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救逆止利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脫: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補益元氣,振奮脾胃,使氣血旺盛,抵禦外邪入侵。此方用於治療因氣虛、脾虛所致的痢疾,人參可補脾益氣,固護腸胃,防止脫肛、虛脫等症狀。
- 扶正祛邪: 痢疾為邪氣犯脾,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和。人參能扶正培元,增強正氣,抵抗邪氣,輔助其他藥物治療痢疾,促進病患恢復。
救逆止利湯中使用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回陽救逆,溫中散寒:附子為大熱之品,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之效。對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導致的泄瀉、腹痛、肢冷等症狀,附子可溫暖脾胃,回補陽氣,止瀉止痛。
- 固護元氣,防止轉危:附子入心、腎經,能補益元氣,扶正固本。對於危重病人,元氣虛損,氣血不足,附子可溫補心腎,固護元氣,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因此,救逆止利湯中使用附子,旨在溫陽散寒,回補元氣,以達到止瀉止痛,扶正固本之效。
救逆止利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緩解其他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其更易於被機體吸收利用。
- 增強療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例如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加顯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救逆止利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內侵,導致胃寒嘔吐、腹瀉等症狀者,乾薑可溫中驅寒,止嘔止瀉,緩解不適。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乾薑與其他藥物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與半夏、茯苓等配伍,可更有效地止嘔止瀉;與葛根、蒼朮等配伍,可更有效地解表散寒。
救逆止利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止瀉、燥濕利水之功效,以應對該方劑所治療的病證。
白朮性甘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表之效。救逆止利湯主治脾胃虛寒、濕邪內阻所致的泄瀉、嘔吐、腹痛等症。白朮能健脾益氣,固護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減少濕邪內阻;其燥濕利水功效,可消散濕邪,止瀉止嘔。因此,白朮的加入,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濕邪內阻的病理狀態,達到止瀉止嘔、調理脾胃的目的。
「救逆止利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本方用治暑熱傷脾,濕濁內阻,出現的腹瀉、嘔吐、口渴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止瀉止吐,緩解暑熱症狀。
- 寧心安神:茯苓同時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能緩解暑熱導致的心煩不寧、失眠等症狀。暑熱容易耗傷心陰,導致心神不安,茯苓可補益心氣,安神定志,使患者心神安寧,進而達到止利的效果。
主治功效
救逆止利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救逆止利湯主治傷寒少陰證,症見:
- 惡寒身蜷:極度怕冷,身體蜷縮。
- 下利不止:持續腹瀉。
- 手足逆冷:四肢冰冷。
此證乃陰盛陽衰,陽氣將絕之危重證候,若不及时救治,性命堪憂。
治療原理
救逆止利湯的治療原理,在於回陽救逆,溫中健脾,利水止利。方中各藥相互配合,發揮以下作用:
回陽救逆:
- 人參/黃耆大補元氣,挽救欲脫之陽。
- 附子辛熱,溫腎壯陽,回陽救逆,祛除陰寒之氣。
- 二藥合用,如同強心針,迅速補充散失的元陽,使陽氣回返。
溫中健脾:
- 白朮健脾燥濕,既能止瀉,又能鞏固脾陽,防止陽氣進一步耗散。
- 乾薑溫中散寒,溫暖脾胃,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 甘草調和諸藥,並能益氣補中。
- 三藥合用,溫中健脾,使脾胃功能恢復,運化水濕,則下利自止。
利水止利:
- 茯苓利水滲濕,導濕邪從小便排出,減輕水濕內停,緩解下利症狀。
綜合分析:
- 《石室秘錄》與《齊氏醫案》對救逆止利湯的記載基本一致,皆強調其回陽救逆的功效,針對陽氣將絕的危急狀態。
- 《齊氏醫案》中提到以黃耆代替人參,因應貧困患者無力購買人參的情況,並取得同樣的療效。這顯示黃耆在補氣方面有著與人參相近的作用,可以作為替代藥物。
- 整體而言,救逆止利湯通過大補元氣,溫陽散寒,健脾利水,多管齊下,使陽氣回升,脾胃功能恢復,水濕得以運化,從而達到回逆、止利、散寒的治療目的,最終使患者轉危為安。
傳統服藥法
人參2兩,附子2錢,甘草2錢,乾薑2錢,白朮1兩,茯苓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救逆止利湯具有較強的溫補作用,因此不宜在夏季或陰虛火旺者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救逆止利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六。 組成:人參2兩,附子2錢,甘草2錢,乾薑2錢,白朮1兩,茯苓5錢。 主治:傷寒少陰證,惡寒身踡而下利,手足逆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