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香散

JU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8.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心經 19%
肺經 19%
腎經 13%
胃經 13%
肝經 2%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橘香散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燥,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止瀉止汗的功效。橘香散方以橘皮、香附等芳香化濕藥為主,但單用容易耗氣傷津,白朮的加入可以補脾益氣,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並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達到祛濕而不傷正氣的效果。
  2. 固本培元: 白朮還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防止濕邪入侵。橘香散治療的是濕濁內阻所致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加入白朮可以固本培元,提升治療效果,並預防病情反覆。

橘香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胃: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以行氣解鬱,苦燥之性可以燥濕化痰,溫性可以溫中散寒,有助於緩解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吐、呃逆等症狀。
  2. 增香調味: 陳皮氣味芳香,可以中和藥味,增加藥物口感,提高患者服藥的順應性。

橘香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源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性平和,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消除體內水濕積聚,有助於改善橘香散中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同時,茯苓還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作用,能緩解脾胃虛弱、心神不寧等症狀,與橘香散中其他藥材配合,更能增強其整體療效。

橘香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橘香散中多用辛香燥烈之品,如橘皮、香附等,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避免藥物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其補脾益氣作用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而其緩急止痛作用則能配合橘皮、香附等藥物,更好地緩解氣滯、腹痛等症狀。

橘香散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可溫補陽氣,散寒止痛。橘香散中常配伍寒涼藥物,如橘皮、香附等,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四肢厥冷等症狀。附子在此起到溫陽散寒,協調藥性,提高療效的作用。
  2. 回陽救逆: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陽氣衰微、寒邪內侵所致的昏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橘香散中加入附子,可增強其救治危重病症的功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橘香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橘香散主治寒邪客於脾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乾薑能溫中散寒,驅散寒邪,改善脾胃功能。
  2. 協調藥性:橘香散中,橘皮、香附等藥性偏寒涼,乾薑的加入可以起到溫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之弊,使藥效更加協調,更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主治功效


橘香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橘香散,根據歷代醫籍記載,主治三焦氣滿、皮膚堅脹,以及乳癰(乳房腫痛)。其功效顯著,尤其在治療乳癰方面,古籍多有「神效」、「神驗」等讚譽,甚至記載藥效迅速,服用後即刻止痛。以下針對其組成藥物及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一、 方劑組成及藥物功效:

橘香散由白朮、陳皮、茯苓、甘草、附子、乾薑六味藥物組成,各藥功效如下:

  • 白朮: 健脾利濕,燥濕和中,消食化滯。白朮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對於因脾虛濕盛導致的三焦氣滿、皮膚堅脹具有調理作用。

  • 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除痞散結。陳皮具有行氣化濕、消食導滯的功效,能疏通三焦氣機,消除腫脹,對於乳癰的消腫散結尤為重要。古籍中特別強調需去除陳皮的白色部分(白點),可能與去除其部分苦寒之性,以增強溫散之效有關。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養心,寧神安志。茯苓能利水消腫,健脾和胃,協助白朮、陳皮去除體內濕邪,緩解三焦氣滿的症狀。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甘草為君藥,能調和諸藥,使藥物功效協調,避免藥物產生不良反應,並具有緩和附子、乾薑溫燥之性的作用。

  • 附子: 回陽救逆,散寒止痛,溫經通脈。附子為辛熱藥物,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乳癰疼痛,具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 乾薑: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暖胃止痛。乾薑與附子相伍,加強溫經散寒之力,促進氣血運行,幫助消散腫塊,減輕疼痛。

二、 治療原理分析:

橘香散治療三焦氣滿、皮膚堅脹及乳癰的原理,主要在於:

  1. 溫經散寒,行氣活血: 附子、乾薑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2. 健脾利濕,消腫散結: 白朮、茯苓健脾利濕,消除體內濕邪,配合陳皮行氣化濕,消散腫塊,促進炎症消退。

  3. 調和營衛,平衡臟腑: 甘草調和諸藥,使藥物功效協調,並輔助健脾益氣,維持機體平衡。

對於乳癰的治療,橘香散通過溫散寒邪、化濕消腫、行氣活血,達到消腫散結、止痛的目的。其快速止痛的功效,可能與附子、乾薑溫經散寒的快速作用,以及陳皮行氣化濕的迅速效果有關。

三、 古籍記載佐證:

多部醫籍記載橘香散的療效,從《婦人大全良方》、《本草綱目》、《博濟方》等書中,均可找到關於橘香散治療乳癰的記載,且多以「神效」、「神驗」等詞彙形容其療效,印證了其臨牀應用價值,特別是對於因「小兒吹奶」引起的乳癰,效果尤為顯著。 這些記載也反映出橘香散在不同醫家手中,根據病情輕重,可能有劑量或加減的調整。

總結:

橘香散通過溫經散寒、健脾利濕、行氣活血的綜合作用,有效治療三焦氣滿、皮膚堅脹和乳癰等病症。其組成藥物功效協調,藥理作用清晰,臨牀應用價值高,是中醫藥學中的經典方劑。 但需注意,本分析僅從古籍記載和藥物功效角度進行闡述,實際臨牀應用需根據患者病情、體質等因素進行調整,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陳皮(湯浸,去白,曬,面炒黃)。上為末,麝香研。
每服2錢,酒調下。
(《直指》卷二十四)。本方方名,《丹溪心法附余》引作「橘皮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乳腺炎乳房腺體瘤

相同名稱方劑


橘香散, 出處:《袖珍》卷四引《聖惠》。 組成:陳皮(湯浸,去白,曬,面炒黃)。 主治:小兒吹乳致乳癰,痛極不可忍者,未結即散,已結即潰。

橘香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白朮4兩(米泔浸1宿,洗淨),陳皮2兩(去白),茯苓2兩(去皮),甘草2兩(炙),附子1兩(炮),乾薑半兩(炮)。 主治:調順三焦,平和胃氣,順氣。主治:三焦氣滿,皮膚堅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