl-2-(2-pentenyl)-2-cyclopenten-1-one), 反-反金合歡醇(trans-trans-Farnesol), 亞麻酸乙酯(Ethyl linolenate), β-蓽澄匣油烯(β-Cubebene), 順-3-己烯-1-醇(cis-3-Hexen-1-ol), α-松油醇(α-terpineol), 牻牛兒醇(Geraniol), 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 2-甲基-1-丁醇(2-Methyl-1-butanol), 苯甲醇(Benzyl alcohol), 苯乙醇(Phenethyl alcohol), 順-芳樟醇氧化物(cis-Linalool oxide), 丁香油酚(eugenol), 香荊芥酚(carvacrol), 黃褐毛忍冬皁甙A(Fulvotomentoside A), α-常春藤皁甙(α-Hedrin), 無患子皁甙B(Sapindoside B), 咖啡酸(caffeic acid), 木犀草素(Luteolin), 香葉醇(Geraniol), 反-芳樟醇氧化物(trans-Linalool ox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