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胃湯

WEN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白喉全生集》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23%
心經 17%
胃經 16%
肝經 9%
腎經 6%
大腸經 3%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溫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效。溫胃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所致的胃痛、腹脹、食少等症狀,而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緩解胃痛。
  2. 溫中散寒: 人參能溫補脾胃陽氣,有助於驅散胃中寒氣,減輕寒邪對胃部的侵襲,進而緩解胃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溫胃湯中加入人參,可以起到補氣健脾、溫中散寒的作用,達到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胃痛、腹脹、食少等症狀的效果。

溫胃湯為一傳統中醫處方,主要用於治療胃寒所致之各種症狀。其組成成分多為溫熱性藥材,旨在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然而,在該方中卻加入了性質偏涼的金銀花,乍看之下似乎與整體方劑的溫胃目的不符,但實際上自有其道理。

金銀花在中醫學中歸肺、心、大腸經,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雖然性偏涼,但在溫胃湯中的應用並非為了降火或解毒,而是利用其疏散特性,幫助行氣活血,輔助其他溫熱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尤其對於因寒邪阻滯而導致的消化不良、脹氣等問題,金銀花能夠緩解這些由寒邪引起的不適,使溫胃湯的療效更加全面。

總之,雖然金銀花性質偏涼,但在溫胃湯中的應用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其主要目的是調和方劑,確保整體療效的協調性與完整性。

溫胃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降逆止嘔之效。溫胃湯主治脾胃虛寒、飲食不消、嘔吐腹痛等症狀,半夏能降胃中逆氣,止嘔逆,緩解胃部不適。
  2. 燥濕化痰: 半夏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痰阻滯所引起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半夏可以有效改善。

因此,溫胃湯中加入半夏,既能降逆止嘔,又能燥濕化痰,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引起的各種不適,達到溫胃和中的目的。

溫胃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化痰止咳的作用。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

溫胃湯常用於治療胃寒證,而痰阻於肺,亦可導致胸悶氣短、咳嗽等症狀。因此,加入白僵蠶可化解痰液,改善呼吸道症狀,進一步提升溫胃湯的療效。

溫胃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溫胃湯常用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消化功能。
  2. 助脾運化:乾薑還具有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寒邪入侵脾胃,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乾薑可溫陽助脾,增強脾胃的消化能力,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溫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胃痛、止瀉: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胃痛、腹痛、腹瀉等症狀。溫胃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所致的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白芍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起到溫胃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
  2. 和胃止嘔: 白芍能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並有助於調節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溫胃湯中加入白芍,可以有效地緩解脾胃虛寒導致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提升療效。

溫胃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溫胃湯主治脾胃虛寒,症狀如胃脘冷痛、食慾不振、腹痛泄瀉等,附子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脾胃功能。
  2. 振奮心陽: 附子亦可溫補心陽,對於心陽不足、氣血虛弱導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脈象沉細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溫胃湯中加入附子,不僅可溫胃散寒,還可扶持心陽,增強整體抗寒能力。

溫胃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之效,有助於溫胃散寒,緩解胃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行氣降逆: 陳皮具有行氣降逆之功效,能疏肝理氣、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泛酸、噯氣等症狀,陳皮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溫胃湯中加入陳皮,能更好地發揮其溫胃散寒、理氣健脾、行氣降逆之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溫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的功效。溫胃湯中往往含有較為溫燥的藥材,例如乾薑、肉桂等,甘草可以調和這些藥物的燥性,避免對胃造成過度刺激,減輕藥物副作用。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甘草與溫胃湯中的其他藥材有協同作用。甘草可以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與乾薑配合,可以增強溫中散寒的作用;與肉桂配合,可以增強溫陽補氣的作用。

主治功效


溫胃湯 中藥處方介紹

溫胃湯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複方中藥,主要成分包括:人參、金銀花、半夏、白僵蠶、乾薑、白芍、附子、陳皮、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僵蠶性辛、寒,入肝、肺經,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等功效。

金銀花性甘寒,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等功效。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溫胃湯主治功效

溫胃湯主治白喉:寒邪侵入體內,在喉嚨內看到白色點狀或塊狀物,或整個喉嚨都呈白色,狀如凝固的膏狀物,喉嚨內部淡紅色並輕微腫脹,疼痛時有時無。舌苔厚白,不想吃東西,頭暈目眩並且臥牀不起,或手腳冰冷,肚子痛想吐。

總結

溫胃湯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複方中藥,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等功效。它可以治療各種癰腫疔瘡、喉痹、丹毒、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等疾病。此外,溫胃湯還能降低人羣咽喉部帶菌率,治療肺炎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熟附子1兩,當歸1兩,厚朴(制)1兩,人參1兩,橘紅1兩,半夏曲1兩,生白薑1兩,甘草(炙)1兩,川椒(去合口者)3分。
上銼散。
每服3錢,加大棗2枚,水煎,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溫胃湯是一首中醫方劑,在使用時需要遵醫囑。如果有過敏史,或者正在服用其他藥物,在使用溫胃湯之前應該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暈眩食慾不振梅尼爾氏病腹痛胰臟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白喉心肌梗塞低血壓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腸吸收不良咳嗽胃腸脹氣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溫胃湯, 出處:《誠書》卷六。 組成:藿香、蒼朮(炒)、陳皮、青皮、乾薑、厚朴(炒)、桔梗、防風、木通。 主治:感寒唇青。

溫胃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厚朴、陳皮、半夏、豆蔻、羌活、防風、香附、藿香、乾薑、神曲、山楂、生薑、砂仁。 主治:産後嘔吐。

溫胃湯, 出處:《喉證指南》卷四。 組成:附子、當歸、厚朴、黨參、橘皮、芍藥、甘草、乾薑、蜀椒、白朮、半夏。 主治:脾胃虛寒,脹滿上衝,飲食不下。

溫胃湯,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六。 組成:乾薑(炮)1錢半,附子(炮)1錢2分半,半夏曲1錢2分半,厚朴1錢2分半,人參1錢2分半,陳皮1錢2分半,甘草(炙)1錢2分半,當歸1錢2分半,川椒(炒)1錢。 主治:胃氣虛冷,脘腹脹滿。

溫胃湯,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條參5錢,銀花3錢,法夏(薑汁炒)3錢,僵蠶(薑汁炒)3錢,炮薑(炒)1錢半,白芍1錢半,制附片3錢,陳皮1錢,粉草1錢。 主治:白喉,寒邪入裏,白見於關內,成點成塊,或滿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內淡紅微腫,時痛時止,舌苔白厚,不思飲食,目眩倦卧,或手足逆冷,腹痛欲吐。

溫胃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四。 組成:肉桂1錢(夏月減半),厚朴1錢,陳皮1錢,香附1錢,當歸1錢半,川芎1錢,車前子1錢,枳殼1錢半,黑薑5分,桃仁1錢,半夏1錢,砂仁5分,生芝麻1錢,炒米50粒。 主治:和胃溫中順氣。主治:孕婦臨産,胃氣虛寒,或冬月去衣太早,下體受寒,或胎上通心,氣逆而忽然嘔吐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